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折衝萬里

    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始的歷代統治者,都深刻意識地到,只有積極拉攏漢人,及傳承發揚漢文明,遼政權才能鞏固並進一步發展。受此意識影響,遼朝積極開展如下舉措:

    第一、積極拉攏漢族並將遼王朝打造成契丹貴族及漢族新貴的聯合政權。從遼政權建立起,漢官就發揮了積極而又重要的作用。漢官可以參與各項軍國大事,包括:統兵出征、修建國都、創設國家法度、處置政務等等皆可。相比於元朝、清朝對漢族官吏的限制。遼代時期的漢官可以在政權中,被委以重任,身居要職。例如遼代的漢官可以官至王爵,南樞密院使高勳唄,被加封為秦王,遼尚書左僕射韓知古的兒子韓匡嗣就被任命為南京留守,加封燕王。這在平定三藩之後漢人不得封王的清代是不可想象得。

    在遼朝,漢人不僅可以做高官,封王爵,還可以權傾朝野,顯貴全國。例如,稱作“遼朝的二韓”的韓延徽和韓知古被,就是遼朝統治集團中最為顯赫的漢族地主家族之一。這韓式家族到底在遼朝有多顯赫那,這麼說吧,遼聖宗耶律隆緒就是韓式家族的韓德讓擁立的。根據《契丹國志》謂聖宗隆緒“登大寶,皆隆運(即韓德讓)力也”。韓德讓活躍於遼國政壇約30多年,而其執掌遼朝權柄的時間亦有20多年。期間,韓德讓官至大丞相、總南北二樞府事,獨任南北兩院樞密使,封齊王,並賜國姓耶律,賜名隆運,隸籍宗室(出宮籍,隸橫帳季父房後),位在親王上,並像遼國帝王、皇后一樣建立宮衛。韓德讓如此的顯位殊榮,不必說在遼朝的漢官當中,即便是在當時的統治民族契丹族大臣之中,恐怕也只有聖宗之弟耶律隆慶一人才能在儀仗規格上與之相匹敵。但韓德讓有一點是耶律隆慶也不敢相攀比的,那就是大遼聖宗對他的敬重。根據《契丹國志》記載,聖宗皇帝“以隆運勳大,思數優渥,見則盡敬,至父事之。(聖宗弟)秦國王每日一問起居,至隆運所居帳二里外,已去蓋下車,徒步而進,暨其回也,列輯入帳外,隆運坐而受之。帝或至其帳,亦五十餘步下車,隆運出迎盡禮,帝亦先為之揖。及入,內同家人禮”,“及薨,帝與後、諸王、公主以下並內外臣僚制服行喪,葬禮一依承天太后故事,靈柩待發,帝自挽車需車哭送,群臣泣諫,百餘步乃止。葬乾陵側,詔影常制度一同乾陵”。“隆運兄弟九人,緣翼戴恩,超授官爵,皆封王。諸侄三十餘人,封王者五人,餘皆任節度使、部署等官”。韓氏家族地位之顯赫,權勢之盛,以至遼代有“耶律、蕭、韓三姓姿橫”的說法,這不僅顯示了以韓氏家族為代表的漢族地主階級的特殊地位,同時也說明了做為一方政治勢力的代表,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是契丹統治營壘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員。

    蕭綽和韓德讓

    第二、逐步廢黜對漢人的歧視政策。隨著遼政權封建化的加深,原有奴隸制殘餘的消失,以及出於拉攏漢族尤其上層士人群體的考量,遼朝對漢族的民族壓迫也逐漸淡化直至消失。整個遼代,契丹人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尊重了漢族的民族習俗沒有強迫漢人百姓剃髮易服。例如,遼太宗耶律德光時期,為了緩和契丹及漢族官員的矛盾,遼太宗允許朝堂上的契丹和漢人官員分別穿本民族的服裝,此後,遼王朝的官服制度便以此為標準。在宋遼戰爭爆發後,為了籠絡遼國內的漢人,並瓦解趙宋的統戰工作,遼景宗及承天蕭太后廢黜了針對漢人的各項不平等的制度和各項歧視政策,並嚴懲欺壓漢人的契丹官吏。力求緩和契丹同漢人之間的民族矛盾。例如,為安撫幽州不斷叛遼歸宋的遼漢軍,承天蕭太后派耶律斜軫趕赴幽州,處死了大批曾肆意欺壓遼漢軍官兵的契丹軍官,一下子穩住了本已浮動的遼漢軍軍心,並使得幽州遼軍上下一心,精誠團結,共抗強敵。在北宋優勢兵力的圍攻下,本處於劣勢的遼軍成功守住了幽州城。而後,遼軍更明文法律嚴禁欺壓漢軍官兵。

    第三、解除婚禁鼓勵漢人同契丹人通婚。遼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加強對漢人尤其是上層的籠絡,強化對漢族事務的管理,遼太宗時明確規定了漢契可以通婚,“詔契丹人授漢官者從漢儀,聽與漢人通婚”。這就從法律上承認了契丹上層與漢人通婚的合法性。只是詔令中限制了通婚的範圍,即只允許當時擔任漢官職務的契丹人與漢人通婚。為了拉攏漢人,遼朝皇族還積極同漢人聯姻,遼景宗的四女耶律淑哥嫁給了漢人盧俊。至聖宗朝,漢族權貴與遼皇族通婚的情況日見增多,遼聖宗的女兒同昌公主耶律八哥嫁給了漢人劉三嘏,仁壽公主耶律擘失嫁給了漢人劉四端,遼聖宗齊天彰德皇后的妹妹契丹蕭氏嫁給了漢人耿紹紀。在這些同遼皇族通婚的漢族權貴中,最為顯赫的就是韓氏家族,例如,韓德讓的弟弟德衝,迎娶了後族的“宋國夫人蕭氏”。韓德讓的另一從弟韓琬,娶的也是後族“蘭陵夫人蕭氏”。韓德讓被賜姓耶律後,韓式家族也被正式列為橫帳皇族。作為大遼高第豪門的韓氏家族同耶律皇族橫帳、後族頻頻通婚。加深了韓氏同皇族、後族之間的密切聯絡。例如,遼聖宗仁德皇后蕭菩薩哥就是大丞相韓德讓的外甥女。在國家層面上,漢、契丹兩族權貴之間的聯姻,直接擴大了遼朝的統治基礎,強化了契丹和漢人的聯合政權。

    聖宗朝以後,由於遼朝全境封建化改革的推行和多民族國家統治的強化和發展,客觀上產生了消除統一政權下各民族之間此疆彼界的歷史需求。到遼興宗時,興宗朝權臣韓紹芳獻策,遼朝徹底解除了諸族之間早就名存實亡的婚禁。在考古中挖掘的遼代漢人墓誌中就曾記載,“西京富戶張世卿,以道宗大安中入粟賑災,捐得右班殿直;其孫張伸,娶耶律氏為妻”,這是遼代民間漢人可同契丹隨意通婚的鐵證。

    第四、積極培植漢人對遼政權及契丹民族的認同。為了獲取漢人士人階級的支援與認同,遼朝大力推崇漢文化,當然這也有遼朝統治階級自身也喜好漢文明的因素。如遼的開國皇帝遼太祖崇拜孔子,遼聖宗常閱讀《貞觀政要》、道宗愛看《論語》等。遼朝還遵行標準儒家社會準則,建立孔子廟、設學養士、科舉取士,並在上京建國子監,各府、州、縣設學,以傳授儒家學說。以至於,在對中華文化的傳承上,遼道宗曾驕傲地說“吾修文物,彬彬不異中華”。受遼朝社會濃重的儒學氛圍薰陶,遼朝統治階級逐漸視自身為華夏民族的一份子。只是在契丹人在認祖歸宗時,出現過混亂,遼朝大臣耶律儼《皇朝實錄》稱契丹為黃帝之後。但遼朝官方的主流觀點則將契丹視為炎帝后裔,《遼史·太祖紀贊》和《世表序》主張契丹為炎帝之後。普通契丹百姓也認為“漢人是黃帝后裔,契丹人是炎帝后裔”。例如,遼道宗時的契丹就以“諸夏”自稱,明代契丹遺裔的《施甸長官司族譜》中稱,“遼之先祖始炎帝……”。正是由於遼代對漢文明的推崇和認同,遼王朝成功地博得漢人上層人士對遼政權的認同。在遼王朝這種政治開明的呼召下,一大批漢族士人由敵視排斥遼政權,逐漸轉變為接受了這個認同華夏文明的夷狄政權,再到後來為實現儒家士子治國安天下的政治抱負,紛紛積極主動參與遼政權其中,放開手腳去施展個人才華。

    從以上遼朝的舉措中,我們可以看出遼朝統治者為維護政權穩定,可謂是不予餘力地去拉攏漢人,併成功獲得了漢人的寶貴認同和真心擁護。也正是在漢人的鼎力支援下,遼王朝完成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偉大改革。受益於封建制度改革,以及漢人農業經濟的豐碩成果。遼政權的穩定性和壽命遠超過先前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汗國。

  • 2 # 真誠地看著你

    第一步,打壓。趁著中原戰亂,各割據政權自顧不暇,佔領黃河以北地區,打擊反抗勢力,樹立遼軍戰無不勝的形象。

    第二步,拉攏。設立南院,扶植親遼漢人,以漢治漢。

    經過百年統治,到宋時,幽雲地區的漢人大都以遼人自居,與宋無關聯。

    (注:遼、宋、金、夏時期,漢人、契丹人、党項人、女真人……是指民族,宋人、遼人、金人、西夏人是指國家。每一個國家治下都有其他各族人。)

  • 3 # 塗山大蝦

    要不是武則天,契丹人在唐朝時就和漢人是一家了。契丹人和漢人關係很近,契丹建國時就很大程度上參考了唐制,實行一國兩制,漢人也就比較容易接受了。從後世看,是元朝統一了遊牧和農耕兩大族群,而這個統一程序是從契丹開始的,從一國兩制到元朝的一國多制。正是有了農耕文化的成分,才得到漢人的支援。

  • 4 # 北洋水兵

    其實也沒拉攏,因為大遼境內族群眾多,除了契丹之外還有渤海、女真、奚、漢等多個民族以及北方草原部族,所以漢人在大遼並不佔據絕對的比重,因此完全沒有拉攏的必要。但是萬事無絕對,因為得益於大遼的封建聯盟制度,大遼境內的漢人相比於南面的同族反而過的更好。

    大遼的五京制就是這種封建聯盟關係的體現,因為除了中京之外,東西南北四個陪都分別管理不同的民族以及對應方向的外交事務,比如南京就專門負責管理燕雲漢人的相關事務以及針對北宋的外交。

    而大遼的封建聯盟制度,讓大遼控制的燕雲十六州以及平州、營州等漢地處於自治地位。因為大遼的玩法就是各個族群只要臣服於契丹皇帝的權威,併為契丹皇帝繳納賦稅、服兵役就可以根據本族的習慣法自治。同時,遼聖宗也禁止契丹貴族在漢地擁有食邑,防止契丹貴族因此割據並干涉漢人的自主權,因此大遼的漢地完全用漢法管理,生活方式上也不受干涉。

    同時,由於大遼長年和中亞貿易,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再者,契丹皇帝還將北宋每年上貢的歲幣用來抵消燕雲漢人的田賦,等於是給燕雲漢人降稅。所以,不僅燕雲漢人不思南返(話說燕雲本來就是人家的故鄉),就連北宋上至知識分子下至平頭百姓都時不時的投奔大遼,契丹皇帝也來者不拒,知識分子就承認他們在北宋的功名並給官做,平民百姓就可以分到土地、房屋等生產資料。

    同時,契丹皇帝也鼓勵燕雲漢人習武,因為不管是什麼出身,幹得好都可以獲得社會地位和財富、食邑。根據大遼檔案的記錄,燕雲漢人當中武藝精湛者並不弱於契丹武士。

    即便是瞧不起他們的北宋,也往往承認他們是優秀的兵源。

    蕭太后南征,先頭部隊以及留守部隊的主力就是燕雲漢人。

    大金南下,以燕雲漢人組成的部隊又成了大金的先鋒部隊。

    如果說燕雲漢人對大遼的認同感,可以看大遼完蛋以後燕雲漢人的選擇。被大金擄走的燕雲漢人一直在鼓動金太祖、金太宗南征北宋,好藉此機會回到故鄉;投奔北宋的漢官聽說要去開封,集體投奔了大金;而郭藥師指揮的常勝軍,也因為選擇故鄉轉而投奔了大金。

    這都是源自於燕雲漢人對故鄉的認同,而契丹皇帝能夠滿足他們的訴求,因此燕雲漢人對大遼的認同感更強。相反,對於北宋和大金,燕雲漢人都是有條件的合作態度。因為尚武且胡化的燕雲漢人不會受到崇儒的北宋的重視,也同樣受到了崇儒的大金的輕視。

    金熙宗就曾經做過對比,認為燕雲漢人十分狡猾,而北宋降臣則更加耿直。而且,在大金崇儒、科舉取士的影響下,燕雲漢人快速被邊緣化。

    所以,說到底大遼治下的燕雲漢人只要滿足尊奉契丹皇帝的前提就可以獲得充分的自由,這也是燕雲漢人認同大遼的主要原因。

    全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秤座女生和什麼星座比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