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楚澤平
-
2 # 國球第六人
眾所周知,當今乒壇,主流打法是兩面反膠弧圈結合快攻打法。之所以出現這種主流打法,主要還是弧圈球的出現,該技術很好的融合了速度、力量和旋轉幾大要素。但是老球迷們一定知道,在我們國乒歷史上,還有一種打法當年非常盛行,那就是削球打法。
每一個時代都有比較出名的削球大師,比如“長膠鼻祖”張燮林、有著“削球王子”美譽的梁戈亮、“天羅地網”陸元盛、“哲學家”王浩、“激情王子”陳新華和“魔術師”丁松。
在乒乓球領域,進攻和防守是對永恆的矛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說白了,到底矛之鋒利還是盾之堅固,往往決定著一場比賽的勝利。
在運動員打法風格上,要麼偏向進攻,要麼偏向防守,很難做到二者的平衡,尤其對於進攻型選手,如果加入太多防守的意識,勢必會減弱進攻的威力,用他們的話說就是“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大家都知道,削球打法屬於防守型打法,早些年的削球手老前輩們很少採用進攻方法進行還擊。
直到削球手梁戈亮的出現,他是國乒史上首位真正意義上的“削中反攻”選手,在防守中伺機反攻,出來機會一錘定音,這打法給了削球手很大的啟發,只是一味地防守,尤其面對高質量的弧圈球,很難取得比賽的勝利,梁戈亮老師硬是憑藉著這種防反打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
再後來丁松的出現徹底顛覆了削球打法,他把老前輩的“削中反攻”進一步發揚光大,變成了“攻削結合”。別看字面意思差不多,但是實質內涵天壤之別,攻削結合崇尚的是攻和削的均衡性,比削中反攻又進了一步,之所以丁松能夠實現攻和削的完美結合,主要得益於他早些年本身就是崇尚進攻打法,後來改成削球打法後,很自然的把攻球融入到自己的技戰術體系。再加上他出色的發球搶攻,迷惑性極強的旋轉變化,讓很多高手栽在了他的拍下。
值得一提的是,削球打法因為本身有侷限性,過分強調防守,即使丁松將進攻和防守實現了完美結合,但是本質上還是偏防守的打法,在弧圈盛行的年代,削球手並沒有取得非常理想的成績。
近幾年取得世界大賽最好成績的當屬削球大師朱世赫,2003年巴黎世錦賽,他一路過關斬將,接連戰勝崇尚進攻打法的莊智淵、馬琳和格林卡闖進決賽,但是最終2-4不敵奧地利名將施拉格屈居亞軍,而後者更是講究大開大合進攻打法(據說打球動作還不太標準)的選手。從那以後削球手再也沒有染指過世界大賽的亞軍,就更別說冠軍了。
削球手雖然很難打出成績,但是並不代表沒有生命力,因為有進攻就會有防守。況且打削球的選手並不多,物以稀為貴,在業餘屆,削球高手非常吃香,往往能削掉一大片,最終笑到最後。
當今乒壇已經來到大球時代,世界各國也在加強對削球打法的研究和跟進,尤其在女線,削球打法還是非常活躍的,比如中國就湧現出了像武楊、胡麗梅等優秀削球手,南韓有美女削球手徐孝元,日本有削球手橋本帆乃香、佐藤瞳等等。
如今新材料的大球,直接導致旋轉和速度降低,尤其是旋轉受到的影響更大,原先進攻方的一板爆衝往往能撕開削球手的防線,但現在回合數增多,這就給了削球手更多機會,本身就擅長糾纏,大球時代能夠多抗幾板,對進攻方的體力消耗更大, 很多時候就能把對方給磨死。
但是不可否認,當今乒壇削球手依然很難取得佳績,尤其在男線,因為在絕對的力量面前,在高質量的弧圈球面前,削球手很難招架住對方的攻勢。當然會不會出現第二個“丁松”,取決於削球手及研究團隊對於大球時代乒乓球運動規律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目前,我們男乒比較出名的削球手只有馬特一人,還真有點獨木難支的感覺。
最後,可以肯定的是,削球打法雖然比較小眾,但是在業餘屆和專業隊依然有很強的生命力,除了以上提到的幾點外,無他!存在即合理!
-
3 # 冰王子1002
削球打法代表著一種情懷!想取得好成績很難,但削攻對戰有時真是賞心悅目,很過癮!丁松、朱世赫等也將削球反攻打發發揮到了極致。
在乒乓球普及的國家這種打法還是個別存在的,短期內也不會消亡,就算是為了陪練也有存在的必要,因為很多大牌會因不適應倒在削球手拍下!
-
4 # 楊磊談乒乓
第一,俗話說:“一花獨放不是春”,世界萬物需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就像現在的世界乒壇,很多球迷覺得不如九十年代精彩,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打法越來越趨同、非主流打法的生存空間愈發狹窄,清一色的橫板兩面反膠進攻打法。長遠來看,對乒乓球運動並不是一件好事。
第二,路是人走出來的,朱世赫之後那個讓削球打法重新煥發光彩的偉大選手,至今尚未出現。毛主席教導我們“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永遠是人!”同樣道理,雖然打法有相對的先進與落後之說,但並不是絕對的。記得2003年巴黎世乒賽,初出茅廬的南韓削球手朱世赫,削得堅韌頑強,攻的堅決犀利,一路過關斬將,就差一點點,一站通關。那屆的朱世赫是絕對恐怖的存在,是任何一名選手都不願遇到的對手。如果你看了當時的現場直播,你絕對不會說削球打法落後,沒有任何前途。
第三,削球打法本質上符合“不斷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一般人來看,削球打法典型“費力不討好”,更像是在表演,而不是競技,勝面很小。
但是歸根結底,體育的內涵不僅僅是冠亞季軍。體育更是一種遊戲,是一種精神,明知不可而強為之,一次次大範圍移動、交叉步跑動,一次次頑強防守、飛身救球,即使丟掉了那一分,永不放棄的精神已經感染了所有的人!
“你可以贏得比賽,卻戰勝不了我的精神!”,這正是削球打法最可貴的地方。以上是我的理解,供您參考。
-
5 # 騎馬寺的少年
削球打法是乒乓球中的一項特殊打法,老將候英超曾在2020年以39歲的“高齡”削翻國乒一眾主力梁靖崑、周啟豪、王楚欽等一舉奪魁。在大球時代,由於旋轉減弱削球打法已經沒有優勢,那為什麼還會有一些削球選手的出現呢?
本身攻擊力偏弱,根據個人能力而選擇削球打法。早前媒體曾採訪過國乒女隊副隊長武揚,問她為何不練習進攻型打法,而非要選擇削球呢?武揚的回答是:“最早我也練過攻球,但攻球的力量、速度都不如其他同齡選手,而對削球特別有感覺。因此,教練建議我改為削球打法。”
1.憑藉削功出眾,很多球員可躋身國家隊。按照國乒的選拔機制,全國錦標賽單打前8名可以進入國家隊,而在前8名中卻鮮有削球打法能夠勝出。為此,像之前的長膠陳睛、削球武揚,包括生膠選手曹臻、木子等大多都以“特殊打法”而被招入國家隊。在小球時代,兩面反膠在旋轉、速度、力量上的優勢,一直是佔據主流打法,像福原愛整個職業生涯對中國隊都難取得一場勝利,就是因為小球旋轉的壓制和國乒相持環節強大的功力。而木子這類生膠打法也多年在國家隊扮演陪練的角色。
2.朱世赫成削球打法翹楚,世乒賽拿到亞軍。朱世赫應該是削球中單打成績比較好的一位選手了,他曾獲得47屆世乒賽男單打亞軍、2011年世界盃單打季軍。朱世赫的削球非常穩,而且有轉或不轉的變化,削中反攻正手暴衝弧圈的殺傷力不亞於進攻型選手。像馬琳、王皓、馬龍等眾多名將都曾有敗於其拍下的經歷。作為削球打法,能夠在三大賽上拿到亞軍、季軍的成績已經是相當不錯了。削球打法對體能、步伐、手感,甚至是進攻能力要求都較高,能夠打到朱世赫這種水平的確實也非常少見。
丁寧曾三負佐藤瞳,陳夢對韓瑩也是大戰7局,女子削球仍有生命力。大球旋轉的減弱,讓男子的力量優勢得到最大限度地體現,像樊振東的暴力弧圈,或者馬龍這種技戰術極為豐富的運動員,削球打法已經完全沒什麼優勢。削球打法要想在單打上取得好一些的成績,只能寄希望於女子乒壇了。
1.打削球往往呈現兩個極端,會者不難難者不會。削球說難打也難打,說好好打也好打。像劉詩雯、孫穎莎、伊藤美誠憑藉速度、落點和節奏可以很輕鬆地把削球手玩弄於股掌之中。而像王藝迪、陳夢這種大力出奇跡,球路較為單一,或者丁寧這種本身強攻不強的選手打削球就很困難了。2020年世界盃半決賽老將韓瑩面對陳夢的大力弧圈削得非常穩,而且還時不時地衝到臺前來反攻。打削球就是這樣,你越發力衝對方借力削回來的越轉。
劉偉曾在央視解說中提到:“武揚用反膠削過來的球都是死轉,女運動員都很難把它拉起來。”丁寧三次負於日本選手佐藤瞳就是因為她的進攻太弱,打不透佐藤瞳的“五指關”。王藝迪至今難以躋身女乒主力,就是因為她打削球的技巧不夠,仍未過削球關。削球打法雖然不是主流打法,但仍不可或缺。候英超能夠戰勝一眾小將奪冠,說明年輕選手打削球的能力還是存在不足。
-
6 # 老樂說球
眾所周知,削球手是一種防守型的打法,在國家大賽上很不佔優勢,目前成績最好,打的最出色的球員就是朱世赫,為什麼還有人堅持做削球手呢,劉國樑給出了答案。
隨著乒乓球技術的不斷改革,削球手和直拍手都在慢慢的被橫排取代,橫排在握法上更具優勢,攻擊力更勝一籌,所以現在的很多人選擇了橫排。
就像劉國樑說過,直拍選手在他那個年代一抓一大把,劉國樑孔令輝,王皓馬琳等,甚至再往前有更多人,但是現在國乒也只有許昕可以打出來了。
削球手也一樣,朱世赫名揚天下,但是現在卻很少有人可以依靠削球打出好成績,劉國樑說過,削球手本來就是防守型的,被動打法本來就在不佔優勢,更別說國際大賽,削球手和直拍選手也慢慢的會被淘汰。
-
7 # 乒乓景灝
一,削球打法是國家隊以及專業隊打法種類的需要。
二,業餘愛好者練好削球勝率很高。因為業餘選手拉球能力普遍不高。
三,削球打法觀賞性強,好看。
-
8 # 筆尖上的伽羅瓦
哎,我特麼當年練的就是削球手,還特麼是直板削,我練球的年代時間久遠,那個時候我要是知道後來削球和直板的命運打死我也不會練直板削,說白了就是被教出來當陪練的。早期單打戰績還行,但是後來小夥伴們的橫板拉弧圈練出來之後我在隊裡的單打成績一落千丈。後來教練看我爸的面子帶著我參加了一次全國的公開賽,我的戰績慘不忍睹(其實我們隊總體戰績相對還行,畢竟乒乓球不算是我們省的傳統大項),就是那次比賽我終於見識到了人家的橫板拉弧圈如何佔據了統治性地位。但是,那次的冠軍卻是八一隊的一個瘦瘦的和我年紀差不多的打直板的小孩,打法我都沒看懂,看報紙才知道那叫直板兩面攻。回來之後我就徹底放棄了乒乓球的夢想,老老實實回去讀書去了。哎,你們可能都猜到了,是的,那個瘦瘦的小孩叫劉國樑
-
9 # 瓊聊體育
因為國際乒聯的改革,尤其是乒乓球材質的改變,直接導致了旋轉變弱,這樣就使得削球手很難取得好的成績,那為什麼這種打法還有人在打呢?
削球,說到底還是一種防守性質的技術打法。削球選手主要透過旋轉的變化來剋制對手,尤其是削過去的球帶有非常強的下旋。如果你不適應的話,就很容易吃削球的虧。作為一種特殊的打法,削球也曾出現過許多名將。
1995年天津世乒賽,國乒打了一場非常漂亮的翻身仗,而取勝的關鍵就是國乒的秘密武器—丁松,正是因為他在第三場單打比賽中削翻了瑞典名將卡爾松,才讓中國隊得以力克瑞典隊,奪得男團冠軍。還有2003年巴黎世乒賽,削球手朱世赫上演一段黑馬傳奇,他接連削翻了莊智淵、馬琳、格林卡闖入男單決賽,收穫男單亞軍。這也是迄今為止削球手取得的世界大賽最好成績。
最讓人感到驚喜的是2019年全國乒乓球錦標賽,大家都知道國內的比賽難度要比國際比賽打得多,可是就在那一年,39歲的削球老將侯英超硬是削翻了梁靖崑、周啟豪、王楚欽等年輕小將奪得冠軍,我們在為這位傳奇老將點讚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年輕選手對削球打法應變能力的不足。
除了男子削球手,女子削球手同樣也取得過非常優秀的戰績。國乒副隊長、削球手武楊曾經獲得過世界盃單打亞軍,而國外的削球手,韓瑩、徐孝元、佐藤瞳等等也曾戰勝過國乒主力。因此,偶爾能有一些高光表現也是削球打法目前還存在的原因之一。
每一種打法都有它存在的原因。之前提到過,侯英超戰勝許多年輕選手奪得冠軍,但是面對馬龍等老將時,侯英超一點還手之力都沒有。這也說明了年輕選手要想成為獨當一面的名將,突破削球是他們不得不面對的一道難關。
在業餘比賽當中,削球手還是很吃香的。因為業餘選手的打法質量不足以拉穿削球,因此許多業餘高手對削球手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但是在職業比賽中,儘管質量跟上來了,但是戰勝削球手還要講究策略。梁靖崑、王楚欽等年輕選手為什麼打不過侯英超,原因就是他們對打削球沒有一定的研究策略,以及吃不透削球的旋轉,所以如果要想戰勝削球手的話,除了適應削球以外,還要講究一定的策略。
所以這也是削球還有人在打的一個原因,就是打法的稀缺性。正因為有好多人沒能適應削球打法,才導致他們面對削球手時屢戰屢敗。儘管削球的威脅還是非常大的,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就是,削球手已經越來越少了。
畢竟你要是熟悉削球打法的話,戰勝他是非常容易的,所以這也使得削球手也只能偶爾取得好成績。除了削球,一些非兩面弧圈反膠的打法也在面臨這樣的困境。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百花齊放”,而不是“歸於一統”。一個專案正常的發展規律是有更多打法,所以非常期待削球,以及其他的一些特殊打法,能有更多的高光表現!
-
10 # 網球有約
個人覺得兩個原因如下:
每個國家的乒乓球隊都繼續保證有各種打法的人存在,保證沒種打法有傳承。除非確實落後的打法,需要更新淘汰。削球不容易取得好成績,但是並不是不能取得好成績。相比大眾打法一般沒有優勢,但是如果打得好的削球反而是優勢。世界上及歷史上削球手獲得冠軍還是蠻多的。 -
11 # 勇者SunnyE
削球也是一種正規的打法!歷史上有不少削球手得過世界冠軍!
只要在削球上有天賦的運動員,完全可以“上戰場”!
百花齊放,春色才美!
回覆列表
其實,削球是乒乓球最古老的打法之一,從乒乓球誕生時起,就一直薪火相傳,生生不息。而且,削球在比賽中貌似被動挨打,但也曾經創造了輝煌的歷史。
1995年天津世乒賽,丁松作為秘密武器在男團決賽中上場,為中國隊拿下至關重要的一分,3-2力克瑞典,逆轉取勝。
2003年世乒賽,朱世赫連續削翻了莊智淵、馬琳、格林卡三位進攻型高手,殺入決賽,最終不敵奧地利的施拉格,收穫世乒賽亞軍。四年後,還是朱世赫,在2007年的世乒賽中,削翻了正處於“事業”上升期的馬龍,讓馬龍嚐到了大賽翻盤的滋味。
在女子削球手中,金暻娥、金宋依分別獲得2004年雅典、2016年裡約奧運會女單銅牌。而在目前的世界優秀女子選手中,削球手仍然不乏其人。(武楊,金宋依,徐孝元)
事實上,乒乓球的任何一種打法,都是以減少自己失誤,增加對分失誤為目的的。削球打法具有穩健積極的特點,雖然不象進攻型打法那麼兇狠,但是削球所用的技術比較多樣,這是它能夠同進攻型打法抗衡的重要原因。
總體說來,之所以削球打法一直沒有消失或者滅絕,主要還是因為現在的年輕選手應對下旋球的能力其實要比前輩們差,許多選手對於上旋的控制非常好。但面對削球選手和“削中反攻”的下旋戰術的時候就顯得非常被動。
而隨著近年來國際乒聯對比賽規則的頻繁修改,可能對削球打法更有利。球變大,球速變慢,必然會使擊球速度受限,而如果球網再增高,球檯加寬,則更有助於削球打法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