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子木家
-
2 # 愚人之娛
錦衣衛是朱元璋設立的,前身為拱衛司,後改稱為親軍都尉府,本意是用來蒐集情報的機構。
到洪武十五年,才改稱錦衣衛。好比戴笠的軍統局。從事偵察、逮捕、審問、蒐集情報、策反等等。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
錦衣衛制度伴隨了明朝長達290的政治體制,到南明永曆帝,錦衣衛指揮使被殺才宣告結束,清軍入關後,依舊效仿明朝制度,不過才一年,錦衣衛就被撤銷,改稱鑾儀衛,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警衛局局長,從此錦衣衛退出歷史舞臺。
-
3 # 馳騁天下102043188
明朝時的牌衣衛為皇帝控制天下立下汗馬功勞在天下織起遮天網但又令天下人人自危。
對於白手起家的皇帝大多都是可以和兄弟共患難,卻不能同富貴的。原因很簡單,已經坐擁天下的皇帝對很有能力的功臣有了忌憚之心,生怕他們哪天起兵造反。對於這件事,北宋的趙匡胤採取的是“杯酒釋兵權”,給足功臣們錢財,好吃好喝回家養老。
一.先說說錦衣的由來
朱元璋就不是了,他比任何皇帝都生性多疑。為了有利於自己的統治,也為了今後老朱家皇位的順利繼承,洪武二年成立了大名鼎鼎的特務組織---錦衣衛。
錦衣衛這個組織厲害就厲害在直接受皇上管轄,它有巡查緝捕之權,可以我行我素地偵查,逮捕,審問,甚至是濫用私刑。為了時刻掌握文武百官的行為和言語,監察民間的各種動態和言論,錦衣衛的首領都指揮使命令手下成員可以任意捉拿朝中任何文武大臣、王公貴胄,而且不受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的制約。
《明史》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有一次請客吃飯,朱元璋派了錦衣衛前去偵查。第二天上朝的時候,朱元璋就問宋濂昨日是否喝酒?請了什麼客人?吃了什麼菜?宋濂都如實回答,朱元璋這才微微一笑說:“愛卿果然沒有欺騙朕。”然後,朱元璋命人拿給宋濂一張畫,畫上一五一十地畫著昨天自己請客的情景、客人的坐次、客人的相貌和菜餚,畫面一清二楚。
估計當時宋濂也是脊背發涼,想想都後怕,不光是自己有沒有誠實回答皇帝問題,最重要的是自己為什麼被皇帝監視,什麼時候被監視,到底是哪些人什麼時候進入了自己府中,自己都一無所知。
如此橫行霸道而且沒有任何約束的錦衣衛經常惹得朝中人人自危,談之色變。生怕哪天被錦衣衛抓走,能不能活著不知道,但肯定少不了要受皮肉之苦。不光是針對大臣,錦衣衛還私下打聽民意,有對朝廷和皇帝不滿的言亂和行為都會被錦衣衛抓到牢裡受刑,而結果通常不是落下殘疾就是直接冤死獄中。仗著自己的權利之大無人敢過問,錦衣衛還公然利用制權以權謀私,貪汙受賄,殘害忠良,朝廷上下被它搞得烏煙瘴氣。
二. 錦衣衛的轉變
後來明朝被李闖王推翻明朝滅亡,入京不久李闖王被多爾袞聯合吳三桂打敗李自成,清軍入關,建立滿清政府。清朝第一位皇帝順治沒有廢除錦衣衛,順治二年的時候把錦衣衛改成了欒儀衛。錦衣衛看似是沒有了,實際上它還有一個孿生兄弟,叫“粘杵處”,是清朝早期的情報機構。聽著名字就知道是把人看成像蟲子、螞蚱、蟬之類的小動物,可以隨時把人的情報資訊粘到自己手中。到了雍正年間,這又是一位多疑謹慎的皇帝,跟朱元璋比起來半斤對八兩。他派人四處偵查蒐集資訊,無論是民間的雞毛蒜皮小事,還是朝中大臣的一舉一動,全都在雍正的鷹爪之下。
除了這個粘杵處,清朝還有一個密摺奏事制度,這一聽就是知道是專
門為朝廷官員設定的。皇帝會給一些官員“密摺奏事的權利”,相當於這些官員可以跟皇帝打小報告,而其他官員一點都不知道。這就好比是你知道同僚圈中有人是“內鬼”,但是你卻不知道誰是,那自然也就不敢隨便發表意見。這種密不透風制度就像是一張透明的監視大網,沒有人敢暢所欲言發表觀點,沒有人會對朝政有不滿,因為稍有不慎就會被皇帝盯上。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制度,人人戒備心理過重,無法做到思想自由,所以清朝才很少出現治世能臣。
最後一個皇帝制定的官員檢舉制度,鼓勵官員之間相互監視,這其實是帝王術的一種制約方式。想讓官員之間形成監視的習慣,這樣他們就無法結朋黨,架空皇權。可是最大的弊端就是人人自危,不敢暢所欲言,不敢為國家出謀劃策,只能小心謹慎地保護住自己的一官半職。否知,就有可能成為別人升官的墊腳石。如此一來,誰會為國家出力,誰還為老百姓做主,誰還會一心一意地建設國家。
-
4 # 陶瓷大學冰糖與木瓜
錦衣衛是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更是一個特殊的司法機構。錦衣衛由明太祖朱元璋設立,專門負責蒐集軍政情報。朱元璋為鞏固王朝統治,特令錦衣衛掌管刑罰和典獄,賦予其巡查緝捕之權。上到皇親國戚,下到黎明百姓,無一不受錦衣衛的約束。明朝錦衣衛歷史一直追溯到1661年,南明永曆帝的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翔與掌衛事任子信於咒水之難被誅戮才可說是正式結束。
清軍入關之後,仿效明朝制度,仍然保留了錦衣衛。順治二年,錦衣衛改稱為鑾儀衛。
-
5 # 奇聞23點
說起錦衣衛,想必大家都已耳熟能詳,各種關於明朝的電影電視劇裡面,或多或少都會出現錦衣衛這個標誌。在歷史上,錦衣衛的興衰也和明朝國運緊密相關,錦衣衛是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更是一個特殊的司法機構,由朱元璋設立,前身負責掌管皇帝身邊的儀仗和侍衛,後朱元璋改置為專門負責蒐集軍政的情報部門。為鞏固王朝統治,特令錦衣衛掌管刑罰和典獄,賦予其巡查緝捕之權。上到皇親國戚,下到黎明百姓,無一不受錦衣衛的約束。明朝錦衣衛歷史一直追溯到1661年,南明永曆帝的錦衣衛指揮使於咒水之難被誅戮才可說是正式結束。可以說錦衣衛的興亡,縱穿了明朝整個時期。但如此有影響力的機構,為什麼在承明制的清朝就所見不多呢?清朝有錦衣衛嗎?
到這裡,也許很多小夥伴都有不同的回答。在很多清朝的電影電視劇裡面,我們誠然見到錦衣衛這個詞彙不多,但少數電視劇我們也可以見到錦衣衛這個詞彙,或者是另一種大家比較熟悉的標誌,掌握血滴子的粘竿處。迴歸到歷史中,查閱清代歷史檔案,我們確實可以找到錦衣衛這個詞彙,一度可以猜想到入清之初錦衣衛官員的生存和工作情況。就是說,清朝確實一度存在過錦衣衛這個制度。
但話又說回來,清朝確實存在過錦衣衛制度,並且擁有過和明代一樣的權利,但事實上,清朝錦衣衛在順治元年創立 ,但是僅僅一年之後,第二年就將其改建成為了鑾衣衛,不再具有特務機構的職能。
為什麼僅僅創立了一年,就廢除這一特務機構呢?一方面是清朝統治集團對歷史的前車之鑑,對高壓特務機構的一種惶恐,甚至可以追溯到其對明朝滅亡的感觸,一方面則是統治集團從家天下到族天下的態度轉變,滿清初期僅僅設立過錦衣衛作為特務機構一年的時間,並沒有起到如明初般的震懾作用,反之在八旗軍的政治環境下適得其反,因此不如廢除錦衣衛。
到這裡又有很多小夥伴不禁要問,那清朝有沒有什麼出名的特務機構呢?答案是有的,雍正年間,一度創立過粘竿處,作為特務機構,血滴子更是聞名於武俠小說,但其到乾隆到乾隆時就被廢除,歸根到底,和清朝獨有的密宗制度有關,內閣的權利進一步得到制約,自康熙開始,皇帝直接與官員一對一接觸,君主專制在歷經千年發展,在清一代,發展到空前的頂峰,因此特務機構在其官方的監察及其其他如密摺制度之下,作用不再尤為明顯。
回覆列表
古代白手起家的皇帝大多都是可以和兄弟共患難,卻不能同富貴的。原因很簡單,已經坐擁天下的皇帝對很有能力的功臣有了忌憚之心,生怕他們哪天起兵造反。對於這件事,北宋的趙匡胤採取的是“杯酒釋兵權”,給足功臣們錢財,好吃好喝回家養老。朱元璋就不是了,他比任何皇帝都生性多疑。為了有利於自己的統治,也為了今後老朱家皇位的順利繼承,洪武二年成立了大名鼎鼎的特務組織---錦衣衛。
錦衣衛這個組織厲害就厲害在直接受皇上管轄,它有巡查緝捕之權,可以我行我素地偵查,逮捕,審問,甚至是濫用私刑。為了時刻掌握文武百官的行為和言語,監察民間的各種動態和言論,錦衣衛的首領都指揮使命令手下成員可以任意捉拿朝中任何文武大臣、王公貴胄,而且不受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的制約。
《明史》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有一次請客吃飯,朱元璋派了錦衣衛前去偵查。第二天上朝的時候,朱元璋就問宋濂昨日是否喝酒?請了什麼客人?吃了什麼菜?宋濂都如實回答,朱元璋這才微微一笑說:“愛卿果然沒有欺騙朕。”然後,朱元璋命人拿給宋濂一張畫,畫上一五一十地畫著昨天自己請客的情景、客人的坐次、客人的相貌和菜餚,畫面一清二楚。
估計當時宋濂也是脊背發涼,想想都後怕,不光是自己有沒有誠實回答皇帝問題,最重要的是自己為什麼被皇帝監視,什麼時候被監視,到底是哪些人什麼時候進入了自己府中,自己都一無所知。
如此橫行霸道而且沒有任何約束的錦衣衛經常惹得朝中人人自危,談之色變。生怕哪天被錦衣衛抓走,能不能活著不知道,但肯定少不了要受皮肉之苦。不光是針對大臣,錦衣衛還私下打聽民意,有對朝廷和皇帝不滿的言亂和行為都會被錦衣衛抓到牢裡受刑,而結果通常不是落下殘疾就是直接冤死獄中。仗著自己的權利之大無人敢過問,錦衣衛還公然利用制權以權謀私,貪汙受賄,殘害忠良,朝廷上下被它搞得烏煙瘴氣。
後來,多爾袞聯合吳三桂打敗李自成,清軍入關,建立滿清政府。清朝第一位皇帝順治沒有廢除錦衣衛,順治二年的時候把錦衣衛改成了欒儀衛。錦衣衛看似是沒有了,實際上它還有一個孿生兄弟,叫“粘杵處”,是清朝早期的情報機構。聽著名字就知道是把人看成像蟲子、螞蚱、蟬之類的小動物,可以隨時把人的情報資訊粘到自己手中。到了雍正年間,這又是一位多疑謹慎的皇帝,跟朱元璋比起來半斤對八兩。他派人四處偵查蒐集資訊,無論是民間的雞毛蒜皮小事,還是朝中大臣的一舉一動,全都在雍正的鷹爪之下。
除了這個粘杵處,清朝還有一個密摺奏事制度,這一聽就是知道是專
門為朝廷官員設定的。皇帝會給一些官員“密摺奏事的權利”,相當於這些官員可以跟皇帝打小報告,而其他官員一點都不知道。這就好比是你知道同僚圈中有人是“內鬼”,但是你卻不知道誰是,那自然也就不敢隨便發表意見。這種密不透風制度就像是一張透明的監視大網,沒有人敢暢所欲言發表觀點,沒有人會對朝政有不滿,因為稍有不慎就會被皇帝盯上。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制度,人人戒備心理過重,無法做到思想自由,所以清朝才很少出現治世能臣。
最後一個皇帝制定的官員檢舉制度,鼓勵官員之間相互監視,這其實是帝王術的一種制約方式。想讓官員之間形成監視的習慣,這樣他們就無法結朋黨,架空皇權。可是最大的弊端就是人人自危,不敢暢所欲言,不敢為國家出謀劃策,只能小心謹慎地保護住自己的一官半職。否知,就有可能成為別人升官的墊腳石。如此一來,誰會為國家出力,誰還為老百姓做主,誰還會一心一意地建設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