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每日經濟新聞
-
2 # 家族企業雜誌
高盛,一家歷經近150年風雨仍屹立的投資銀行。它在華爾街頂級投行中連續5年蟬聯“併購之王”,展示著從投行業務轉為全能型銀行的魄力。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但它正在轉型成為一家科技公司。
一方面,高盛已經成了科技創投領域一股強勢的力量。自2009年以來,高盛共參與了約150筆科技創業公司的融資交易,最近兩年多來就有80餘筆,活躍程度絲毫不亞於那些矽谷的頂級風投。
高盛投資了Symphony(通訊平臺)、Pinterest(社交平臺)、Dropbox(雲儲平臺)以及12家“獨角獸”公司,已躋身十大獨角獸公司投資者行列。跟眾多矽谷一流風投公司不同,高盛的投資範圍遍及全球。
另一方面,在2015年,高盛官網開設了一檔名為“在高盛交流(Exchanges at Goldman)”的播客節目,高盛的高管們時常會在這個平臺上聊一些科技類的話題。高盛CEO貝蘭克梵也在這檔播客節目中露過臉,在一段講話中,他說:“你要是問我……科技對行業,或者對高盛有什麼顛覆性的影響,這話可能有點好笑,因為,我們就是一家科技公司。”
據財經科技網站Business Insider報道,高盛的科技部門已有約1.1萬名員工。而2015年7月,這個數字約為9,000,這在高盛全球大約36,800名僱員中,佔比達30%,比Facebook、Twitter、Linkedin等網際網路巨頭的員工總數還多。
-
3 # 天才眼鏡小強強
我也想了解,如果沒在高盛工作過回答基本都是道聽途說,添油加醋,不可信之。
有沒有在高盛工作過的大拿現身說法?
-
4 # Bear296
一家永遠把客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公司。昨天看到一篇文章是關於高盛是如何成為百年老店的,大家可以看看,連結貼上: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NjQ5Mjc0Nw==&mid=2247484739&idx=1&sn=c73baa0ed29994b7fdcbe7a219b97a3d&chksm=97897ae7a0fef3f1582205ecb2ce5b19b24f35fc840c2a67027ae4fb1e1ac40ba1356d977b92&token=427425214&lang=zh_CN#rd
-
5 # 伍治堅
如果說華爾街的投資銀行是金融界的“CROWN”,那麼高盛(Goldman Sachs)無疑就是這個CROWN上最大的一顆鑽石。高盛公司曾經產生了不計其數的橫跨政商兩界的高管,比如歐洲央行主席Mario Draghi,美國前財長Hank Paulson和Robert Rubin,英國央行行長Mark Carney,美林證券前主席John Thain,世界銀行前行長Robert Zoellick等,都曾經是高盛公司的員工。高盛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精英界的“黃埔軍校”。
當然,如果有幸透過這些層層面試最終成為一名光榮的“高盛人”,那麼員工能夠得到的報酬也是相當可觀的。
舉個例子來說,在2015年高盛公司每個董事平均的年終花紅為19萬4千英鎊(約合人民幣160萬),位居所有的大銀行首位。如果加上他們的年薪,那麼一個高盛董事一年的收入達到好幾百萬人民幣是非常正常的。
2012年,高盛公司前員工Greg Smith出版了一本書名叫《我為什麼離開高盛》(Why I left Goldman Sachs)。在書中Smith披露了很多讓人歎為觀止的高盛公司如何矇蔽和玩弄他們的客戶的細節。
比如Smith在書中提到,高盛公司從上到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尋找那些比較簡單和幼稚(unsophisticated and Muppet)的客戶,然後他們的目標就是將那些非常複雜的金融產品賣給這些啥都不懂的門外漢。
Smith提到,當他剛加入高盛倫敦分公司時,他的同事就告訴他:我剛剛把一個非常複雜的金融衍生品賣給了一個“笨蛋”。他太相信我了,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多支付了好幾百萬美元。
2013年2月10號,高盛公司釋出了一份分析報告,題為賣出HNZ。HNZ是上市公司Kraft Heinz的股票程式碼。2013年2月14號,Heinz公司釋出公告,巴菲特的哈撒韋公司和巴西的3G基金同意以23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Heinz。在該訊息被公佈後,HNZ的公司股價立刻上升19%。那些聽從了高盛公司賣出該股票建議的投資者,在短短几天內損失19%。
但同時,高盛公司自己的交易部門(Prop Trading),則由於購買了HNZ股票而從該公司被併購的事件中獲利頗豐,短短几天就賺了19%。
在HNZ公司賣方報告這個事件上,高盛公司提供的說辭是:研究部門歸研究部門,而交易部門(Prop Trading)歸交易部門。兩個部門互相之間有防火牆隔著。因此即使研究部門發出“賣出”的推薦,也不妨礙交易部門在市場上買入相同的股票並從中獲利。那些聽從研究部門的推薦,真的去把手中股票賣出的投資者,則真正成了這個遊戲中最大的傻瓜。
問題在於,高盛公司內部真的有這樣的防火牆麼?研究公司Asset Back Alert的報告指出,高盛公司所謂的內部防火牆很可能就是一紙空文。舉個例子來說,該公司美國CDO部門下,內部交易(Prop Desk)經理和客戶(Client)經理在公司中的座位就是兩個人互相挨著,坐在一起。而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上司:Jerry Ouderkirk。
2016年8月16日,美國證監會(SEC)釋出公告,宣佈(前)高盛銀行的債券交易員Edwin Chin欺詐客戶罪名成立。Edwin Chin將支付40萬美元罰金,並且終生不得再從事證券行業。Edwin Chin從2003到2012年是高盛銀行的員工,在2012年離職前是該公司住房抵押貸款證券部門的領導。
在美國證監會公佈的調查內容中,該高盛員工如何欺騙客戶的細節值得我們深思。當客戶給予他高度信任的同時,他們卻不知道自己被這批絕頂聰明的銀行家耍了個底朝天。在這位高盛員工,Edwin Chin的眼裡,客戶就像一頭幼稚無知的小綿羊,而他自己則是笑裡藏刀的大灰狼。Chin透過一些非常簡單的伎倆就把客戶玩弄於股掌之間,並以犧牲客戶的利益為代價,輕鬆賺取成百上千萬美元的利潤。
高盛公司最神奇的地方,並不在於上面提到的那些“醜聞”,而在於每一次在這樣的“事件”後,高盛公司總能化腐朽為神奇,透過上繳罰款的方式,安然度過這些危機而毫髮未損。
舉個例子來說,2010年7月,高盛公司同意向美國證監會(SEC)支付5億5千萬美元的罰款來達成和解。這筆罰款的緣由是證監會收到投訴,指控高盛公司在銷售次貸產品時對投資者產生誤導。高盛公司同意支付罰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是:他們不承認或否認自己有任何過失(Goldman agreed to settle the SEC"s charges without admitting or denying the allegations)。
2015年6月,高盛公司同意支付7百萬美元的罰款,和美國證監會達成和解。該罰款的原因是高盛公司錯誤的為其客戶執行了16,000個期權交易指令,造成150萬個期權合約被錯誤的買賣。在證監會發布的公開佈告中,高盛公司的態度是:我們不承認或否認自己有任何過失(Goldman consented to the SEC’s order without admitting or denying the findings)。
2016年1月,高盛公司同意支付1千5百萬美元的罰款同美國證監會達成和解。該罰款的原因是高盛公司在處理向客戶出借股票時的違規操作。
2016年1月,高盛公司和美國司法部達成協議,同意支付51億美元的和解費用。這場曠日持久的訴訟主要針對高盛公司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向客戶兜售其住房抵押證券(MBS)的違規操作。這些做法誤導了客戶,並給他們帶來了鉅額損失。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但由於篇幅所限我就此打住。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非常有趣的規律是:每次高盛公司都能用“錢”把這些麻煩擺平,同時在支付了“罰款”之後,非常重要的都要加上一句話:我們不承認或否認自己有任何錯誤。現在讓我們把自己放到高盛公司管理層的位置上進行換位思考。一方面是公司可以透過各種擦邊球,灰色操作甚至是違法行為,透過損害其客戶的利益來增肥自己的腰包;另一方面,則是他們時不時需要面對政府監管機構的調查,因此可能需要用罰款來解決這些糾紛。高盛公司的管理層一定算過一筆帳:如果前者的獲利大於後者需要支出的成本,那麼這就是一樁划算的買賣。到最後反正一副“不承認,不否認,不負責”的“三不態度”,任何人都拿他沒辦法。高盛是不是一家偉大的公司?以公司悠久的歷史和產出的“精英”來看,高盛當然是一家非常偉大的公司。但是,高盛偉大的歷史並不代表它所有的做法都是對的。聰明的投資者,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要被花裡胡哨的表面光鮮所迷惑。捂緊自己的錢袋子,懂得為自己著想,這才是一個投資者從幼稚到成熟需要跨出的第一步。
回覆列表
可能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高盛兩個字如雷貫耳,大家都或許知道它是一家很老的投行,而且也是很多商科畢業生的奮鬥目標。
高盛成立於1869年,算是一家在世界上都擁有悠久歷史以及規模最大的投行之一了。作為金融界的“巨鱷”它主要向全球提供廣泛的投資、諮詢和金融服務。客戶遍及金融企業、政府機構、私營公司和個人。從實力來看,高盛在2017年的《財富》500強排行榜中,位列第78位。
作為獨立投行模式的傑出代表,高盛本身擁有獨特的業務模式和高效的管控架構,具備較高的全球一體化運營水平。高盛深耕投行全產業鏈,業務條線清晰,收入以手續費為主,機構、投行、投資和資管四大條線貢獻相對均衡。
另外,高盛的盈利能力不得不提及,即便是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大背景下,高盛仍然保持較強的盈利能力。實際上,高盛的成功之道是打造了密切的客戶和業務關係,另外特別注重與政府保持密切關係,以及團隊至上的企業文化,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另外還有一點,高盛採取全員參與的風險管理模式,也是高盛成功的關鍵,高盛合夥人制度並未消失,且異常嚴格,違反保密原則或是不正當或輕率地使用機密資訊都是不可原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