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謝璦瞳

    唯識宗立論,以我人心識之外的萬有現象,皆是由我人心識自體所變現而來,亦即是由第八阿賴耶識中的種子所變現生起,故除心識之外,萬有現象皆非實在。因此說:"唯識無境";或自萬有現象自識所變一面來說,稱為"唯識所變"。

  • 2 # 義寧1

    唯識的識,並非講什麼學問,而是在講對人心理的影響實質就是六識的作用,狂亂的意識攪動而產生強烈的情緒,情緒讓人產生系列的行為。觀妄情息虛慮,重達內心的平衡。故唯識,是基於對自身的觀察,從整體上明瞭相、意識、情緒、行為之間的有機關係,為截斷流轉而作準備,進而體會到宇宙人生的實質。

    亂說了哈,請見諒

  • 3 # 心智玩家

    玄奘法師取經回來的《唯識學》,其中的八識、三自性的論述,讓我們在藉助“量子力學”、“虛擬現實(VR)技術”、“人工智慧(AI)技術”、“弗洛伊德心理學”以及“愛因斯坦對自己想象力的論述”重新認識“源頭甲骨文”與《郭店楚簡·老子甲》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印證作用。

    上圖,就是我們藉助甲骨文、金文、楚簡字元,根據《郭店楚簡·老子甲》的內涵,還原出的,在“重疊結構世界”中,“完整的人”的結構圖。

    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的源頭,都是圍繞著這個“‘完整的人’的結構圖”在論述。儒、釋、道的源頭都處在比較久遠的古代,在之後的傳承過程中,因為缺乏相應的知識背景,傳承者很難用語言把“‘完整的人’的結構”直觀地論述清楚。這也是現代人覺得古代經典難以理解的原因,現代人如果用現代的語義去理解,理解出來的內容肯定不是原本的意思。

    《唯識學》也存在著這個問題,《唯識學》的大框架雖然儲存得比較完整,但是,其中的細節卻是很模糊的,比如,“識”究竟指的是什麼?“唯”又是什麼意思?“唯識”與“法相”之間又是什麼關係?

    所以,我們今天就用《郭店楚簡·老子甲》中的內涵,反過來,重新認識《唯識學》,這樣就能幫助我們徹底顯現隱含在《唯識學》中的內涵。

    一、唯識的“識”,指的是什麼?

    按照常規的解釋,“識”是指“心識”。那麼,“心識”又是什麼?按照佛教中以往的解釋,就又牽涉到“八識”——

    我們先把“唯識”的“識”當做一個動詞來看,“識”就是一個人的意識Consciousness的“感知、認知”行為。

    (注意,這裡意識是指Consciousness,不是指八識中的第六識,第六識包含在Consciousness的概念中)

    其實,按照“完整的人”的結構圖顯示,在人類意識Consciousness中所有的感知、認知都由“感知的主體”完成。

    下圖,右邊金文“怠”字正上方的楚簡字元“口”字,就表示“感知的主體”。

    我們在本系列之前的文章中解釋過,“感知的主體”原本屬於在“完整的人”中最裡面一層的如來藏(元神本體),由如來藏(元神本體)直接控制。

    但是,如來藏(元神本體)在入胎以後,不知道來自最外面第一層人體(色身)上的感覺是怎麼回事,於是,就把“感知的主體”送到了最外面第一層人體那裡,並由“第一層人體意識Consciousness”直接控制“感知的主體”進行感知,見下圖:

    經過這樣感知的結果,就是《唯識學》中的前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第一層人體意識”的特點是:在“保持人體舒適”的原則下,進行“快速反應”,“保持人體舒適”的原則,按照弗洛伊德心理學的說法就是本我的“唯樂原則”。

    對於“第一層人體意識”在“保持人體舒適”的原則下,進行“快速反應”的特點,在《唯識學》中有著很精準的描述,叫做“依他起”性。

    “依”是“根據”的意思。

    “他”的意思是“外在的刺激”+“保護人體舒適”原則+“保護人體舒適”的經驗行為

    “起”是“反應”的意思。

    這個“性”的意思是:“第一層人體意識Consciousness”。

    (這裡再強調一下:“第一層人體意識Consciousness”包含前六識,第六識:意識只是“第一層人體意識Consciousness”中的一種識)

    當“感知的主體”被“第二層人體意識”回收、控制了以後,所進行感知的結果,就是《唯識學》中的第七識:末那識,見上圖。

    “第二層人體意識”的特點是“理性思維”,所謂“理性思維”就是: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對事物在顯性世界中的關聯、關係進行認識。

    對於“第二層人體意識”的“理性思維”這種特點,在《唯識學》中也有著很精準的描述,叫做“遍計執”性。

    “遍”是“在顯性世界中”的意思。

    “計”是“確定的、已有的經驗、知識”的意思。

    “執”是“無法脫離、執著於”的意思。

    這個“性”是指“第二層人體意識Consciousness”的意思。

    (這裡再強調一下:“第二層人體意識Consciousness”指第七識“末那識”,與第六識:意識無關,提醒網友在閱讀中不要搞混了)

    當“感知的主體”被“第三層人體意識(如來藏)”回收、控制了以後,所進行感知的結果,就是《唯識學》中的第八識:阿賴耶識。

    “第三層人體意識(如來藏)”的特點是:順應事物在隱性世界中的“系統自動力”,自然而然的發生行為。

    對於“第三層人體意識(如來藏)”這樣的特點,在《唯識學》中也有著很精準的描述,叫做“圓成”實性。

    “圓”是“圓融、無礙”的意思。

    “成”是“成就、成功”的意思。

    這裡“實性”是為了區別之前的那兩個“性”,因為,第一、二層人體意識,都只是類似“人工智慧”那樣的非“我”智慧,所以,並不是“真正的我”,因此,為了區別之前的兩個“性”,這第三個,用了“實性”,因為“實性”是“真正的內在的我”的意思。

    所以,結合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唯識”的“識”,其實,並不是指“如來藏”,而是指“如來藏”的“感知的主體”。

    “真正的我”在“完整的人”的結構中,要重新發現“真正自己:如來藏”,依靠的也是“感知的主體”,在“感知的主體”被第一、二層人體意識控制的情況下,“如來藏”不可能發現自己!

    所以,“唯識”的“識”,非常清楚的,就是指“感知的主體”!

    二、唯識的“唯”是什麼意思?

    把“唯識”的“識”搞清楚了,“唯”字的意思其實也非常清楚了,就是“單一的”、“排他的,僅僅”的意思。

    “唯識”就是下面這張圖的意思:

    如來藏(第三層人體意識)重新回收、控制住了“感知的主體”,“感知的主體”不再去感知顯性世界,並且保持“感知的主體”本身的純淨,這就是“唯識”的真正意思。

    三、“唯識無境”的含義

    我們把“唯識”的意思分析清楚了以後,在來看兩個與“唯識”有緊密關聯的詞,第一個:唯識無境。

    我們先解釋一下這個“境”的意思。

    “境”是“感知的主體”對“顯性世界”進行感知Perceive的結果。

    “唯識”的意思是:如來藏(第三層人體意識)重新回收、控制住了“感知的主體”,“感知的主體”不再去感知顯性世界,保持“感知的主體”本身的純淨,這樣的結果不就是:“唯識無境”嗎?

    大家理解一下,是不是這樣的?

    四、“萬法唯識”的含義

    第二個與“唯識”有緊密關聯的詞:萬法唯識。

    這裡的“萬法”,從狹義上來看,是指所有的佛法,但是,從廣義上來看,是指所有的儒、釋、道的方法,從更廣義上來看,是所有讓人找回“真正自己”的方法。

    也就是說,在“重疊結構世界”中,人要找回“真正自己”,方法只有“唯識”:如來藏(第三層人體意識)重新發現、回收、控制住“感知的主體”。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拋開“感知的主體”,就能找到“真正自己:如來藏”的方法,要找到“真正自己:如來藏”就必須發現、回收、控制住“感知的主體”。

    這就是“萬法唯識”的含義。

    五、“唯識”與“觀自在”內涵相同

    看過本系列第四篇解讀《心經》文章的網友,一定會意識到,“唯識”的內涵與“觀自在”的內涵,其實是一樣的。

    “觀自己”與“唯識”的內涵都是:如來藏(第三層人體意識)重新發現、回收、控制住“感知的主體”。

    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可以發現,為什麼玄奘法師要把《心經》中的“觀世音菩薩”,特立獨行地翻譯成了“觀自在菩薩”,而其他的《心經》翻譯版本都採用“觀世音菩薩”。

    這是因為玄奘法師是專門學修《唯識學》的,他從《唯識學》的角度,認識到了“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真正內涵,“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不是“觀世音菩薩”的色身,而是“觀世音菩薩”的“如來藏”,所以,玄奘就為“觀世音菩薩”的“如來藏”起了一個新的名字: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本身也是成就所有菩薩的“方法”。

    六、“法相”的意思。

    玄奘法師與窺基法師所創立的“唯識宗”又稱為“法相宗”,那麼,“法相”與“唯識”之間有什麼關聯呢?

    我們先來解釋這個“法”字。

    這個“法”其實是“唯識之法”的意思。

    “相”的意思是:按照“唯識之法”練習以後,“感知的主體”在隱性世界中,所“看”到的一切。

    按照《郭店楚簡·老子(甲本)》的內容來看,“感知的主體”被“第三層人體意識”回收了以後,並不是什麼都不幹,而是能夠更加高效地生活、工作。

    之所以能更高效地生活、工作,是因為這個人在生活、工作中,TA的“感知的主體”不再到顯性世界中,對事物進行感知,而是到隱性世界中,對決定事物執行的“系統自動力”進行感應。

    這種感應的感受,也是一種“相”。

    所以,“唯識”是因,“法相”是果。

    =================================================================

    用「源頭甲骨文」字義解讀《郭店楚簡·老子甲》的電子書:發現《老子真經》——從人類文明整體程序解讀《郭店楚簡·老子甲》(上篇)已經出版,上架書名:老子真經。

    有興趣的網友可在噹噹雲閱讀、kindle、掌閱、百度閱讀、京東讀書中搜“老子真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殲-20和殲-31哪款好,F22和F35哪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