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度度狼gg

    按照軍事歷史上對侵華日軍“戰略區”的劃分,其陸軍的戰區級建制準確編成有五個,自北向南分別是關東軍、華北方面軍、華中派遣軍、華南方面軍和“臺灣軍”。其中華中派遣軍後來升格為“中國派遣軍”,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華南方面軍則被降格為第23軍。

    (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

    關東軍盤踞在山海關以北的中國東北,1938年之前為“軍”級建制,1942年之前為“方面軍”建制,1945年投降時為“總軍”級建制。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歷任司令官為本莊繁、武藤信義、南次郎、植田謙吉、梅津美治郎,投降時的總司令是山田乙三大將。

    華北方面軍,是以根據《辛丑條約》盤踞在平津地區的“中國駐屯軍”為基礎組建的,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正式成立,是侵略華北的元兇,歷司令官為寺內壽一、杉山元、多田駿、岡村寧次、岡部直三郎,投降時的司令官是下村定中將(根本博是代理司令官)。

    (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

    華中派遣軍的前身是“淞滬會戰”時期侵華的“上海派遣軍”,進攻南京之前更改番號為“華中方面軍”,再後來更名為“華中派遣軍” ,1939年以華中派遣軍司令部為基礎組建“中國派遣軍”,統一指揮山海關以南的侵華日軍。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是松井石根大將,華中派遣軍司令官是畑俊六大將。

    “中國派遣軍”情況比較特殊,雖然名義上它指揮著華北、華中和華南三地的侵華日軍,但畢竟是從華中派遣軍升格而來,主要還是指揮華東地區的第13軍和華中地區的第11軍,以及抗戰末期成立的第六方面軍。華北和華南的日軍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很多時候直接聽命於東京軍部,它的三任總司令分別是西尾壽造、畑俊六和岡村寧次,投降時自然是岡村寧次了。

    (華南第23軍司令官酒井隆)

    華南方面軍的前身是1938年入侵廣州的第21軍,1940年升格為華南方面軍,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方便太平洋戰場的統一指揮,將其降格為第23軍。歷任司令官為後宮淳、酒井隆等,投降時的軍司令官是田中久一中將。

    1895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後,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日軍建立了都督府指揮佔領軍部隊。“臺灣軍”的番號正式組建於1937年6月,首任司令官重藤千秋少將,所轄兵力僅14000餘人。由這支部隊組成的“重藤支隊”和“波田支隊”分別參加了淞滬會戰和武漢會戰,之後擴編為混成旅團和第48師團。

    (安藤利吉)

    1944年太平洋戰場告急,日軍大本營又將臺灣軍升格為“第十方面軍”,作戰序列內增調了許多部隊,司令官為安藤利吉大將,1945年10月向中國軍隊繳械投降,安藤利吉在監獄裡自殺。

    除此之外,二戰時期的日本陸軍還有太平洋戰場的“南方軍”(寺內壽一)和“北韓軍”兩個戰略區,就不展開說明了。

    (南方軍總司令寺內壽一)

  • 2 # 歷史軍魂

    抗戰時期,侵華日軍在中國的主要作戰軍隊有關東軍、華北方面軍、上海派遣軍、華中方面軍(華中派遣軍)、華南方面軍、臺灣軍、第十方面軍等,這些侵華日軍的級別不同,一些是總軍,一些是方面軍。

    關東軍:日本關東軍在1942之前的級別為方面軍,1942年10月,日本將關東軍升格為“總軍”,其總司令官為梅津美治郎大將,1945年日軍投降時,關東軍總司令官為山田乙三大將。

    華北方面軍:1937年8月,日軍設立華北方面軍,司令部設在北平,1939年9月編入新設立的中國派遣軍戰鬥序列,寺內壽一、杉山元、多田駿、岡村寧次等人當過華北方面軍的司令官。

    上海派遣軍:日軍曾先後兩次設立了上海派遣軍,第一次是淞滬抗戰時期,司令官為白川義則大將;第二次是淞滬會戰期間,司令官為松井石根大將。

    華中方面軍、華中派遣軍:1937年11月,日軍設立華中方面軍,司令官為松井石根大將。1938年廢除華中方面軍,同時設立華中派遣軍,畑俊六大將、山田乙三大將先後當過司令官,1939年編入中國派遣軍。

    (畑俊六)

    中國派遣軍:1939年9軍日軍大本營為了統一指揮侵華的日軍部隊,設立了中國派遣軍,它的級別為總軍,總司令部設在南京,西尾壽造大將、畑俊六大將、岡村寧次大將先後擔任過總司令。

    華南方面軍:1940年2月,日軍撤銷第21軍番號,設立華南方面軍,司令部在廣州,首任司令官為安藤利吉中將。

    臺灣軍、第十方面軍:1944年,日本大本營將臺灣軍擴充為第十方面軍,司令官為安藤利吉大將,主要是負責沖繩、臺灣、澎湖的防衛作戰任務,1945年日軍投降時,安藤利吉向臺灣行政長官兼警備司令陳儀(湯恩伯岳父)將軍投降。

  • 3 # 半旅

    二戰時日本一共有16個軍銜級別,其中9個是軍官等級,由上至下依次為大將、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之後的7個軍銜由上至下依次為準士官,曹長,軍曹、伍長、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杉山元(自盡於1945年9月12日),陸軍大將軍銜,“叄個月內征服支那”、“五個月內蕩平東南亞”的提出者,先後擔當陸軍大臣、北支那方面軍司令官等重要職務,無論是於中國戰場還是東南亞戰場都對屠殺平民、俘虜負有主要責任,於戰後自殺。

      筱冢義男(自盡於1945年9月17日),陸軍中將軍銜,戰前多從事外交方面的活動,先後擔當過駐德國、匈牙利、奧地利使館武官,二戰期間為陸軍士官學校校長,後為第一軍司令官於卸任後編入預備役,於戰後自殺。

      安達二十叄(自盡於1947年9月10日),陸軍中將軍銜。

      寺本熊市(自盡於1945年8月15日),陸軍中將軍銜,名為陸軍將領實為從事航空部門的工作(由於日本當時空軍沒有單獨編制,多奴屬於海陸軍),曾任職於浜松陸軍飛行學校,並擔當第二飛行師團師團長、第一航空軍司令官,最終以航空本部長的身份迎來戰爭結束,並於天皇釋出投降詔書後自盡。

      牧野四郎(自盡於1945年8月10日),陸軍中將軍銜,歷任第五軍參謀長、陸軍預科士官學校校長、第十六師團師團長等職務,於菲律賓萊特島作戰期間所屬第十六師團潰煺戰敗,承擔其責而選擇自盡。

      安達二十叄(自盡於1947年9月10日),陸軍中將軍銜,歷任第叄十七師團師團長、北支那方面軍參謀長、第十八軍司令官,戰爭臨近結束仍舊指揮第十八軍困獸猶鬥,兵發出了“全員犧牲報國”的口號最後一戰,戰爭結束時其摩下第二十師團(編制二萬五千人)僅有不足八百人存活。安達中將本人也於被俘後自殺身亡。

      安藤利吉(自盡於1946年4月19日),陸軍大將軍銜,臺灣第十九任總督,也是日治時期的最後一任總督,任職第十方面軍司令官期間戰爭結束,並於關押於監獄期間服毒自盡。

      牛島滿(自盡於1945年6月22日),陸軍大將軍銜,“陸の牛島,海の田中”其中牛島所指的就是日本陸軍最後一位陸軍大將牛島滿,沖繩戰役期間所率第叄十二軍不敵美軍,於戰敗後切腹自盡。

      納見敏郎(自盡於1945年12月13日),陸軍中將軍銜,先後擔當憲兵部本部長、陸軍憲兵學校校長等職位,戰爭的最後一年調任第二十八師團並駐紮於沖繩,終戰詔書釋出後同高田利貞陸軍少將、加藤唯雄海軍少將代表西南諸島日軍同美國第十軍司令官史迪威上將簽署投降協議,得知被列為第叄批A級戰犯後選擇自盡(同期人員包括広田弘毅、畑俊六、大川周明等人)。

       田中靜壹(自盡於1945年8月24日),陸軍大將軍銜,曾先後擔當過墨西哥和美國的武官,早於上海事變期間就參與過侵華活動,二戰爆發前始終擔當憲兵方面的職位,後接替本間雅晴擔當第十四軍司令,並於任上迎來戰爭結束,後於司令部選擇以手槍自盡。

      吉本貞一(自盡於1945年9月14日),陸軍大將軍銜,早期曾任職於駐法國使館,始終活躍於參謀陣線,先後擔當過第十一軍參謀長、中支那方面軍參謀長、關東軍參謀長等諸多參謀職位,戰爭結束前身為第十一方面軍司令官兼東北軍管區司令官,戰後自盡。

      岡本清福(自盡於1945年8月15日),陸軍中將軍銜,陸軍大學校畢業後擔當南方軍總參謀長職位,後被派赴歐洲從事同德國、義大利之間的軍事聯絡,最終任職於駐瑞士使館武官,戰敗後自盡於瑞士蘇黎世。

      阿南惟幾(自盡於1945年8月15日),陸軍大將軍銜,舊日本陸軍最後一任陸軍大臣,早先曾擔當兵務局、人事局局長等職位,頑固的軍國主義分子,在戰爭最後時刻仍舊報以希望同盟軍一決死戰,得知天皇釋出投降詔書後自盡,值得一提的是阿南惟幾的兒子阿南惟茂卻積極從事中日間的交流活動,並於2001年至2006年擔當日本駐華特命全權大使。

      長勇(自盡於1945年6月23日),陸軍中將軍銜,隨同中支那方面軍參與南京攻防戰,並以“ヤッチマエ”(口語中的處死)的口吻蔑視中國戰俘的生命,其後先後擔當第二十六師團參謀長、第二十五軍參謀長等職位,晉升陸軍少將後派赴至太平洋戰場,戰爭末期隨同牛島滿的第叄十二軍駐守沖繩,戰敗自盡。

      山田清一(自盡於1945年8月15日),陸軍中將軍銜,炮戰學說出身的山田早先曾擔當野戰炮兵學校教官,晉升少將之後派往太平洋戰場負責南方軍的燃料補給,於駐守印尼斯蘭島期間迎來戰爭的結束,並且因其“橘丸事件”的自責而選擇自盡。(橘丸事件:戰爭期間日本陸軍最大的成建制被俘事件,受其牽連的高階將領包括南方軍參謀總長和知鷹二中將、第二軍司令官豊嶋房太郎中將等,均被判處重労働。)

      藤岡武雄(自盡於1945年6月22日),陸軍中將軍銜,中日戰爭初期曾隨步兵第七聯隊參與侵華戰爭武漢戰役,直至太平洋戰爭爆發被晉升為少將,並先後擔當臺灣軍兵務部長、獨立混成第九旅團長、第六十二師團長等職務,戰爭末年被晉升為中將軍銜並率隊參與沖繩戰役,期間因嘉數高地的戰鬥失利並兵損過大而於撤煺的途中自盡。

       水上源蔵(自盡於1944年8月4日),陸軍中將軍銜,畢業於陸軍戸山學校,四一年以陸軍少將的身份擔當第五十四師團兵務部長一職,又於四叄年調任步兵團以團長的身份參與緬甸戰事,曾一度給予盟軍重創,最終於密支那地區面對二十餘倍的盟軍(中美英)死守防線達八十餘天,眼見獲勝無望後組織敢死隊做最後的抵抗,雖然水上源蔵本人抱著一死的決心但是對其手下卻說出了“みんなの身體は、それぞれご両親のいつくしみをうけて育ちあがった貴重なもの、それを大切にとりあつかわぬ國はほろびます”這樣的話語(大意就是:你們要為了父母活著,不要陪著國家一同滅亡),當然最後水上本人依舊選擇了自盡,被特晉為陸軍中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秦帝國疆域的最西邊是現在的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