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遇見洛邑
-
2 # FoKo
一、中藥防治雞病的現狀 在養殖行業,中草藥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彌補了一些西藥不能救治的空白,尤其近幾年來,有些化學合成的抗病毒藥物的禁用,中草藥在病毒性雞病的防治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中藥對大多數受威脅雞可以起到積極的預防和早期疾病的治療作用,同時中草藥還能提高家禽的生產效能,改善肉蛋品質,從而增加了養殖業的經濟效益。
二、中藥防治雞病的作用
1、雙向調節,促進康復 雞是一個有機整體,各個組織器官在結構上相互關聯不可分割,功能互相協調,某一部分發生疾病,影響整個機體。其健康與否均與四時變化、陰陽失調有著十分重要的關係。按照中獸醫辨證施治理論,雞病就是陰陽失衡。陽偏盛則出現發熱、氣喘等症狀的熱性病,屬於實熱證。陰偏盛則出現畏寒怕冷,腹瀉等症狀的寒性病,屬於虛寒證。 在治療中,運用中草藥的四氣(寒、熱、溫、涼)、五味(辛、甘、酸、苦、鹹)及升、降、浮、沉等特點,來調節雞體發病的陰陽失衡,也就是說對機體機能狀態過於旺盛的使其抑制下去,對機體機能狀態過於衰退的使其興奮起來,從而恢復到正常的生長,生產狀態。 如黃連、穿心蓮等,在抑制體液免疫的同時,還可以提高細胞免疫水平;又如黃芩、連翹等清熱藥既有抑制抗體、消除抗原的作用,又有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苦參、厚朴、陳皮等等對雞腸道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即可以止瀉,又有健脾功能。還有很多活血藥、滲溼利尿藥都存在雙向調節功能,這些功能對於防治某些病毒性疾病都是十分可貴的。
2、祛邪扶正、標本兼治 從中獸醫防治雞病的根本方法上看,防治雞病不外乎扶助正氣和祛除病邪兩大法則。扶助正氣就是補充機體氣血、陰陽的不足。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增強營養,強壯體質,防禦病邪的侵襲,提高機體免疫機能和抗病的作用,如白朮、熟地黃等。祛除病邪,就是祛除痰溼熱風、寒氣、瘀血及胃腸蟲積食滯。一般透過利尿、除溼、祛寒通便、驅蟲等不同途徑祛除病邪。 如防風、荊芥、大青葉等有較強的抑制細菌,抗病毒,消炎等作用。再如楊樹花、艾葉、松針等有祛邪扶正雙重作用,既含營養豐富,又能治療某些雞病。像肉雞常發生的腹水綜合症,因機體氣機不暢,血脈不同,中氣不足,運動無力引起的水不歸道而入腹腔。治療應以理氣活血、疏通血脈、健脾益氣、清熱利溼的原則進行治療,也顯示了祛邪扶正、標本兼治的意義。
3、一藥多能、一劑多治 中藥具有多種成分入藥的特點,一個處方少則一種,多則十幾種,而每種中藥成分含量又很複雜,幾種到上百種不等,運用中藥傳統藥性理論進行合理組合,使其所含物質作用相協同,產生全方位的藥理作用,從而達到調整臟腑功能,祛除病症的目地。
三、中藥防治雞病的主要功能
1、增強免疫功能 許多中藥對免疫器官的發育,細胞免疫,體液免疫、細胞因子的產生等有促進作用,由此提高機體的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力。如黃芪、白朮、杜仲等具有促進淋巴細胞轉化、提高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黃芪、附子、天冬、地黃等具有促進抗體產生,增強體液免疫功能的作用。黃芪、白朮、天冬等具有誘生或促誘生干擾素等作用。
2、抗應激作用 應激反應是指機體對應激原的非特異性防禦應答的生理反應。目前,對由應激原引起的應激綜合症缺乏有效防治方法,而中草藥如刺五加、黃芪、黨參等有提高機體抵抗力,阻止應激反應抵抗期、衰竭期出現的異常變化,調節緩和應激原作用而起到抗應激的作用。
3、營養作用 中草藥一般含有蛋白質、糖、脂肪、澱粉、澱粉酶、微量元素、維生素等營養成分,雖然含量較低,甚至是微量的,但總能起到一定得營養作用。中草藥本身不含某些維生素成分,但具有某些維生素的功能,如小茴香有維生素A的作用,當歸、川芎等具有維生素E的作用,黃芪、陳皮等具有維生素D一樣的作用等等。
4、激素樣作用 有的中藥本身不含激素,但可以起到類似激素樣作用,比如香附、蛇床子等具有雌性激素的作用。淫羊藿、人參等具有雄性激素的作用。細辛、吳茱萸、附子等具有腎上腺素樣作用。
5、抗病毒抗菌的作用 許多中藥不僅可以抑菌,而且可以直接殺菌,如穿心蓮等。經研究發現,中草藥不僅可以直接殺死病毒,還可以阻止病毒對宿主細胞的吸附和穿入,抑制病毒在宿主細胞內複製,阻斷病毒從感染細胞向未感染細胞的侵染,從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若配伍或組成複方,其防治範圍可以互補、擴大並顯示協同增效。多藥科學配伍,能相互取長補短,兼顧整體與區域性,起到立體化協同治療。 隨著中草藥在養雞中的應用越來越成熟,相信在以後不斷的摸索中,還有更多的實際應用價值待發現,以更好的服務於養雞行業。
回覆列表
一、營養作用
從營養學角度進行理論分析,中草藥新增劑能提高蛋雞生產效能,一般認為是與其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密切相關。中草藥中的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多糖、苷類、生物鹼、揮發油類有機酸類等,它們起著調節動物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多糖是免疫活動的主要物質,具有促進胸腺反應,刺激巨噬細胞吞噬的功能;苷類可加強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並能促使抗體生成,促進抗原抗體反應和淋巴細胞轉化;中草藥中的有機酸能調節胃腸內的pH值,防止有害細菌的繁殖和提高酶的活性,促進動物體內正常的新陳代謝,從而提高營養物質的利用率,促進了動物生產效能的發揮。同時,有些中草藥還含有一定數量的蛋白質、氨基酸、糖、脂肪、澱粉、維生素和礦物質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機體的生產效能。
二、免疫作用
中草藥中的多糖類、有機酸類、生物鹼類、苷類、揮發油類等有增強免疫作用,而且可避免西藥類免疫預防劑對動物機體組織有交叉反應及副作用等弊端,高桂生等研究了自制中草藥免疫增效劑對單核細胞、嗜酸性細胞吞噬白色葡萄球菌能力的影響,結果表明:中草藥免疫增效劑能顯著提高動物機體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的活性,提高白細胞的吞噬能力。李桂春等對苦參素的兩種有效成分(苦參鹼和氧化苦參鹼)進行了研究,得知苦參鹼和氧化苦參鹼在體內相互轉化,且具有抗炎、抗病毒、免疫抑制,阻斷肝細胞凋亡,穩定細胞膜,啟用細胞等功能。
養雞
三、激素樣作用
中草藥本身不是激素,但可以起到激素相似的作用,並能減輕或防止、消除外激素的毒副作用,所以被認為是勝似激素的激素樣作用物,熊運海選用具有殺菌作用的12種中草藥處理黃瓜,在室溫(16℃~25℃)條件下儲藏10天,分析了儲藏期間黃瓜的品質和商品率變化。結果表明:在供試的12種中草藥中,除黃芪處理對黃瓜商品率無顯著效應,其他的都在不同程度上有變化。蘇金平等的試驗證明了黃芪、牛滕、杜仲、山楂等五種藥材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NA誘導的細胞外Ca2+內流產生的血管平滑肌的收縮,其中黃芪還能夠顯著地抑制NA誘導的細胞內“鈣儲庫”Ca2+中釋放。
四、抗應激作用
在防治畜禽應激綜合徵的研究中,發現一些中草藥如人參、黃芪、黨參、柴胡、延胡索等有提高機體防禦能力和調節緩和應激的作用。馬得瑩等選用59周齡海蘭褐蛋雞80只,分成4組,0號為對照組,1號~3號分別新增女貞子、五味子、四君子湯。結果表明:三種中草藥都透過增強熱應激下蛋雞脂質穩定性,調節內分泌以及提高HSP70基因表達等途徑改善熱應激下蛋雞的生產效能。
五、中草藥飼料新增劑在雞的生產效能上的應用
1、改善飼料適口性中草藥本身具有芳香氣味,既能矯正飼料的味道,又能改善家禽對飼料的適口性。許多動物都喜食帶甜味的飼料,可將具有香甜味的中草藥加工調製後加到飼料中,如馬錢子、檳榔子、茴香油、芥子等都可作為家禽的開胃劑。
2、使雞肉和蛋黃著色對
雞肉和蛋黃著色,葉黃素是最好的著色劑。一般新增量為每千克10毫克~20毫克,但成本較高。松針粉、金盞花粉、紅辣椒粉、紫菜等都可以達到著色的目的,新增2%紫菜或0.24%紅辣椒飼餵10天左右即可見效,新增松針粉活性物質0.05%,也可使蛋黃顏色加深、無異味,蒼朮也有效果。
3、清熱解毒,殺菌抗菌
為加強機體抗病能力,許多新增劑中都搭配數味抗菌解毒的中草藥,常用藥物有金銀花、連翹、荊芥、柴胡、蒼朮、野菊花等。近年來,我們將中草藥新增劑應用於養雞業,效果顯著。如把苦參、仙鶴草、地榆粉碎後,按一定比例混入飼料中,可作為防治雞球蟲病的新增劑,臨床效果好,且每隻雞可節省藥費88%。
4、促進家禽生長,提高飼料轉化率
中草藥中除含有蛋白質、糖、脂肪外,還富含有多種必需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元素等營養物質,這可以彌補飼料中一些營養成分的不足,劉根新以健胃消食、補腎助陽為原則組成中草藥飼料新增劑方A(山楂、淫羊藿、陳皮等),以健胃消食、健脾益氣、補血活血、補腎助陽為原則組成中草藥飼料新增劑方B(山楂、陳皮、淫羊藿、黨參、黃芪、熟地、當歸等)。將315只105日齡(15周齡)的蛋雞隨機均分成7組,0號組為對照組,1號~3號組分別為組方A的0.5%、1.0%、1.5%新增量實驗組。4號~6號組分別為組方B的0.5%、1.0%、1.5%新增量實驗組。結果表明:兩種中草藥飼料新增劑組方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蛋雞的生產效能,但以組方B作用效果更好,其最適新增量為1.0%。
在中草藥新增劑中加入少量微量元素,製成複方飼料新增劑效果更好用穿心蓮、黃柏、蒼朮、蒲公英、綠豆芽,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錳、硫酸鐵等化學藥品,製成複方飼料新增劑用於肉雞和蛋雞,肉雞成活率提高43.1%,同時,使用中草藥新增劑不會產生藥物反應、抗藥性等不良反應,克服了抗生素新增劑的缺點。但由於中草藥新增劑配方沒有固定標準,故可根據家禽的生理特點、生長髮育規律來不斷改善和完善。
養雞
六、使用中草藥新增劑餵雞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注意雞的生理特點雞屬陽性之體,體溫高,代謝率高,宜選用一些平補消導之類的藥物,而不宜用大溫大寒藥物。
2、根據雞的育齡和生長髮育狀態恰當用藥
雛雞應結合補飼消食健胃類藥物,產蛋雞應新增促進代謝的藥物,健康不佳的雞應結合加入清熱解毒的藥物。
3、根據時令和中藥的效能合理用藥
春季慎用燥性藥物;夏季應適量加入化溼健脾的藥物;冬季應用溫裡滋補的藥物;春夏溫暖,新增量應相應減少,秋冬寒冷,新增量應相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