-
1 # 剪遍巴爾坦
-
2 # 小蘭媽媽樂園
大家好,我是小蘭。
在學校碰到過很多孩子這個季節口生瘡。特別請教了我認識的老中醫。他解釋這個原理大概是這樣:
這個季節冷風多,人外表容易受風影響。導致毛孔鼻塞,區域性血脈流動不暢,口表面是胃經,孩子本身火氣重,外感風邪,就很容易導致區域性血脈不暢。
熱量散發不出去,又難以流動到其他地方,造成區域性溫度高,形成口瘡潰瘍。打個比方咱們坐車,如果擠的人多了,就很容易車內溫度高。人會感覺非常熱。
藥有三分毒,對於孩子,食療對孩子健康最好。他推薦了一個食療的方案:香蕉皮+冰糖熬水喝。之前班上有個孩子上火比較嚴重,經常口腔潰瘍,飯也吃不下,家長非常著急。
用這個方子給孩子試了一下,孩子就基本沒再犯過口腔潰瘍。
特別注意:咱們做這個的時候,香蕉皮一定要用刷子把外表皮洗乾淨,現在的香蕉都是用藥催熟的,外表皮會有催熟藥殘留。刷子對刷刷,去除藥物殘留。
-
3 # 白老師談健康
口瘡以口頰、舌體、上顎、齒齦等處發生黃白色潰瘍為特徵,如發於口唇兩側者,稱 為燕口瘡; 滿口糜爛、色紅作痛者,稱為口糜。本病可單獨發生,也可伴發於其他疾病當 中。發病無明顯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嬰幼兒時期多見。輕證僅有流涎、拒食、煩 躁、哭啼等,個別有發熱; 重證可見精神萎靡,手足不溫,吐舌弄舌,痰涎湧盛。經適當 診療和調護,一般預後良好,部分患兒可反覆發作,嚴重者可致邪熱內陷,神昏抽搐。
有關本病的記載,最早見於 《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 曰: “歲金不及,炎火乃 行,民病口瘡。” 《諸病源候論·唇口病諸候》 言: “手少陰,心之經也,心氣通於舌,足 少陰,脾之經也,脾氣通於口。臟腑熱盛,熱乘心脾,氣衝於口與舌,故令口舌生瘡也。 診其脈,浮則為陽,陽數者,口生瘡。” 指出心脾熱盛為口瘡的病機。南宋 《小兒衛生總 微論方·唇口病論》 曰: “風毒溼熱,隨其虛處所著,搏於血氣,則生瘡瘍……若發於唇 裡,連兩頰生瘡者,名曰口瘡……若發於口吻兩角生瘡者,名曰嚥口瘡。” 指出因其發病 部位不同,有口瘡與嚥口瘡之別,但都可因感受風毒溼熱之邪而致。本病屬西醫皰疹性口 腔炎、潰瘍性口腔炎、口角炎等範疇。
【病因病機】
一、病因
1.外因 感受風熱溼毒,六淫之邪侵入,搏於血氣,發於口舌則口臭,紅腫潰爛。 或熱病火盛,血氣壅盛,火性向上,燻於上焦,故口舌疼痛生瘡。
2. 內因 母食厚味,遺熱於胎,或調護失宜,將養過溫,致心脾積熱,熱毒隨經上 通於口舌而生瘡; 疳證、久病致陰虛火盛,水不制火,虛火上炎,而致口舌生瘡。
二、病機
本病病位在心、脾、胃、腎,因病位不同,病程長短不同,故病情輕重不一。風熱夾 毒上攻或邪熱乘於心脾,臨床表現重,病程短,屬實證; 若陰液耗損,久而腎陰內虧,臨 床表現輕,病程長,屬虛證。重者陰津大傷,陰液耗損,致口瘡反覆出現,遷延難愈。
1.基本病機 火蘊心脾。
2. 常證病機
(1) 心脾積熱 嬰兒胎稟有熱,或脾胃素蘊溼熱,或風熱溼毒乘虛侵入,熱鬱化火, 邪熱內積心脾,蓋手少陰之經通於舌,足太陰之經通於口,故心脾二經有熱,則邪毒燻灼 口腔,而致口舌黏膜破潰、糜爛。亦有因口腔不潔和破損,穢毒內侵,導致口舌生瘡者。
(2) 虛火上炎 因小兒稟賦虛弱,氣陰兩虛; 或久患熱病,火盛陰傷; 或久瀉不止, 脾腎虛損,陰液虧耗,以致水不制火,虛火上炎,燻灼口舌而成口瘡。
【臨床表現】
齒齦、舌體、兩頰、上顎等處出現皰疹、黃白色潰瘍點,大小不等,甚至滿口糜爛, 患處常見紅腫熱痛,輕則潰瘍較少,周圍淡紅或淡白,疼痛較輕,兼見神疲、顴紅,妨礙 哺乳; 重則發熱、潰瘍周圍鮮紅,疼痛較甚,口臭流涎,甚或發熱、口渴、煩躁、啼哭不 安、拒乳,或見嘔吐、腹瀉。嚴重者可致邪熱內陷,神昏抽搐。
【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
1.齒齦、舌體、兩頰、上顎等處出現黃白色潰瘍點,大小不等,甚至滿口糜爛,疼 痛流涎、拒乳拒食。
2.外感引起者,初起有時可見口腔皰疹,繼則破潰成潰瘍,常伴發熱,頜下淋巴結 腫大。
二、鑑別診斷
1. 鵝口瘡 多發生於初生兒或體弱多病的嬰幼兒,口腔黏膜、舌上有雪片狀白屑, 可蔓延至咽喉、軟顎或鼻腔,周圍有紅暈,疼痛不明顯。
2.手足口病 是由多種腸道病毒 (包括柯薩奇病毒、腸道病毒EV71) 引起的急性傳 染病,多見於4歲以內小兒,夏秋季節流行,以發熱,口腔黏膜皰疹、潰瘍,伴手、足、 臀部面板出現斑丘疹、皰疹為特徵。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 辨顏色 心脾積熱者,口瘡周圍顏色鮮紅、腫脹,潰瘍面數目較多。虛火上炎者, 口瘡周圍顏色淡紅,稀疏散發。
2. 辨發熱 心脾積熱為實證,患兒面紅,唇紅,流涎口臭,甚者可發熱,口渴,小 便短少,大便乾結或幾日不解。虛火上炎者,少見發熱或有低熱,可伴有顴紅體倦,虛煩 不寐。
3.辨疼痛 實證者,疼痛灼熱,年幼者表現為啼哭,拒食。陰虛口瘡者,疼痛較輕。
二、治療原則
1. 基本治則 祛火清瘡。
2.具體治法 實證治宜清熱解毒,瀉火通便; 虛證治宜滋陰降火潛陽,引火歸原。 另外可配合外治法。
三、分證論治
1. 風熱乘脾
證候表現: 口腔潰瘍較多,或滿口糜爛、周圍紅赤,疼痛拒食,煩躁多啼,口臭涎 多,小便短黃,大便乾結,或發熱面赤,舌紅苔黃,指紋紫,脈滑數。
證候分析: 嬰兒外感熱邪,或飲食積滯,熱蘊脾胃,上燻口舌,發為口瘡; 火熱燻 灼,故疼痛拒食,煩躁多啼,口臭涎多; 腸胃積熱,津液受劫,故大便乾結,小便短黃, 舌紅苔黃,脈滑數。如因外感熱邪,熱毒熾盛,則見發熱面赤。
治法: 疏風瀉脾,祛火清瘡。
方劑: 涼膈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加減。
方解: 涼膈散以黃芩、連翹、梔子清熱解毒; 大黃、芒硝通腑瀉火; 竹葉清心除煩; 薄荷升散鬱火; 甘草、白蜜緩中解毒。此證必使大便暢通,裡熱下達,口瘡始得緩解,是 為 “上病下取” 之意。
加減: 發熱口渴加生石膏、麥冬; 小便短赤加生地; 若大便不實者,亦可選用清熱瀉 脾散,以清瀉心脾積熱。
2. 心火上炎
證候表現: 舌上糜爛或潰瘍,色紅疼痛,飲食困難,心煩不安,口乾欲飲,小便短 赤,舌紅尖赤,苔薄黃,指紋紫,脈數。
證候分析: 舌乃心之苗,手少陰之經通於舌。心火熾盛,邪熱循經上炎,故發為口 瘡,色赤疼痛,飲食困難; 心火內盛,津液受劫,故心煩不安,口乾欲飲,小便短赤; 脈 細數,舌紅尖赤,苔薄黃,亦為心火熾盛之候。
治法: 清心瀉熱,祛火清瘡。
方劑: 瀉心導赤湯 (《小兒藥證直訣》) 加減。
方解: 瀉心導赤湯以黃連瀉心火; 生地涼心血; 竹葉清心氣; 通草導熱下行; 甘草調 和諸藥。
加減: 心煩不安加連翹、燈心草; 口乾欲飲加生石膏、蘆根、天花粉; 小便短黃加車 前子、茯苓、滑石。
3.虛火上浮
證候表現: 口舌潰瘍或糜爛,稀散色淡,不甚疼痛,口流清涎,神疲顴紅,口乾不 渴,舌紅苔少,指紋淡紫,脈細數。
證候分析: 嬰兒體稟虛弱,肝腎不足,水不制火,虛火上浮,故見口舌潰瘍或糜爛, 不甚疼痛; 虛火內熾,故神疲顴紅,口乾不渴; 舌紅苔少,脈細數為陰虛火旺之象。
治法: 滋陰降火,祛火清瘡。
方劑: 六味地黃丸 (《小兒藥證直訣》) 加肉桂。
方解: 熟地、山茱萸滋陰補腎; 茯苓、山藥健脾補肺; 澤瀉、丹皮瀉肝腎之虛火; 加 少量肉桂引火歸原。
加減: 陰虧火旺者可加肉蓯蓉、女貞子、菟絲子。脾腎大虛,無根之火上浮而見口舌 生瘡,神疲面白,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者,可用理中東加肉桂以溫補脾腎,引火歸原。
四、其他療法
1. 中成藥
(1) 小兒化毒散 每次0. 6g,每日2次,3歲以內小兒酌減。用於心火上炎證。
(2) 牛黃解毒片 每次1~2片,每日3次。用於風熱乘脾證。
(3) 知柏地黃丸 每次3g,每日3次。用於虛火上浮證。
2. 外治法
(1) 冰硼散 少許,塗敷患處,每日3次。用於風熱乘脾證、心火上炎證。
(2) 錫類散 少許,塗敷患處,每日3次。用於心火上炎證、虛火上浮證。
(3) 雙料喉風散 少許,用吹藥器噴入,或塗敷患處,每日3次。用於風熱乘脾證、 心火上炎證。
【預防與調護】
一、預防
1.保持口腔清潔,注意飲食衛生,餐具應經常消毒。
2.食物宜新鮮、乾淨,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不宜過食肥甘厚膩之品。
3. 給初生兒、小嬰兒清潔口腔時,動作宜輕,避免損傷口腔黏膜。
二、調護
1. 飲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粗硬及過鹹食品,忌飲食過燙。
2. 補充水分,保持大便通暢。
回覆列表
你好,可能是寶寶上火比較嚴重,建議還是去醫院看看,平時儘量不要給寶寶吃零食,不要吃油炸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給寶寶喝水,吃新鮮的水果蔬菜
關注胸毛哥,給你不一樣的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