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樂說古詩
-
2 # 怪譚先生
說起如何正確讀古詩詞裡的字音,這就涉及到古音,但古音根據不同時代又可以分成三個,一個是從西周初年到漢末的漢語語音,叫上古音,像《詩經》裡的韻部系統就是上古音的讀法;
另一個是中古音,是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漢語的語音,但是中古漢語語音可以分前後兩期。南北朝的漢語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漢語是中古後期。中古漢語的代表性音系是隋代陸法言著的詩韻書《切韻》音系。
那麼還有一個就是宋元明清時期的漢語語音,叫近古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韻》音系。
從上面我們分清楚了古音相對應的各個時代,那麼如果我們要正確的讀南北朝之前的詩,也就是《詩經》《楚辭》這類的詩,就要用上古音去讀。
就是因為古音和今音有很大的不同,以至於我們的《楚辭》的時候感覺不押韻。比如:《九歌》中的一首雲中君:
雲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
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
謇將憺兮壽宮,與日月兮齊光;
“芳”“央”“光”押韻,“英”字是不是不押韻了?其實在當時是押韻的,我們用今音去讀就不押韻了。即便是用中古音去讀,也還是不押韻,這就是上古音。
如果我要讀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詩,這時候的詩都叫古風體,比如大家知道的田園詩人陶淵明,他有一首詩《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稀”和“歸”“違”好像不押韻,其實在當時是押韻的,用的是中古音前期。
所以我們要讀唐詩時,最準確的就是用中古音的後期。
那麼我們讀宋詞元曲,就是近古音,比如李清照詞“紅藕香殘玉蕈秋,輕解羅裳”,這裡的“裳”字讀 cháng,不讀shang。又比如宋朝 曹組的一句詞“雲透斜陽,半樓紅影明窗戶。”這裡的“斜”字讀xiá,不讀xié。
所以這些在106韻部的“平水韻”中可以看到它們的歸類。
那麼我們今人該怎麼去正確讀古詩呢?
可以先看看林慶勳和竺家寧的著書《古音學入門》,這本書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編《中古音入門》;下編《上古音入門》。完全是根據詩韻來的,挺好的。
還有李新魁著的《中古音》,朱曉農的《語音學》教你怎麼發音,是學習發古音的好書。
如果嫌這些都太麻煩,那麼還有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像字典一樣的查,很管用。
-
3 # 鐵騎無聲
本文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古詩詞怎麼用古音去讀?吧,我覺得這對於絕大多數詩詞愛好者來說,沒有什麼必要。
漢字的古讀音,距離我們非常遙遠了,就是被稱為“近體詩”的格律詩,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更不要說魏晉的歌、行,漢朝的樂府,乃至楚辭、詩經。這麼久遠的事情,滄海桑田。有些字的讀音不知經過多少次變更,更兼中國地域遼闊,同一個字,在同一時間的讀音也不相同。往往是北平南入,差別很大。而古音又沒有錄音,所以,就是專業音韻考古的學者,恐怕也是隻能確認其中的極少部份。所幸的是:漢字的讀音雖然變化巨大,但漢字所代表的意思,卻很少有變化,這也是我們今天仍然能讀懂幾千年前古詩的根本原因。
我們今天學習古詩,只要弄懂詩中意思,及欣賞作者為我們鋪陳的優美的意境,和精練的繾詞領會作者書寫作品時的背景,及心境,從而全面領會作品的深刻內涵即可。至於朗誦,則完全可以使用普通話語音,像演員和廣播電視播音員那樣揚抑頓挫,不是很好嗎!
一首優美的古詩,流傳了幾千年,成了中華民族婦孺皆知的經典。會因為其中某個字或“不押韻”,或“不合平仄”而減色嗎?!或許有的字在創作時就是不押韻的,或許有的字上古時押韻,到了宋朝就不押韻、而用今天的音讀起來又押韻了,也許有的字廣東人讀來押韻、陝西人讀來不押韻…這些可能性都存在。我們有必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弄清楚嗎?能弄清楚嗎?文字的含意沒變,詩詞的意境仍然。我們有必要非要去考據它在古代讀什麼音嗎?費盡心機得知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有意義嗎?
-
4 # 老街味道
說起如何正確讀古詩詞裡的字音?
一般來說,大部分的古詩詞裡的字的讀音與現在相同,有一部分字的讀音因為本身是多音字,所以要根據上下文判斷,還有一部分今古音,這就難一點。熟悉格律的話,可以根據格律判斷與音韻,另外還不能確定的話,就參照一下《康熙詞典》、《說文解字》等。下面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
一、多音字同義字1、例如“看”,是平仄不同意義相同的字
a、在不同的地方讀音不同。在李商隱的一首詩《無題》裡是平聲 :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這首詩押的平聲韻,因此 “青鳥殷勤為探看”裡的“看”必須讀作平聲。
b、張先的《蝶戀花》讀作去聲(四聲)
移得綠楊栽後院,學舞宮腰,二月青猶短。不比灞陵多送遠,殘絲亂絮東西岸。 幾葉小眉寒不展,莫唱《陽關》,真個腸先斷。分付與春休細看,條條盡是離人怨。這首蝶戀花押的是仄聲韻,因此“分付與春休細看”的“看”,必須讀作去聲。
這種多音同義的字,如果不在韻腳或者其他平仄嚴格要求的地方,讀平聲仄聲都可以。
二、多音不同義有的字多音不同義,這樣就不要讀錯了。例如“長”這個字,有chang和zhang兩個讀音,不能讀錯。
李商隱《寄蜀客》讀漲zhang。
君到臨邛問酒壚,近來還有長卿無?金徽卻是無情物,不許文君憶故夫。這裡的長讀“zhang”漲,司馬長卿、劉長卿都讀作zhang漲,另如長官、長老。
李白的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裡的長讀作chang常。
三、今古不同a、例如“還”,唐詩宋詞沒有hai這個讀音,一般讀作huan、xuan。我專門有一篇文章《老街詩詞閒話84-從讀錯鴻鵠說起,如何用古詩詞判斷漢字的讀音》,前半部分講了為什麼古音沒有hai這個讀音。
b、例如:鴻鵠的鵠,今古因平仄不同。今天讀作二聲的“胡”,屬平聲。這一類在古代是入聲,屬於仄,入聲類似於短促的去聲。唐詩宋詞裡有大量的押入聲韻的作品。例如《滿江紅》、《念奴嬌》裡的“歇、缺、傑、發”都是古音的入聲,今天讀作平聲。
c、例如“斜”,這個字今天讀作xie,但是古韻在六麻韻,我們現在為了押韻都讀作xia: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結語今天我們北方人沒有入聲了,南方的方言裡有部分入聲,但是也與古韻多不相同。因此用普通話讀古詩詞,入聲就讀不出來。不過類似於“長、看”這一類字是不應該讀錯的。
關於入聲字的辨別方法可以看看我的這篇文章《老街詩詞閒話44-學格律詩怎麼辨認入聲字》。
回覆列表
我的方法是選擇一個好的音訊資料,最好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員朗讀的古詩詞節目,他們的發音吐字和語調都是非常標準的普通話,平時多聽幾遍,待你把古詩詞的內容熟悉了,以後再開始自己朗讀和背誦,這樣就可以正確的讀出古詩文的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