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鬱郎
-
2 # 老街味道
問題:古人填詞,每一字都要遵守詞牌格律麼?
前言也是,也不是。
說是,是因為詞當然是講究韻律的。早先有樂譜,後來有詞譜,都有一定之規。
說不是,是因為我們今天看到的不少唐宋詞,不完全符合詞譜的格律。
原因略微有一點點複雜。先從詞譜與樂譜瞭解一下。
一、詞譜與樂譜最早的詞和最早的詩都是歌辭,因此要依曲填詞,參照的是樂譜而不是詞譜。
最早的詞至少在隋唐就有了,既然是歌詞,當然都是用來唱的。
唐宋詞的樂譜種類很多,在宋元 時還有不少,南宋時內府刊行的樂譜總集《樂府混成集》是集大成之作。
後來詩與詞都漸漸脫離了音樂,詩成了不能唱的徒詩。
因為古籍散失,傳承斷裂, 詞也與音樂漸行漸遠, 從依照樂譜填詞變成了依據詞譜填詞。
最早的詞譜來自於明朝的文人張綖(1487-1543), 明嘉靖15年(公元1536年),張綖完成了 《詩餘圖譜》三卷,創調譜149闋,其中小令64闋;中調49闋;長調36闋。
二、有些唐宋詞不符合詞譜格律《詩餘圖譜》是根據唐宋詞的平仄韻律規則歸納而來,因此並不全面,即使是後來清朝官方修訂的《欽定詞譜》有2000多體,依然沒有能夠覆蓋所有的唐宋詞。
因此我們會看到不少詞並不符合詞譜的格律。例如岳飛的《滿江紅》按照所有的詞譜來看,都有就個別出律之處: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滿江紅》三、蘇軾、歐陽修等人不協音律?詞譜出現以前,大多數人還是要依照樂譜填詞的,但是在苛刻的詞家眼裡,即使是宋朝大家,也屢有瑕疵.
李清照就批評晏殊、歐陽修、蘇軾的詞”不協音律“:
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何耶?至於怎麼不協音律,今天的人們就很難辨別了。
四、自度曲古人也並非都是依照前人固定的樂譜填詞,有不少人能夠自創樂譜然後填詞,例如柳永、姜夔、周邦彥等人。
姜夔去拜訪范成大, 以林逋詩中的暗香、疏影為題,創作了兩個詞牌,自己作曲填詞獻給范成大。
范成大非常喜愛,高興之餘還送給姜夔一個歌女小紅。
姜夔記錄到
辛亥之冬,餘載雪詣石湖。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徵新聲,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習之,音節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暗香》: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1]《疏影》:
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裡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照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猶記深營舊事,那人正睡裡,飛近蛾綠。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結束語前面講到的,都是反方的例子。但是我們要注意,無論按照樂譜還是詞譜,詞人填詞是有一定之規的。
細看唐宋詞,雖然幾乎每一首平仄都有變化,但是關鍵的節奏點平仄和韻腳都有嚴格的要求。
後人總結出的詞譜,具體到每個位置的字,有平、仄、可平可仄之處,這有點像作詩的俗語: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同一個詞牌也有時字數略有不同。
後人根據前人作品的變化歸納出各類詞體,例如滿江紅就有14體,基本包括了大多數的詞作。
所以後人填詞還是以詞譜為標準,不依照規則填詞的話,好比格律詩的出律,搞出來的作品最多算是古體詩,就不能稱之為詞了。
-
3 # 草木齋主1
這個問答,提的非常好。對於要不要遵守詞牌格律,筆者先從“詞”的由來淡起。詞以其特有的音樂美、多變的韻律、長短參差的句子以及所抒發的深摯的感情,在文學史上,成為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體裁。“詞”始於南梁成於唐代,至宋代達到頂峰,故俗稱宋詞。詞原本是“倚聲之體”,即“依曲拍為句”。當初的都市裡有很多以演唱為生的優伶、樂師,根據唱詞和音樂拍節配合的需要,創作或改編出一些長短參差的曲詞來演唱,而賴以謀生。為了能夠產生“抑揚頓挫”的音樂效果和錯綜變化的優美韻律,藝人們便把平、仄音韻區分開來交替應用。並把一些優美動聽,比較受歡迎的曲目記錄下來,為了便於記憶和使用,還給它們起了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從此也就產生了“詞譜”。據《舊唐書》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這便是早期的“詞”。盛唐時代文人參與了“詞體”的創作,其所寫的“詞”基本上都是整齊的五言、七言形式,個別為長短句。唐代的詞律,兼有樂律與文字聲律兩方面的因素。在宋代蘇軾、柳永等人至力於詞體的變革,使詞與音樂漸步分離。形成了獨立存在的文體,從而確立了詞在文學上的地位。當初詩友之間填詞相贈,大多類似於步韻、酬和或者切磋探討。所以能夠認真地按譜填寫,其一:表示對原創的尊重,其二:是展示自己對文字的駕馭能力。要莫不寫,要莫就尊守詞譜的規則。如果出律唯恐詩友所不屑,或在坊間成為笑柄。後來就約定俗成的逐漸演化為人人遵守的填寫規範。至清代康熙年間由紀曉嵐等人整理編輯了《御定詞譜》四十卷,就成了固定的標準。從唐到宋再到清,凡標有“詞牌”名稱的作品其平仄格律都要按《詞譜》填寫,其中的規則也是必須尊守的。但從詞發展過程來看,其格律是可以變的。魯迅先生說的好:“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變成了路”。路是人走出來的,詞從產生到成熟也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當時能被運用的曲調範圍非常狹窄,僅有十幾個曲調,後來詞牌數量增長的非常快。至今已有一千多種詞牌,再加上其中的變體數量就更多。其後不斷湧現出的新詞牌,就不存在遵守與不遵守的問題。歷代都有許多通曉音律的人做自度詞,近代人的自度詞牌也有很多,尤其是現在 “百花齊放”,創作是自由的,你可以自度詞牌、自命名稱,自設平仄格式、自制詞譜。你還可以把自己的作品簡單地標記為詩、詞或感懷等等,或者什麼都不標也可以,這些都不存在尊守與不尊守的問題。香港詩詞學會蔡麗雙博士以多年的創作感悟,自創出“清麗雙臻”新詞牌、並制定了詞譜,非常適合朗誦、吟詠及譜曲演唱。一經推出,好評如潮。此詞牌,雙調,70個字,上下兩闕各三平韻,三五七字句,長短兼併,雙句押韻。婉約、豪放皆宜。“清麗雙臻”詞譜如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韻)。
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筆者不才試填兩首。請多多指正。
清麗雙臻·秋雨
執傘遊離島,瀟瀟不歇意綿長。亭外芭蕉聽滴水,依偎葉下不知涼。翠羽冷凝窺,香腮暖臂膀。
雲盡去,鳥齊翔。只有閒鷗相伴佇,未班汽笛入迴腸。急客登臨追極目,梧桐落處有鴛鴦。
清麗雙臻·甲午輪迴
萬里連天湧,千年百戰拓南洋。三保大舟探沸海,八方強虜據瓊疆。甲午又輪迴,消長拭目望。
追敗鬼,祭天狼。霍霍倭刀今又閃,重操故伎擴軍狂。逝水流光難復返,勸君向善少囂張。
-
4 # 千家詩詞
原則上來說,填詞,是必須每一個字都要遵守詞譜的。
大家都應該聽說過作詩填詞。為什麼叫填詞呢?就因為詞有固定的詞譜,跟今天我們看到的,音樂的簡譜是一樣的。詞的每一個字的位置,都有其平仄規定,在創作的時候,是需要嚴格按照詞譜去填的,也就是必須按照詞譜的規定去填,一個字也不能輕易改變。
可能會有人問,那麼,為什麼很多詞的格律會有所差別呢?這個問題,算是問對了。懂詩詞的人都應該知道,詞,有正體,也叫正格,還有變體,也叫變格。出現正格和變格的原因,是因為詞形成之期,並沒有統一的格式,創造詞譜的人不同,可能就有不同的詞譜。當然,也有可能一些詞譜,是屬於古人的失誤。
那麼,填詞是不是一字不能改變平仄呢?這個問題,就關係到詩詞的格律突破。一些字詞,或者手法,是允許格律突破的。比如比較長的專有名詞,如“成吉思汗”。還有就是一些句子,為了加強語氣,而作故意突破。
從原則上來說,填詞,是必須嚴格按照詞譜去填的,不能輕易突破格律。這和寫詩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回覆列表
詞,可以說是中國詩歌體裁不斷髮展的產物,是從先秦四言、漢樂府、魏晉南北朝古風、唐格律不斷進化而成的。而且越靠後的體裁,要求越嚴格、規則越複雜。這也體現了人民群眾對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追求,和遊戲、競技規則一樣,是越來越完善,越來越標準化的。
詞的格律要求是高於格律詩的。格律詩雖然對格律要求嚴格,但是又有變通,例如拗救、拗而不救,相對詞來說比較靈活。而詞的規則則要嚴格很多,沒有拗救、補救之說,雖然沒有規定每一個字的平仄,但是也基本差不多。詞唯一的變通方法就是變體。
詞不可以拗、不可救,但是有變體。雖然有變體,但關鍵位置的字的平仄是一成不變的。例如《鷓鴣天》有很多變體,但是首句倒數第二個字必須是仄聲,無論哪種變體都是這樣。再如《青玉案》變體也很多,但是無論怎麼變,第五、六句的最後兩個字都必須是仄聲。這僅僅是憑記憶舉的簡單例子,其實每個詞牌的每一句都有這樣的規則要求,不再查資料舉例了。
因為中國古代詩歌文化是不斷髮展的,這個發展是從原始粗放到逐步標準化、制度化,所以相對來說,填詞是最能考驗一個人的水平和真才實學的。
雖然如此,但是我個人感覺詞對格律的要求過於苛刻,才會出現變體。而且詞的格律也是後人總結的,並沒有人在一開始就規定詞該如何填。也正是因為詞的格律是總結出來的,所以詞的格律是前人實踐出來的東西,是經歷了歷史考驗和實踐檢驗的,是唯一(相對唯一)最美的格式,所以我們要儘量遵從。
非常感謝提供這次交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