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與歷史

    中國有句古話:瑕不掩瑜,這就是我對秦始皇的評價。秦始皇固然有他殘暴的一面,但他所做的一切從中華民族傳承角度來看,歷史上無人能與之相比!說秦始皇殘暴,可是在那樣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如果不是鋼鐵手腕,殺伐果斷誰人能夠一統天下呢?這不是正符合“亂世用重典”的古語嗎?

    說秦始皇是暴君之人應該是歷史上著名的焚書坑儒對文化的打擊;修長城、修皇陵、開發嶺南等引發的繁重而殘暴的徭役;如果再加上一條秦朝的嚴酷刑罰也算,連坐、車裂等等,的確十分殘忍!下面我帶大家看看這三大殘暴行為背後對中華民族發展所做出的的巨大貢獻!或許你會覺得,這些都是一個民族發展所需要的犧牲!

    統一文字與焚書坑儒

    秦始皇統一文字,其內在來看是六國文化的統一,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根源,是中華民族千年不分裂的根本原因。縱觀世界歷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歷史像中國歷史一樣,不論哪一個朝代,不論哪一方勢力,都以統一全國為目標。南北朝、五代十國是秦朝以後,中國歷史上分裂最長的兩個時代。可是無論是南北朝時期的苻堅南下攻晉,還是宋武帝北伐之戰,亦或者是趙匡胤結束五代亂局,都是為了心中的大一統!支援一代代人,實現大一統願望的動力,正是秦始皇留下的統一文化!

    焚書坑儒這是一個文化時代的浩劫,可是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儒家並沒有因為這次所謂的浩劫而消失。對於文化的發展也沒有產生斷代式的打擊。從現代學者的最新研究來看,這一場浩劫主要是針對方士,並不是儒家學者。具體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諸子百家的沒落,並非在秦始皇時期。而是在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後。由此來看,與秦始皇統一文字對文化的促進作用相比,以訛傳訛被誇大化的焚書坑儒對文化的打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嚴重!

    三大工程與歷史留名的秦朝徭役

    孟姜女哭長城這一帶有神話色彩傳奇故事,讓我們對秦始皇修長城和修長城帶來的繁重徭役痛心疾首。秦朝的繁重而殘酷的徭役,成為了“暴秦”的另一個重要標籤。我們現在來看,這三大工程對後世的影響遠不是當時的幾十萬人的犧牲所能相比!

    孟姜女哭長城,最後感動天地,長城倒塌。最後的結果呢?這個故事沒有說,最後的結果是,數十萬人再來一次把長城修起來!說句不好聽的孟姜女就是國家進步的蛀蟲!我們來看看長城對於後世的意義: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分界線,抵抗遊牧民族劫掠的第一線!遊牧民族並不依靠城池、農田生活,他們依靠遊牧為生。長城的存在很好的將兩種文化分割,在各自的區域繁衍生息。同時長城是防禦遊牧民族的第一線。長城並不是與遊牧民族交戰的場所,而是預警與防止小規模劫掠,這樣大大減少了邊境衝突!

    秦始皇陵這個可以說是無可辯駁的個人工程,僅僅是為了滿足秦始皇死後世界帝王夢想而建造的工程。在當時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沉重的徭役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加速了秦朝的滅亡。在過去的兩千多年時間裡,它一直深埋地下,對整個歷史文化程序沒有任何的推動。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巨大的汙點!可是熟悉歷史或者但凡對歷史有興趣的都知道,歷代帝王都有修建陵墓的愛好,只是這麼大規模的只此一家!

    百越之地,秦始皇動用數十萬兵力,攻取了百越之地,又徵發數十萬的民眾來到百越之地,開發百越!在當時看來百越之地是不毛之地,更談不上魚米之鄉或者經濟發達。發動攻佔百越的戰爭可謂是勞民傷財!可是從後來的歷史來看,秦始皇將農耕文化從黃河流域擴充套件到了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大部分地區直接從原始社會的生產模式進化到秦朝時期的鐵器時代!從那時起,北起長城,南到南海的廣大區域成為了不可分割的區域。歷代南北割據政權,都以統一長江、黃河流域為己任,其文化、思想基礎就是在這一時期打下的!

    秦朝繁重的徭役,不停從各地徵發民夫雖然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但是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讓七國之地的不同文化在秦朝短短數十年的時間裡,實現文化和思想的統一!

    秦朝的刑罰

    秦朝的刑罰殘酷可謂是臭名昭著聞之色變,可是這樣的治理方式回到了上文說的亂世須用重典!秦朝統一全國之後,原來七國之地各自的法律、文化、經濟都不相同。這致使秦朝的統一充滿了強制性,如何統一民心是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條適用於全體的法律(其實就是原來秦國國內的法律)便在此時應運而生。在這種背景下頒佈法律,其殘酷與嚴格也可行而知。雖然現在看來很多都不合理,可是為了短時間內統一思想,加強統治,也是不得不為。秦朝的法律雖然並不完善,但是為之後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法律打下了基礎!

    秦始皇是殘暴還是明君?

    從上述分析我們會發現,秦始皇的殘暴是毋庸置疑的,秦始皇算是明君也是毋庸置疑的!從歷史發展眼光看,秦始皇所站的高度,遠超中國曆代帝王。秦始皇結束戰國時代的七國紛爭,統一了文化思想,奠定了長城以南到南海中國2000年封建社會農耕文化圈。讓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這片土地之上生根發芽,並且讓這片土地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總體來說瑕不掩瑜!

  • 2 # 葭明通半瓶歷史

    秦始皇既是明君也是暴君,但他不是昏君。

    何謂昏君?

    荒淫無道曰昏君,昏聵不明曰昏君。

    昏君並無誤國害民之心,昏君只是要滿足他們自己的荒唐慾望。比如陳朝後主陳叔寶,寫得一手好辭賦,聰敏又伶俐,會玩懂生活,只是不願意去好好地治理國家。佔著茅坑不拉屎,在其位不謀其政,享受權力不負責任。致使百姓流離,致使奸臣當道塗炭天下。雖然不是他本意,壞事卻因他而起。

    北宋宋徽宗趙佶愛寫字不愛治國、大唐唐懿宗李傕善音律不善治國、北齊高湛和高緯愛美女懶治國,這些都是昏君。秦始皇不是昏君,他很愛治理國家。

    還有一種昏庸無能,掌握不住朝廷和文武大臣的也是昏君,比如晉朝司馬衷問出“何不食肉糜。”嬴胡亥受趙高矇蔽,也是昏君。

    何謂明君?

    英明神武的君主曰明君。

    凡開國君主幾乎都是明君;開創治世,促成盛世的君主也是明君;中興衰世,挽天下塗炭救社稷飄零的也是明君。

    秦始皇既是開國君主,也是統一天下,更是統一文化的君主,所以秦始皇算是明君。

    何謂暴君?

    殘酷行使專制權力,不惜民力作威作福的曰暴君。

    秦始皇做事,霸蠻慘烈,不容異言,嗜殺專制,濫用民力大搞建設,要算暴君。

    如果要用好壞做標準去評價秦始皇這個皇帝 。

    那!秦始皇還真不好評價他。

    但如果用是否合格去衡量秦始皇。

    那,秦始皇算一個合格的皇帝。

  • 3 # 淨月暖陽

    明君和暴君,並不是一個對立的詞義,何況就是一個普通人,也不能簡單的用“好人”“壞人”來區分,那是三歲以下兒童的認知邏輯。人是複雜的,二元化決不是解讀歷史人物的正確方式。秦始皇給中國的貢獻是巨大的,不止是一統六國那麼簡單,若只是透過征戰,結束了中國分裂狀態,那麼與他並肩的,是大一統王朝的開國之君,歷史上還真不少,可秦始皇被稱為“千古一帝”,被譽為“祖龍”,後世君王沒幾個敢與他的成就比,學他泰山封禪的,都沒幾個,可見秦始皇的地位,不僅在生前,就是死了二千多年,還是被推崇的。從秦的疆土看,不僅是統一了山東六國,而且入百越,建桂林等三群,直達南海,南中國的疆界,就是那時奠定的,在當下海洋文明之際,中國漫長的海岸線意義有多大,不用多言。後來中國疆土的概念,至少是秦的疆土範圍,才能算王朝功成,這對中國的國家概念,影響巨大。統一的不僅是疆土,秦始皇是第一個在全國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標準,統一法律,統一管理,甚至統一思想的君主,這樣才形成了中國民族、國家、文化的認同感,使得後來雖然屢經四分五裂,最咯總會形成統一的中國,才有了今日所說“中國”這個詞的內含。從這些成就看,秦始皇是功在千秋的。秦始皇留下的諸多大型工程,較長時間對後世的經濟、軍事、文化都做出了巨大貢獻,包括鄭國渠、靈渠,長城、馳道,甚至包括秦始皇陵,這也是後世帝王鮮有人能比擬的。至於在兩千多年前,無論戰爭,刑罰,徭役,還有君王的大權獨攬,生殺由已等等,以現在的視角看,當然是殘暴的,這不必為他強辯,在國家治理上,秦始皇無數超於其時代的做法,但在這方面他並沒超越,這麼看,他即是個明君,也是個暴君。辯證評價歷史人物,才是科學的方法,任何時候,都沒有一個完人,秦始皇的功過,三七開並不過份,三分過,七分功!

  • 4 # 使用者素食翁

    “明君”是與“昏君”相對的。列國戰亂幾百年,若不能統一,天下永無寧日。秦始皇能敏銳地意識到以大一統來止戰,想到以文化統一來達到民族統一,則絕對不是昏君。秦始皇掃平六國,得有軍隊,得有糧草,而軍隊、糧草又離不開百姓。如果秦始皇是昏君,百姓不會聚集到秦國,反而會逃向六國,秦國兵員從哪裡來?糧草從哪裡來?秦始皇能東出掃平六國,證明他當時的政策能夠吸引百姓,那麼,他肯定不是昏君。

    秦始皇能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去修渠以澆灌莊稼,此舉絕非君昏所為。

    暴君約等於昏君,皇帝若暴虐,百姓就會跑。但現實情況是,百姓向秦國聚集。所以,“暴君”之說也不成立。

    秦法雖被後世稱之為“嚴刑峻法”,但那只是對犯罪分子的,守法百姓何懼嚴刑峻法?

    歷史是後人寫的,寫歷史的人都是帶著一定觀點的,故所寫難免有偏頗。例如所謂的“焚書坑儒”,秦始皇僅僅是焚了六國史籍,詩書百家語只是不準民間私藏(國家圖書館可以藏);坑儒實際坑的是些煽陰風點鬼火的術士,並非儒生。秦始皇之“焚書坑儒”比乾隆皇帝差遠了。

  • 5 # lcs896

    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創始的一系列制度對後世影響深遠,所以是千古一帝。但在位期間大興土木,刑法可酷,,徭役賦稅沉重,焚書坑儒等措施不利社會發展,所以也是一位暴君。

  • 6 # 韓蟬29963255

    “明君”與“昏君”相對,“暴君”與“仁君”相對,你這個問題的前半部分是不成立的,就像你問“這個蘋果,它是水泥,還是原子筆?”是驢唇不對馬嘴的。

    再者說,“評價”本身就是一個主觀行為。

  • 7 # 多維觀世界

    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是非黑即白非善即惡的。然後就是不能用今天善惡標準來評價古人。評價古人,只看他的功績和過錯,不論其本心。有了這個原則,評價古人就容易了。

    秦始皇統一六國,不論其本意是私慾還是公心,對當時是結束戰亂贏來和平,對各國百姓都是有利的,對後代就是有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裡海的自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