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譚詩詩689

    謝謝邀請:連江縣趙恢家廟始建於明景泰四年(1433年),由趙恢所建,稱"趙恢家廟"雍正四年(1726年) 毀於水災,第二年重建,歷代都有修葺。"文革"期間,廟內許多文物受損,曾經做過廠房,學校等。幸好有人㞗住管理,廟宇建築受損不大。大殿寬敝明亮,似有大家風範。正面掛有歷代祖宗畫像,附有小傳,後進建有趙恢紀念館,趙恢塑像神情粛穆,館旁翠竹數叢,迎風搖曳,增添了許多文人雅韻。

  • 2 # 中華德孝文化

    趙恢生於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父名道應,母鄭氏。趙恢4歲時父母逝世,繼母陳氏待之冷淡,其姑母奉祖母阮氏之命,將其領回家中養育。

    趙恢24歲中鄉舉。宣德八年(1433年)赴京會試,進士及第,為殿試一甲第二名榜眼,任翰林院編修1。正統元年(1436年)被提為侍讀,充經筵講官。景泰四年(1453年),主管南闈考試。不久,進右春坊庶子兼侍讀,纂修國史。趙恢曾歸裡探親,並建家廟附祀姑母於別室,一時傳為美談。天順元年(1457年)病終,享年60歲,墓在新安裡南宮壠。

    趙恢長於文史和詩詞,著有《國史拾遺》8卷、《釐正集》6卷、《出使錄》等。

  • 3 # 小雅好讀書

    趙恢家廟是趙恢為姑母專門建的家廟。趙恢是明朝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他的成功離不開姑母對他的養育。趙恢四歲母親去世,繼母對他非常冷淡,他的奶奶讓他姑母回孃家帶他,這件事在《趙氏玉牒》中有記載:“姑,先祖彥昌之女,嫁為邑士陳寶妻,年二十,寶卒,寡居。趙恢喪母后,姑代行母職,勤快而賢。”趙恢24歲,進京赴試,中榜眼,被明宣宗授為翰林院編修,後來一直在朝中做官,一次回鄉探親,建了家廟,紀念姑母。如果趙恢不建家廟,他姑母無論婆家祠堂還是孃家祠堂都進不去,婆家因為沒有孩子(無所出);孃家因為是嫁出去的女兒,趙恢肯定也知道這些,所以才建了這座家廟,可見趙恢對姑母感情之深。

  • 4 # 煙雲浩淼道

    連江縣屬於福建省福州市。

    魯義姑者,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名農婦。春秋時期齊國攻打魯國,老百姓四散逃亡,齊國將領追趕魯國兵士途中看到一婦人懷抱一子,手牽一子;看到齊兵追趕,丟棄手牽的一子,只顧懷中抱著的孩子奔到樹林中逃難。齊將疑惑,命兵士將婦人帶至跟前問到,何故拋棄手中孩子,只管懷中之子?婦人答曰,所領者乃自己的孩子,如果沒了也就自己一人深切悲痛。懷中所抱乃是兄長之子,如果亡與戰火,舉族之痛,所以拋棄自己的孩子懷抱兄長之子。 齊國將士聽到以後無不感慨,魯國一個農婦尚且知曉道義,魯國的國君大臣還能比一個農婦差嗎。於是扔掉武器,返回齊國。魯國國君知道這件事情以後,賞賜農婦,並賜名魯義姑。後人感念其義,修建魯義姑祠。

    現在每年固定日期都有很多人去參拜魯義姑。成為一個不大不小的人文景點。

    我認為趙恢家廟的來歷肯定也有一段讓人傳頌的故事吧。

  • 5 # 崑崙之柏

    趙恢(1357一1457),字汝弘,號文峰,連江縣郊江南鋪人,生於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父名道應,母鄭氏。恢年僅4歲便被棄養。繼母陳氏待恢冷淡。幸姑母奉祖母阮氏之命,回轉孃家精心護育,教導有方,終成大器。

    恢自幼好學,隨前輩明遠孫學古文詞,24歲中鄉舉,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赴京會試,成績優異。在殿試制問「羲禹河洛象數」時,條對詳明,選拔為一甲二名榜眼,任翰林院編修。正統元年(1436年)恢被提拔為侍讀,充經筵講官,為皇帝講解經傳史鑒。進講時對忠邪治忽關鍵問題,反復陳說,深得皇帝器重。

    ......(略)

    趙恢長於文史和詩詞,著有《國史拾遺》8卷,《釐正集》6卷、《出使錄》等。

    趙恢的成功經驗主要是:

    1,他4歲喪母,由他的姑母代養,姑母的言傳身教對他的影響非常大。如果沒有姑母的撫養和教育,他的生存也有問題;

    2,他十一歲跟著恩師明遠孫學習古文辭,明遠孫是位無意仕途的窮塾師,通曉古籍,在他諄諄善誘下,趙恢長進很快;

    3,趙恢聰明好學,這是主要的原因,如果沒有他的聰明好學一切等於零。

    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主管南闈考試,選拔人才多是才智出眾:不久奉命祭告南海神,進右春坊庶子兼侍讀,編修國史。趙恢順道探親,並建家廟附祀姑母於別室,一時傳為美談。

    連江縣 趙恢家廟是由趙恢出資親建的,除了供奉他家的歷代祖先之外。只掛著他父親和姑姑的畫像,可見他是特別感恩他的姑姑的。

  • 6 # 火楓一葉

    趙恢1397年生於福建連江縣郊江南鋪,字汝弘,號文峰,明朝翰林。四歲喪父母,遭繼母虐待,姑母奉祖母之命,將其領回家中養育。

    趙恢24歲中鄉舉。宣德八年(1433年)赴京會試進士及第,為殿試一甲第二名榜樣,任翰林院編修,正統元年(1436年)被提為寺讀,充經筵講官。景泰四年(1453年)主管南闈考試。不久進右春坊庶子兼侍讀,纂修國史。

    趙恢雖為京城大官,但對姑母的養育之恩始終沒忘,曾歸裡探親,在她姑母住的地方親自修建一座趙家祀廟,在家廟正廳掛著父親和姑母的畫像,以表孝道之心,思念之情。"趙家廟"歷經數百年滄桑,現仍香火盛旺,每逢初一十五週邊百姓去燒香拜佛,禱告家裡平安,子女孝順,前程似錦。

  • 7 # 仰望窗外的星空

    明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趙恢 (2012-11-23 17:09:03) 趙恢字汝弘,號文峰,連江縣江南人。他是明代著名學者、文學家,生於明洪武丁丑年(1397),卒於明天順酉年(1457)年,終年61歲。

    據《趙氏玉牒》記載:趙恢出身農民家庭,道應長子,四歲喪母,由姑代育。幼時敏而好學,九歲入村塾,十一歲跟明遠孫學古文辭。明遠孫是位無意仕途的窮塾師,通曉古籍,在他諄諄善誘下,趙恢長進很快。他善於約束自己,不隨便嬉戲,唯一的愛好是讀書,喜歡獨自到風景秀麗的敖江之濱、玉山腳下誦讀,時常讀到暮色暝暝,還不思歸。遇到疑題,便虛心向長輩求教,契合己意,有所收穫,便銘記在心,常誦不己。由於勤學好問,學問大有長進。知縣楊廷芳十分喜歡他,曾對道應說:“是兒不凡,前程無量!”親自送入邑庠,補弟子員,卒業於陳悠先生。年二十四,以易登永樂庚子吳觀榜,領鄉薦。據《連江縣誌》記載:明宣德八年 (1434)殿試登曹鼎榜第二名,榜眼及第。《福建通志?文苑傳》這樣寫道:“授翰林院編修,擢侍讀,充經筵講官,晉左春坊庶子兼侍續,纂國史”;“戊辰會試,詔當歷科主司錄文有戾,經旨特命旨分闈,正文體,黜浮崇實,一時文風,鹹歸於正。癸酉復典南闈,所拔皆名士”;“景泰三年,冊封南海神。還朝,以疾告歸”。

    民間傳說  然而,民間傳說,趙恢因母早逝,體弱多病,十七歲那年,在敖江釣得一條白鱔魚,夥伴見是異物,勸他放生,趙恢膽大,把它煮了吃了。說也奇怪,幾天之後,頓覺血活筋舒,氣升力漲,三年過去,魁偉如巨人,力舉千斤。   宣德五年(1421),趙恢赴京投考,殿試製問:“羲禹河洛象數”,趙恢條對詳明,初擬狀元,但閱卷官在文字上忌諱甚多,以“恢”為“灰心”二字,不取。   這次會試對他打擊很大,但他並不灰心。宣德八年,又毅然赴試。據傳,明代看重文武全材,所以參加文試的人,還要加武試。趙恢在馬、步、刀諸般武藝未試之前,和曹鼎私下商定,夜間把石靶和靶座移前三尺,以示氣力。第二天,朱瞻基皇帝查問此事,趙恢和曹鼎都坦白交待。這兩件重物都超過千斤,宣宗不相信,令他倆搬回原處,目睹搬移,龍心大悅,未試武藝就當場欽點:曹鼎狀元(他搬的靶座比趙恢搬的石靶重二百斤),趙恢榜眼。民間不知細情,以為以力取勝,誤為趙恢參加的是武試中的武榜眼。   說起趙恢成材,還要讚揚其姑教侄有方。《趙氏玉牒》載:“姑,先祖彥昌之女,嫁為邑士陳寶妻,年二十,寶卒,寡居。趙恢喪母后,姑代行母職,勤快而賢。”時,趙恢每夜都在城下釣魚樓攻讀,從釣魚樓回家途中,有一座長而窄的石橋,即通濟橋,姑發現,每夜總有一盞紅燈送趙恢過橋,知是貴人相,她暗自慶幸,但不因此放鬆啟迪。一晚,她發現侄兒背後紅燈消失了,甚感驚奇,查詢方知白天趙恢替一位同學的親戚寫典妻契,使其家庭解體。抓住此事,及時點撥,要他今後絕對不做有損他人之事。趙恢牢記在心,從那之後,更注意自身修養,終於德才兼備,大器告成,翰苑騰輝,桑梓添彩。這就是民間流傳的“紅燈之說’。   趙恢十分感謝姑對他的扶養和教育,在他親建的趙氏祠堂裡,只掛著父親和姑姑畫像。著作  趙恢一生都是作文學侍從之臣,清閒之官,利用空餘時間編撰三部書:《國史拾遺》八卷、《正集》六卷和《出使錄》。

  • 8 # 美文美書美畫

    不知道他的確切來歷呢?網上找了一下簡單資訊:

    連江縣是福州市下轄縣,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閩江口北岸。

    “趙恢家廟”始建於明景泰四年(1453年),雍正四年(1726年)毀於水災,第二年又重建,歷代都有修葺。“文革”期間,廟內許多文物受損,曾經作為廠房、學校等。

    該廟因趙恢而出名。趙恢是明代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從小聰慧,刻苦求學。四歲失恃,由姑母教育撫養。24歲中鄉舉。宣德八年(1436年),進京會試,中一甲第二名,即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廟內高懸“榜眼及第”的牌匾書寫著歷史的輝煌。正統元年(1436年),被選為“侍讀”,充經筵講席,後又任右春坊庶子,仍兼侍讀,纂修國史。因此,趙恢可以說是一代碩儒、文史專家。

    廟內的灰塑藝術令人驚歎。用白色石灰浮雕人物造型,然後顏料上色。形象逼真,色彩鮮豔,不失為藝術珍品 。

  • 9 # 葉子撩電影

    這個家廟是趙恢自己修建的。

    趙恢(1397~1457年),字汝弘,號文峰,連江縣郊江南鋪人。生於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父名道應,母鄭氏。恢僅4歲,便被棄養。繼母陳氏待恢冷淡,幸姑母奉祖母阮氏之命,迴轉孃家,精心護育,教導有方,終成大器。 

    恢自幼好學,隨前輩明遠孫學古文辭,24歲中鄉舉。宣德八年(1433年)赴京會試,成績優異。在殿試製問“羲禹河洛象數”時,條對詳明,選拔為一甲第二名榜眼,任翰林院編修。正統元年(1436年)恢被提為侍讀,充經筵講官,為皇帝講解經傳史鑑。進講時對於忠邪治忽關鍵問題,反覆陳說,深得皇上器重。

    正統十三年(1448年),京城會試分開考場,皇帝特旨命恢釐正文體,革除浮華,崇尚求實精神,使文風恢復正軌。景泰四年(1453年),恢主管南闈考試,選拔的人多是才智出眾。不久,奉命祭告南海神,進右春坊庶子兼侍讀,纂修國史。恢曾順道歸裡探親,並建家廟附祀姑母於別室,一時傳為美談。後以疾告歸。

    天順元年(1457年)病終,享年60歲,墓在新安裡南宮壠。

    趙恢長於文史和詩詞,著有《國史拾遺》8卷、《釐正集》6卷、《出使錄》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職場上,遇到給你“穿小鞋”的同事和不分青紅皂白的領導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