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吳卡卡心理諮詢
-
2 # 芯儀
家長要給孩子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在孩子還沒有上幼兒園前,要灌輸給孩子一些幼兒園的概念,要時不時的告訴孩子,在幼兒園裡面有許多小朋友和他一樣,在裡面生活,學習和玩耍。最好有時間,帶孩子多去幼兒園裡面看看。總之,讓孩子對幼兒園有多方面的瞭解,這樣,孩子就自然而然的有了心理準備,上幼兒園時就會大大降低恐懼的心情了。
-
3 # 懸壺雅醫
孩子害怕時,第一時間便會向我們傾訴,哪怕他的“恐懼點”再荒誕可笑,我們都不應該採取以下幾種態度:說他是膽小鬼、生硬地勒令他不許哭、在日後孩子不聽話時以此嚇唬他。正確的做法是耐心地安撫孩子,向他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科學常識,而不是簡單地用“世界上根本沒有鬼”之類的語言敷衍。
取得孩子的信服十分重要,一來可以讓孩子接受科學原理,二來也能讓他相信家長的力量可以保護自己,恐懼感自然隨之消失。 切勿強迫孩子將恐懼藏在心裡或否定它的存在5~8歲的孩子往往用否定對付害怕,以為自我暗示就能夠戰勝一切,其實這反而不利於心理健康。
家長應幫助孩子直面恐懼,告訴他害怕是正常的心理現象。 實踐證明,經常給孩子講些科學常識是幫助他克服恐懼感最有效的方法。例如有的孩子怕蜜蜂,主要是因為聯想到蜜蜂會蜇痛自己。
這時家長不妨給他講講蜜蜂的生活習性,比如小刺是用來採蜜的,不會主動進攻我們,大多數孩子便能打消恐懼,喜愛上這一勤奮勞作的小動物。不論孩子在哪個年齡階段,只要我們能把事物講得合情合理,就能幫助他幼小的心靈建立起安全感。
注意觀察,及時處理孩子的的恐懼表現 有時孩子的恐懼會以其它方式表現出來,比如人們常說的犟,或是突然呆若木雞,這些其實都是害怕造成的。有個兩歲多的孩子說什麼也不肯進澡盆,經過很長時間誘導,他才說出是因為怕被水衝進下水道里去。
孩子有著自己的臆想世界,我們不一定能完全看透,所以要隨時觀察,當發現孩子有異常表現時,如忽然牴觸某件事物、無意間透露一些恐懼的想像,家長就要循著話題誘導他說出心底的想法,才能對症下藥一一化解。
觀察模仿勇敢的孩子班都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經由觀察、模仿別人的行為而學來的,所以孩子對事物的畏懼也是因觀察到其他人的畏懼所致,所以,我們若能讓他重新觀察到其他孩子的勇敢行為,他也就不會再感到害怕了
-
4 # 龍門三言
孩子的恐懼有不同的成因,有心理的,也有客觀的,我們需要先了解具體原因,再對症下藥。
第二步,我們要給予孩子共情關注。肯定孩子的感受,真正理解孩子的恐懼。
第三步,引導孩子想辦法克服恐懼。可以拿出紙和筆,他想出一個辦法,你就記錄一個,把想辦法遊戲化。當你一條條寫出來時,孩子會覺得被重視,而最後想出的辦法,雖然是父母引導的,但是從孩子嘴裡說出來,就是他的選擇,更有利於執行。很多問題,都是因為逃避而恐懼,有時候直面它,說出來,就會是一個很大的改善。
所有的方法前提都是要有無條件的愛,多給孩子一些關注,一些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會更順暢。
-
5 # 霍體清
如何化解孩子的恐懼心理?
有現實危險的害怕情緒體驗,稱為恐懼,對未來不確定性事情的擔心,是焦慮。而孩子在現實並沒有實際危險,這種恐懼感是焦慮放大的。焦慮來自不合理認知,這些認知都是後天習得的,初生牛犢不怕虎,無知者無畏等等,都說明不知道,不瞭解某些可怕的事物的時候,是不怕的,經歷之後才知道可怕,以後就怕了。
孩子的恐懼心理來自不合理認知,以及受刺激之後形成的條件反射,比如一個8對男孩下樓,看見樓角有很多小螞蟻再爬,一下子想起以前看過的一個影片,影片說一個小孩沒注意,有很多螞蟻爬進他的耳朵裡,把大腦咬壞了。想到這,一下子高度焦慮,認為螞蟻會爬進自己的耳朵,不敢下樓,不敢去學校,不敢睡覺。
這時給孩子講道理是很難聽進去的,可以編一些童話故事,孩子都愛聽故事,講解螞蟻是人類的朋友,不會傷害人等,讓孩子慢慢領悟,想明白,就不怕了。
-
6 # 趕海的丹丹
不說小孩子,大人也有很多恐懼的東西,恐懼的時候。
如果說擁有強大內心的人,他們的心像是一座帶大花園的城堡,而內心弱小的人,他們的內心像是一個花園小屋的話,那麼我們大多數人,內心也不過是一間小屋,外表的強大,很多時候是裝的。
沒有長大的孩子,他們都要從一間小小的玩具屋開始,一點兒一點兒慢慢建造他們的夢想花園。
理解這是個必經的過程,理解每個人都會從弱變強,從小長大。在必要的時候遞給孩子一些建屋的材料,告訴他們下大上小,地基搭好,關注他們的花園排水系統有沒有建好,就行了。
-
7 # 可愛團0991
恐懼症要看這個表現出的嚴重程度。輕度的可以透過自我調節來改善,主要是克服心理障礙,怕什麼就去做什麼。要不就是得配合藥物抗焦慮治療與心理疏導治療。
-
8 # 走進普通人
孩子恐懼,總是有令他恐懼的東西。跟孩子交流找出令他恐懼的事,幫他一一解決,自然就會消除恐懼。小時候我早晨五點鐘就要去三里以外的鎮上上學,我家住的偏,沒有伴兒,大門的黑影,電線杆子,遠處的草垛子,甚至是自己的影子,總讓人聯想到鬼。怎麼辦?又不能不上學,於是我拿了手電,每當覺得可能是鬼的地方,我就要住牙,把眼睛一閉用手電筒的光掃過去,心裡說:"看看你這個鬼什麼樣子"然後慢慢睜開眼看,結果什麼也沒有。這樣做了幾次,發現根本沒有鬼,只是自己嚇自己,從此就不在害怕鬼,早上上學也不在恐懼。
還有一件事,我女兒小時候在歡度"六一兒童節"時,本來是排練了節目,可是上場時死活不敢上了,她是個膽小又害羞的孩子,這時,他們老師硬是推了她一把,音樂一響,她就自然地開始了表演,以後表演節目就不再恐懼。
還有的孩子在人多處說話就恐懼,無非害怕說錯話讓人笑話,這時就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可能說錯話,這不是什麼大事,平時在家裡要常常鼓勵孩子多發言,教孩子一些說話技巧,
孩子慢慢就克服了恐懼。
家長要多跟孩子交流,帶他去體驗各種的生活,聚會或者家庭活動多帶孩子參加,讓他積極參與,教他解決恐懼的辦法,科學地認識恐懼的真相,孩子自然慢慢就走出恐懼。
-
9 # 黑夜中的一綹光
掌握孩子的情緒
1.生理作息發生大變化
特別是對很小的孩子來說,其害怕的反應最常表現在飲食、睡眠情況的變化上,如食慾不振、失眠,甚至是尿床。
2.逃避
躲避是孩子害怕時最直接的反應,孩子碰到害怕的人、事、物時,可能會馬上躲起來、臉上露出害怕的表情,或肢體有閃避的動作。
3.哭鬧
當孩子面對躲避不了的情況,又無法用語言來說明心中的害怕時,就會以哭鬧的方式來表達。
4.不安的小動作
反應強度較低的孩子,害怕時可能出現一些不易察覺的小動作,如咬手指甲、不停眨眼、坐立不安、手掌緊握、絞手、緊抓著某個人或某樣東西、全身僵
5.退化行為
當孩子不能對外宣洩自己的感覺時,負面情緒就會漸漸沉澱為心理上的問題,可能出現一些退化的行為,如突然又開始尿床、吃奶嘴、吵著要人抱或要媽咪陪他睡覺,好像回到小BABY的身分一樣。
6.不聽話
平常乖巧的孩子如果突然變得不聽話、無理取鬧,甚至有攻擊或破壞的行為出現,亦有可能是心裡感到害怕的一種訊號。
化解孩子的畏懼
當爸爸媽媽發現家中寶貝正為了某件事情而感到害怕、焦慮時,該如何處理才能幫助孩子克服畏懼,變得更勇敢?
讓害怕、喜歡的事物一起出現
根據古典制約法則,倘若每次看見狗狗,孩子就想起狗狗咬人的痛而跑掉,爸爸媽媽就應該設法打破這樣的制約反應,也就是讓狗狗的出現同時伴隨一件愉快的事情發生。
舉例來說,在狗狗出現時,媽咪可以用很開心的語氣對孩子說:「好可愛的狗狗喔!我們去買冰淇淋和狗狗一起吃好不好?」,進而重新制約孩子對狗狗的反應,讓孩子看見狗狗就想起愉快的經驗。
循序漸進的親近害怕事物
有系統的逐漸遞減孩子對事物的恐懼,最後達到完全不怕的程度,例如:孩子原本很怕蛇,害怕到不敢睡覺,甚至做惡夢驚醒,爸爸媽媽可以先提供小張的、卡通化的可愛蛇貼紙給孩子玩,並且以蛇為主角為孩子說一些有趣的故事,等孩子接受了,再提供大張一點的貼紙,然後是蛇的圖片、照片、影片,最後帶孩子到動物園看真實的蛇,這就是所謂的系統減敏感法。
觀察模仿勇敢的孩子
班都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經由觀察、模仿別人的行為而學來的,所以孩子對事物的畏懼也是因觀察到其他人的畏懼所致,所以,我們若能讓他重新觀察到其他孩子的勇敢行為,他也就不會再感到害怕了。
-
10 # 麻麻的小生活
哈哈哈,這個問題讓我想到,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突然被我家晨寶弄醒,他哭唧唧的對我說,”麻麻,我睡不著,怕幽靈~~~“
壓下了起床氣,我和藹的問:”什麼幽靈呀?“
晨寶:”一個披著白毯子,只有眼睛的幽靈。“
這麼具象描述,不是親眼看到,小孩子絕對說不出來。
我繼續穩定道:“你看到過?“
晨寶:”是呀,我看到過,白毯子下面沒有腳。“
額滴個神呀,我的冷汗,刷滴就下來了。。。
轉念一想,不對呀,這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符,絕對有問題!
我繼續問:”真的呀?麻麻都沒有看到過呢,晨寶是在那裡看到的呢?能告訴麻麻嗎?"
晨寶:“外公的手機上。。。”
我頓時哭笑不得。
然後,陪著他把影片重複看了好幾次,發現是一個人披著白色床單,把腳擋住了,這下子,弄清楚了情況,小傢伙才完全不害怕了。
所以,如何化解孩子的恐懼心理?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弄清楚,孩子到底在怕什麼,為什麼怕?才能對症下藥。否則,一切都是空談,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回覆列表
要分辨孩子是真恐懼還是假恐懼。
如果是真恐懼,可以根據孩子恐懼的物件給孩子相應的解釋,讓孩子正確面對對他來講未知的事物;如果是假恐懼,孩子只想透過這樣的方法來獲取家長的更多關注,那麼家長首先要做到接納孩子的恐懼(也可以說是接納孩子的情緒),給與孩子更多的關注,多鼓勵和肯定孩子,鼓勵和肯定的時候要注意,不要用敷衍是的鼓勵,要詳細說明孩子哪點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同時幫孩子建立自信心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