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08425833711

    孝親是福 我的朋友告訴我說,那天他在街頭的人流中,看到一位老人的背影很像他已經過世的母親,一種失去做兒子資格(父親也已去世)的悵然之情驀地襲上心頭,淚水登時溢滿眼眶。

    於是他有了一個體會:家有高堂我盡孝,也是人生一大幸福。但當他就此與同事交換看法時,人家卻說他矯情。他以為我與他可能有共同語言。孝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方面的佳話不勝列舉。但正所謂十個指頭不齊,如《牆頭記》裡大乖、二乖一類的忤逆東西,也代有傳人。在大乖、二乖們眼裡,老邁年高的父母有如贅疣,你讓他儘儘贍養的責任,他在心裡咒你。你對他說孝親也是幸福,豈非對牛彈琴!至於一切恪守孝親美德的人們,包括這方面許多佳話中的人物,雖然其孝行也許無可挑剔,但大家在這個問題上的思維定勢是責任、義務,以致忽略了從幸福的角度加以體認。這大概就是我朋友之被視為矯情的原因吧。把孝親當作責任、義務,與從孝親獲得幸福,兩者是可以統一起來的。並且前者正是後者的源頭活水。對於具備起碼道德水準的人來說,想到父母把自己拉扯成人所吃的千辛萬苦,所擔的虛驚實怕,所投的真疼至愛,倘不能盡孝心,必深感負疚而痛苦;如能盡孝心,使父母衣食豐足,身體康健,精神愉快,一句話,生活幸福,自己難道不會因此感到欣慰和幸福嗎?據《二十四孝圖說》講,孔子的弟子子路,因家貧經常吃糠咽菜,“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老人去世以後,他“南遊於楚”,“積粟萬鍾”,“列鼎而食”,但卻慨然嘆道:現在即使再想回到吃糠咽菜、“為親負米”的歲月,也辦不到了。子路之作此慨嘆不是因為他有吃糠咽菜的特殊癖好,而是因為他在失去了孝親的可能性之後,對於孝親這樣一種天倫之樂,產生了強烈的懷念。在許多忠孝難以兩顧的人的心中,不能孝親或不能經常孝親,是一大遺憾。所以一有孝親的機會,他們便總是儘量彌補———在彌補責任欠缺的同時,也彌補幸福的失落。孔繁森在聊城工作的一段時間裡,每逢元宵燈會,他就用地排車或三輪車推著母親圍城區觀看花燈。對於此一時刻的孔繁森,見者有的用瀟灑二字加以形容。這形容極其傳神。這正是孔繁森置身於孝親的幸福氤氳中時那種身心快慰舒展情態的生動寫照。有一種人生觀是以使別人獲得幸福為幸福的。既然一個人可以從使別人獲得幸福中獲得自己的幸福,那麼,他能因自己孝親使親人獲得幸福而也感到幸福,有什麼說不通呢?承認孝親是福,說到底,也不過是承認人能夠同父母同休慼、共禍福罷了。總之,孝親實踐中是不缺乏幸福的,缺乏的是充分的體認。世人如能在這上頭多一些自覺的體認,對於促進家庭美德建設,當不無好處。順便提及,一個人,他能與自己的父母同休慼、共禍福,固然也不足以證明他一定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而假如他連與自己的父母同休慼、共禍福都不能做到(特殊情況除外),這卻能夠證明,他肯定沒有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也許作一點說明是有必要的:孝親並不是總有幸福伴隨著的。譬如說吧,當著父母被嚴重疾患困擾,自己所能做的至多是使親人減少痛苦而不能獲得幸福的時候,自己的幸福就談不到了。但減少親人的痛苦也便是減少自己的痛苦,痛苦和幸福是一個對立的統一。看來,我得承認我與朋友有共同語言,雖然明知也會被譏為矯情。播撒孝親教育之種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千年不衰的美好傳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首創私學,就把“孝”放在教學首位,將其視為道德的根本;《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中第四部分也有“孝敬父母,關心父母身體健康,主動幫助父母做事。聽從父母和長輩的正確教導,外出或回到家要打招呼。”的具體要求。但針對目前獨生子女多、家長寵愛而造成的“孝親”意識的缺失,使得學校教育孤掌難鳴。2006年的春節即將來臨,為了使孩子們能感受到父母工作的辛苦,能體會到父母的養育之恩,下陳中心校正式啟動“孝親教育”。具體內容包括:1、調查父母的生日,把父母的生日定為自己的“孝親日”。2、為父母洗一次腳。3、實施“五個一”工程:為家庭做一件實事,感受父母的辛勞;與家人聊一次天,增進長幼的情感;為家人送去一份祝福,表達美好心願;為家人表演一個節目,使親情得到昇華;與家人共同出遊一次,瞭解祖國的變化。學校還決定,在下學期開學初評選出十名“孝親標兵”,並公開表彰。這項活動旨在幫助學生樹立“孝敬父母光榮,不孝敬父母可恥”的榮辱觀念和人倫意識,讓學生從思想情感上、從行動上去熱愛、尊敬父母。興孝親敬老之風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說明孝親敬老是人類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最美好的道德。古人還說:“夫孝,德之本也。”就是說孝親敬老是各種道德的基礎。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是個禮儀之邦,孝親敬老文化源遠流長,自古就把子女、晚輩對父母、長輩感恩贍養、尊敬扶助,不僅作為責任和義務,而且積澱為中華民族的心理,成為人類美德和親情的需要。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摒棄了孝親敬老中的封建落後成份,增添了新的社會內容。改革開放以來,以德立身,以孝興家,尊老安邦,更成為新的社會風尚。孝順父母、尊老敬賢、義務贍養孤寡老人的好典型層出不窮。被評為全國“孝親敬老之星”的王先群28年如一日悉心照顧婆婆的事蹟就是鮮明一例。但是,我們也毋庸諱言,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由於個別人缺乏基本的道德觀念,不孝父母、嫌棄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的現象和歧視老年人、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與我們五千年的文明、與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極不相稱。尤其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孝親敬老、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已經成為應該引起全社會關注的大事。因此,在全社會大興孝親敬老之風是非常必要的和迫切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把“孝”從家庭生活領域拓展到社會生活領域,使孝親家庭美德與尊老社會公德緊密結合,與全面尊老聯結起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每個人不僅對父母盡孝,而且對長輩、對師長、對老者等,也盡上一份孝心,這樣,全社會的尊老公德環境會全面改善,社會尊老尊他環境會進一步最佳化,那我們的社會將是一個美好、和諧的社會。因此,在全社會弘揚傳統美德、大興孝親敬老之風事在必行。“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孝親敬老應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題中之義,是社會進步的表現。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在全社會大興孝親敬老之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用區塊鏈做開發,如何搭建區塊鏈?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