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公談

    唐朝舉手之間,滅亡了東、西突厥,充分展現了世界一流的戰鬥力。此後,原本被西突厥控制的伊吾(哈密)、鄯善、高昌、焉耆、龜茲、疏勒、于闐等西域小國先後投降唐朝或被消滅,唐朝從此成為西域地區的統治者。當然,滅了突厥也不等於世界和平,唐朝還得跟西南的另一個強國,青藏高原的吐蕃掰腕子,兩家多年爭端,兵連禍結。而被滅亡的突厥殘部,除了一部分給唐朝當臣民之外,還有一部分往西遷徙。就和前面的匈奴、柔然一樣,這些向西方逃過去的“殘兵敗將”,也將在西邊的世界繼續掀起驚濤駭浪。從3世紀到7世紀這幾百年裡,中國的鄰居北韓和日本各有精彩故事上演。北韓半島的三個國家裡面,數北邊的高句麗最強大。前面說過,高句麗最初的領土絕大部分都在鴨綠江北岸到4世紀初,高句麗趁著晉朝陷入全面混亂之機,起兵把北韓半島北部的樂浪等幾個郡給打了下來。此後,高句麗在今天的遼寧一帶和鮮卑族的燕國打了幾仗,被打得滿地找牙,於是逐步把重心往北韓半島移動。427年,高句麗王高巨連(394—491年)遷都平壤,又在475年南侵百濟,把漢城打了下來。從3世紀到7世紀這幾百年裡,中國的鄰居北韓和日本各有精彩故事上演。北韓半島的三個國家裡面,數北邊的高句麗最強大。前面說過,高句麗最初的領土絕大部分都在鴨綠江北岸到4世紀初,高句麗趁著晉朝陷入全面混亂之機,起兵把北韓半島北部的樂浪等幾個郡給打了下來。此後,高句麗在今天的遼寧一帶和鮮卑族的燕國打了幾仗,被打得滿地找牙,於是逐步把重心往北韓半島移動。427年,高句麗王高巨連(394—491年)遷都平壤,又在475年南侵百濟,把漢城打了下來。相反,三國中最強大的高句麗卻不會做人,先後得罪了隋、唐,遭來隋、唐的連番討伐。隋文帝楊堅曾討伐高句麗,隋煬帝楊廣三次進攻高句麗,出動百萬大軍,結果勞民傷財,加速了隋朝的滅亡。唐朝建立後,新羅女王善德請唐太宗李世民調停三國關係,唐太宗就出面協調半島三國的矛盾,叫大家不要再打了。結果,高句麗權臣泉蓋蘇文不給面子,還關押了唐朝使者。於是,唐太宗在644年調動十萬大軍,分水陸兩路攻打高句麗,攻佔了遼東(今遼陽)等重鎮,卻在安市城(今遼寧海城南營子城)被擋住了幾個月,只得班師回朝。這麼著,高句麗算起來已經承受了隋、唐兩朝三個皇帝的五次征戰了。在一波接一波的攻擊下,高句麗早已殘破不堪。新羅則趁著高句麗被隋唐痛毆的機會,奪取了高句麗的大片領土,國力繼續增長。唐朝也和高句麗卯上勁了。唐軍改變戰略,不斷派偏師擾襲高句麗及其盟國百濟,消耗其國力。公元660年,唐高宗李治派蘇定方率領十萬大軍渡海東征,新羅王金春秋派大將金庾信領兵接應。兩國東西夾擊,沒多久就把百濟給滅了。百濟的盟友日本派兵來增援,在白江口一戰被唐軍擊敗。隨後,唐軍又和新羅聯合夾擊高句麗在668年攻陷平壤,滅亡了高句麗。這樣,北韓半島的三國之中,從中國跑過來的高句麗和百濟兩國都被唐軍消滅,只剩下本土的新羅王國獨存北韓半島“前三國”時代結束,進入了新羅“統一”時期。新羅統一後還沒消停,因為唐朝滅亡高句麗、百濟二國後,把他們的土地都收歸己有,安排高句麗和百濟投降的王族繼續管理著。這就讓新羅很不爽。於是乎,新羅王金法敏在669年跟唐朝翻臉,出兵搶奪地盤。唐朝當然要教訓他一下,兩家又打了七八年的仗。最終,兩家各退半步,新羅向唐朝賠禮認錯,唐朝則把原先百濟的土地,還有高句麗南部的土地讓給了新羅。這樣,新羅統一了北韓半島的南部,半島北部則屬於中國的領土。日本也從彌生時代進入了古墳時代(因權貴修建大量墳墓而得名)。在這個時代裡,原先那些小的國家逐漸合併。本州這個地方崛起了一個“大和國”,征服了周邊部族,5世紀統一日本。當時這個國家的君主叫“大王”,實權掌握在大貴族手中。592年,聖德太子攝政,他派使者出使隋朝,後來又學習唐朝,革新政治,鞏固王權。645年,日本皇室發動政變,翦除了保守派貴族蘇我氏集團,並在大化二年(646年)元旦,頒佈詔書改革。他們參考唐朝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權式國家,史稱“大化改新”。接下來的100多年,因為日本的政治中心在“飛鳥”(今奈良縣明日香村),所以被稱為“飛鳥時代”。日本君主名稱也從“大王”變成了“天皇”。這可能是跟唐高宗李治學的。因為日本目前記載最早的“天皇”稱號是89年頒佈的《飛鳥淨御原令》,而唐高宗李治和他老婆武則天則在674年分別稱“天皇”“天后”。看完文章想必大家已經知道了北韓為何稱為高句麗了,還有就是知道了日本民族為何又叫大和民族的由來,這時候,日本經過大化改革走向強盛,北韓也統一之後,慢慢的勢力在變強,唐朝就不必多說了,已經是非常強大的了。

  • 2 # 老衲侃春秋

    公元612年——614年,隋煬帝楊廣和高句麗之間進行了三次戰爭。 這三次均為御駕親征。當時看起來興師動眾,但結果卻與隋煬帝的願望背道而馳。

    三次大規模的征戰,不僅嚴重損耗了隋朝的國力,也造成了國內百姓的民不聊生,嚴重激發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了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後來隋朝就在這滾滾洪流中壽終正寢了。

    隋朝徵高句麗就是這麼個結果。

    那後續的唐朝呢?它的表現應該可以了吧。

    唐朝建立後,又瞄上了高句麗。這次還是皇帝御駕親征。

    這麼看起來高句麗真是一塊聖地,就像泰山一樣,前後皇帝都親自前往。好像不親自前往心裡頭總有疙瘩似的。

    公元644年七月,唐太宗李世民出兵進攻高句麗。皇上御駕親征,肯定又是興師動眾。

    不過這次李世民的運氣比較好,一開始唐軍是捷報頻傳,一連攻克蓋牟等10座城池。

    但是打到安市,又打不動了。

    李世民私下感嘆,這塊骨頭還真不好啃。

    這時候江夏王李道宗獻計,趁高句麗兵傾國出動,內部空虛,請求率精兵五千,奇襲平壤,但李世民過於求穩,未採納他的建議。

    此時安市久攻不下,眼看已到深秋,天氣轉涼。

    馬上就要到寒冷的冬季了。遠途征戰,運輸線太長,糧草供應不濟。寒流一來,那就徹底完了。沒辦法,只好“望城興嘆”,被迫撤軍。

    雖然這次戰役最終沒有滅亡高句麗,但高句麗丟失十餘城,死傷五萬以上,被俘七萬以上。再加上馬匹、鎧甲、兵器這些戰利品,已經嚴重削弱了高句麗的國力。

    所以,總結起來,這次遠征,雖然沒有取得預想中的完勝,但結果至少要比隋煬帝的強,應該說是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但革命事業不完成,李世民的這口氣就喘不勻,在他的心裡,就總覺得是件事。

    公元647二月,李世民還想出兵攻打高句麗。朝中商議的結果是,高句麗依山為城,易守難攻,應派偏師進襲騷擾,使其華人疲於應付,耽誤農時,幾年後即可使高句麗因糧荒而土崩瓦解。

    李世民一聽,這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做法,成本比較低,就採納了此建議。

    這個辦法雖然見效,但藥效慢,用時長。李世民終於沒有熬到那一天,帶著遺憾到老祖宗那裡去報到了。

    先朝的願望沒有完成,和現在的唐朝無關,可以不理他;但是先皇的意願不完成,後人就無法向老祖宗交待了。這個膽子就責無旁貸的落到後繼者唐高宗李治的頭上。

    但李治不敢這麼冒險了,他知道,太冒險了是要栽跟頭的。他有耐心,除了等,還是等。等著有朝一日有機會的。

    公元666年,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去世。淵蓋蘇文諸子不和,並導致高句麗內亂,這就給了唐朝絕佳的可乘之機。

    淵蓋蘇文長子泉男生,不滿弟弟泉男建奪權,轉而向唐朝投誠求援。唐高宗一看,這時候是瓜熟蒂落,到了該收穫的時候了。他立即任命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領兵救援泉男生。

    隨後,各路唐軍齊頭並進,討伐高句麗。經過兩年的時間,到公元668年,終於滅了東北地區的高句麗。

    牛頓有句話說得好,他是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所以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唐高宗也一樣,站在兩位前輩的肩上,完成了隋煬帝唐太宗生前都沒有實現的偉業!

    唐朝開始肢解高句麗了。將其境區劃分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在平壤設安東都護府。都護的職務由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擔任,並且領兩萬精兵鎮守。

    高句麗滅這個國家滅亡了。但是故地的民心不服,屢屢叛亂。公元673年,高句麗餘眾起事反叛,大批靺鞨人也參與其中。

    唐朝特派燕山道總管、右領軍大將李謹行前去平叛。這個李謹行是已故粟末靺鞨首領突地稽之子,後來在唐朝廷擔任武官,但在高句麗故土生存的的靺鞨人,並不認可李謹行的粟末靺鞨出身。

    文的不行,那就只有來武的了。於是李謹行帶兵平叛,這邊剛在瓠蘆河(今北韓洛江中游)之西大破高麗叛眾,那邊“高麗引靺鞨”之眾,開始猛攻李謹行妻劉氏所在的奴城(今平壤西北)。

    為了安撫高句麗故土的遺民及靺鞨人,公元677年,唐高宗冊封早年間擄掠至內地,任工部尚書的高句麗末代君主高藏,為遼東都督,命其重返高句麗。

    這可是高句麗正宗的君主,唐高宗對他寄予殷切的希望,盼望他重返故土後,能安撫當地民眾,穩定局勢。

    誰知這一下弄巧成拙,變成了放虎歸山,高藏返回高句麗後,暗自勾結靺鞨人謀反。但最終因謀事不成,他的事情洩露了。又被重新抓起來。

    唐朝就這一點好,對於少數民族實現羈縻政策以後,很少採取殘忍的辦法進行處置。高藏只是被唐朝流放至四川邛州,後來死於其貶所。

    為徹底杜絕高句麗遺民的反抗,被激怒的唐朝採取了釜底抽薪的策略。開始大規模向外遷徙高句麗的遺民。原高句麗統治民族高句麗人,則是重點遷徙物件。

    上至高句麗王公大臣、商旅名流,下至百姓中身強力壯者,皆被強制遷往內地,唯有“弱窶者留安東”。

    過去的高句麗國內生活著高句麗人、漢人、靺鞨人,還要少量契丹人、突厥人、新羅人、百濟人。

    對唐戰爭中,高句麗軍至少戰歿20萬。高句麗滅亡後,高句麗總人口仍有69.7萬戶,約350萬口。其中,高句麗人約100萬。最後被擄往內地的高句麗人,學術界的判斷為34.5萬——50餘萬戶。

    高句麗亡國後,隨著新羅向半島北部的不斷擴張,高句麗南方的小部分人口,成了新羅屬民,數量約有19萬。剩餘的高句麗人中,流入突厥至少10萬,流入靺鞨及後來的渤海國,亦不少於15萬。另有不到2000人,流入日本。能夠留居故地的高句麗人,則僅存萬餘人。

    就這樣,隨著高句麗政權的國滅政熄,高句麗人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徹底淡出了歷史舞臺。

    參考資料:

    《舊唐書》後晉·劉昫

    《新唐書》宋·宋祁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 3 # 關河南望

    高句麗國,是中國北方的一個割據政權。從隋朝開始,中原王朝就開始對高句麗進行打擊,到了唐朝太宗高宗時期,更是傾盡二十四年,徹底將其亡國,這是為什麼呢?唐朝究竟是怎麼滅掉高句麗的呢?

    高句麗所佔據的遼東及北韓半島北部之地, 本為中原王朝所有。所以才會有"高麗之地, 本孤竹國也, 周代以之封箕子, 漢時分為三郡, 晉氏亦統遼東。 今乃不臣列為外域, 故先帝欲徵之久矣"這些話。早在戰國時期,燕就領有這片土地了,到了漢武帝時,漢軍滅衛氏北韓,直接設立四郡,算是正式納入漢土。而到了後期中原動盪,高句麗起事割據,並乘機侵佔了這些地方。還不時的襲擾中原,在隋的數次戰爭裡殺害了無數的漢人士兵。以唐之眼光看,為了維護領土安全和榮譽,高句麗是必須要消滅的。

    唐對高句麗的打擊,分為兩個時段。

    太宗時期

    唐太宗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四萬,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六萬,合攻高句麗,唐太宗親領精兵和李勣一起攻佔遼東,收巖州,蓋州,取得多個勝利後圍攻安市,但因為即將入冬,天氣寒冷,而且糧食將盡,所以唐太宗班師還朝。

    這次進攻高句麗雖然沒有全功,但絕對不是失敗,南韓電影裡所謂射瞎太宗一隻眼睛就是個棒子意淫的笑話罷了,太宗徵高句麗,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座城,徙遼、蓋、巖三州戶口七萬人到中國,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消滅大量高句麗軍隊,斬獲高句麗首級達到四萬餘級,其有生力量被唐軍嚴重打擊,國內經濟幾乎崩潰。

    太宗在貞觀二十一年,命牛進達、李勣、李海岸率軍從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最後高句麗王讓他的兒子莫離支高任武入朝謝罪。

    高宗時期

    唐軍多次於高句麗作戰,並攻滅百濟,百濟王義慈及太子隆、次子以及各城都投降於唐軍。百濟有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唐朝在百濟設定熊津等五都督府。隨後又透過一系列頻繁進攻瓦解了高句麗的統治基礎,最終在總章元年,各路唐軍在擊敗日軍,平定百里濟的基礎上齊聚平壤城下,圍城一個多月後終於破城滅國。

    唐攻滅了高句麗之後,設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管理。唐朝一方面把大量高句麗人遷到江、淮之南,另一方面選拔有功的當地人人為都督、刺史、縣令,與漢官一起管理,徹底將高句麗納入唐之版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蝦養殖中如何避免養殖中後期水濃、藻類老化、水質和底質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