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哥侃大山
-
2 # 使用者7385326370204
名副其實。
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被稱為天可漢?可汗是遊牧民族對首領的尊稱,是一種最高權力的象徵,也是一種本民族身份高度認同的體現,唐太宗李世民,虛心納諫,輕徭薄賦,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從而開創了各民族的和諧共生,長治久安的貞觀盛世。
各少數民族對唐太宗敬愛有加,稱其為天可汗,唐太宗之所以能夠受到少數民族如此的尊重與信任,與他精明的軍事戰略,卓越的戰鬥能力是分不開的。唐朝時期,突厥為爭奪邊境利益,與唐軍在100多年當中,進行了數十次的大戰。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親自率兵在渭水隔河與劼利的20萬騎兵對峙。在後來面對東突厥的威脅,唐太宗不敢輕視,開始練兵習武,積蓄力量,而東突厥因為連年征戰和天災,再加上下面的部群反抗,土裡可汗也歸順了唐朝,國勢大減。而唐朝內部安定,經濟逐漸恢復,唐太宗認為戰機成熟,並下令征討,最終成功打敗了突厥等遊牧民族,期間創造了不少戰事傳奇。
-
3 # 使用者6500003113953
唐朝的貞觀之治,與前朝豐富的物資儲備留存,提供了物質基礎。唐朝之所以能夠形成赫赫有名的“貞觀之治”,和隋朝打下的基礎是脫不開關係的。
李世民統治時期,由於戰火的摧殘而使得人口數目並不多,但是隋朝留下來的糧食又是數量龐大得驚人,如此看來,用這麼多存糧養活比較少的百姓,還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
哪怕是隋朝被滅國二十年,這個倉中所存放的糧食竟然還沒能全部吃完。由此也可以看出,當時的隋朝資源有多麼的雄厚。隋開國時期糧食可以使得八百七十萬戶的人家五十年的時間不愁吃穿。
原來一直被歌頌著的“貞觀之治”只不過是讓大唐的子民去使用隋朝積攢這麼久的食物,這才有了這樣欣欣向榮的景象。而且一直被傳頌著的大唐的繁榮景象,也不過是吃著隋朝留下來的老本而已。
貞觀之治名副其實,它說的是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
唐初,由於隋煬帝造成的大亂,隋朝留下了破壞嚴重、民生凋敝的局面。北周“留給”隋朝690萬戶(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久等人的考證),而且沒有大的戰亂,而隋煬帝造成天下大亂,人口銳減,隋朝“留給”唐朝200餘萬戶(按《通典》記載杜正倫奏,經隋煬帝的消耗以及造成的大亂,到了唐初武德年間僅200餘萬戶。),以及內外眾多強敵、破壞空前嚴重的爛攤子。李淵李世民統一中原與南方,為貞觀之治創造了條件。
唐太宗即位後,因親眼目睹大隋的興亡,農民戰爭瓦解隋朝的過程,認識到了農民階級對君主專制統治穩定的重要性,所以常用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吸取隋亡教訓,糾正前朝之弊端,調整統治政策,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以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經濟。
唐太宗繼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