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讓我心醉2
-
2 # 喜兒157
成分:
黑釉主要呈色劑為氧化鐵及少量的錳、鈷、銅、鉻等氧化著色劑。通常所見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釉料中氧化鐵比例為8%左右,如將釉層加厚到1.5毫米時,燒成的釉色即呈純黑。以鐵為呈色劑,塗層厚約1.5毫米,經氧化焰焙燒,呈純黑色。
黑釉釉料為石灰釉和石灰鹼釉兩大類。據有關資料記載,中國至遲在東漢時就能燒製黑釉,東晉至南朝初的德清窯,用含鐵6―8%的紫金土配製黑釉,釉面光澤,色黑如漆。東漢、東晉等早期黑釉屬石灰釉,唐代以後基本上都改用石灰鹼釉。
黑瓷它與青瓷雖然都以鐵為主要著色劑,生產工藝也基本相同,但是區別在於釉料裡的氧化鐵含量和燒造溫度不同。氧化鐵高於3%,在4%-9%以上就能燒出黑瓷,氧化鐵低於3%會燒出青瓷;位於二者之間的氧化鐵含量,則常常出現不同深淺的醬釉呈色;這幾個呈色混雜,所以我們看到的早期黑瓷與青瓷,釉色黃綠交替,或黑或醬,同件器物上常常顏色不一。或者這點也因此啟發了後來特意的窯變品種;無論如何,東漢中期以後,中國瓷工就能準確燒造青瓷和黑瓷了。
分類與時代:
就黑釉的品種而論,可以分為一般黑釉與花色黑釉兩大類。油滴、兔毫、玳瑁、麻醬釉等,即屬花色黑釉。黑釉瓷器出現於東漢中、晚期,但當時的釉色為深褐綠色乃至黑色,釉層也薄厚不均,常有淚痕,並在器表的底凹處聚集著很厚的釉層。早期燒製黑釉最成功的首推東晉時期浙江德清窯,所燒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唐代黑釉較為盛行,(唐代瓷器的發展,儘管南方以越窯青瓷為代表,北方以邢窯白瓷為代表,形成了“南青北白”兩大瓷窯系統,但黑瓷的生產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也佔有一定的地位,為宋代黑瓷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宋代則是黑釉的高峰時期。明、清時期御器廠所燒黑釉器做工精細,多在純淨的黑釉上施以各種低溫色彩,黑釉則成為各種美麗顏色的襯托。
產地與窯口:品種及工藝特點?
中國唐代燒製的鐵鹽呈色的黑釉瓷器。在陝西、河南、山東等地均發現了這類瓷窯,以河南為最多。
河南鞏縣是唐代瓷窯比較集中的地區。今發現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與三彩陶器的窯址 3處。燒製的黑瓷有瓶、壺、碗、盤等,胎體潔白,釉色黑,但不甚光亮。其中有些黑瓷由於生燒往往還產生一種俗稱“茶葉末”釉色的效果。河南地區除了鞏縣窯外,燒黑瓷的還有鶴壁集窯、郟縣窯、密縣窯以及安陽窯等。
陝西的黃堡鎮銅川窯,唐代以燒製黑瓷與白瓷為主,兼燒青瓷。黑瓷的造型多種多樣,有碗、 盤、 盒、燈、盆、壺、蓋罐等。碗有兩種式樣:一種五花瓣口圈足碗,胎骨薄,色灰質細,釉色黑而光亮;另一種為唇口平底碗,胎質粗,釉色不甚光亮。
山東淄博窯位於淄博市淄川區磁村,從窯址規模之大來看,它的黑瓷產量比河南、陝西多。但器形比較單調,以碗為最多,瓶、壺、罐、爐較少。器皿均為平底,有的底部中心微凹入。這種作法遺存著隋代風格。淄博窯的黑瓷除具有平底的特徵之外,釉質晶瑩滋潤、色黑如漆是它的特色。器物的底部一般比同時代瓷窯產品為厚,甚至有的厚達 2釐米以上,佔器高的三分之一還多,給人以穩重之感。
唐代燒黑瓷的瓷窯還有山西的渾源窯。此窯生產一種外施黑釉,裡為白釉的碗較為特別,這種施釉方法在北方尚少見。
回覆列表
黑釉瓷器最早出現在東漢中晚期,這時的底釉為深褐綠色和黑色,釉層凹凸不平。發展到兩晉南北朝時,黑釉瓷器的底足為磚紅色、淺褐色,底層較厚,有黑色光澤。宋代是黑釉瓷器的巔峰,此時的瓷器底足發白,釉面富有光澤,質量可與瓷器媲美。
1、東漢時期
黑釉瓷器最早出現在東漢中晚期,此時的黑釉瓷器的釉料多半為石灰釉,胎質較粗糙,瓷器的底釉多為深褐綠色和黑色,釉層凹凸不平,會出現流釉現象。
2、兩晉時期
黑釉瓷器發展到兩晉南北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含鐵量為6%~8%的紫金土來配置原料,底足釉質呈磚紅色、紫色或淺褐色,底層較厚,含深沉的黑色光澤。
3、宋代
宋代是黑釉瓷器燒製的巔峰,原料採用了石灰鹼釉,品質較高的底足胎土較白,外壁釉質飽滿,底足無釉,釉面比較光亮,有潤澤感,質量可與同期瓷器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