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折衝萬里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驃騎將軍霍去病“襲破匈奴左地”,匈奴敗退漠北。漢朝將原居烏桓山的烏桓人,遷徙五郡塞外。史載,為管制這些烏桓人,漢武帝始置護烏桓校尉,“擁節監領之(烏桓),使不得與匈奴交通”。此後,內附漢朝的鮮卑人,也被劃歸護烏桓校尉管轄。依照漢制,護烏桓校尉秩二千石,其下設有長史一人,司馬一人。護烏桓校尉統轄下的烏桓、鮮卑的渠帥、大人,也都為朝廷封授“侯、王、長、都尉”等稱號,並頒以印綬。在具體職責上,護烏桓校尉主要負責三方面:其一、代表朝廷同烏桓、鮮卑聯絡,協調諸部之間關係,處理諸部所遇疾苦,即“持節領護,理其怨結,歲時循行,問所疾苦”。其二、掌管朝廷對烏桓和鮮卑的賞賜、質子、歲時互市等事宜,即“領鮮卑賞賜、質子,歲時互市焉”。其三、負責監領烏桓諸部為漢朝偵察匈奴動靜,阻擊匈奴侵擾漢朝邊郡。東漢中後期,塞外鮮卑取代北匈奴,稱雄漠北,並屢屢寇抄漢朝邊郡。護烏桓校尉又率領內附的鮮卑、烏桓突騎,配合漢軍,打擊入寇的塞外敵虜,即“遂為漢偵候,助擊匈奴、鮮卑”。

    漢代,護烏桓校尉在烏桓、鮮卑諸部中,享有極高的權威。這一點,在當代學者對內蒙古和林格爾的東漢古墓墓壁畫考古中,得到了有力應證。該古墓墓主正是東漢王朝所委任,負責管轄內附鮮卑、烏桓的高階官員——護烏桓校尉。墓壁畫《官邸宴飲圖》中,護烏桓校尉在官府宴飲看戲,周邊簇擁著眾多髨發的鮮卑人、烏桓人。這些鮮卑人、烏桓人結隊魚貫出入,並極逞趨炎臣附之形色。在墓壁畫《幕府圖》中,護烏桓校尉威嚴端坐於校尉府正堂中央,門前侍衛林立,正堂階下謙恭跪拜著鮮卑、烏桓各部的大人、渠帥。而另一組墓壁畫《出巡圖》,則生動再現了護烏桓校尉巡視鮮卑、烏桓諸部時的宏大場景。護烏桓校尉乘於車上,在眾多隨從及鮮卑、烏桓首領的護擁下,賓士在山嶺草地之間。透過以上幾組墓壁畫,我們足以探知,東漢時期,護烏桓校尉對內附的鮮卑、烏桓各部,有著絕對的統領權。

  • 2 # 關東俠客

    烏桓是生活在東北的遊牧民族,出自東胡的一支。匈奴擊迫東胡後,有一支部落遷至烏桓山(烏丸山),其眾遂以山名為族號。烏桓人和鮮卑人原先衣附匈奴人,時常侵犯漢境。漢朝打敗匈奴人後,歸降漢朝,逐漸內遷。兩漢時設護烏桓校尉,管理其眾。公元207年,白狼山之戰,曹操大將張遼陣斬烏桓單于踏頓。一部烏桓人投降,一部烏桓人北逃,融入鮮卑人中。

    烏桓人生活在鮮卑人南邊,靠近漢朝邊境,以遊牧業為生,冶金,手工業也非常發達。烏桓人和鮮卑人是匈奴人的跟班小弟,時常跟著大哥到漢朝北方邊境搶劫財物。漢武帝時期,大將衛青,霍去病打敗匈奴,把烏桓人遷到遼東,遼西,右北平等邊郡內生活,並專門設護烏桓校尉管理監都他們,護烏桓校尉地位相當於兩千石官員的官職,級別是相當高的。

    東漢初期,烏桓人又充當了北匈奴的馬前卒。光武帝劉秀打敗北匈奴後,把烏桓人遷到塞內遼東,遼西等三郡,烏桓人逐漸從遊牧業轉為農業為生。大臣班彪諫言應恢復以管理烏桓人的官職,受到光武帝的認可。東漢設護烏丸校尉,至魏晉吋期仍沿續這一機構。雲臺大將之一的祭遵曾長期擔任過護烏丸校尉之職,同烏桓人結下深厚的友誼。烏桓人同東漢和平共處了半個多世紀。

    公元73年和公元97年,東漢政權兩次北伐匈奴,烏桓知卑職聯軍是強大的同盟軍。烏桓騎兵梟勇善戰,甚至成為皇家衛隊。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烏桓人參與了中原大戰。軍閥公孫瓚是以鐵血手段鎮壓烏桓人的,他的白馬義從另烏桓人聞風喪膽。

    後來,烏桓人同袁紹合作滅了公孫瓚。官渡之戰後,烏桓人收留了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譚引來滅族之禍。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出險棋,千里躍進北征烏桓。白狼山之戰,張遼大將張遼陳斬烏桓單于踏頓,餘眾投降。烏桓騎兵聞名天下,曹操把優秀騎兵編入虎豹騎中,由族任統領,成為他逐鹿中原的勁旅。烏桓逃跑部眾融入鮮卑人中,數十年後又重新進入中原。

  • 3 # 我來讀歷史

    烏桓人本是東胡部落聯盟中的一支,所以繼承了東胡人驍勇善戰的生活特徵,由於是遊牧民族,因此他們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但都勇猛善戰,“俗善騎射”。

    烏桓人最初生活的地方,在史籍中被稱作“烏丸川”,即西起西拉木倫河以東,烏力吉木仁河新開河以南、洮兒河以西、西遼河以北的狹長帶狀草原。開始時,由於力量薄弱,烏桓人被匈奴人欺壓,被迫做了匈奴人的種族奴隸,受到了殘酷的奴役,他們“歲輸牛、馬、羊皮,過時不具(不繳),輒沒其妻、子”(為奴婢)。因此,不堪忍受的烏桓人不斷起來反抗匈奴人的奴役和壓迫,但由於力量對比懸殊,都被匈奴人所鎮壓。但這些並沒有阻止烏桓人繼續反抗的決心。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擊匈奴左地,匈奴人敗逃入漠北,西漢大軍把烏桓人從匈奴人的壓迫下解放了出來,漢朝將原居烏桓山的烏桓人,遷徙五郡塞外。

    隨後,經過西漢和匈奴的一系列戰役,西漢王朝徹底統治了原烏桓居住的科爾沁草原腹地。烏桓人接受西漢王朝的管轄,並被遷徙到上谷(現所在今河北懷來縣東南)、漁陽(北京密雲西南)、右北平(治所在平陰,今遼寧凌源縣西南)、遼西(今遼寧義縣西北)、遼東(今遼寧遼陽市)五郡塞外居住。他們一方面開始發展農業,一方面幫助偵察匈奴,漢廷還設定“護烏桓校尉”一官監領他們以防他們與匈奴人交通。

    史載,為管制這些烏桓人,漢武帝始置護烏桓校尉,“擁節監領之(烏桓),使不得與匈奴交通”。此後,內附漢朝的鮮卑人,也被劃歸護烏桓校尉管轄。依照漢制,護烏桓校尉秩二千石,其下設有長史一人,司馬一人。護烏桓校尉統轄下的烏桓、鮮卑的渠帥、大人,也都為朝廷封授“侯、王、長、都尉”等稱號,並頒以印綬。在具體職責上,護烏桓校尉主要負責三方面:其一、代表朝廷同烏桓、鮮卑聯絡,協調諸部之間關係,處理諸部所遇疾苦,即“持節領護,理其怨結,歲時循行,問所疾苦”。其二、掌管朝廷對烏桓和鮮卑的賞賜、質子、歲時互市等事宜,即“領鮮卑賞賜、質子,歲時互市焉”。其三、負責監領烏桓諸部為漢朝偵察匈奴動靜,阻擊匈奴侵擾漢朝邊郡。東漢中後期,塞外鮮卑取代北匈奴,稱雄漠北,並屢屢寇抄漢朝邊郡。護烏桓校尉又率領內附的鮮卑、烏桓突騎,配合漢軍,打擊入寇的塞外敵虜,即“遂為漢偵候,助擊匈奴、鮮卑”。

    漢代,護烏桓校尉在烏桓、鮮卑諸部中,享有極高的權威。這一點,在當代學者對內蒙古和林格爾的東漢古墓墓壁畫考古中,得到了有力應證。該古墓墓主正是東漢王朝所委任,負責管轄內附鮮卑、烏桓的高階官員——護烏桓校尉。墓壁畫《官邸宴飲圖》中,護烏桓校尉在官府宴飲看戲,周邊簇擁著眾多髨發的鮮卑人、烏桓人。這些鮮卑人、烏桓人結隊魚貫出入,並極逞趨炎臣附之形色。在墓壁畫《幕府圖》中,護烏桓校尉威嚴端坐於校尉府正堂中央,門前侍衛林立,正堂階下謙恭跪拜著鮮卑、烏桓各部的大人、渠帥。而另一組墓壁畫《出巡圖》,則生動再現了護烏桓校尉巡視鮮卑、烏桓諸部時的宏大場景。護烏桓校尉乘於車上,在眾多隨從及鮮卑、烏桓首領的護擁下,賓士在山嶺草地之間。透過以上幾組墓壁畫,我們足以探知,東漢時期,護烏桓校尉對內附的鮮卑、烏桓各部,有著絕對的統領權。

    生活安定下來的烏桓人,部族從此逐漸強大起來。開始阻止力量反擊匈奴,報仇雪恨,並開始反叛西漢。為報匈奴人滅亡東胡的舊恨,烏桓人挖了匈奴人的祖墳。匈奴單于聞聽大怒,派遣二萬騎進擊烏桓,同時又派3000餘騎入侵漢塞,掠虜漢朝邊民。西漢命中郎將範明友為渡遼將軍,也率二萬騎追擊匈奴。匈奴人聞知,搶先撤離。西漢追擊匈奴不成,轉而去攻擊不服統治的烏桓。烏桓由於剛剛受到匈奴重挫,實力大損,在漢軍的攻擊下損失慘重,但是他們又不甘心就這樣依附漢朝,於是採取了時而歸附西漢,時而與匈奴聯合的雙重政治策略。

    東漢初年,王莽執政時期對烏桓人採取歧視、壓迫和奴役政策,強迫烏桓人參加反對匈奴人的戰爭,烏桓人不堪忍受,開始不斷起來反叛。他們沿途抄盜,漢朝邊境受到了威脅,而王莽下令郡縣盡殺所扣押的烏桓人質,從此,烏桓和漢朝結下了不解之仇。看到時機的匈奴人趁機拉攏烏桓, “誘其豪帥為吏,餘皆羈縻屬之”,於是,烏桓和匈奴聯合起來,不斷進攻中原邊境,漢朝邊塞各郡百姓流亡,邊陲蕭條,無復人跡。東漢政府雖經多次交戰,但終不能克。

    建武二十二年,匈奴內亂,又趕上自然災害。實力大損,烏桓便趁機打敗匈奴,匈奴被迫北徙千里。光武帝便乘機使用安撫政策使烏桓皈依。於是,烏桓部族中以勢力最強大的遼西烏桓大人郝旦為首的各郡烏桓首領900餘人歸附東漢。

    從公元前206年匈奴襲擊東胡,直到公元49年光武帝用賞賜收服烏桓,在經歷了匈奴、西漢、王莽政權、東漢的征服中,烏桓用了240多年的時間發展了成為漠南草原最強盛的民族。烏桓人從此深入中原地區,與東漢王朝基本保持著相安無事的平衡狀態。

    東漢中期,入居塞內十郡的烏桓人,精騎善射,能征慣戰。他們選出精良的烏桓騎兵,組成隊伍,為東漢作戰,被稱為“烏桓突騎”。當時,烏桓突騎在作戰中起著衝鋒、突擊和摧陷敵人陣地的作用,是一支勇猛非凡的騎兵突擊隊,戰鬥力非常強。當時幽州各郡都有突騎,其中的漁陽、上谷的突騎在國內最享有盛名。而這幾郡的烏桓人大都是由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內遷的烏桓人組成,所乘戰馬也是來自科爾沁草原腹地遼西、遼東郡。

    到東漢末年,北方名將騎都尉公孫瓚對烏桓人一心要趕盡殺絕。烏桓人奮起反抗,與袁紹聯合共同攻打公孫瓚。公孫瓚慘敗最終被袁紹除掉。袁紹因為滅掉了北方名將騎都尉公孫瓚而聲名大噪。

    袁紹從此開始崛起,他幫助烏桓人建立了正規的軍隊,烏桓鐵騎的實力進一步提升。後來,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烏桓被曹操平復。他把烏桓人全部遷入中原,將所獲的烏桓戰士透過精選和整編,改編成精良的騎兵部隊,仍由烏桓的王、候大人率領,隨同曹操轉戰南北。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年),烏桓騎兵編入張遼、李典軍中,在合肥與孫吳大軍作戰。在敵眾我寡,數百倍於己的吳軍面前,張遼率軍奮勇衝擊,大敗吳軍,幾乎活捉吳王孫權,獲全勝。張遼因此有了威震逍遙津的美談。這不僅是張遼本人的勇猛,更重要的是烏桓騎兵的英勇善戰成全了張遼。

    後來,曹操屢徵西羌,與馬超開戰。西羌人勇猛善戰,曹操屢屢戰敗。最終還是靠無可匹敵的烏桓騎兵,才打敗了同樣以騎射聞名的西羌騎兵。自此,烏桓騎兵終在史書中留下了“由是三郡烏桓為天下名騎”的評價。這支來自蒙古草原的“天下名騎”,幫助曹操完成了統一北方的戰爭。後來與吳、蜀對峙時,吳蜀聯軍聯合進攻曹操都不能成功,而曹操卻屢屢在進攻中取得戰果,烏桓鐵騎在其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傲慢無禮逼走賢士,一意孤行結局已定,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稱霸天下的道路走得正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