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亂神虎

    這個首相我也是特別喜歡,他為國家做出來卓越的貢獻。是一流的外交家。對德國的統一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他臭名遠揚,放蕩不羈,崇尚武力。依靠鐵血統一德國。這也是成為了他的黑點。

    他的敵人,包括以下幾類。

    第一,就是工人。

    俾斯麥是極端保皇黨。當初工人革命,他就是帶軍隊保皇帝。德國統一之後,他也是鎮壓工人造反,壓榨工人。發展資本主義。

    第二,就是法華人。

    俾斯麥巧舌如簧忽悠法國皇帝,從而大敗法國軍隊,奪取了法國土地,甚至活捉法國皇帝。而且在巴黎公社革命時期,故意釋放法國戰俘從而讓資本主義政府有部隊鎮壓巴黎公社成功。而德意志第二帝國還在法國的凡爾賽宮成立,更是對法國的侮辱。

    第三,就是德國皇帝。

    俾斯麥晚年趕上威廉二世登基。君臣矛盾升級,老首相不服小皇帝。小皇帝還為了尊嚴隨意改變首相戰略,得罪了英國和俄國。導致德國四面楚歌四面樹敵。而俾斯麥被迫下臺,鬱鬱而終。

    總的來說,俾斯麥當時算是德意志的忠臣了。可惜他的忠誠卻傷了別人,導致被人憎恨,不斷被黑。

    不過,他能在帝國主義時期透過自己的外交能力促成國家統一,這就是本事和忠誠,值得肯定。

    至於是非成敗,總會過去的。

  • 2 # 圖文繪歷史

    德意志聯邦,簡稱德國,在1871年以前,德國只是個地理概念,由30多個邦國組成的聯盟,奧地利是頭兒,不斷融合過程中,終於在1871年,普魯士打敗了奧地利,建立了德意志帝國,在這過程中,貢獻最大的就是鐵血宰相,俾斯麥。

    圖為科布倫茨的德意志之角,德意志統一紀念碑在這裡,非常大,一條河岸都是。

    俾斯麥這人,貴族出生,德國統治階級其實一直到今天都是這樣,雖然1918年就是共和國,共和了一百年了,但它仍然有古老的貴族傳統,希特勒也左右不了,只要是名字中帶個“馮”字的就是,所以俾斯麥名字叫奧托·馮·俾斯麥,這個階級完成國家統一,達成自己的訴求,最省事的辦法就是鐵、血、暴力,能動手的最好別吵吵。

    俾斯麥在任德意志帝國宰相時,既殘酷鎮壓工人運動,反過來又出臺《工人賠償法》和《僱主責任法》,是世界上第一個工人立法的國家。

    有個軼事,講俾斯麥住旅館,他要叫自己僕人,必須在房裡按鈴,僕人才能進來,這是德意志貴族的特點,很刻板,一板一眼的,但房間裡沒有鈴,只有旅館前臺有,俾斯麥叫旅館老闆給他房間裝一個鈴,老闆不從,俾斯麥回屋,對著天花板就是一槍,把旅館老闆給嚇了,俾斯麥說,我屋裡沒鈴,只能一槍,咣,來叫我的僕人,旅館老闆無轍,只能臨時給安一個,俾斯麥就是麼性格的一個人。

    有人覺得後來的德國深受俾斯麥的鐵血政策影響,使之成為二戰策源地,所以稱俾斯麥為“魔鬼”。

    所以俾斯麥當上宰相以後,完成統一,不能靠空談,不能靠投票,必須靠鐵和血,透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了德意志統一,當時普魯士四周都是敵人環繞,俾斯麥先是聯合同文同種的奧地利,打丹麥,發動普丹戰爭,再聯合法國,打奧地利,發動普奧戰爭,完事跟法國找茬,法國向普魯士宣戰,發動普法戰爭,法國大敗,俘虜拿破崙三世,之後不但幫法國組建新政府,還幫助著鎮壓法國內亂,並在法國巴黎把威廉一世扶上皇帝寶座,在巴黎宣佈成立德意志帝國。

  • 3 # 華哥談國際

    奧托·馮·俾斯麥,號稱“鐵血宰相”,透過三次王朝戰爭現實了德國自上而下的統一,讓德國成為歐洲乃至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是德國崛起里程碑式的人物,對歐洲國際關係史產生深遠影響的一位傑出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

    俾斯麥1815年出生於普魯士勃蘭登堡的一個莊園裡,其父與外祖父都有從軍從政經歷,屬於軍政家庭背景,俾斯麥從小喜歡語言與歷史,通曉英語、法語、俄語、荷語等語種,對他後來傑出的外交能力起到重要幫助作用。1847年俾斯麥正式步入政壇,當選為普魯士柏林州議員,1851年出任駐俄大使,1862年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為首相兼外交大臣。

    俾斯麥成就顯赫,對德國的統一起到奠基作用,為什麼要被罵成“魔鬼”?主要是俾斯麥超凡的外交能力與手腕,在歐洲舞臺上縱橫捭闔,翻雲覆雨,把整個歐洲玩弄於手掌之中,這是說他是魔鬼指的是他外交戰略的魔性與外交手腕的詭計多點,俾斯麥外交策略與手段到底有多“魔鬼”,總結起來有三個特徵:

    一、 沒有永恆朋友,只有永恆利益。在俾斯麥眼裡,不存在真正永恆朋友,只有國家利益,今天和你是朋友,明天就可能是敵人,赤裸裸的現實主義寫照!為了打丹麥,俾斯麥聯合奧匈帝國,然而戰爭一結束還處於瓜分戰利品階段,俾斯麥就考慮攻打奧匈帝國了!俾斯麥打奧匈帝國的時候和法國結成朋友關係,讓法國保持中立,然而對奧戰爭一結束,他馬上籌劃攻打法國!在俾斯麥眼裡,什麼國際法、國際條約、國際公約都是廢紙一張,不存在國際道德與誠信的約束,這是他最魔鬼的一面!

    二、 擅長“孤立戰略”,屢試不爽。所謂“孤立戰略”即俾斯麥每要攻打哪個國家前,先透過外交手段把這個國家的友好國與四周鄰國全部拉攏過來,與德簽訂合作協議,讓敵對國家孤立無援,從而達到穩操勝券的結局!如普魯士攻打奧匈帝國時,先穩定法國與俄國,與義大利簽訂攻守同盟,同時進攻奧匈帝國,從而獲勝!接下來打法國,先穩定英國與俄國,讓奧匈帝國保持中立,一舉擊敗法國。後又擔心法國報復,先是與俄國、奧匈帝國結成“三皇同盟”,後又與英國簽訂英德協定,這樣徹底孤立法國,不用擔心法國復仇!總之,俾斯麥的“孤立戰略”玩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也凸顯其罕見的外交才華!

    三、 剛柔並濟,恩威並用。俾斯麥攻打一國從不往死裡整,他的外交理念裡既要獲勝,還要留有餘地,便於將來合作,同時也為了平衡歐洲局勢!如攻打奧匈帝國時,明明可以直搗黃龍府,拿下對方首都,但俾斯麥考慮的是下一場戰爭要對法國作戰,不能過度打壓奧匈帝國,將來還需要它保持中立!這種又打又拉的手段的確讓人欽佩不已,剛柔並濟的手腕讓俾斯麥的外交策略充滿魔幻色彩!

    總的看來,上述三方面讓俾斯麥外交具有魔性、魔幻,魔鬼的烙印!俾斯麥也獲得在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巨大威望,功高震主的背景下也讓他與德國新皇關係生疏,最後辭職於1898年去世!

  • 4 # 李建秋的世界

    俾斯麥這個人很複雜,是不能單純用什麼“鐵血宰相”來形容的,搞的好像俾斯麥這輩子不會別的,就會打仗一樣。

    外交:

    實際上俾斯麥一方面外交能力卓越,他致力於德國的統一,但是並不濫用武力,在三次戰爭: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之後,俾斯麥並不追求進一步擴大地盤,也不追求殖民地,他致力於阻止俄國和法國結盟,也是因為如此,他搞出了一個極為複雜的條約體系,小心翼翼的維持著歐洲的平衡。

    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登基,白色衣服的就是俾斯麥。

    俾斯麥並不是一個戰爭販子,不像後來的希特勒之類的人物,如果說俾斯麥在外交上有失誤,可能就是逼法國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這導致法國的復仇情緒一直降不下來。

    但是在德國統一以後,俾斯麥一直自稱“誠實經紀人”,竭力協調歐洲大國的紛爭,老年的俾斯麥已經不能滿足野心勃勃的威廉二世了,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德國外交大臣皮洛夫的名言:

    讓別的國家分割大陸與海洋而我們德國滿足於藍色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也要求Sunny下的地盤。

    這也是後來一戰時期德國遭受群毆的原因。誰的Sunny下的地盤最多?英國和法國。

    短視的威廉二世毀掉了俾斯麥辛苦建立起來的歐洲體系。

    福利體系

    相當多人不知道,俾斯麥還致力於德國的福利體系。

    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德國社會矛盾就變得尖銳了,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俾斯麥一直非常重視,在1847年的一封信裡面,當時年僅32歲的俾斯麥就把貧困視為不能再糟糕的事情。

    俾斯麥認為,國家不是保護強者的機構,它服務於自己的需要和利益,特別是保護那些弱者和急需要幫助的人。

    1881年2月15日,俾斯麥在議會中代表皇帝發言:

    帝國議會不能拒絕在透過立法修正社會弊端方面與政府合作。醫治社會弊端不能只尋求鎮壓社會主義者,還要積極謀求工人階級福利,尤其是要關心那些沒有能力掙錢養家的工人群眾……

    1839年3月9日,頒佈了《兒童保護條例》

    1853年頒佈《童工保護條例》

    同時建立工廠監督制度,1874年,俾斯麥責成商業部對工廠進行調查,對婦女兒童的勞動時間進行限制,加強了強制性的工廠監察制度。

    1887年帝國議會修改《企業條例》,把工廠僱傭童工的最小年齡提高到13歲。

    14以下兒童勞動時間每日不超過6小時,14-16歲童工每天最多10小時。

    禁止煤礦,採石場,碼頭,冶煉廠,鐵廠僱傭婦女勞動,禁止婦女從事夜間勞動。

    俾斯麥還醉心於社會保險制度,1884年《工傷事故保險法》在會透過,除非工人故意自傷,賠償一切給工人造成的傷害,甚至包括因疏忽造成的事故。在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傷者可以從離開工作崗位第14周起,領取日常工資的三分之二。

    如果傷者死亡,給予的喪葬費為死者每日收入的20倍,如果未亡人再嫁,則還可以獲得前夫的五分之一收入,子女15歲之前享受父親的15%的收入,如果子女沒有母親,則可以享受其父五分之一收入的津貼。

    1883年的《醫療保險法》規定,僱主支付三分之一的保險金,僱工支付三分之二,工人喪失勞動力能力,醫療費增加到該工人所在地日工資的一半,在醫院接受治療,保險機構支付13周的醫療費用。

    1889年的《殘疾和老年人保險法》規定,建立一個養老金體系,保險金額是僱主和工人評分,國家在每個津貼中每年補貼50馬克,養老金從71歲開始領取。

    注意,德國建立這個福利體系那可是在大清時代,當年的福利體系當然比不起現在,但是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貢獻了,即便是如此,俾斯麥在晚年的回憶錄裡面,依然對福利制度耿耿於懷,最主要的是,他希望建立起一個全部費用由國家承擔的福利體系。

    當然他的理想在現代的德國基本上建立起來了。

    所以,不要一提起俾斯麥,就鐵與血,就打了多少場勝仗之類的,我反而覺得這是最不值得一提的,就如同拿破崙一樣,拿破崙最高成就,是在全歐洲推行拿破崙法典,滑鐵盧一役抹去了拿破崙畢生的光輝,但是拿破崙法典是不可磨滅的。

    俾斯麥也一樣。

  • 5 # 沐玖筱筱

    歷史印象最大謬誤可能來自“鐵血宰相“這一稱謂,三場德意志統一戰爭,讓普魯士一統整個德國,站在歷史節點下俾斯麥自然被”始作俑者“化,不可或缺的或許還有俾斯麥1862年普魯士下院的那篇“鐵血演講”,這樣說並非銷蝕其歷史功績與國父定位,但僅僅“鐵血”二字對俾斯麥的評價絕非客觀。

    如果說拿破崙主導了19世紀前半段的歐洲格局,那俾斯麥就制衡了19世紀後半段的歐洲局勢。三場德意志統一戰爭並非策劃,關鍵於歷史節點中的脈搏把握。除了“普丹”戰爭尚可商榷為普魯士主動開片外,“普奧”與“普法”兩場戰爭客觀上講都屬強加。先說“普奧”戰爭,哈布斯堡王朝見不得普魯士坐大進而主動出擊;再說“普法”,拿皮侖三世為了維持其岌岌可危的統治合法性,人為轉移國內矛盾毅然決然出兵普魯士。故此來看這戰爭硬漢觀感的“鐵血”扣在俾斯麥頭上,客觀偏差較大。偉大的政治家並非聖人,他也會犯錯,俾斯麥最大的優點在於配合主觀意志原則跟隨當下,引領時代浪潮的實用主義而非一根筋的不知變通與妥協。

    對內:在交織變幻中如是生滅,俾斯麥儘可能做到了他能做到的最好,自由主義浪潮席捲下的大環境中維繫了其貴族保守主義與君主制的最大可能,進取妥協中照顧了各方利益關切;

    對外:縱橫捭闔,於歐洲中心保持德意志外部安全的主線原則,於各方利益交織中盡最大可能達成和平規避戰爭,並持續推動三皇同盟的納什均衡。人畢竟不是神,人自然有侷限性,俾斯麥的缺點也不少,但正是這些缺點飽滿了其血肉,並抬高了其關鍵戰略抉擇上的正確與靈活。故此一位喜歡制衡的政治家,盡最大努力規避戰爭的權謀家,說其“鐵血”確實差了點意思。

  • 6 # 氪金狗眼看政史

    這個魔鬼你要分成兩個層面來看,第1個按照現代網路流行語的意思,有很多人是敬佩和仰慕俾斯麥的,但是俾斯麥在德國政壇樹敵頗多,因為在早年,俾斯麥就認識到了德國統一是已經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但是偏偏普魯士議會那幫傢伙反對威廉一世的擴充軍備,然而身為首相的俾斯麥是牢牢的站在皇帝陛下身邊,俾斯麥透過統一戰爭,轉移了議會的視線,並獲得了工人階級的支援,但是三場王朝戰爭雖然打贏了,也埋下了議會內的政客與俾斯麥的矛盾,還有鐵血宰相,並不能很好的概括俾斯麥,俾斯麥只是把戰爭當做其政治鬥爭的一種手段,這一點就可以從他沒有吞併奧地利看出,因為他明白他的任務是要把奧地利排除出德意志聯邦,自己統一德意志聯邦,而不是吞併奧地利,一舉成為中東歐大國,這樣會招來英法俄的不滿,而在他的任期內,他也多次緩和了英德矛盾與英法矛盾,並致力於維護三皇同盟,雖然最後三皇同盟破裂,但是不得不承認,俾斯麥首相在結束三朝王朝戰爭之後,就把德國在戰爭期間的軍國主義思想關進了牢籠,它具有估量對手的一流的政治能力,他也明白利益是國與國矛盾之間的根源,他懂得利用這一矛盾的根源,儘量去維護德意志帝國的利益,例如在普奧戰爭之前,俾斯麥先是與俄國達成協議,幫助其解決《黑海中立條約》,對於法國,他則慷他人之慨,答應不會反對法國對萊茵河區的佔領,並且與義大利簽訂了攻守同盟條約,加上英國此時奉行光榮孤立政策,俾斯麥精彩的政治表演,可惜呀,再偉大的偉人也經過時間的沖刷,加上威廉二世不知天高地厚,不甘受限於這位統一全國的前朝老臣,攆走了她,他是在多活20年,並且與威廉二世友好相處,那德國可就太可怕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考古所發現的殷商古人除了人殉和人祭以外,還有哪些奇特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