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柏十印象

    雖然不知道三國最後會怎樣,但是可以明確的是,蜀漢將率先滅亡。

    如果不北伐,三國休養生息。

    魏國屬北方,北方乃東漢末年全雄逐鹿之地,連年征戰,硝煙瀰漫,戰火連天。我們看三國表面,覺得魏國最強,其實魏國外強中乾,黎民百姓飽受戰火的摧殘,民不聊生。而當魏國修養過來,土地肥沃,糧草充足,人口眾多,軍事力量強大,將是最強的國家。

    而吳國本就受戰火衝擊少,魚米充足,且佔據地理優勢,易守難攻,且也是三國本質中發展最好的國家,也是最具優勢的國家。

    如此一來,蜀國本身肥沃土地較少,人口少,只有一天險作為防禦屏障,但只可守一時,維持不了長期作戰。

    並且蜀漢後期人才凋敝,“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一語,表明蜀漢無年青一代可用,只能派老將衝鋒殺敵。而魏國吳華人才輩出,且後主英明俊朗,劉禪並不說太差,但實則平庸,如何爭天下?

    諸葛亮看在眼裡,急在心頭,加快北伐,是想在死前完成一個安穩的局面,北伐之勤也是為了不給魏國留有喘息的機會。很多人講諸葛亮北伐耗費了太多民力物力,但諸葛亮也是無奈之舉,未來迷茫,唯有破釜沉舟,抓住最後一次機會。

    可惜,死在了北伐的路上。“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2 # 三國逐夢

    蜀漢劉禪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蠻族叛亂,鞏固了國內統治,開始休養生息,訓練士卒,準備北伐。兩年後,前往漢中,駐軍陽平石馬,向劉禪上書後世聞名的《出師表》,準備北伐。

    建興六年春,諸葛亮開始第一次北伐,設疑兵於斜谷,率大軍攻祁山,魏國曹叡新君上位,事先毫無防備,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投降,諸葛亮收姜維、梁緒、尹賞、上官雝等,雍州刺史郭淮退往上邽固守待援,一時間魏國“朝野恐懼”。在這個時候,曹叡以非凡的魄力御駕親征,前往長安坐鎮,派大將軍曹真與右將軍張郃帶兵迎戰。這次北伐,是諸葛亮數次北伐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但因為馬謖防禦不當,被張郃大破於街亭,諸葛亮無功而返。

    建興六年冬,為配合東吳伐魏的石亭之戰,諸葛亮於冬天出散關,再次北伐,包圍為了陳倉。這一次就沒那麼順利了,一頭撞上了魏將郝昭,大軍圍城二十餘日而不克,糧草耗盡,兼之曹真救援到來,再次無功而返,撤退中斬殺了追擊而來的魏將王雙。

    建興七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派遣陳式攻佔武都、陰平,魏將郭淮帶兵援救,諸葛亮親自率大軍趕來,郭淮撤退,蜀漢成功得到二郡。但這一次戰爭的規模較小,影響不大。

    建興九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以木牛流馬運糧,兵出祁山,圍攻天水,曹叡派司馬懿和張郃帶兵援救。這次北伐前期態勢良好,後蜀國內部橫生波折,李嚴運糧不繼,糧盡退軍,斬殺追擊而來的魏國徵西車騎將軍張郃。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兵出斜谷,佔據武功,進軍五丈原,曹叡再次派司馬懿則率軍迎戰,因為上次戰敗,司馬懿堅守壁壘,避不交鋒,欲以持久戰消耗蜀軍糧食,諸葛亮無奈之下,臨戰屯田,不久病逝于軍中。徵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爭權,舉兵相攻,蜀軍內部生亂,只能退軍。

    這就是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七年之中,五次北伐,沒有收穫,反而讓蜀國疲弊不堪,徒費國力。諸葛亮之後,截至延熙十二年(249年)姜維再次大規模北伐,蜀國修養了十五年。

    那麼,若是諸葛亮不出兵北伐,三國鼎立會是什麼局面呢?

    諸葛亮北伐,一方面是基於“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夙願,另一方面更是無奈的選擇。三國鼎力,曹魏獨佔八州之地,荊州三分,冀州、青州、豫州、徐州等人口眾多、土地肥沃的地方全在曹魏治下,綜合勢力遠不是蜀漢和東吳能比。揚州、交州雖是後世魚米之鄉,但此時還是蠻荒之地,幾百年後才完全開發出來。益州雖號稱“天府之國” ,但也就成都平原還算不錯,漢中的人口全讓曹操遷走,人口嚴重不足。若是諸葛亮不北伐,三國鼎力最後歸於一統的局面也不會改寫,只不過會換一種方式。

    諸葛亮不北伐,司馬懿不會在軍中建立那麼高的威望。諸葛亮五次北伐,前兩次的對手是曹真,第三次小有收穫,對手是郭淮。之後曹魏反攻,司馬懿雖然遷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卻是以大司馬曹真為主。這個時候曹氏諸將威名仍在。只有到第四次的時候,曹真病亡,司馬懿才獨自領軍,這一戰雖然折損了張郃,但畢竟擋住了諸葛亮。要知道,從曹操開始,諸葛亮就是大魏最重視的敵人。第五次北伐,雖然避戰不出,卻成功熬死了諸葛亮,解除了曹魏的心腹大患,這讓司馬懿在軍中的威望更高。以致後來曹魏一有戰事,就想起司馬懿。

    諸葛亮不北伐,缺少了牽制,東吳自然也放心動兵,三國相安無事,曹魏一直強盛下去,就沒有司馬懿染指大權的機會,更不會有後來的晉國代魏。等到有一天曹魏的實力足以碾壓吳蜀,有明主出世時,輕易可將華夏一統,而不會有太多的戰亂。如此,華夏實力不損,自然也就沒有了後世的五胡亂華,大一統的文明將持續下去,直到王朝末年。如此一來,天下的中心依舊在北方,江南的開發程度將大幅延緩。

  • 3 # 大飛熊騎士

    蜀漢不北伐,就等著準備內亂吧。特別是諸葛亮時期,蜀漢遭受了一系列的打擊,實力大幅下跌,如果內部再出現問題,蜀漢根本不需要別人來滅,自己就會互相消耗,改朝換代了。更何況,夷陵之戰後,蜀漢能跟東吳達成聯盟,是基於共同伐魏的基礎上,如果蜀漢不北伐,東吳憑什麼配合蜀漢的軍事行動?如果單以東吳的實力,要拿下淮南都很難,更別提鞏固長江天塹,所以東吳必然要和蜀漢合作,而蜀漢更需要東吳的支援,這是時代的推動。

    劉備一生轉戰無數,敗戰多勝仗少,幾次輸得連老婆都丟了,但是依然有關,張,趙等對劉備不離不棄,也有孫乾,張松等人的幫忙,這裡固然有劉備自身的魅力,我想更重要的還是身為劉皇叔,自然要用“興復漢室”的口號,作為聚攏人才的資本。這種無形的政治,影響是很大的,例如夷陵之戰,劉備就是背離了這個政治口號,導致上下不能一心,結果徹底的輸了。劉備知道命不久矣,於是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劉備為何要這樣做?

    這是因為蜀漢人才的構成,大體由荊州集團,東州集團,本土集團構成。實力最強,地位最高的荊州集團全部是劉備早期的資本,受“興復漢室”的影響最深,所以這部分人最支援北伐。比如,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襲,蔣琬當政則選擇水路北伐等等,對北伐不予餘力的。東州集團是當年因為三輔地區,南陽郡的兵禍才逃入益州的,他們就不想家?而且,東州集團的忠誠度一直有問題,比如張松等人迎劉備本身就是背主,孟達多次反覆,黃權也投降了曹魏等等。因此東州集團更需要拉攏,於是劉備讓此時的東州代表李嚴作為諸葛亮的副手。而諸葛亮正是用“北伐中原”的口號和行動,一部分是用“北伐中原”聚攏人心,一部分也想讓第二大的東州集團深度參與北伐,這樣他們就有了向心力。所以,諸葛亮讓李嚴統領丞相府事務,注意這是擁有大權的,蜀漢戰爭一般都走開府系統。不過,李嚴偏偏想在江州擁兵自重,對北伐並不上心,最後發生了後勤供應上的失誤,李嚴於是被免職。這件事從側面上也可以看出,蜀漢即使北伐,依然有內部問題,難於想象,缺乏北伐的向心力,會鬧出多大的亂子。

    還是以李嚴為例,李嚴在託孤後,官職從太守直接升到顧命大臣,中都護,成為都督蜀漢永安,江州一帶的方面大員,所以李嚴想擁兵自重,不願意調到漢中前線的想法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大部分的蜀漢人才可沒有李嚴這種待遇,如果不發動北伐,這些中底層的人才如何建功立業,幹出一番大事?所以,不北伐,人才特別是將領們,陣營中特別是荊州和東州集團的人,都窩在蜀中,難免會人心思動,離散,單一個魏延就好,不北伐,這不讓他急得直跳腳?也正是因為北伐,還帶動了一批益州本土集團的將領崛起,成為蜀漢後期的中堅力量,比如馬忠,張翼,句扶,張裔等等以及曹魏的降將姜維,王平等人。所以,諸葛亮北伐是必要的,既是繼承劉備的遺志,也是聯合東吳,保持內部上下一心的重要方式。

  • 4 # 霧障

    這裡借用三國演義開頭一句話,天下之勢,分久必合。 三國也終會統一,只是時間用的更長。 1,蜀國佔地不適宜農業生長,要知道古代沒有現代的這種技術和大米,產量低下。 2、政治方面,劉備死亡,阿斗生性懦弱,沒有野心,如果諸葛亮不北伐,蜀國必亡。只是時間問題。 3、蜀中無將,五虎上將老的老,死的死。一個魏延有反心。所以諸葛亮必須有生之年北伐才能一統天下。 所以諸葛亮不北伐,天一也會一統,只是時間更久

  • 5 # 橘子味的阿嘉

    說直白點

    別人N個礦 你一個礦 還休養生息?

    要是不北伐 蜀漢活不了幾年 內部矛盾就把它整沒了。

  • 6 # 故人說史

    作為諸葛亮的老鄉,我覺得我這個山東臨沂人有靠譜答案,首先這個問題要全方位考慮。

    ①當時的社會形勢:

    三分天下蜀國的領土最小,也最荒蕪,不知看新三國的朋友們可有記得,李嚴為劉備伐吳的政策準備,三丁抽一,賦稅加倍,蜀國現在看來就是四川及周邊各地區,本身就是地廣人少,再往南就是南蠻之地,山多,交通不便,雖說易守難攻,但總是戰爭中最吃虧的一個地方,劉邦,劉備,還有大西王張獻忠,都從這個地方起家,都想著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道理,但無論如何易守難攻的區域,總有破綻,哪怕是偏安一隅,也總會有內鬥和革命的產生。而對比下東吳和曹魏,在地理優勢上就佔據太多優勢了,尤其是擁有天下之腹荊州的東吳,更是對蜀國最大的威脅。

    ②人才後期輸出不足:

    東吳先有周瑜,後有魯肅,再有呂蒙,陸遜等人,才俊優勢碾壓蜀國,先不說偏安一隅可否合適,這個虎視眈眈的東吳對手,就足以讓這個偏安一隅的蜀國常年不太平。再看曹魏陣營,司馬懿家族樹大根深,在整個曹魏後期牢牢把控著政權,雖說名將多以老病去矣,但司馬家族卻是曹魏後期最大的人才供給中心。反觀蜀國,諸葛亮去世後,並無一人可統領全域性,有句典故說的就是蜀國後期的人才現狀,“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可見得後期蜀中人才儲備之弱。

    蜀國後主劉禪孱弱,沒有多大的政治報復,只想偏安一隅,縱觀歷史,凡是偏安一隅者大多不能善終,尤其在雄主面前。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 平西王吳三桂的下場也應了這個道理。

    曹魏後期司馬炎篡權稱帝,但曹操留下了北方統一的局面,為晉朝的到來做足了準備。

    東吳後期孫權對繼承人的選擇問題上猶豫不決,內憂外患,導致內亂產生,也沒得善終。

    總結就是,三國同時休養生息,不戰的話。

    曹魏實力會數倍於東吳和蜀漢,北方和中原畢竟為人口密集地。從數學道理上立方也比平方大,這是很簡單的基數問題。

    球球大作戰玩過沒有,多吃點別人的,自己才能壯大,自己足夠強大了,呆在原地不動都會有人上門送分。

    沒錯,這就是三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乒小魔王決勝局轟出5-0,直接打崩伊藤,後者吐舌頭苦笑,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