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今古講堂

    蕭何先後任過沛縣的主吏掾、功曹。是縣裡的高階領導,相當於現在的縣委組織部長兼縣委辦主任。而劉邦只是個泗水亭長的小官,估計這個官兒還是蕭何提拔的。論年齡,蕭何比劉邦大一歲。無論從當時的社會地位,名望,社會影響力等方面,劉邦都遠遠比不上蕭何。但是為什麼蕭何最後沒有當老大呢?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劉邦先造反,手上已經有了部隊。劉邦押送一批囚犯赴驪山修始皇陵,途中逃跑了許多人。劉邦控制不了局面,走到豐鄉大澤時,劉邦乾脆把囚犯全放了,願意回家的自己逃亡(不發路費),願意留下來的跟我上山打游擊。於是劉邦與十多個囚犯逃到芒、碭二山之間避難,這些囚徒搖身一變都成了義軍。並逐步拉起一幫人馬,形成了一支稍具規模的游擊隊伍。打響了起義的第一槍。

    等到蕭何沛縣起義時。是劉邦帶領游擊隊員圍住沛縣城。最後才能起義成功,殺了縣令,發展壯大了部隊。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造反這件事,選誰當領導人,不僅是看原來的職務、名望和社會影響。主要還是看誰手中有實力。無疑當時劉邦最有實力。如果選蕭何,或者選曹參做領導人,跟著劉邦打游擊的那幫弟兄肯定不服。

    2.蕭何自願放棄當老大的機會。根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儘讓劉季”。

    也就是說,蕭何,劉邦等人造反,已經佔領了沛縣。這個時候起義部隊的成分很複雜,既有劉邦帶來的那一幫游擊隊員,又有沛縣城新參加革命的人員。這個時候就要選舉一個共同的大家公認的領導人。而蕭何和曹參都是領導幹部出身,不願意出頭。

    我們現在看,劉邦最後成功了。但在當時天下大亂,劉邦只佔了一個縣城,這個時候造反是個高危的工作,風險極大。可以說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失敗後被滅族的可能性極大。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被別的起義部隊消滅。總之,在當時看來,憑現有的人槍,想要統一全國,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而劉邦是個出了名的無賴,膽子大、說造反就造反,他願意領頭承擔這個風險。因此蕭何就自願的讓劉邦當領導。造反如果真成功,也少不了自己的好處。如果失敗了,自己作為從犯也容易脫身,至少不會被滅族。

    因此,在當時做一個規模不大的起義軍的首領,並不是一件多令人羨慕的事。其實沒幾個人願意幹。如果當初就能想到當首領以後就是皇帝。那恐怕首先起義軍內部就會產生激烈的競爭甚至發生流血事件。

    3.劉邦自身的人格魅力。在當時的亂世中,其他人畏畏縮縮,瞻前顧後。劉邦是義無反顧,你們不幹,我來幹。而且他自我炒作,故意神話自己。讓別人卜了一卦,說是:“劉季諸珍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要知道當時人都非常相信這些東西。劉邦等於是告訴大家:老天都認為我行,我是吉人自有天相,天生大富大貴的命。大家跟著我幹,有前途。

  • 2 # 讀春秋思無忌

    蕭何地位比劉邦高,官比劉邦大,為何劉邦當首領?我認為原因有以下3點。

    01 蕭何主觀上沒想造反

    問題中提到的官職其實是前朝秦朝的職位,既然劉邦他們立志要推翻秦朝,那個官職還有什麼參考意義嗎?

    俗話說的好,光腳的不怕穿鞋的。這人要有鞋穿,想造反的念頭不會那麼強烈吧!當然除了野心勃勃想篡位的人士。

    蕭相國何者,沛豐人也。以文無害為沛主吏掾。秦御史監郡者與從事,常辨之。何乃給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徵何,何固請,得毋行。

    蕭何其實憑藉著自己的才幹,哪怕在秦朝混得也是相當不錯,只是,蕭何高瞻遠矚,知道秦朝搖搖欲墜,才一口拒絕升遷。但是,就當時,如果劉邦不造反,蕭何肯定不會主動造反的。一個不想造反的人,當然不樂意去做什麼首領。

    02 蕭何甘居人後

    而且和蕭何的性格有關,蕭何自追隨劉邦起事後,從來都是在後方。

    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劉邦統一天下後,讚歎蕭何治理國家的能力。一般來說,要想建立功勞,最好的地方便是前線,但是蕭何卻心甘情願屈居二線,為什麼?並非武功不行,而是蕭何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將自己放在最能發揮自己特長的崗位上。

    另外就是蕭何內心深處的“不爭”,他自始至終都將劉邦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想幫朋友完成一個夢想,並未像其他將領有著個人的追求。

    03 劉邦善於用人,更懂有的放矢

    劉邦不是專業人士,但卻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老闆。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劉邦自嘆謀略不及張良,管理不如蕭何,用兵不如韓信,但是他能用好這三位人才,所以得到了天下。

    別看劉邦未起事之前成日放浪形骸,但卻善於交際,而且膽識過人。

    蕭何為主吏,主進,令諸大夫曰:“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

    呂公初到沛縣,宴請當地豪傑,禮錢不滿一千的人士只能坐在堂下。劉邦兩手空空,就敢揚言說自己要送萬錢,成功地引起了呂公的注意,非但一分錢沒花,還娶了個年輕貌美的大家閨秀呂后回家。

    並不是說劉邦善於坑蒙拐騙,但畫大餅是領導的必備絕殺技。兩手空空,一把年紀便能抱得美人歸。有幾千人馬的時候,多畫幾個大餅,韓信、彭越不都是對他死心塌地了嗎?而項羽就是太老實,不想給人升遷,老是直抒胸臆,雙方多麼尷尬,韓信、陳平只能走人。

    他倆來到了劉老闆這裡,話不多說,陳平直接封官,韓信雖然曲折了一些,但是受到劉邦賞識後,一出手便官至大將軍。他們要什麼,劉老闆便給什麼。只不過,韓信沒明白有時給的東西是有使用期限的。

    雖然劉邦誅殺功臣為人詬病,但是為了其漢室江山,並沒有過錯。因為他深諳職場規律,職員的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環境和時間發生改變。而他自己年事已高,他必須把這些不穩定的因素都消除掉,才能讓大漢綿延下去。

    結語:

    劉邦是位優秀的領導者,蕭何是位擁有一技之長的優秀員工。劉邦為什麼會做蕭何的老闆?他們各自的才能早就註定了他們後來的關係。

    參考資料:《史記》

  • 3 # 追憶經典歷史

    在沛縣起義之前,作為主吏掾的蕭何,無疑是文化水平最高,又最有人緣的一個人。他在整個沛縣也很有名望,沛縣各種重要的集會活動,都是他出面主持的。比如當年沛縣縣令給呂太公接風洗塵的時候,就是由蕭何來主持。

    蕭何既然那麼有名望,水平又高,人緣又好,為什麼大家不擁戴蕭何當頭領,反而推舉一個無賴劉邦當頭領呢?

    關於這個問題,有一個具體的過程。劉邦本身是個亭長,縣令派他押解一幫囚徒去驪山修秦皇陵。但是一出發,就逃跑了不少人。劉邦沒辦法,乾脆把剩下的人全部放了,自己也帶著十幾個人到山上躲了起來。

    那時候,農民起義已經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爆發起來,沛縣縣令害怕被農民起義軍殺死,於是想也舉起義旗。但是蕭何、曹參等人對縣令說,你是秦朝縣令,你舉義旗,大家恐怕不會聽你的啊,還是把劉邦請回來吧。

    於是縣令便同意把劉邦請回來。可是劉邦帶著百十個人回來的時候,縣令看見劉邦人多,又害怕了,關了門,不準劉邦進來,還把蕭何、曹參等人抓了起來。後來,蕭何、曹參逃脫出來加入劉邦,並幫劉邦寫了一封《告沛縣父老書》,射進城裡。城中人看見了,造起反來,把縣令給殺了,把劉邦迎進城來。

    從這裡可以看出,大家之所以推舉劉邦,是因為劉邦就是大家迎接回沛縣的。

    不過,也不能說把劉邦迎回來,劉邦就該當頭領。畢竟劉邦本身是個地痞,品行也不怎麼樣,實際上也沒有多少朋友。就算有朋友,也只是一些街頭混混。大家怎麼會真心擁護他呢?

    於是,接下來就發生了誰來擔任沛縣縣令的事情。

    我看見過李鑫的《中學生不可不知的歷史人物——高瞻遠矚的政治名家·漢初三傑之首蕭何》,以及熊良鐘的《中國古代宰相傳·蕭何》這樣的書,裡面寫道,當時劉邦推脫,不同意。於是,蕭何把大家推薦的包括劉邦在內的10個人的名字寫在十張紙上,說採用抓鬮的辦法,交給“天意”,結果蕭何把十張紙都寫成劉邦的名字,抓起一張看見是劉邦。當時劉邦還想推辭,蕭何干脆把剩下的十個紙頭全放進嘴裡嚼爛。於是就只能是劉邦了。

    不過,對這個說法,我是很懷疑的。要知道,那時候還沒有發明紙呢。如果蕭何不是寫在紙上,而是寫在布帛上,他也把布帛吞不下去啊。

    那麼,當時大家為什麼不推舉蕭何,卻推舉劉邦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所有的人都不想擔責任。

    要知道,當時是把沛縣縣令殺死,另外擁戴一個人起來當縣令的。如果農民起義最終取得成功倒也罷了;如果最終失敗了,是要但責任的。顯然,當沛縣縣令,是一個風險非常高的職位,大家都不願意冒這個險。

    事實上,這個話,《史記》上也已經寫了:“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儘讓劉季。”

    蕭何、曹參都是聰明人,知道這個事情幹起來,風險係數太大,因此都把劉邦抬出來頂缸。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蕭何不大可能把十張紙條都寫上劉邦的名字。畢竟這並不完全是美事,這樣幹,劉邦肯定會恨死他的。

    雖說大家推舉劉邦,但是劉邦卻一直不願意幹,所以直到最後,他也不擔當沛縣縣令,而只是稱為“沛公”。

    二、劉邦身上出現過很多“珍怪”。

    這個話,史記上也有記載(父老皆曰:“平生所聞劉季諸珍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

    劉邦身上出現過什麼“珍怪”呢?我們現在知道了,莫過於劉邦斬白蛇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正是劉邦身上曾有過的諸多珍怪之一。

    當然了,這個故事,也可能是蕭何等人聽說劉邦曾喝得醉醺醺的,斬殺掉一條蛇後,人為附會出來的。畢竟蕭何是知識水平很高的人,隨便一編,大家可能就相信了。也劉邦自己也相信了,因此最終才答應承這個頭。

    除此外,還“卜筮之”。當然了,當時的那些占卜,都有很多人為因素。占卜師知道蕭何等人想幹什麼,在解釋卜卦的時候,認定劉邦“最吉”,也是有可能的。

    三、劉邦有一種天不怕地不怕的氣勢。

    蕭何等人知道,搞起義,那是玩命的,並不是文化水平高,就能成功。最重要的是必須要有氣勢,要有一種敢作敢為,天不怕地不怕的氣勢。而在這方面,沒人比得過劉邦。因此,推舉劉邦,顯然是最恰當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霍頓首次迴應隊友磕藥,“臭鴨子式”嘴硬:立場堅定,為澳泳協鼓掌!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