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味每一料

      晚清民國年間,江西景德鎮一帶聚集了不少創作瓷板畫的藝人。  1928年的一次偶然機會,一位客商預訂瓷板畫,瓷板畫藝人王琦、王大凡聯絡同好鄧碧珊、汪野亭、何許人、程意亭、畢伯濤、劉雨岑,每人畫一幅瓷板畫,畫完之後,很多人看了都非常驚訝和喜歡,請他們八人繼續畫。這樣,他們後來就成立一個瓷藝社,取“花好、月圓、人壽”之意,雅稱“月圓會”,相約每月望日,月圓雅集珠山,以畫會友,以會聚友,切磋畫藝,稱為“珠山八友”。實際上,“珠山八友”前後共有十人,分別是:王琦、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何許人、徐仲南、鄧碧珊、田鶴仙、畢伯濤和劉雨岑。  “珠山八友”以瓷入畫,以胎為紙,在瓷板上彩繪,從而誕生了濃豔俏麗的新粉彩。這些作於瓷板上的畫,汲取了中國畫的營養,繪出的各種山水人物花卉走獸無不光彩傳神,栩栩如生,其筆法、墨韻、色彩和同時代的海上畫派的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王琦的畫風瀟灑豪放,王大凡的畫風形神兼備,汪野亭的青綠山水自成一派,徐仲南的竹,田鶴仙、程意亭、劉雨岑的花鳥,現在看來仍然生機勃勃,尤其是鄧碧珊的游魚,似乎到今天也無出其後者。  “珠山八友”創作的鼎盛時期為晚清、民國至文革前的數十年間,留下的作品不多,歷來是陶瓷收藏家夢寐以求的收藏品。  專家鑑定經驗和自身體會結合,總結出了以下的鑑別要領:  一、從作畫用的瓷器和瓷板上加以甄別。  “珠山八友”都是繪瓷名家,對用於創作的瓷器都嚴格的選擇,他們所用的瓷器胎質細膩,造型完美,瓷板平整,厚薄均勻,不見疵點,看到胎質粗松,燒製變形,厚薄不勻,翹曲有疵的作品,就可定為贗品。  二、從題款的字跡上辨別,“珠山八友”的作品都是書畫俱佳的精湛之作,雖各人風格不同,但留在作品上的文字都是純熟流暢,揮灑自如,那些字型大小不一,字形生硬拘謹的,絕不會是真品。另外“珠山八友”作品中有時也出現簡化字,但機率很小,若看到建國後的簡化字,正好露出了馬腳。  三、從瓷器繪畫的品相辨認:民國迄今不到百年,“珠山八友”作畫的瓷器又經反覆選擇,所以畫面一般還保持著光澤亮麗、圖文清晰的特徵。若見題款文字磨損,畫面脫彩,模糊不清,多是作舊騙人。  四、從落款的干支紀年分辨:“珠山八友”生卒年齡差距較大,必須對每個人的生卒詳細瞭解,有的作偽者不瞭解“珠山八友”的生卒,落款時任意選擇一個干支年款湊數。若發現“珠山八友”卒後年款,必是偽作。  五、從繪畫的風格辨認:“珠山八友”的每幅作品都十分精細,山水秀逸,人物傳神,花鳥富有生氣。偽作往往生硬造作,匠氣十足,沒有一點大家風範。對少數摹仿極精的作品,要仔細觀察,必會發現拘謹死板的痕跡,與自然流暢、揮灑自如的風格相形見絀。  要掌握這些鑑定要領,關鍵是要了解“珠山八友”字畫的風格和一生的風格變化,同時要了解他們的生卒年份。有些人往往不是從要領上去鑑別,而是去看瓷板背面的筋麻紋,看瓷面是否老氣,看框架配件等等,這樣鑑定必將誤入歧途。必須知道,這些都不是鑑定“珠山八友”的作品的標準,板背筋麻紋是燒製瓷板的工藝問題,有筋無筋,有紋無紋都有“珠山八友”的作品,至於框架配件純屬人為可變之物,與鑑定毫不相干。  珠山八友的瓷板畫藝術在繼承粉彩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力圖在瓷藝與畫藝上有所突破,以王琦為首的這批瓷畫家是一個創立了“新粉彩”瓷藝的畫派。王大凡在他的作品《珠山八友雅集圖》上題詩云:“道義相交信有因,珠山結社志圖新。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魚蟲獸與人。畫法唯宗南北派,作風不讓東西鄰。聊得此幅留鴻爪,只當吾儕自寫真。”鮮明地表白了他們結社志在求變創新的宗旨。  珠山八友成員不斷改進彩繪工藝,探索新的表現手法。如鄧碧珊借鑑吸收東洋畫技法,以肖像畫的細膩畫魚藻。王琦人物畫在乾隆粉彩的基礎上,結合自己早年畫瓷像的技藝,又吸收西洋畫法,人物頭部刻畫細膩,明暗光影富有變化,被後世俗稱為“西畫頭子”。汪野亭熟練掌握粉彩顏料中的綠色、藍色,並在運用這些顏色方面獨具匠心。王大凡研究出“落地粉彩”畫法,不用玻璃白填底色,直接將色料填繪在瓷胎上,再罩雪白、水綠之類料色,簡化工藝,畫意更濃。程意亭的花鳥設色,既有文人畫清雅的一面,又有工筆重彩的豔麗,其填色工藝達到運用自如、駕輕就熟的程度。劉雨岑創立了“水點桃花”畫法,用含有色料的水筆,依次點染在相應大小的“玻璃白”底色上,既有傳統填色的粉潤效果,又具有畫意生動的韻味。他在自己的文章中還寫道:“記得過去,我在瓷上表現桃花時,由於對料性掌握得不夠,以玻璃白摻染洋紅點出桃花,燒後成色發烏,後來經過反覆試驗,採取先以玻璃白作花,再在其上以洋紅點出的辦法,才得出國畫桃花的效果來。由此可見,要用祖國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國畫來裝飾最具有優良傳統的瓷器,使它們結合在一起,成為中國民族文化中一朵永開不敗的鮮花。作為陶瓷美術工作者,除了要對料性、對瓷畫有豐富的經驗和技巧之外,還必須熟諳國畫用墨用色的技法。”珠山八友瓷畫家的這些彩繪新工藝有的已成為一種技法,在粉彩中廣為運用,有的已成為一種瓷畫形式被後人繼承。  珠山八友成員傳世作品多少不同,年代有別,但瓷板畫都是各位創作生涯中的主要部分。他們喜歡在平面上或接近平面的器皿上表現自我,這體現了珠山八友以“畫”為主的文人畫追求取向。就目前所掌握的資料可尋其藝術軌跡,瞭解其個性面貌。  徐仲南,號竹里老人,少時入南昌某瓷店做學徒習彩瓷,青年時期以畫人物為主,中年則改習山水,晚年畫松竹,一生以畫松竹著稱。作品蒼勁挺拔,蕭疏縱逸,清新秀麗,不落俗套。書法遒勁娟秀,詩韻挹趣無窮。為人平和清逸,與世無爭。  《天風颯颯·粉彩瓷板畫》(圖1)以橫式構圖,奇異空靈,右下角兩塊秀石,一高一低,以雨點皴法表現,墨色皴染,敷以石青,蒼厚堅硬,極富質感。石後由右向左斜出的風竹,群居不倚,獨立不懼,刪去了不少繁瑣細節,葉梢風翻轉折,一絲不苟,無板滯之弊,爽快生動,表現出秀竹勁節之氣。清冷的色調,概括的筆法,配以詩書印章,具有濃郁的中國文人畫意味。粉彩著色光亮淡雅,層次清晰,富有立體感,更具瓷板畫裝飾表現的藝術魅力。此幅作品為徐氏70歲時所作,正是其純潔、虛心、氣節、操守美德的再現。徐仲南所畫竹子,多為溪邊崖下水竹,枝幹細勁,搖曳臨風,竹葉多為仰葉,疏密濃淡頗有章法,所配青石多以尖筆或斜點表現,似皴似苔,蒼潤渾厚。晚年專攻竹石以後,形成了不尚華麗、追求平淡古雅的創作風貌。  鄧碧珊,號鐵肩子,清末秀才,早年在家教私塾。廢科舉後到景德鎮,初始以賣字畫為生,後到景德鎮瓷業學堂任教。思想活躍,頗能接受新生事物,具有開創精神,為景德鎮瓷上肖像畫創始人。他不僅開瓷板肖像畫之先河,而且最早使用九宮格放大繪製肖像,並大膽借鑑吸收東洋畫技法。後畫魚藻,風格獨特,在景德鎮享有“魚王”美名。鄧氏書法規整遒勁,章草涵韻很足,王琦也曾執弟子禮向其學習書法。珠山八友中他去世最早,留下作品不多。  《福建金山塔·墨彩瓷板畫》(圖2)構圖平正,屋宇和金山塔居畫面中間,波平雲淡。作者以炭精擦筆畫法表現,屋舍以豔黑單色描繪,細緻部分用篤筆篤勻,嚴謹精緻,層次細微。擦筆畫是瓷上肖像畫的基本技法,可細膩地畫出複雜的形象和細節豐富的濃淡層次。鄧碧珊早年畫瓷像,所畫建築風景瓷板畫多以瓷像畫法表現,畫風獨特,特點明顯。作品上未題年款,只題:“福建金山塔。鄧碧珊畫。”從作品來看應是鄧氏早年所畫,當屬20世紀20年代之作。  《清白傳家·粉彩瓷板畫》(圖3)右下角繪一簇水藻,水藻以黑料勾描,用水綠在施有玻璃白的粉底上進行濃淡積染。兩尾游魚描繪工整,數點浮萍不甚經意,厚不因多,薄不因少,畫面構圖簡約,設色清麗,筆精墨妙。左上方豎題:“清白傳家能耐久。時屬丙寅夏月仿六如之法筆,碧珊畫意。”丙寅年乃民國十五年(1926年),此作為鄧氏53歲時畫。鄧碧珊畫魚藻體現了他在將中國畫筆墨意趣與日本繪畫技法結合上所做的努力。其創作高峰期是20世紀20年代前後,當時的作品多為水藻一兩簇,游魚兩三尾,浮萍數點,不事波濤,也無瀲影,悠然恬靜中透出一派生機,得其形,也得其趣。曾有人問其畫魚秘訣,他一言以蔽之:“遊而不散。”其言甚是精闢。  何許人,名處,字德達,少時學繪青花,後改學粉彩。初時常以清初“四王”之作為範本,循古人規範,摹前人畫跡。書法從“二王”入手,後學漢隸,善微書,能在徑寸印泥盒上書寫《出師表》、《赤壁賦》,以畫雪景山水見長。作品法度整飭,筆跡磊落,晶瑩剔透,深遠荒寒。  《雪滿梁園·粉彩雪景瓷板畫》(圖4)繪宋朝汴京八景之一的梁園雪霧。畫面以界畫技法佈景,俯視構圖,嚴謹自然又有氣勢。以墨彩勾畫景色,樹竹凌空,枝梢渾全;秀石玲瓏剔透,粉裝玉砌;重簷樓臺雪色濃重,柵欄稍染藍色,使畫面頓顯冷豔之美。樓閣之中飲酒賞雪,庭院裡以硃紅點綴人物,表現出冰天雪地和民間喜氣。遠山如玉琢晶鏤一般,筆墨秀潤磊落,意境深遠。畫上寫唐伯虎詩:“雪滿梁園飛鳥稀,暖煨榾拙啟雕(閉柴)扉,地爐溫卻(瓦盆熱得)松花酒,剛是溪頭(丁)拾蟹歸。”由題而妙,詩韻悠悠。該瓷畫藏於景德鎮陶瓷館。  1916年以後,何許人畫瓷漸以雪景山水為主。此時表現雪景山水的風格在構圖上遠承宋人造景取勢之長,筆墨上取“四王”之法,但在瓷畫工藝上已逐漸摸索出一套革故鼎新的技法,巧妙地把粉彩玻璃白運用於雪景山水之中,使畫面彩料濃淡自如,雪色逼真,層次有度,既有傳統填色的粉潤效果,又具有畫意生動的意味。中年以後,何許人的瓷畫技藝日臻完美,他著重於畫理與技巧的結合。在藝術形式上,何氏的雪景山水講究章法佈局,注重近、中、遠三重構圖,山勢相疊,坡岸交錯,層次有序。在筆墨技巧上均以墨彩為主勾畫山嶺,敷粉留白表現雪色,而在—些細節描繪上,何氏同樣以細膩的畫筆刻畫,如蹇驢踏雪,路上留下連串痕跡層宇樓臺,總以一兩處暖色調點醒。他的作品無論是大幅瓷板畫,還是小件印盒都用筆精到,工麗嚴謹。他能融詩、書、畫、印為一體。其書法行筆穩健,轉折圓渾,頓挫變化明顯,字與字之間少連筆,卻有綿延直下,一氣呵成之勢。  王琦,字碧珍,號陶迷道人。為珠山八友之首,初以捏人面為生,後與鄧碧珊學畫瓷板肖像。先以錢慧安仕女畫為藍本,後改學“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以寫意人物畫見長。王琦晚年的作品開始擺脫錢慧安和黃慎的影子,在繼承中有了自己的特徵,線條放達而又疏鬆,尤其中鋒用筆,比黃慎的線條更有厚度,也更概括。他的作品常以草書題記,恣縱遒勁,運古融今,別具一格。  《鍾馗·粉彩瓷板畫》(圖5)單繪人物,烏紗紫袍,鬢須滿臉。作者以西畫手法描繪人物臉部,明暗關係清晰,神情捕捉準確,筆法細膩。衣衫的表現以中鋒用筆,有黃慎恣縱的筆意,線條簡略流暢,準確凝練,遒勁有力,抑揚頓挫盡顯精神,有以草書入畫的放達和力度。以幹筆皴描藍袍,輕敷淡染,層次變化微妙而豐富。作品畫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為王琦44歲時所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亞馬遜跨境電商好不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