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五林糕手

    因為在鄭成功收復寶島臺灣的時候,荷蘭駐軍穿著鎖子甲。被稱為鐵軍,鄭成功一舉收復寶島臺灣,擊潰荷蘭侵略者。故此稱呼鄭成功軍隊為鐵軍!

  • 2 # 米南德王問道

    鄭成功麾下有一支裝備特別好的精銳部隊,被稱為鐵人軍。這支軍隊實際上是當時的特殊環境,所催生出來的應急之策。這支軍隊的實際戰果和發揮,都不能說非常出色。但他們的外表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並且,這些人的登場也就意味著情況到了危急關頭。

    鄭成功的這支鐵人軍,實際上就是明末清初戰爭催生的產物。由於明朝的軍備水平長期非常抱歉,所以大部分明軍的盔甲等裝備都質量堪憂。結果,在朝代後期的戰爭中,屢屢被裝備更好的清軍擊破。但因為龐大的軍政體系,已經來不及做出調整,所以就只有鄭成功的軍隊有了相應的改進。

    因為是私家班底組成的部隊,鄭成功的軍隊在軍餉只配和武器供應上比大部分明軍要好不少。但鄭家有限的資金,還是需要在水師規模維持和進口西洋火器方面花費更多。普通的陸軍士兵,不可能得到太多的資金傾斜。一直到與清軍的大規模陸戰需要出現,鄭氏集團才發現自己的武備有點不能應付。

    雖然是在火器已經大行其道的17世紀中期,東亞地區的軍事科技水平卻不足以讓當時的軍隊以火器為主要作戰手段。所以,舊式的重甲在弓弩依然橫行的戰區,就有足夠的生存空間。何況在近距離的肉搏戰中,裝備重甲的部隊往往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鄭成功的私家軍,就是17世紀東亞軍隊的標註體現。先進的西洋武器已經出具規模,但不足以作為大面積換裝。普通計程車兵依然以土質火器和弓箭為主要遠端殺傷手段。

    鄭成功從小生活的多變環境,也讓他能夠見識到日本、西洋、明朝和清朝四個風格的武裝水平。除了明朝,其他三方都在一定程度上還保留了部分重甲配置。尤其是被日本人稱為南蠻甲的歐式板甲,在當時的東亞可謂是鶴立雞群。日本人只能進口少量,搭配傳統的日式大鎧,給有身份的領主使用。

    鄭成功的部隊顯然沒有如此好運。尤其是在面對不斷南下的清軍時,原本屬於明軍體系的他們,經常會顯得裝備過輕。滿洲的八旗軍,從起家開始就不斷加強自己的軍備水平。他們當中的重甲步兵,也是在東亞首屈一指的存在。在中遠距離上,對於明軍的土質火器和弓箭,都有不錯的防護效果。鄭家軍要與之對抗,就必須有自己成規模的重甲力量。

    所以,鄭氏就仿照清軍的樣式,組建了著名的鐵人軍。根據荷蘭人不靠的形象描繪,這些人全身的防護面積,比大部分清軍的比例還要更高一些。但從鎧甲的樣式來說,卻有兩種可能性。

    首先是比較少見的鐵片甲。這種樣式在古代的草原地區是屢有出現,但並不是東亞和中亞世界的鎧甲樣式主流。相比普通的鱗片甲來說,其甲片的面積更大一些,但彼此沒有呈現交錯排列布置。

    敢於使用這種盔甲,往往說明使用者對於自身的冶鐵工藝有很大的自信。雖然無力打造更大面積的整塊鐵甲,但這種鐵片甲還是可以在保證一定防護水平的基礎上,避免重複交錯排列所出現的多餘重量疊加。所有的甲片會依次排列在內層的布衣上,看上去特別顯眼。

    另一種可能,則就是和清軍或者明軍以前使用的扎甲。因為按照舊時的軍工體系,大部分東亞工匠只會打造扎甲,少量人會製作鎖子甲。而清軍所忠愛的布面甲,其實就是一種甲片內建式的扎甲。這也是東亞自古以來的扎甲獨大傳統。並不需要太高的冶鐵鍛造水平,還可以製造大量面積不大的甲片,用以替換。

    當然,更有可能是鄭成功的部隊在匆忙元件中,同時使用了以上兩種樣式。所以,在留下的各種記載和形象中,鐵人軍的樣子也不完全統一。但可以肯定的是,類似的裝備只有他們這一小批人使用。大部分鄭成功計程車兵依然是缺乏防護裝備的。而隨著鄭氏地盤的日益萎縮,這些重甲部隊的裝備維護也變得困難起來。所以在後期,已經不再見到鐵人軍隊相關記載了。

  • 3 # 吹雪無痕1224

    鄭成功在臺灣抵抗荷蘭軍的時候,為了打敗敵人他組建了一萬人的敢死隊,他讓士兵戴上鐵面具,身上穿26公斤的鐵盔甲天天刻苦訓練,敵人見此聞風而逃,不敢上山前。從此被稱“鐵輪”。

  • 4 # 論史

    因為在鄭成功的軍隊序列裡面有一支精銳部隊,這支軍隊是渾身披掛重型鐵質札甲重步兵,所謂“鐵人者,周身披鐵”,且作戰意志頑強,故名曰“鐵人軍”。這支軍隊就是為了壓制人馬俱重鎧的清軍重騎兵和重步兵而建立的,其鎧甲設計思路大概也是來源於清軍的滿八旗所披重甲,可以說是“取敵之技以制敵”。

    在切入正題之前,我先要解釋一下可能會產生的疑問。有人可能會質疑我的觀點,既然鐵人軍用的是鐵札甲,而清軍用的可是綿甲和布面甲,鐵人軍鎧甲怎麼可能是模仿清軍的呢?

    這個問題我認為是有待商榷的,至少在清朝初年,鐵質札甲在清軍中依然很流行,就比如說下圖是《董衛國紀功圖卷》,裡面的清朝將軍所穿戴的就是鐵質札甲。附圖。

    具體到清朝未入關前,後金(清)配備鐵質札甲的比例是相當高的(也有綿甲和布面鐵甲),努爾哈赤攻打葉赫部的時候,遠遠望去“滿洲兵盔甲明如冰雪”。如果是布面甲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視覺效果,只有打磨精良的鐵甲才有這樣的視覺衝擊力。

    事實上徐光啟在他的奏疏中也表明女真軍大量使用的是甲片裸露的鐵甲,而且還可以防禦鳥銃,質量相當高,所謂“虜多明光重鎧,而鳥銃之短小者未能洞貫”。要特別指出的是徐光啟所說的“明光重鎧”,指的可不是唐朝的明光甲,極有可能指的就是鐵札甲。八旗軍憑藉著重甲的保護,不管是騎兵作戰或是下馬步戰往往毫不畏懼,敢於肉搏廝殺。

    我們說回“鐵人軍”。

    就在順治十三年,鄭成功率軍進取福建羅源、寧德等城,清軍急忙派遣梅勒章京阿格商、巴都、柯如良等人“帶真滿馬步數千,尾後牽制”,鄭成功定下誘敵之計,阿格商等人被誘至護國嶺之後,由於道路崎嶇,不得不下馬作戰,“阿格商等各下馬打死仗”,鄭軍遂繼續三退誘敵,阿格商部披掛重甲,徒步追趕,體力疲憊,鄭軍迅速發動反攻,殲滅阿格商部。

    《從徵實錄》:格商果三追,我即三退,彼力倦,我兵齊力追殺。陳魁執牌直取格商,把作一堆,身中二矢一刀,幸陳蟒繼至,將格商殺死,救回陳魁。虜練格商被殺,即少退,我兵乘勝趕殺。一時把不上馬者盡被殺死,積屍遍野,拾獲弓箭、馬匹不利。

    儘管這次戰役中,鄭成功的軍隊大獲全勝,但是卻對清軍的下馬重步兵作戰能力、裝備有著深刻的印象,遂產生了建立自己的重兵集團的想法。

    《從徵實錄》:集諸將議曰:“先年護國嶺殺敗阿格商所拾衣甲,全身披掛是鐵;所以敢下馬打死仗者,恃有此耳。其如我兵精勇何?今我亦用此披掛,剿殺醜虜,諸將以為何如?”

    在甘輝的支援下,鄭成功先進行了實驗,將清兵所穿戴的重甲給手下將領王大雄穿戴,王雄“手執戰具,步伐整齊,如赴敵狀,動履如飛”,鄭成功見此情形非常高興,說道:“似此可縱橫天下矣!”遂確定了建設重灌部隊的決策。

    在選拔流程上,加入鐵人軍計程車兵經過了層層篩選,先由各將領在鎮營中挑選,分為上、中等撥入虎衛鎮。成績中等計程車兵又選拔一次,“方同上等調入”,再於演武廳設矣三百斤的大石,選中之人提石繞演武廳三圈,不能做到的,即行淘汰。

    鐵人軍全身上下披掛著鐵盔、鐵鎧、裙圍、鐵鞋、鐵面等裝備,其攻擊裝備有斬馬大刀、弓箭、盾牌等項。最小編制是六個人一班,兩個人手持斬馬刀、兩人持團牌(筆者估計配有腰刀)、另外兩人或持斬馬刀或持長槍(鋛我估計是長槍)。必要時可以分成三人一個小隊掩護作戰。

    《明季南略·鄭成功入鎮江》:其兵三人一伍,一人執團牌蔽兩人,一兵砍馬,一兵砍人,其鋒甚銳,一刀揮鐵甲軍馬為兩段。《從徵實錄》:每班帶班長六員配雲南斬馬刀各二、牌鋛各二,弓箭則全班俱執。又十班之中弓箭居四,刀牌居六。

    一個鐵人軍士兵後有三名伙伕確保,平時幫助鐵人軍挑帶盔甲,以免行軍勞頓,戰時穿戴披掛。

    鐵人軍的數量各史書記載不一,我只能保守估計為一萬人以下。《臺灣外志》記載為 5000人;《甲申朝事小紀》記載為8000人;而委員的《聖武記》記載為10000人,實莫衷一是也。

    鐵人軍在鎮江之戰中大出風頭,確實壓制住了清軍的重步兵和重騎兵,搞得清軍狼狽不堪。清軍騎兵“萬騎突前,鄭兵嚴陣當之,屹然不動,俱以團牌自蔽,望之如堵。清兵三卻三進,鄭陣如山,而清之長技盡矣”。

    而鐵人軍給清軍帶來了極大的,與鐵人軍交鋒的清軍重騎兵損失慘重。“時有虜騎三百,直衝我頭疊(陣)之內,在二疊之前。我頭疊之兵任其衝突,安然不動,被我二疊直兵並人馬砍死”。清軍就是下馬步戰,也佔不到便宜,清軍“盡行下馬死戰,我師奮勇衝其陣,斬殺不計其數,隨皆瓦解”。

    鐵人軍給清軍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撼,一時進入了懵逼恐慌的狀態,清將管效忠感嘆道:“吾自滿洲入中國,身經十有七戰,未有此二陣死戰者!”,並向北京方面求救,稱鐵人軍“俱全身披掛,箭射不透,刀斬不入,瓜鎮二戰敗回者魂魄尤驚,策戰者鞠縮不前”。

    鎮江之戰勝利後,鄭成功和張煌言連下4府3州24縣,一時形勢大好。但是由於鄭成功的輕敵,在兵圍南京的過程中,鄭成功誤信清廷江南江西總督的緩兵之計,大意輕敵,於城下困守,“諸軍釋戈開宴,縱酒捕魚為樂”,被清軍偷襲,部將甘輝、萬禮等人戰死,可想而知,經過層層選拔的鐵人軍可能在此戰中損失慘重。

    引用文獻:《徐光啟集》、《從徵實錄》、《臺灣外志》、《甲申朝事小紀》、《明季南略》、《聖武記》、《小腆紀年附考》、《清太祖武皇帝實錄》

  • 5 # e_listen141814398

    鄭成功是東林黨領袖錢謙益(就是你們所說的那個“水太涼”的先生)的學生,也是錢謙益的得意門生,是一介儒生,他父親鄭芝龍才是海盜。錢謙益多次庇護鄭成功,並因此被清朝廷關押了起來,柳如是運用他做妓女時候的積蓄,多次營救錢謙益,早已傳為佳話。當年,方國安和鄭芝龍都是馬士英的死黨,他們最終都投降了清朝,從史書上看,方國安和鄭芝龍投降清朝跟馬士英的關係很大,特別是方國安的投降。鄭芝龍投降的時候,還與鄭成功做了辯論,鄭芝龍說雖說咱們人多,但馬士英所部江北四鎮的人馬,絕對比咱們20萬人馬多了很多倍,何況馬士英還有長江天險,當年鄭芝龍從福建調了大批軍隊參加了長江防守,但馬士英把吹牛逼的重賞,說真話的關起來毒打,於是警報寂然,鄭芝龍的部隊雖然打了很多次勝仗,但由於沒有警報,清軍依然順利渡過了長江,可見清軍是不可戰勝的。最後,鄭芝龍不聽鄭成功的勸告,決定投降清朝。

    鄭成功最後成了南明抗清力量的主力,由於清軍的海軍實力極差,鄭成功可以長期與之周旋,如果當年,馬士英不要那麼殘暴剛愎自用,聽從東林黨的建議,建立弘光政權的水師部隊,則清朝部隊,隨時可能後院起火,根本不可能征服整個中國。由此可見鄭成功是一個堅決抵抗滿清殖民統治的鬥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膽囊炎,膽囊壁實性結節是怎麼回事有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