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敲鍵盤的妹紙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是劉備的嫡系舊部,與劉備一起進蜀,戰功累累遷牙門將軍。

    劉備自封為漢中王,遷都到成都,要任用大將來鎮守漢中,所有人都以為必定是選擇張飛,張飛也自以為是自己。

    劉備卻提拔魏延為漢中太守,填充鎮遠將軍,一時間全軍驚奇。

    劉備召開大會,大臣門都在場,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

    魏延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劉備很滿意他的回答,眾鹹壯其言。

    劉備當了皇帝,當年封魏延為鎮北將軍,都亭候。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兵駐漢中,又封魏延為督前部,丞相司馬,涼州刺史。(漢中太守沒,涼州還在魏國領土之中,所以涼州刺史是空職,所以當時魏延應該是 鎮北將軍兼丞相司馬,督前部,都亭候)

    建興八年(230年)諸葛亮派魏延往西進入羌中,與魏國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在陽溪大戰,大勝。封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第一次北伐,魏延請求帶兵一萬與諸葛亮會於潼關,諸葛亮不同意,並壓制了這個計劃。第一次北伐失敗後,魏延常常說諸葛亮膽小,害怕失敗又嘆恨自己有才而不能盡用。

    魏延對於培訓士卒很有一套,而且勇猛過人,又心性矜高,當時沒有人能超過他的能力大部分人甘心在他之下。

    只有楊儀不給魏延面子,魏延對此忿忿不平,兩人有如水火。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兵出北谷口,魏延為前鋒。大軍出了十里,夢見頭上生角,問占夢的趙直,趙直騙他說:"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趙直卻背地裡對別人說:"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

    到了當年秋天,諸葛亮病危,與秘密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人說自己死後就要把軍失撤回去,並命令魏延斷後,姜維隨後;如果魏延不從命,大軍可以不聽魏延命令而帶回成都。諸葛亮剛死,秘不發喪,楊儀命令費禕去探探魏延的口風。

    魏延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意思就是,諸葛亮死了,但是我還在,諸葛亮府裡的親近的官員依次為可以先回去辦喪事,我自己率軍隊繼續北伐,怎麼可以因為一個人死了而把天下最重在的事給荒廢了呢。況且,我魏延是什麼人!怎麼可能成為楊儀的部下呢!還做斷後將軍)魏延出征向來都是前鋒,這麼說也是有道理的。

    之後魏延與費褘寫連名書,要傳給做部將士。

    費禕對魏延說:"當為郡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

    費禕出了門,馳馬而去,魏延發現是中計了,後悔,追人已經來不及了。

    魏延派遣人去看楊儀等人有什麼動作,楊儀等已經按諸葛亮死前所說的排好撤軍的事,軍隊相繼引軍還。

    魏延大怒,這時候楊儀所部還沒有撤軍,魏延就率領所部南歸,所過之處燒絕閣道。

    魏延、楊儀發文,說在討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

    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蔣琬、董允都保舉楊儀相信楊儀,並懷疑魏延的真正目的。

    楊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軍隊在魏延之後。

    魏延先到南谷口並守住了要道,派遣軍隊攻擊楊儀等,楊儀命令何平(何平就是王平)在前抵禦魏延。

    王平叱魏延說:"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意思是,諸葛亮剛死,身體還是熱的,他們怎麼就可以不聽他的遺命呢?)魏延的軍士們知道魏延理屈,自己也理屈,不願為他效力,大軍因此散了。

    魏延與他的兒子幾個人逃亡,奔行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殺,把魏延的頭交給了楊儀,楊儀踩踏魏延的腦子,說:"庸奴!復能作惡不?"然後殺了魏延三族。

  • 2 # 賈小亮

    首先,魏延為什麼會死?大家知道,魏延死亡的直接相關人物是楊儀,而楊儀素來與魏延不合。

    他們倆是諸葛亮最得力的文武大臣,諸葛亮活著時可以約束他們,諸葛亮一死,兩人的矛盾瞬間就激化了。

    魏延認為自己是軍中主將,資歷又比楊儀等人高,接下來的行動理應聽自己的。

    楊儀是名正言順的軍隊指揮人。所以兩人的不愉快是魏延之死的根本原因。

    甚至楊儀根本不想魏延回到蜀國,因為以魏延的能力和在軍中的勢力,楊儀根本不敢拿魏延怎麼樣,還不如趁此機會將政治對手剪除,以絕後患。

    所以,魏延之死第一個原因是政治鬥爭,權力之爭。

    其次,魏延的主張一向跟諸葛亮不對路。

    在與魏國交戰的過程中,蜀國有勝有負,魏延的表現一直是比較好的,魏國大將的死就與魏延有關。

    魏延一直主張出奇兵制勝,而諸葛亮主張求穩。諸葛亮死後,他的繼任者也是持相同的想法。

    所以,與其留著這個刺頭來跟自己作對,還不如把這個有權有勢又有想法的大將扼殺在權力更迭的搖籃裡。

    魏延之死的第二個原因在於他跟蜀國官場的主流意見相左。

    最後,魏延因為深得劉備器重,又成為了蜀國的肱骨大臣,所以一向不把楊儀等人放在眼裡。

    因為功勞大、地位高,魏延又不懂得人情之事,加之他的居功自傲得罪了太多得人,就連諸葛亮都一直對他不滿,要不是沒人可用了,魏延恐怕早就被諸葛亮處理了。

    魏延得罪的人太多,導致他在跟楊儀爭權的時候幾乎沒有人為他說話,包括軍中並肩作戰的將領。

    他跟楊儀不斷上書陳言對方的過錯,而蔣琬、董允等人都擔保相信楊儀,而懷疑魏延。

    朝中無人說話,魏延就走了一步臭棋,直接起兵準備憑拳頭說話,這一下就被楊儀抓住了把柄,於是魏延造反之名算是坐實了,就有了開頭的時候魏延的造反的問題。

    所以,魏延之死的第三個原因就是不會做人,得罪的人太多。

    魏延有能力嗎?很明顯,魏延的才能不亞於五虎上將、五子良將,在三國時期,他是蜀國後期的武將第一人,如果他能好好利用自己這個身份,或許下場不會那麼悲慘。

    魏延是否死於造反我們不得而知?我更傾向於他沒有想造反,只是在權力鬥爭中失敗,自古成王敗寇,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魏延也只能從一個文武雙全的大將變成腦生反骨的叛逆了。

  • 3 # 老蟲

    魏延並不可憐,反而他很幸運,因為他投奔的是劉備。魏延這個人性格有問題,他的死是命中註定的,即使他不在蜀漢,在其他陣營中恐怕都活不過三集。一個團體中,一個人如果和其他成員都有矛盾,那一定是這個人有問題,魏延就是這樣一個人。

    第一、魏延確實有能力,但也只是“一流戰將”水平,還沒有達到“帥才”的高度。兵書有云,為將者,執行軍令,統領三軍,攻城拔寨;為帥者,運籌帷幄,統籌全域性,意在天下。

    縱觀魏延的一生,他參於的戰役無數,幾乎都被當做先鋒使用。攻城奪地,奮勇殺敵,魏延是一把好手。但是說到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魏延顯然做不到。

    魏延最高的水平就是出任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抵禦曹魏的進攻。魏延採取的積極防禦很有成效,後來王平鎮守漢中時,也採用魏延的戰術,也成功的擊退曹魏的進攻。反而是姜維另闢蹊徑,誘敵深入,據關而守的策略失敗了。事實證明,魏延確實是一名良將

    第二、魏延的心智很不成熟,只是個沒長大的孩子。魏延很早就是劉備的部曲,早在赤壁大戰之前,劉備帶領百姓退出樊城,奔走江陵時,魏延就跟隨劉備了。就是因為魏延的忠義勇猛,才得到劉備的賞識。魏延還是最早跟隨劉備入川的一批人,劉備入川時,仰仗的武將就是魏延和黃忠。所以劉備入主成都後,任命魏延駐守漢中,為不是大家心目中的張飛。

    就是因為魏延是元老級的人物,所以他才敢囂張跋扈,誰都不放在眼裡。“五虎將”在世的時候,他還有所收斂。等到劉、關、張、趙、馬、黃這些人都去世後,蜀中名將首推魏延,魏延驕橫的不可一世。

    要知道,劉備在世時,人們看在劉備的面子上,多少對魏延還有些敬畏。可是劉備去世後,蜀中掌權的是諸葛亮,加上諸葛亮和魏延關係不好,那誰還買魏延的帳,大家只是表面不說而已。只有楊儀這個小人,藉著打壓魏延,趁機討好諸葛亮諸葛亮看在眼裡,心中也默許了,不然楊儀和魏延也不會對立那麼多年。

    魏延在諸葛亮死後,居然還產生“取而代之”的念頭,在得知其他人將他甩下後,竟然做出斷友軍後路的行為。這不是作死嗎,這時候還刷小孩脾氣,本來有理都變成沒理了,一手好牌讓他自己打的稀碎。

    魏延作為一個在外領軍作戰的將領,居然和所有的文官鬧彆扭。俗話說“朝中有人好辦事”,魏延一個武將,在外作戰,朝中居然沒有一個為他說話的人,這太可怕了。俗話說“三人成虎”,這些文官隨便在後主身邊扇扇風,都夠魏延受的。事實也是這樣,諸葛亮死後,這些文官就是一口咬定魏延“作亂”,就是要把魏延往死裡整,可見魏延有多不得人心。

    第三、諸葛亮限制了魏延的成長諸葛亮的用人的能力可比不了劉備,劉備敢於不拘一格用人才,而諸葛亮卻沒有這種氣魄。這沒有辦法,誰讓咱們的亮亮是典型的處女座,事事追求完美。而追求完美的副作用就是,凡事太過謹慎,能造就聽話的手下,但也限制了他們的發展。

    魏延之所以有這樣的性格,就是經歷的挫折太少。魏延有武功,有謀略,論武功不弱於關羽,論謀略他自比韓信。這樣驕傲的人,不經歷幾次大的挫折,怎麼會去反省自己。

    諸葛亮一方面壓制魏延的想法,讓魏延心中不滿,深感懷才不遇;另一方面又不斷的利用魏延的勇武打“順風局”,這使得魏延更加自負,如此惡性迴圈,不出問題才怪。

    總之,魏延的死是咎由自取,他不作就不會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透過寶寶四維照片判斷孩子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