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謝峰聊影視
-
2 # 史海悠遊閭春暉
是的,在宋金戰事初起,張邦昌就是朝臣中主和派的主要成員之一,但其不受新繼位的宋欽宗的信賴的原因,並不是他的主和立場,而是其身處反對欽宗繼位的集團之中。在金軍即將兵臨城下之際,宋欽宗派張邦昌前往金軍議和,本就有借刀殺人之意。(後由於宋軍夜襲事件,張邦昌也真的差點因此被金人誅殺)。
汴京被破,徽欽二帝被俘後,雖然包括張邦昌在內,懇請金廷選立趙宋皇室後裔為帝,但金太宗及統帥完顏宗翰都一概拒絕,他們權衡後,認為張邦昌是能得其信任的人選,但張邦昌當時斷然拒絕,甚至以試圖自殺來加以反對,宗翰等大怒,最終以不從,則將在汴京實行屠城相威脅,張邦昌這才無可奈何,同意成為所謂“大楚國皇帝”。
但張邦昌這個皇帝自登基起,就很糾結,他對外總自稱“予”,而不稱“朕”;帝座也偏於宮殿一側,不敢面南背北;不接受臣下們三拜九叩大禮。。。。在金軍押解徽欽二帝北上時,張邦昌一身縞素送行,嚎啕大哭。
金軍主力北返後,張邦昌拒絕了親信王時雍、徐秉哲等,勸誡其萬不可還政與趙氏,否則難保身家性命之言。堅決遣使覲見康王趙構,自廢帝號,還政於他。之後,果如王時雍等所料,在李綱等主戰派要求下,登上皇位的宋高宗趙構,先是貶張邦昌為節度副使,後竟然以明文不顯的所謂“隱事”,賜死張邦昌,誅殺王時雍。
後世對這個“隱事”之罪,多有揣度,大多認為與男女之事有關。金人曾賜宋徽宗嬪妃李春燕等與張邦昌,還政後,張因感情深厚,未忍遣回,還與李夫人保持情慾關係,總被高宗嫉恨而遭難。
-
3 # 圖文繪歷史
1127年,金軍破了東京城,金人為了更好控制北宋殖民地,決定廢除趙氏皇族,另立一個傀儡皇帝,時任宰相的張邦昌是主和的,和金人打過交道,唯唯諾諾,好管教,金人決定立張邦昌,這種謀大逆的罪過張邦昌死活不幹,金人就威脅不當皇帝就屠了東京城,這時北宋朝廷大臣紛紛上勸進表希望張邦昌當皇帝,東京城的百姓也紛紛站出來要求張邦昌當漢奸,這叫犧牲一人,成全所有人,張邦昌沒辦法,只好接受大楚皇帝的冊命。
康王趙構即位後,將張邦昌貶到潭州,不久自縊於天寧寺的平楚樓。
張邦昌當了偽皇帝后,不坐御座,搬把椅子朝東側坐,不穿黃袍,不下聖旨,不進皇宮,不以皇帝自居,只有見金人時才稱皇帝,金華人看到政權已建立就退兵了,張邦昌立刻把宋哲宗廢后孟氏請出來擔任皇太后,自己還政於趙氏,所以張邦昌的傀儡皇帝共當了33天。
所以張邦昌所做的事情都是被逼無奈,甚至有些捨生取義的味道,他做偽皇帝是為了應付金人,而對皇權沒有任何的覬覦和越線,但趙構心裡容不下這根刺,不久就以賜死張邦昌,金人又打來,趙構逃往江對岸,金人又立了劉豫的偽齊政權。
圖為張邦昌偽楚之後,金人扶植劉豫建立的偽齊疆域圖。
要想解釋張邦昌的問題,首先要搞清楚《宋史》和《金史》是誰修的,什麼時候修的,還有《遼史》,這幾部史籍都是元朝後期,丞相脫脫主持下,蒙古人、女真人、大量北地漢人修撰的。《金史》裡張邦昌和劉豫都是有列傳的,什麼人才能列傳,對國家有功之臣,事蹟可以流傳後世的人才可以列傳,所以在《金史》裡,張邦昌和劉豫都是正面人物。而《宋史》裡的張邦昌和劉豫也有傳,但被放在了《奸臣傳》裡,這就看得很明顯了。
圖為南宋高宗趙構畫像。
對金華人來講,張邦昌和劉豫都是功臣,而對於宋朝人來講,張邦昌和劉豫都是罪臣,元朝人不但編的沒毛病,甚至對漢人還手下留情了,要知道張邦昌的楚、劉豫的齊、趙構的宋都是金的附屬國,真公平的編,《宋史奸臣傳》裡必須要有趙構,在《金史》列傳裡必須要有趙構,那這就好玩了。
-
4 # 為國釣魚
謝諸位邀
金軍佔領汴京後,感覺撿到了一個燙手的山芋
初,左副元帥宗維與諸軍帥議,欲留蕭慶居汴京以守河南地,慶不敢當,眾又推漢軍都統劉彥宗,彥宗亦不敢當。右副元帥宗傑語於眾曰:“他日趙氏必復興,今吾務廣地而兵力不能周,是自貽患也!不若以河為界”。宗維是之。遂有就城中別擇賢人之意~《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
這個大山芋裡有宋人兩百萬左右,如果其中一半是男性,男性中一半是壯丁,那麼城中能夠武裝起來對金軍形成威脅的潛在兵力是五十萬人左右
靖康元年秋到靖康二年春,金軍搶佔了北宋黃河以北眾多城鎮,但是鄉村到處都有義軍、宋軍活動的身影,這幫人或許戰鬥力極其有限,卻有兩個很大的優勢-----數量龐大,地域廣泛
在這種情況下,女真人少,兵力不足的弱點就顯現了出來,他們沒有辦法做到既留下足夠的兵力駐防汴京,又有足夠的兵力剿滅各地抗金力量,還有足夠的兵力把搜刮來的油水安全帶回
兵力不足導致留守汴京的“肥差”都沒人敢接
這也是為什麼張邦昌為帝后主動要求金軍不在汴京駐軍的原因,他知道,提出讓金軍協助的要求也沒人理他,還不如高姿態主動為金軍減負
金軍二月六日脫了二帝龍袍,殺了拼命阻止的李若水、王履。命北宋諸臣推戴異姓,剛開始,大夥弄不明白金人葫蘆裡賣的什麼藥,狐疑不定,直到從金營回來的人再三明示暗示後,張邦昌這才正式閃亮登場
開、儔微言金有立邦昌意,時雍疑未定。左司員外郎依政宋齊愈適自外至,時雍問以敵意所主,齊愈取片紙,書張邦昌三字示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
張邦昌知道自己被皇袍加身的反應是
邦昌求死不從,曰:“康王軍中有文臣耿南仲,武臣劉光世,必竭力輔之,趙氏必中興,邦昌徒取誅滅”~《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中興記
據李心傳考證,這個記錄並不可靠,“今不取”
還有一種說法
邦昌呵責彥宗,又罵城中百官,因不食。金不聽,使人守之
“百官勸請狀,金人曉諭諸路節文中有之”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
這個說法出自金人公佈立張邦昌為帝的文書中,至於可信度……你猜
張邦昌進城後的確有當眾尋死覓活的舉動
限三日立邦昌,不然下城,盡行焚戮,都人震恐,有自殺者。邦昌亦欲自裁
或曰:“相公城外不死,今欲以死塗炭一城邪”?
眾人泣勸再三,乃止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
金軍一直都沒敢下汴京城牆,他們真敢屠汴京?不過讓開封府捉幾家達官貴人家來殺著玩還是有那個能力的
聽說不能在三日內推戴張邦昌為帝金人就要屠城,張邦昌就當眾鬧著要自殺。沒有任何意外,大夥都跪下來哭著求他不要死,要看在汴京城裡幾百萬人的面子上,勉為其難地做大楚皇帝
有人看出了張邦昌的用意,說道:“你不在城外死,偏要進城來尋死覓活,是想害(綁架)一城人嗎”?
張邦昌剛上任時姿態的確擺得很低,例如:不稱朕,不正面接受朝拜……但是,詔告天下,分封百官、鎬賞軍隊、蠲免稅賦,新皇帝登基該做的張邦昌都做了
王時雍領尚書省;吳開、莫儔皆權樞密院;呂好問權門下侍郎;徐秉哲權中書侍郎;左言範瓊以斬吳革功,範瓊為正任觀察使權殿帥,左言遷兩官。~《三朝北盟會編》卷八十四
範瓊連升兩級的原因是他設計斬殺了欲聯絡人馬起兵阻止張邦昌登基的吳革
張邦昌手下除呂好問外都不是什麼好玩意
逼逐上皇以下,時雍、秉哲也;脅懼都人者,範瓊也,遂皆擢用。時雍等皆繡韉、張蓋,獨呂好問出入頗形憂愧。~《三朝北盟會編》卷八十四
這夥人在靖康之變中的所作所為真的能顛覆正常人的三觀。不是本文重點,略過
從“遙辭二帝”淺窺張邦昌的心態
(靖康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戊午,張邦昌詣南薰門遙辭二帝
是日,邦昌僭天子儀衛,法駕縞素,詣南薰門設香案,率百官士庶,望軍前遙辭二聖。
~《三朝北盟會編》卷八十七
張邦昌已經開始習慣了自己屁股下那張椅子,出入公開場合已經是天子儀仗,派頭十足
遙辭二聖時好象送葬一般“法駕縞素”,張邦昌的用意無非有兩個,一是向大夥表示自己不忘舊主,二是向大夥宣告二聖已成過去
“被迫做漢奸就不算漢奸”,這個觀點應該早點告訴張叔夜、孫傅、李若水、王履、吳革……
張邦昌因金軍勢大力主割地賠款並積極實施,跟老汪當年因日軍勢大組織“低調俱樂部”並沒有區別
只不過張邦昌最後還政於老九,給自己掙回來了一點名聲,逃過了“奸臣”的罵名。但他終究還是以“睡了老九老爹的女人”的罪名被老九殺了
綜上,張邦昌做奸臣的資格有爭議,把他作為叛臣看待極其合理,眾望所歸
-
5 # 歷史的拐點
我認為很合理。雖然有些身不由己,但是其確實投降了金朝,並做了中原的皇帝,人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1、張的行為違背了儒家核心思想。中華王朝受到儒家思想影響,講求名分。金朝攻陷汴梁,北宋在法理上已經滅亡。而金朝作為勝者,取得了中華王朝的地位。之後其扶持傀儡張邦昌作為中原的皇帝。儒家思想中,講的是君辱臣死,寧死不屈。而張的行為已經失了臣節當真不忠。
2、國無二君,張邦昌樹立了一塊不良的牌子。北宋滅亡,多少壯士“捐軀付國難”。無論怎麼說張邦昌都是投降了金國,並坐上了皇帝。金國在當時是外敵,在崛起過程中,對中華民族帶來了太多的苦難。張邦昌的稱帝,在一定程度上他是背叛了民族,是一種不孝的行為。
3、張邦昌是個定時炸彈,隨時會南宋帶來危機。張邦昌無論怎麼說都是當過皇帝的人。如果處於盛世也許還能妥善安排,但是當時兵荒馬亂。作為新皇帝的趙構不得不擔心,有人用張邦昌本人做文章,威脅到其統治地位。不算這些,金朝再來了索要張邦昌是交不交,交了有辱國體。他令國家陷入了危險的境地。
所以說張邦昌作為臣子失了臣節,是為不忠,作為中華兒女失了名節,這為不孝,這樣不忠不孝之人,不如奸臣傳,誰入?
回覆列表
“砍歷史”回答的基本沒問題,我表示同意。而且我對“砍歷史”用正史資料回答表示支援。
但是,關於張邦昌的緋聞部分,我不是太贊同。《宋史 叛臣傳》中關於這一段緋聞的結果是這樣說的“語斥乘輿。帝聞,下李氏獄”,也就是說,有人給宋高宗打報告,說了這段緋聞,宋高宗於是把李氏抓起來。這件事情本來就可能是一個傳聞,不必當真。張邦昌做大楚皇帝的時候,臣下說“臣啟陛下”的時候,張邦昌都馬上呵斥制止,這樣的人怎麼敢留在後宮淫亂呢?
還有一個需要糾正的問題:宋高宗一開始對張邦昌不但沒有貶官,還加官進爵“徙邦昌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封同安郡王”只是後來因為李綱和宗澤不斷諫言,甚至以辭職要挾,才促成張邦昌被貶,流放,一直到最後被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