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瞄淺談

    本紀記載帝王事蹟 ,世家記載諸侯和名門望族,而前蜀和閩國一個是將領反叛,一個是受封於朝廷,都只能算地方軍閥,所以不能上本紀,簡單的說就是資格不夠。

    先說說閩國吧,閩國最輝煌的開閩三王時代並沒有建國稱帝,分別受封於唐朝後梁和後唐,名義上只是地方軍閥而已。直到第三代的王延鈞才在933年稱帝建都,而此時閩國早已陷入內亂的深淵,僅僅12年後的945年福州被建州取代了首都地位,同年閩國為南唐所滅福州也被吳越國佔領,僅僅漳泉二州保持了獨立。

    同樣的前蜀,888年,唐昭宗繼位,擺在他面前的唐帝國早就成了一個四面透風的爛攤子。唐昭宗意識到王權之所以式微,與中央軍力量過於薄弱有莫大關聯,登基初期咬牙跺腳,組建了一支兵力10萬人的中央軍。同年12月,唐昭宗出師南下,討伐割據西川的一個藩鎮,與此同時,他又另派朱溫組建聯軍,討伐盤踞河東的李克用。 西線戰事比較順利,但是主帥統軍無能,征戰過程中,高層將領王建偷天換日,獨攬軍權,並且擴充了自己的勢力。相比較而言,東線的戰事就打得比較艱難,僵持不下。為了確保東線戰役的勝利,唐昭宗於890年下令停止西線戰役,調遣西征軍援救東線,羽翼已豐的王建抗命不遵,西征軍主帥怕被王建殺死,自行回中央覆命,王建隨後派兵駐守邊關,切斷了西川與唐帝國的聯絡,自此,西川成為王建的禁臠,時為891年(這個政權後來改國號為蜀,史稱前蜀)。

  • 2 # 戴草帽的小老鼠

    為何《新五代史》沒有把前蜀和閩國相關的內容列入本紀,而只是作為世家來寫?筆者來談談個人看法。

    《新五代史》是宋代歐陽修所撰,原名 《五代史記》,為區別薛居正等官修之五代史,所以後世把歐陽修所撰稱之為《新五代史》。其沿用了本紀和世家等體例,記述了五代十國時期的主要歷史事件。

    司馬遷在《史記》開創本紀和世家體例之後,後世史書大多沿用這個方法,從內容上看,本紀就是帝王傳記,世家則是記錄諸侯和其封地王國之事。所謂五代十國,五代就是指唐朝滅亡後北方依次更替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五個政權;十國,指的是南方的十個割據政權。在史學家眼裡,正統的帝王政權是北方更替的那五個,而包括前蜀和閩國在內的十國都算是諸侯,自然也就列入“世家”了。

    所以,在《新五代史》中,繼唐代之後更替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五個政權被列入了“本紀”,南方十國則被歸入“世家”。

  • 3 # 萬里長空夜未央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記》,是由北宋歐陽修所著,成書於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其內容是將梁唐晉漢周這5箇中原政權(五代)作為本紀,而前蜀、閩等十國皆記錄在世家中。

    圖一:五代史記七十四卷(康氏萬木草堂舊藏)

    《新五代史》中的世家:

    吳世家第一:吳

    南唐世家第二:南唐

    前蜀世家第三:前蜀

    後蜀世家第四:後蜀

    南漢世家第五:南漢

    楚世家第六:楚

    吳越世家考第七:吳越

    閩世家第八:閩

    南平世家第九:荊南

    東漢世家第十:北漢

  • 4 # 值得易讀

    謝邀!本人僅代表個人觀點,圖片來自網路,侵權聯絡刪除。

    《新五代史》是宋人歐陽修建撰的。所以其背景是宋朝政權的建立必須是在繼承唐朝正統下,五代是誰建立不重要,重要的是誰代表政治合法性。所以一切的核心是撰寫的《新五代史》必須代表政治合法性。當然還有《五代十國》中的統治管理關係的分析,敵對、依附、搖擺。而蜀和閩就是典型的搖擺。

    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表述前蜀和閩國列入世家,而不列入本紀。

    宋朝建立政治正統背景的需要,也就是政治意義。

    前蜀、閩與中原王朝的關係和內在的統治。

    部分因素也和宋朝管理漢人與少數民族統治有一定關係?

    政治統治的合理性,決定誰要進本紀

    五代誰建立的不重要,唐滅了,朱溫建立後梁,趙匡胤首先要承認後梁,中間是誰怎麼打不重要,趙匡胤從後周接過盤子。

    首先後周就是本紀撰寫的基礎,還有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就是正統的中原政權。

    後周(951-960)。951年,郭威稱帝,建國號周,史稱“後周”,定都開封。郭威養子柴榮於958年奪取南唐的江北地區。960年,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後周,建立宋朝。

    前蜀被後唐(正統)滅了,後蜀被宋滅了。

    閩被南唐搞定了,南唐又被宋搞定了,至此,大家應該明白,這兩個搖擺政權都是敵人,非中原政權。而且又是被中原政權消滅代表一定意義上的清理門戶。

    前蜀(891-925)。唐朝將領王建趁唐末之亂,逐漸擴張勢力,後割據蜀中。唐朝滅亡後,於908年稱帝,國號蜀,定都成都。最盛時範圍為今四川中東部,重慶全部,陝西南部,甘肅東南部,湖北宜昌、恩施。925年滅於後唐。閩(897-945)。唐朝泉州刺史王潮與其弟王審知,趁唐末之亂,逐漸擴張勢力,後割據福建。唐朝滅亡後,後梁封王審知為閩王,定都福州。最盛時範圍為今福建全省。945年滅於南唐。南唐(937-975)。937年,吳權臣李升篡吳,國號唐,定都江寧(今南京)。最盛時範圍為今淮河以南的江蘇、安徽,江西全省,湖北東部,福建西部。975年滅於宋。

    前蜀和閩都對中原政權都是屬於搖擺型,為建立宋朝民心決不能進本紀!

    朱溫代唐以後,五代十國逐漸形成。父子相殘,兄弟相殺的局面屢屢上演,亂論私通,荒理朝政的現象屢見不鮮。個個政權或結秦晉之好,或假道伐虢,或相互攻伐,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然而到頭苦的還是老百姓。

    “以史為鑑”要給以後人看,老宋必須把關係都理順了,是敵人就是對立,有血剛之氣,是附臣的就依附,經常有往來,最受不了搖擺型,更是要申明這倆和我們以後政權沒關係,和中原沒關係。

    先看前蜀

    剛開始,前蜀與後梁之間,夾有岐王李茂貞的割據政權。前蜀王建亦與之聯姻,接濟物資和武器,使之成為阻擋後梁攻擊的屏障。

    後來王建與李茂貞因兒女婚姻糾紛導致關係破裂,雙方發生激烈軍事衝突。梁太祖朱溫聞此訊息,拉攏王建,誰知王建去世,子王衍襲位。

    王衍昏庸荒淫,蜀朝政日壞,耗費大量財力,加重人民的負擔,太后、太妃賣官鬻爵,臣僚也賄賂成風,政治十分腐敗。滅於後唐。

    《新五代史》論述資料:

     嗚呼,自秦、漢以來,學者多言祥瑞,雖有善辨之士,不能祛其惑也。予讀《蜀書》,至於龜、龍、麟、鳳、騶虞之類世所謂王者之嘉瑞,莫不畢出於其國,異哉!然考王氏之所以興亡成敗者,可以知之矣。或以為一王氏不足以當之,則視時天下治亂,可以知之矣。

    再來看閩

    閩國初期,對抗和牽制來自吳、南唐、吳越及南韓的威脅,王審知對接自唐朝封建正統,在人民心中仍是“天子”的中原朝廷稱臣納貢。

    王審知死後,王延鈞求封為吳越王未成,遂稱帝,建立閩國,不通中原。 從整體來看,閩國對中原王朝的政策不穩定,王審知不稱帝,間或與中原來往,其子孫不奉中原正朔,在鄰國之中處境日益困難,並且內戰不斷,終至滅國。

    《新五代史》論述資料:

    長興三年,鏻上書言:“楚王馬殷、吳越王錢鏐皆為尚書令,今皆已薨,請授臣尚書令。”唐不報,鏻遂絕朝貢。

    透過研究和利用民族之間關係是不是宋朝的戰略之一,當時的“中國”不僅是漢族的中國,也是各族人民的“中國”。

    五代時吳越王錢鏐臨終時要子孫“善事中國”,此“中國”是指沙陀族在中原建立的後唐。五代有三代(後唐、後晉、後漢)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新舊《五代史》都把他們視為正統,而把南方漢人政權放在次要地位,只稱梁、唐、晉、漢、周為中國,卻不稱南方立國的各漢族政權為中國,歐陽修在《新五代史·十國世家年譜》言“十國非中國之有也”。南宋時,女真控制中原地區,陳亮在上孝宗書中說,不能“置中國於度外”要經營荊襄“爭衡於中國”(其中的“中國”,前者指中原地區,後者指佔據中原的金國)。

    為什麼認同沙陀人建立的後唐、後晉、後漢

    先看唐朝統治階級本來就有很多混血,建國時,漢化鮮卑貴族的支援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之他們在統治集團中一直處於重要地位。有人統計,唐朝宰相369人中,胡人出身的有36人,佔1/10。

    唐宋期間,中原地區實際就是一個民族的熔爐。

    融合的過程是複雜的,但結果許多歷史有記載的如鮮卑、氐、羯等族名逐漸在現實生活中消失了。

    所以當時宋朝要形成一套中央的統治政權必須要有遠瞻性,那就是——融合

    提到宋朝,認為這是中國歷史上最軟弱、最憋屈的漢人王朝?

    老趙創立宋朝環境複雜,以當時軍力和統治來看,要有一定策略性。

    在民族“融合”這個關鍵點上,肯定先以鞏固政權為主,所以地理要融合的好,政治上多民族也要融合好。

    宋朝的是公認的富裕,據說GDP佔全世界的80%。

    宋太祖趙匡胤痛定思痛,杯酒釋兵權,從此武人地位一落千丈。以當時形式來看,要走一套消耗戰的策略。同時又要融合文化,賺錢。

    宋朝依然頑強的抵抗三百十九年,熬死了遼國,熬死了金國,熬死了西夏,熬死了大理。

    所有這一切策略都從歐陽修 《新五代史》說起,到此前蜀和閩國不列入本紀其實也包含當時統治的智慧和戰略。

    以上僅代表個人一些觀點,還希望與大家一同探討,望指教!

  • 5 # 劉一千五

    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記》。完成於宋仁宗時期,大約在1053年間終稿。是部斷代史,目的有"資治通鑑"的作用。歐陽修後來編纂了另一部歷史鉅著《資治通鑑》,《新五代史》就成了這部書的一部分。

    任何一部書,尤其是歷史著作,均要有一條明確的主線,也就是"綱領",所謂"主線是條綱,綱舉而目張"。有了主旨,有了綱要,寫作起來,不僅旗幟鮮明,褒揚貶損各得其所,而且主次分明,條理清楚。讓讀者一目瞭然。

    由於五代十國處於分裂狀態。地方割據政權林立,主流和非主流的朝代此起彼落。歐陽修就把"綱領"放在五代,五代政權更換頻繁,但它根本上有淵源,都是從"大一統王朝"傳承下來的。也就是"法理"上具有正統地位的合法性。自周秦漢晉隋唐以來,次至五代十國分裂。朱溫代唐建梁,是從唐王朝手中奪取下來的"正統政權",以後的唐,晉,漢,周,只是"同一地方建朝",只是不同姓而己。

    基於上述淺顯論述,歐陽修將梁唐晉漢周這五個中原政權作為"本紀",而把前蜀、閩等十國皆記錄在"世家"之中,是對的,有根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比亞迪除了汽車還有別的的業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