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鳥纚纚

    喜歡古詩詞,就是嶄新的開始

    你要知道許多的詩人詞人都是當時我們不可觸控的人物,謫仙般的存在,他們很大一部分決定著歷史變遷和轉折。這些都是他們生活中的日記瑣事或者請願書。你要想了解詩詞背後的故事,那就要了解他所在的朝代,是什麼樣的故事促使他們寫下這些詩詞,等到明白了當時歷史之後,那麼自然就能明白了這些詩詞含義,背誦也會簡單很多了

  • 2 # 老街味道

    問題:喜歡古詩詞,但是對裡面的意境和意思不是太懂,該怎麼辦?

    .......

    前言

    喜歡古詩詞但是不太懂,這是正常現象。有的詩詞老嫗能解,有的詩詞就是專家學者也眾說紛紜。

    意境和意思不是太懂一般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用字生僻、二是用典複雜、三是句法章法有變化。

    一、用典太多、太生僻

    1、明典

    詩詞短小文字精煉,為了小中見大,經常使用典故,有一些古人常用的典故,對於今天的人來說就可能不太熟悉。例如: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第二聯: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上聯 “聞笛賦”典出向秀《思舊賦》,說的是向秀經過亡友嵇康、呂安舊居,聽見鄰人吹笛,因而寫了《思舊賦》,這雖然不是史書,但是來自於向秀記錄的實事。下聯爛柯人出自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晉人王質入山打柴,觀人下棋,局終發現手中斧柄已爛,回到家裡才知已經過了百年。

    爛柯的故事知道的比較多,但是聞笛賦的故事知道的就不多了,因此會造成閱讀障礙,這也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面說的“隔與不隔”,讀書多的人知道這個典故就不隔,讀書少不知道這個典故的自然就會覺得隔。

    2、暗典

    例如杜甫的《秋興八首》中的一首:

    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 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顏。 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點朝班。

    雖然不明覺厲,但是可以按照表面的意思囫圇吞棗地讀下去。如果仔細看看註釋,原來承露金莖和紫氣函關暗藏著漢武帝和老子的典故。老子騎牛過函谷關時,“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

    這種詩不懂典故也可以讀下去,但是理解起來自然就沒有那麼深刻。

    3、古人也不知道的典故

    周紫芝《竹坡詩話》還記錄了下面這個故事:

    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嘗戲作《食豬肉詩》雲:“黃州好豬肉,價賤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盌,飽得自家君莫管。”此是東坡以文滑稽耳。

    後讀《雲仙散錄》,載黃升日食鹿肉二斤,自晨煮至日影下西門,則曰“火候足”。乃知此老雖煮肉亦有故事,他可知矣。

    這一段可以看出,即使是同時宋朝的周紫芝(比東坡年輕45歲),也不知道蘇東坡詩裡暗藏典故,後來偶然間看到另一本書才明白,。原來火候足三個字也有故事,指的是從早晨開始煮肉,一直煮到太陽西下才可以稱得上“火候足“。

    老街感覺如果掘地三尺的話,大概每一句詩都能夠找到前人的出處,要完全讀懂古人詩詞,真需要有大學問不可。 所以所以我們讀不懂古人書,也沒什麼慚愧的。

    二、詩家語的句法

    詩詞中有詩家語的說法,其中就有詩人句法不同與散文句法的特點:

    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裡的話:

    ……蓋韻文之制,局囿於字句,拘牽於聲律,散文則無此限制。……故歇後倒裝,不通欠順,而在詩詞中熟見習聞,安焉若素。......各自不同,韻文視散文得以寬限減等爾......屬詞造句,一破“文字之本”,倘是散文,必遭勒帛。

    1、例如杜甫的名句: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杜甫把重點放在香稻和碧梧的描寫,是側重的寫法, 香稻與鸚鵡 ,碧梧與鳳凰的顛倒與聲律無關,純粹是為了修辭的需要。這句話要是改成“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也符合聲律要求。

    不過啄餘鸚鵡、棲老鳳凰是倒裝,是鸚鵡啄餘、鳳凰棲老的意思,詩友要分辨清楚。

    2、又如杜甫的另一首詩: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

    剩水滄江破,殘山碣石開。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銀甲彈箏用,金魚換酒來。興移無灑掃,隨意坐莓苔。

    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風兒吹折了綠筍,枝枝下垂;雨兒催肥了紅梅,朵朵綻開。如果機械地用散文語法去理解根本就解釋不通。

    三、章法的變化

    同為長調,柳永的雨霖鈴平鋪直敘,周邦彥的蘭陵王就時空交錯,兩者理解起來難度不同。

    《雨霖鈴》柳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蘭陵王 ·柳陰直 》  周邦彥

      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閒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悽惻,恨堆積!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裡,淚暗滴。結語

    古人用的詞語與今人有不少變化,有的字詞會讓今人感覺到生僻。古人用的一些典故對於當時的讀書人來說可能盡人皆知,但是我們這個時代可能只有讀書多的人才知道。

    另外古詩詞的修辭手法、句法章法結構也與散文不同,特別是有很多詩詞必須為了符合格律要求而變化,所以讀起來比較費解。

    解決的辦法只有多讀和多練,遇到的多了,自然記住的也多;自己寫的多了,對於一些古詩詞的表現手法自然印象更加深刻。

  • 3 # 無聊到巔峰

    這個問題基本上是初學詩詞的朋友們最普遍的問題了。

    古典詩詞的文學體系是來自於舊學,說淺了些,就是文言句法和文言字意的理解障礙。古人限於書寫工具的匱乏,因此簡刻於文章------為之能省則省,少一個字說明白的絕不多說一個字....這麼下來,自然很多有別於現代文學、白話文的語法表述,諸如定於後置、省略式等等。

    1

    例如:杜甫《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這個“行人弓箭各在腰”用了一個“互文”的手法,即“互相參見為解釋”,那這句的意思就是“弓箭紛紛別在行人的腰上”,這種句式如過不是對文言有些底子,是很難去理解的。

    說完了句法,接下來說說字意。古今之字意也多有出入,如果按現代的釋義去解古人的字意,那必然是要鬧出不少笑話。古人常以“風”、“騷”並舉,這裡的風、騷指的是《詩經》的國風,《楚辭》的騷體,但換到現在風騷是什麼意思我就不多說了;又如“捨去”古代是“離開”的意思,現在則是“丟掉”的意思-----如此種種不勝列舉。

    那之於句法、字意怎麼去學習呢?我這裡是絕不建議死記硬背的去記什麼“X語後置”、“X動用法”之類的,甚至於所謂的“互文”、“頂針”這些專有名詞都不大需要去記-----要知道上語文課讓你學這些不是讓你用的,而是讓你考試的-----您學說話的時候未必也先學這些東西嗎?

    因此,學這些句式,在乎一個“語感”,“語感”這個詞看似玄乎,其實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過程,多讀古文,多讀詩詞,參看著名家詩詞賞析,臨到懂了也是就是個水到渠成的功夫罷了。

    2

    通曉了詩詞大意之後,我們再才能談談如何欣賞詩詞的“美”,甚至是所謂的“意境”。意境這個詞其實是個蠢詞兒,什麼是意境?就是透過一些列的背景、人物;按照作者的審美水平構築出來能表現一定情緒、一定主題的環境------這就是意境。但是很多人不懂,覺得意境就是唯美啊,傷感啊之類的空話,真讓他們說說這個意境是怎麼構成的,有什麼技巧?啞口無言。

    詩詞不是這麼談的,不是說蘇軾寫的就是豁達,杜甫寫的就是沉鬱頓挫。辛棄疾寫的就是愛國。這都是為了省時省力的標準化科普,不叫欣賞詩詞。

    要體會詩的好處,就得需要明白他們藝術技巧的好處,不然大家都說的是愛恨離別,愛國情操,憑什麼這些人寫的就留名千古?別的人寫的就是不堪入目了?而這種藝術技巧也是要學的,不是天賦、也不是誰一生下來就知道的。但凡看見大談天賦的人實際上都不知道詩詞學到哪才要天賦。

    大曆十大才子之一的張籍,寫《節婦吟》的張籍,他為了達到杜甫的水平,瘋癲到把杜甫的詩燒成灰喝下去-------到這個水平上,您再過來談天賦,不然努力都是可以達到的。

    藝術技巧的認知,也就是藝術審美的認知。作者經過積累之後,在作品裡無意識表現出來的虛實對比、大小對比,或是有意識構築的章法結構,這些東西好在哪?不學您能知道?不知道。

    那這個怎麼學習呢?也是多看。舊學非常大的一個特點就是關聯性。所謂“折柳”多指離別、“鴻雁”多代遠信,林林總總,這些言外之意,是靠著歷代詩人的互相勾連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沉澱。古人云學古,引用、典故等等莫不如此,前人有用,後人就有所用,因此,我們學詩詞,也不能就盯著一家之詩詞。

    歐陽修寫的“謝家池塘,江淹浦畔”,就是用的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來寫景;用的江淹的《別賦》來寫情,您不知道這兩位的詩作,怎麼能理解歐陽修的詞?

    3

    古典詩詞、古典文化的東西,都繞不開的是這些東西,它不像是現代學科,僅學一門就能學好一門,而是要慣著古典文學的體系經史子集來互相參見。不讀書,不多讀書是真學不出個名堂------但這又是個常年日久的功夫。

    所以啊,如果不是真愛好詩詞的,很少有學的出來的。但很多詩詞掮客,就靠著一些白話文翻譯,生生把古詩詞變成劣質雞湯文,還要感嘆唯美、傷感,實在是噁心至極,也是懶惰至極。

  • 4 # 蘭花花4722

    古詩詞是難懂,生僻字多,典故多。讀不懂不奇怪,生不逢時。揀能讀懂的讀,個人覺得非專業人氏不必啃難啃的骨頭,現在需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年輕人還是多學寫新詩的好。

  • 5 # 聽雪說影

    古代詩詞由於時代久遠,有些詞、字、句過於生僻是有的,也由於我們普通大眾從小接受了古典文學受教水平不高,對四書五經及詩詞沒有達到普及的程度有關聯。而古時詩詞對用詞、用句、用典故都很是講究,對韻律調也有規律,初看詩詞只覺意境優美、境界達遠,使之心曠神怡卻無法瞭解其精髓,這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畢竟對美的東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透過不斷的學習成長和自我摸索,我相信一定會有所感悟,從而達到對古詩詞由點及面達內升精髓的認識,相信自己加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Phone為什麼這麼受歡迎,賣到一萬都有人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