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韋小寶福豬豬

    是的,足見崇禎的刻薄寡恩。不反躬自省,反而把一切責任推諉到大臣身上,作為皇帝實不應該。他自己殺了多少能臣悍將,搞得自己無人可用。剛愎自用,多疑刻薄,這樣的皇帝,亡國亡家也不算是意外了吧,同樣也不值得人們同情。

  • 2 # 四川達州人

    崇禎最大的問題就是剛愎自用,不願意承擔皇帝應該承擔的決策責任,十來年就換了25任兵部尚書,到了王朝最後關口,李自成兵臨城下的局面,都還期望大臣提議放棄山海關調關寧鐵騎,也不願放棄北京遷都南京的責任。

    問題就在這裡。

    崇禎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良好的君王教育,比他的文盲哥哥都不如,明熹宗的政治能力那是遠勝於崇禎。明熹宗多年不上朝,但依舊保持宦官文臣的政治力量平衡。崇禎殺魏忠賢,又沒有能力掌控局面,結果為東林黨全面控制政權,誰願為你承擔責任呢?

  • 3 # 不沉的經遠

    崇禎還好意思說“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這句話?他手下又不是沒有能幹的大臣,不是他坑死了盧象升、孫傳庭等人,明朝何至於這麼快滅亡。

    崇禎繼位的時候,明朝雖然面臨內憂外患,但是遠不至於在這麼短時間內亡國,崇禎性子急躁,待人刻薄寡恩,寵信漢奸,又沒有擔當,導致能做事的大臣要麼被他害死,要麼不敢出來做事,終日唯唯諾諾。

    對於大明來說,崇禎所起的完全是負面作用,他哪怕老老實實待在後宮享樂,估計都會比歷史上的結果好一點。

  • 4 # 歷史吐槽機

    坦率說,我看的資料裡崇禎沒說過這句話,如果他真是那麼說的,確實會變成一個刻薄寡恩的君主。那句話其實應該是從《明史·本紀二十四》中崇禎寫在衣襟上的遺書演化而來的,原文其實是這樣的:

    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雖然也說諸臣之誤,但沒說自己不是亡國之君,說的是自己德行不足,招來上天懲罰,也是諸臣誤導了他。說白了就是責任一半一半,現代人或許覺得他在推卸責任,但在古代涼德藐躬可不是我翻譯成德行不足那麼簡單。原意應該理解為我也是亡國之君,大臣也都是亡國之臣。

    至於說崇禎對大臣刻薄無恩,其實這個情況有點複雜。老朽的拙見,他是個很情緒化的人,這樣的人其實不適合當皇帝,雖然很勤勉,但是做事情條理性太差。在對待大臣方面也是如此,對於大臣,他信任是真信任,恨不得掏心掏肺的信任,不加任何制約。比如對爭議很大的袁崇煥,幾乎是把薊遼地區完全託付給了他,而且還怕他被掣肘,兵部尚書也給了,文官裡有地位了,副都御史也給了,言官裡也能站住腳,尚方寶劍也給了,臨機專斷也由他。三年的時間裡要人給人,要錢給錢,袁崇煥只要和誰不和就馬上調走,這樣的信任不能說不夠。

    不過一旦這種信任沒有得到好的回報,他就會走到另一個極端。貶謫都是輕的,像袁崇煥都被直接剮了。就現有的資料來看,袁崇煥也就是夠個絞刑,再狠點不過是斬刑,直接開必殺放大招真的是過分了。除了被他太過信任的人令他失望外,崇禎基本上還不是一個太過刻薄的君主。

    經常有人詬病他一朝十九相,但是老朽仔細看了看,這十八個人(周延儒兩度入閣)中崇禎處置的只有三個,其他都是請辭的,其中不乏看明朝已經不行,早早跳船的人,崇禎雖然反感,但也沒拿他們怎樣。而崇禎處置的五個中,周延儒假傳捷報,崇禎沒殺他已經是寬大了;薛國觀是因為黨爭被檢舉受賄,但崇禎殺了他也有點過分,和袁崇煥一樣,之前崇禎很信任他,這是一次很情緒化的作為,也是很惡劣的作為;陳演是因為耽誤了調吳三桂入關的時間,致使李自成馬上兵臨城下,這樣崇禎也沒殺了他,罷官了事,然後這貨因為錢太多,沒來得及跑出北京,被李自成夾了腦袋。很多人請辭的時候,崇禎都是在三挽留的,包括受袁崇煥案牽連的韓爌,可是大部分人都堅決辭職,這不說明崇禎不信任他們,只說明大臣早就和他不是一條心了。

    所以老朽的拙見是崇禎不算個刻薄寡恩的君主,對於他信任的人還是很推心置腹的,但是這種推心置腹過頭了,也就讓一些臣子輕慢國事。他又非常情緒化,一旦信任被辜負就覺得自己遭到背叛,處理手段極其激烈,造成君臣進一步離心。他最後說諸臣誤他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得不說,另外一部分原因是他沒有駕馭群臣的手段,只憑推心置腹的信任是辦不成事的。

  • 5 # 遠處吹來陣風

    崇禎臨死說這話不但顯示他刻薄寡恩更顯出崇禎就是個智障。看看崇禎年間死去的大臣,孫承宗主持關寧防線,擋住了後金十幾年,幾次三番被朝廷攻擊後革職,最後全家在高陽城抵抗清軍,城破後闔家死盡,他是誤國亡國之臣?孫傳庭幾乎將李自成趕盡殺絕,十八騎逃入商洛山中,被楊嗣昌誣陷革職不算還打進大牢,幾年後中原大亂又被放出再任撲滅起義軍的主將,結果活活被崇禎逼出潼關死在戰鬥中,死了還被懷疑投敵沒有一分錢撫卹,他是誤國亡國之臣?李邦華整頓京營頗見成效,得罪了利益集團被革職回鄉,等復職時已經李自成兵臨北京,李向崇禎建議南遷或者太子南下監國,被怕擔當的崇禎否決,北京城破李邦華闔家自盡為崇禎陪葬,他是對不起崇禎的誤國之臣?盧象升被崇禎任命為勤王的天下督師,可只被統轄5000兵馬,在鉅鹿賈莊遭遇清軍主力,戰鬥中力盡身亡,竟然被懷疑兵敗潛逃,家屬一毛錢的撫卹沒有,他是誤國亡國之臣?鄭崇儉擔任三邊總督在瑪瑙山將張獻忠幾乎一網打盡,因為和楊嗣昌不和被革職,楊嗣昌死後因崇禎遷怒逮捕入京判處死刑死在大牢裡,他是誤國亡國之臣?耿如杞己巳之變中第一個急匆匆帶兵趕到北京勤王,因為按規定隔天駐防當地要為客軍提供糧餉,為逃避糧餉供應被有意不入夜就發調令,二日三遷,幾百裡行軍過來的軍隊三天沒能吃到飯而譁變,耿如杞因此被判死刑死在西市口,他是誤國亡國之臣?一個個為崇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大臣在崇禎嘴裡個個都是誤國亡國之臣,他崇禎才是大明第一個罪人,一個特大號的智障白痴。

  • 6 # 歷史的小學生

    崇禎帝在位十七年間,大學士換了五十人,首輔換了十四人,被處死者二人,被謫戍者二人;六部尚書中,刑部尚書換了十七人,處死者一人,下獄者五人,獄中瘐死者二人;兵部尚書換了十四人,處死者一人,獄中瘐死者一人;地方督撫中,總督被殺者七人,巡撫被殺者十一人。

    這在整個明朝都是絕無僅有的。

    崇禎帝在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1629年九月,順天府尹劉宗周就上疏批評他道:“陛下求治之心,操之太急。醞釀而為功利,功利不已,轉為刑名。”崇禎三年,劉宗周再次上疏批評崇禎帝道:“陛下以重典繩下,逆黨有誅,封疆失事有誅。一切詿誤,重者仗死,輕者謫去,朝署中半染赭衣。而最傷國體者,無如詔獄。”應當說,劉宗周所說無誤。

    崇禎帝為什麼這樣做呢?特殊的客觀環境確實佔很大一部原因,但急於求成也佔很重的比例。崇禎帝即位時,內有農民軍攻城拔寨,外有後金軍斬關奪隘。整個國家千瘡百孔,一片蕭條,確實需要急於整治。但明朝的衰敗並非一朝一夕釀成,解決這些問題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實現。但崇禎帝不聽臣下規勸,決意用最快的時間實現國家大治。有官員勸諫時,他卻說道:“慎重即因循,何益?”充分反映了他迫不及待的心境。但欲速則不達,操之過急只會把事情搞得更糟。他在處理政務時,很少從全域性和長遠考慮,也極少聽取大臣們的意見,經常採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結果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越搞越大,於是就遷怒於官員們的辦事不力,責怪他們不肯盡職盡責,從而形成嚴厲懲處文武百官的惡習。這樣一來,即使很多官員為了因辦事不力而受到處罰,就採取不做事的辦法應付,這樣使得國事更加不可為。

    在嚴厲懲處官員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學士薛國觀。他因罪被崇禎帝賜死,薛國觀自盡後,准許其家人收屍的詔書遲遲不到,致使薛國觀的屍體足足被吊了兩個晝夜,史書稱其為“真從來未有之慘”。

    兵部尚書陳新甲,因受崇禎授意,秘密與清廷議和。事情洩密後,崇禎帝為了推卸責任,將陳新甲處死了事。然而,整個朝廷都知道崇禎帝是幕後推手,如今陳新甲卻為皇帝背了這個黑鍋,導致很多大臣再也不敢實心任事了。李自民兵發北京時,崇禎帝故伎重演,既想南遷,又不想背上逃跑的罵名,於是暗中指使大臣鼓動南遷,但這些大臣們因為陳新甲的事情嚇破了膽,擔心皇帝一旦翻臉,又是死無葬身之地,於是不肯配合,最後導致崇禎帝煤山自盡,國破家亡,可謂是自食惡果。

    對官員刻薄寡、多疑自用相對應的是對宦官的袒護重用。崇禎帝即位之初,對於宦官曾經大加約束,不予重用。他將天啟年間派往各鎮擔任監軍的太監悉數撤回,不許參與軍事。除此之外,他還嚴旨宦官不許擅出禁門,不許與官員接觸。但很快,他錯誤的認為宦官是比百官更加信任的統治工具。自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冬開始,先是派遣宦官到各鎮監軍,後又安排他們到各地負責監察賦稅。宦官勢力開始逐步染指整個明朝政務和各級衙門。宦官干政,不利於主政官員的軍政事務的開展,因為這些宦官的職責就是充當皇帝的耳目,因此,各地官員都不敢得罪他們,有的為了奉迎他們,竟然任憑宦官胡亂指揮,把朝廷事務搞得烏煙瘴氣。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李自成進軍北京時,率先投降的即是這些負責監軍的宦官;李自成圍攻北京時,代表李自成與崇禎帝談判的還是這些早先投降的宦官;李自成進攻北京內城時,崇禎帝急的驚慌失措,身邊太監勸他不要著急,有良策迎敵。崇禎急忙詢問,太監答道無非投降罷了。氣的崇禎帝一劍將其刺死。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文官武將尚不能用,何談這些寡廉鮮恥的宦官們。亦不知區區一王承恩,能使崇禎帝釋懷否?

    明朝的滅亡是必然的,責任也不全在崇禎帝一人身上。就當時的局勢來講,即使朱元璋再世,恐怕也難有回天之力。若在太平年代,崇禎帝的這些缺點雖然有損國事,但絕不至於亡國。然而,他恰恰面對的卻是一個內憂外患的末日王朝。我們同情崇禎帝的遭遇,但更應該從他的遭遇中吸取自己所需的養分。

  • 7 # 黑眼歷史觀

    亡國之君基本都是自己作死,崇禎的遺言不過是推脫責任。

    崇禎就是一個亡國之君,比起其他亡國之君,他上位後,國家局勢急轉直下是事實,原本手下也有不少能臣,被他搞死的也不少。

    不過明朝這樣集權程度遠超前朝的國家,皇帝的能力直接影響國家強弱,明朝歷史上的其他皇帝,要麼會治國,全部的工作都是皇帝幹,要麼會平衡朝堂勢力,讓各個勢力互相牽制。

    崇禎就不行了,治國上用現代眼光一塌糊塗,沒有朱元璋的能力,倒是有朱元璋的殺氣。而朝堂勢力一開始就打破了,基本傾向於民間書院派系,不管他殺再多臣子,能代替的還是那些人。

    勤政不能代表自己就是非亡國之君。古人云,治大國如烹小鮮,不能擾。就是治大國如同烹飪小魚,春秋戰國時期烹飪小魚,經常撥動的話,魚肉就會散掉,也就是說政府不要經常打擾百姓,不要經常介入不擅長的事。崇禎多管事就是典型反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池塘魚苗初期可以網箱養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