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成語是我過獨有的文化,我過成語成千上萬,為什麼我們所學過的成語沒有發現是現代人寫的呢?是不是現在我們現在人不具備寫成語的能力,再或者說成語需要一定的時間磨鍊?
12
回覆列表
  • 1 # 自由需自立

    這個嘛,主要原因是古代人和現代人文體表達方式不同造成的。古代人寫文章是以文言文的形式,現代則是白話文的形式。表達方式不同其出現的結果自然也就不一樣了。初中以上學歷的人自然會明白文言文和白話文的區別,所以箇中緣由自不必說哦。

  • 2 # 山壠田

    成語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闢的固定片語或短語。成語多由四個字組成,但也有三個字或四個字以上的。成語的來源有五個方面:一是神話傳說,如夸父逐日和精衛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劍和狐假虎威;三是歷史故事,如負荊請罪和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驥伏櫪和青出於藍;五是外來文化,如功德無量和火中取栗。

  • 3 # 珍珠河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弄明白兩個問題:其一,成語的形成、其二,成語文化。如果把這兩個問題弄清楚了,這個問題也自然就迎刃而解。

    一 成語的形成

    成語的形成有著很長的歷史淵源。

    成語者,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曰成語。

    據此,我們可以給成語下一個這樣的定義:所謂成語就是指古代漢語詞彙中特有的、古代經典著作中或者歷史故事中,經過長期相傳、長期沿用、反覆精簡、高度概括和提煉後約定俗成的一種的固定短語。成語的意思精闢,高度的概括和集中,往往隱含於字面意義之中,但是又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它結構緊密,一般不能任意變動詞序,抽換或增減其中的成分。一個成語雖然幾個字,卻就能代表一個完整的故事或者典故。 有一部分成語還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具有本質的區別。

    成語的形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神話傳說。例如:嫦娥奔月、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夸父追日。

    2、歷史典故。例如:破釜沉舟、完璧歸趙、望梅止渴、三顧茅廬。

    3、經典著作。例如:瓜田李下、一意孤行、歌功頌德、門庭若市。

    4、寓言故事。例如:刻舟求劍、愚公移山、狐假虎威、畫蛇添足。

    5、諺語俗語。例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眾口鑠金、退避三舍。

    6、外來文化。例如:三位一體、五體投地、夢幻泡影、曇花一現。

    二 成語文化

    成語以其數量龐大、形式完整、內容精練、蘊意深刻、結構多樣、比喻豐富等特點成為漢語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著稱於世。不但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中的精粹,而且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奇葩。這種其他文化所無法代替的成語文化的形成與積澱,這與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密不可分的。

    1、成語是儒、佛、道三種學說和思想的高度概括

    儒學提供了豐富的人生經驗與智慧,凝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質。有些成語所表現的思想在今天看來也是很有進步意義的。如“大義滅親”、“當仁不讓”、“自強不息”、“見義勇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等。有些成語表明了儒家文化中關於人的品德修養和處理原則方面的見解,如“哀矜勿喜”“不夷不惠”“不忮不求”“恭而有禮”“觀過知仁”“見賢思齊”“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有些成語閃耀著儒家文化中深刻的哲學內涵的火花。

    道家講道法自然,佛家講緣起性空,這是兩家學說的核心。道家、佛家兩家學說也是中國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例如“無為而治”、“清淨無為”、“絕聖棄智”、“安危相易,禍福相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等成語都是道家出世的思想和獨具特色的哲學思辯能力的反映。與佛教有關的成語多達兩百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劫難逃”、“勇猛精進”等成語是佛教教義與理論的直接表達,“聚沙成塔”,“醍醐灌頂”等成語表現了佛教故事。還有很多的成語來自於佛教著作,的成語就有八十餘條,比如我們常見的成語有“葉落歸根”、“逢場作戲”、“雪上加霜”、“拋磚引玉”、“龍蛇混雜”、“單刀直入”、“敲骨吸髓”、“拖泥帶水”、“看風使舵”、“隨波逐流”和“水漲船高”等都與中國佛教禪宗史書《五燈會元》有關。

    2、成語文化全面展示和體現了漢族的禮儀文化和制度文化

    數千年的歷史長河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漢民族自覺的形成和完善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即禮儀和制度。這些紛雜的禮儀和制度包括宮廷及民間交往中的禮儀制度和習俗、官制、外交制度、家庭宗法制度、婚姻制度、兵制、教育科舉制度、法律制度、喪葬制度、典籍制度、天文曆法制度以及民間的一些風俗、迷信、禁忌等。

    例如“三跪九叩”指的是臣民對帝王所行的最隆重的宮廷禮節。“尊卑有序”、“夫貴妻榮”、“光宗耀祖”這類成語是宗法制度的直接表現。“父慈子孝”、“承歡膝下”、“兄友弟恭”、“扇枕溫席”等成語是對家庭成員之間親密關係的描繪,這種親密關係正是漢人所十分看重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範,是維護家庭秩序的基礎,因而也是制度的體現。由於漢民族家庭關係中的核心是男子,所以在表現制度的成語中,必然以“夫唱婦隨”為主基調。與此同時,漢文化也注重婚姻的持久穩定與美滿幸福。因此,也產生了不少象“伉儷情深”、“舉案齊眉”、“相敬如賓”、“故劍情深”、“白頭偕老”、“比翼雙飛”、“鸞鳳和鳴”這樣的成語。

    又例如:漢文化十分重視教育與科舉制度,強調人只有“尊師重道”、“發憤忘食”地學習,才能“金榜題名”、“學而優則仕”。因此不少成語描寫人們刻苦求學,如“程門立雪”、“焚膏繼晷”、“皓首窮經”、“黃卷青燈”、“鑿壁偷光”、“磨穿鐵硯”、“囊瑩映雪”“韋編三絕”、“懸樑刺骨”等。不少成語是教與學兩方面經驗的總結。作為學生,要“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融會貫通”、“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作為教師,要“循循善誘”、“因材施教”、“有教無類”、“誨人不倦”,同時還要“為人師表”,注重“言傳身教”,這樣才能“教學相長”。

    又如:“十惡不赦”、“朋坐族誅”、“明正典刑”、“五馬分屍”、“法外施仁”等是古代法律制度的記錄。

    如此等等,無不與漢民族的禮儀文化和制度文化有著直接的聯絡。

    3、漢語成語全面反映了漢民族的文學、繪畫、音樂、舞蹈、戲曲、書法等藝術形式,並在這些藝術形式上得到極致的滲透。

    例如“烘雲托月”原指作畫時渲染雲彩來襯托月亮的一種技法,後來比喻繪畫或作文時從側面加以點染或描寫,從而突出主體或主題的一種表現手法。“按部就班”這條成語,原指寫文章時結構安排得當,選詞造句合乎規範;“尺幅千里”指圖畫或詩文篇幅短小,但內容卻極其豐富,意境非常深遠; “郊寒島瘦”是對詩作的某種意境與風格的概括,“駢四儷六”是指盛行於六朝時期的駢體文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對偶排比;“一字一珠”比喻唱歌吐詞清楚,婉轉圓潤,也比喻詩文寫得精粹;“八音迭奏”指古代漢人把樂器分為八類,它們輪番演奏,器樂齊全,場面盛大;“粉墨登場”指傳統戲曲中演員用粉、墨化裝後登臺表演;“鸞飄鳳泊”形容書法的筆勢盤屈飄散;“劍拔弩張”、“入木三分”,形容書法挺拔雄健,功力深厚。諸如此類的成語,確實不勝列舉。

    4、成語文化的形成與漢民族的物質文化有著千絲萬縷而又密不可分的聯絡。

    物質文化是漢人長期生產與生活過程中經驗教訓的積累與沉澱。據不完全統計,約佔四分之一的成語成語直接反映了漢人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內容。

    (1)與飲食文化有關的。

    例如:“酒足飯飽”、“酒囊飯袋”、“茶飯無心”、“粗茶淡飯”等等,這些與漢民族的飲食文化有關的成語,基本上就是“茶”與“飯”並舉,“酒”與“飯”同在,這是漢民族獨有的茶文化與酒文化的集中反映。烹飪文化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故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樣的體現飲食觀念的成語。象“炮鳳烹龍”、“千里蓴羹”這樣的成語直接記錄了兩種菜名,前者指鮮美的宮廷大菜,後者指一種地方風味名菜。“五味俱全”的原義則是指調味齊全適宜。

    (2)與服飾文化有關的。

    因為在古代,服飾是人的社會地位、經濟實力的外在表現。有不少成語表現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所特有的服飾。例如帝王后妃和貴族命婦的服飾是“鳳冠霞帔”、“珠圍翠繞”,古代儒生的裝束則是“褒衣博帶”、“圓冠方領”,朝庭命官是“頂冠束帶”、“象簡烏紗”,志在山林的隱逸之士則“葛巾野服”、“芒鞋竹杖”,當了帝王,則必“黃袍加身”,普通的勞動婦女也只能是“荊釵布裙”。只因為古代在服飾上有種種嚴格的規定,用以顯示官位品階和社會地位的不同,所以漢語中這樣豐富的與服飾有關的成語也就自然形成了。

    (3)與建築文化有關的。

    如“碧瓦朱甍”指綠色的屋瓦,紅色的屋脊,形容建築物的華麗美觀,也表現了漢人建築設計和審美情趣上的總體風格。“層臺累榭”形容房屋建築高下相間、錯落有致,“雕樑畫棟”形容房屋內部裝飾得富麗堂皇,“鉤心鬥角”形容宮室內部結構錯綜精密,“高亭大榭”專指園林中供休息和觀賞四周景物的高大建築物,“金城湯池”形容堅固的城防。

    (4)與植物花卉有關的。

    漢語成語中出現了大量的植物,除松柏、梅、柳、桃、李、蘭、桂、蓮等外,最常出現的要首推行。因為中國古代盛產竹,漢人的衣食住行無不與竹發生密切的關係,竹在漢民族的物質文化發展史上佔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竹不僅可滿足日常生活中製造各種物品的需要,還可以是重要的書寫材料,並能製作樂器。

    與竹有關的成語有“哀絲豪竹”、“吹竹彈絲”、“傍人籬壁”、“蓬篳生輝”、“簞食壺漿”、“得魚忘筌”、“簟紋如水”、“管中窺豹”、“立竿見影”、“略高一籌”、“功虧一簣”、“南金東箭”、“駑馬戀棧豆”、“濫竽充數”、“殘編斷簡”、“刀筆老手”、“罄竹難書”、“茂材修竹”、“竹籬茅舍”、“雨後春筍”、“青梅竹馬”、“勢如破竹”、“胸有成竹”等。

    (5)與中醫藥有關的

    例如“痛下針砭”、“對症下藥”、“如法炮製”“妙手回春”“三年之艾”、“以毒攻毒”、“換湯不換藥”、“病入膏肓”、“麻木不仁”等。這些成語無不反映了中醫中藥方面的文化內容和中國中醫中藥文化的精髓。

    綜上所述,中國的成語文化,從其產生、發展到成熟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其根源就是漢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無論社會如何發展,發展的文明程度有多高,中國的成語文化始終會像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閃耀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中關於海軍大將綠牛能力最合理的猜測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