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潯陽鹹魚

    所謂“屁股決定腦袋”的處事方式,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從自己的身份、或地位、或立場出發,而不是用大腦思考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第二種是因為個人好惡而選擇立場。

    這兩種情況都是從主觀、情感上處理問題,而不能保持客觀、理性,因此喪失公正。民間便有“屁股決定腦袋”這句俗語來嘲諷這種處事方式。為此,筆者就舉例說說兩則漢末三國的故事吧。

    宋梟主政涼州

    第一個故事是發生在漢靈帝中平二年(185年)。

    當時涼州發生叛亂,前任刺史左昌是個貪官,被朝廷撤職法辦了,隨後朝廷任命了一個名叫宋梟的人前去涼州。

    在當時,涼州屬於東漢帝國西北的邊地,漢人和胡人、羌人長期混居,民風彪悍,讀書人少。但讀書人也不是沒有,只可惜東漢開國一百多年都沒出一個人當三公,末了還是在漢桓帝時期,涼州三明之一的段熲靠著戰功和巴結宦官登上了太尉之位。

    然並卵,中原士人更加看不起涼州人。

    在這樣的環境下,宋梟到任後,他不急著調兵遣將來平定叛亂,倒是提出,讓涼州官民都去抄讀《孝經》。

    宋刺史認為:涼州人沒什麼文化,所以整天打打殺殺的;應該讓他們多讀讀書,知道“孝道”的重要性,如此就不會造反了。

    這件事遭到涼州士人代表的蓋勳反對,蓋勳是涼州本地人,他立即勸阻宋梟,宋梟根本不聽,因為他打心眼裡根本瞧不起涼州人。用現在的詞彙來說,也算是“地域歧視”的一種了。

    【蓋勳雕像】

    回到這個政策的本身來看,宋梟就是從自己“歧視涼州人”的立場出發提出解決方案,而不是真正瞭解涼州人為什麼要造反,這種處理方式就是“屁股決定腦袋”了。

    故事的結果是:宋梟還自鳴得意地把自己的政策上報給朝廷,結果被漢靈帝痛斥一頓,革職滾蛋了。

    丁家兄弟

    第二個故事是說曹操時事。

    話說曹操的好友丁衝逝世後,留下了兒子丁儀,曹操聽說丁儀有才華,又是老朋友的兒子,於是想把自己女兒嫁給丁儀。

    曹操的這個女兒,史書稱為“清河長公主”。

    【李晨扮演的曹丕形象】

    曹操先是在兒子曹丕的面前吐露過這個想法,曹丕則說:“我聽說丁儀這個人的眼神不好(可能是近視眼),我怕我姐姐不樂意這門親事,不如讓姐姐嫁給夏侯楙吧。”曹操覺得曹丕說的有道理,便同意了。

    可是後來,曹操終於見到了丁儀,交談過後,曹操發現丁儀才識過人,於是有點後悔了,以至於當場說:“丁儀你這麼能幹,哪怕你是個盲人,我都會把女兒嫁給你啊!何況你還只是眼神不好而已,我真不該聽曹丕的意見。”

    曹操說者無心,丁儀聽者有意,於是丁儀就非常怨恨曹丕,繼而故意去親近曹植。

    再到後來,曹操有意讓曹植代替曹丕,成為繼承人,丁儀便經常在曹操的面前說曹植的好話,擠兌曹丕。

    結果,曹丕還是在繼承人之爭中獲勝,曹丕在稱帝后,就找丁儀算賬了。

    丁儀知道曹丕要拿自己開刀,嚇得跑去找曹丕的好友夏侯尚求情,夏侯尚親自去找曹丕,哭著替丁儀求情,曹丕都沒原諒,最終丁儀被抓到牢裡,定罪誅殺了。

    再有,丁儀的弟弟丁廙本來也跟曹丕沒什麼過節,他卻順著他哥哥的意思,也去親近曹植,甚至在接近曹操的時候,直接勸曹操廢掉曹丕,換成曹植。

    這事曹操當然沒有當場拍板,但是曹丕知道了,就把這筆賬記下來了。所以後來,丁廙和哥哥丁儀一起被處死了。

    解析

    本來丁家和曹家都是鄉里鄉親,關係也走得近,例如曹操的第一個正妻便是丁家人。

    丁夫人退出曹操的家庭後,卞氏的兒子曹丕、曹植成了繼承人選,丁家兄弟憑著自身好惡,單純是為了報復曹丕,而選擇不遺餘力地支援曹植。

    【《軍師聯盟》劇照】

    我們再看另外一個人:邯鄲淳。

    此人也是非常有才華的,曹丕和曹植都主動和他結交。因為曹植的才學也很好,邯鄲淳在曹操面前也多次誇讚曹植,引得曹丕不高興;但是曹丕明白,邯鄲淳僅僅是單純的誇讚曹植的文學水平,並非有意擁立曹植為繼承人。

    所以曹丕稱帝后,不但沒有報復邯鄲淳,甚至有機會還獎勵邯鄲淳。

    邯鄲淳和丁家兄弟比較起來,一個無意,一個刻意,丁家兄弟用“屁股決定腦袋”的方式做事,最終都丟了腦袋。只能說這是令人嘆息的事了。

  • 2 # 北門猿

    我對五四那幫先驅者們很尊敬,但這裡請允許我黑一下錢玄同……

    眾所周知,當時舊社會處於一種黑暗、落後、遲滯僵化的狀態。當時年輕一代學者們在接觸西方文明之後,再回頭看看自己祖國,差距之大,實在讓人痛心疾首。於是難免有人出於激憤和急切,產生過於激進的念頭。

    錢玄同認為青年朝氣蓬勃,是改變社會的動力。(這思想也不光是他獨有,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裡呼喊“救救孩子”,就是認為青年是希望所在)而老傢伙們已經保守僵化了,不僅不能推動變革,反而會成為社會進步的阻礙。

    所以他提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口號:

    人過四十就該死,就算不死,也該槍斃!

    當然,等錢先生自己到四十歲的時候,他就再也不提這事了……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錢玄同生於1887年,逝於1939年,享年52歲。不過這典故雖然令人發噱,但年輕人的激切之談,倒也不足深責。

  • 3 #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提問者大概是想問,有沒有因為坐了有決定權位子的人,所以在做事的時候 ,說話做事就不經過大腦,根據自己權力好惡來肆意妄為了。

    按照上文的解釋,這種人還真的是十分多見。南北朝時候,被劉裕滅掉的南燕還有一件荒唐事。南燕的皇帝慕容超讓軍隊攻擊南面的東晉。打仗的理由,說來也十分荒唐。是為了奪取東晉的樂工而打。通俗地說,南燕皇帝想要一個演奏會樂團,下令攻擊東晉。去東晉搶演奏團。這可以說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了。

    到了唐代就有更多明顯的例子了。比如武則天的上位經過,李治想要立武則天為後,就是個拍腦袋決定的事情。這件事根本沒和太多人商量,李治的大臣們反對是肯定的了。但是,讓李治屁股決定腦袋的人,還不是武則天。是瓦崗寨的大將徐茂公(李績)暗示的。他對李治說,這是陛下的家事 不需要問外人 。

    李治去世後,唐中宗李顯繼位,他比他老爹更沒腦子,在大臣們一致反對的情況下,將自己的路岳父韋玄真火箭升官不說,還說出了一句讓自己顛沛流離十幾年的話。他說,就算把自己的江山給岳父,有什麼關係?事後證明,這句話的起因還是因為屁股坐的好才說那樣的話。

    到了宋朝,宋仁宗這個敗家子一類的人,也做了件多件屁股辦事的例子。宋朝的科舉考試,當然會有落榜生和中舉生存在。宋仁宗要求主持科舉考試的官員擴大招生。而且擴大招生的要求,現在看來簡直在無理取鬧。他命令招生辦的官員,如果遇到五十歲以上的考生,不許把他們隨便刷掉,要給他們官職。這可以說是宋朝後來“冗官”形成的原因之一了。

  • 4 # 閉家鎖的紅楓

    說個有趣的,比如以下這首詩,只要是上過學的都會讀: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朝人李坤,進士出身,據說有次偶然回鄉,30歲左右的李坤意氣風發,看到田野裡的農夫,在火熱的Sunny下鋤地,不禁感慨,隨口吟道: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這句詩一部分是講糧食來之不易,但另一部分卻在譴責官員的苛捐雜稅,不顧百姓死活,從這首詩來看,年輕時的李坤確實是個憂國憂民,有同情心的年輕人。

    但是這是李坤的年輕時代,到了他年紀大,官越做越大,就不一樣了。60歲以後,他的後臺李德裕成了當朝宰相,李坤的官運也來了。

    可這時的他,比起30年前就換了副心腸,他苛刻的對待治下百姓,很多百姓甚至從他的轄區逃走,去別的地方避難,而他卻說“飽滿的顆粒總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隨風而去,再正常不過,這事不必報來。“

    60歲的李坤,已經喪失了對小民的同情之心,徹底變成了一個官僚。

  • 5 # 孝陵衛小校

    首先想到的是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這是典型的“屁股決定腦袋”。

    傻傻的晉惠帝

    《晉書·惠帝紀》記載:

    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矇蔽皆此類也。

    這一條記載是為了說明晉惠帝的蠢和受人矇蔽。

    通常來說,晉惠帝被視為傻子皇帝,其諡號頗有諷刺意味。關於“惠”的諡法有兩種:

    1、柔質慈民曰惠。知其性。  

    2、愛民好與曰惠。與謂施。

    總之就是對百姓好,僅從晉惠帝得知百姓饑荒而發問的角度來看,他確實也是關係老百姓的,只不過問的問題比較雷人而已。這也確實與他養在深宮、長於婦人之手有關,他吃的都是玉盤珍羞,“肉糜”也就是肉粥確實不是皇帝吃的東西。如果換一個角度,我們就不會太過於嘲笑這個皇帝傻到可愛,如果置換為現代人說的“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你一口喝的”,這樣看來晉惠帝確實還是不錯的。

    另一方面“惠”這個稱號也確實有點“好人卡”的意思,如西漢的惠帝,明朝的惠帝朱允文,這些惠帝普遍都讓人唏噓,又心生憐憫,總之,你們努力了,只是命不好,也不能怪你們,大致是這麼個意思。

    社會的晉惠帝

    如果說,晉惠帝只是聽到了一次老百姓災荒,說出了經典的“何不食肉糜”,那確實很傻。

    但事實上,當時災年很多,朝廷也多次賑災。如:

    公元294年九月,“赦諸州之遭地災者”;公元295年,“詔遣御史巡行振貸”;公元296年,先全國大赦,再“曲赦雍、涼二州”;公元298年,“詔發倉稟,振雍州飢人,三月壬戌,大赦。”

    老百姓們遇上天災沒有糧食吃,會選擇吃草、吃樹皮,吃觀音土,再沒有辦法就只能吃人了,先揀老弱吃,再搶人、偷人吃,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換孩子吃,總之,為了活下去也是想盡了辦法。

    這些情況朝廷自然是知道的,人吃人在法律上自然是要禁止的,在民間更為道德所不容,所謂“虎毒不食子”。但是就在《惠帝本紀》中還有這麼一句話:

    “關中飢,米斛萬錢。詔骨肉相賣者不禁”

    就是說國家明文規定可以換孩子吃,吃人也是不得已,為了顯示殘存的道德,人們發明了將孩子剁成肉醬以減輕負罪感。那麼,將惠帝“何不食肉糜”放在這個地方去理解就完全是另外一層意思了,其中的無奈、悲愴、冷酷無情躍然紙上。此時的“屁股決定腦袋”真的是mmp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如今社會,結婚、生子、養育子女,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