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雨衣課堂

    01 吵架不是壞事,是親密關係發展的必然產物

    有人聽到吵架,就會想到充滿硝煙的戰場。其實,吵架,並不是什麼壞事,反而是親密關係發展的必然產物,和親近的人在一起,才會吵架。

    生活就等於衝突

    生活裡,有太多需要決策的事情。家務誰來做,馬桶圈到底是抬起來還是放下去,誰來管錢,孩子喝什麼奶粉,吃什麼輔食,上什麼幼兒園,一件一件的事情都需要做,到底誰來做決策,誰來負責,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狀況。如果夫妻二人所有的事情都能達成共識,那衝突就不存在了。但事實上,哪有那麼多的心有靈犀呢,即使有,也只存在童話世界裡。生活就是一個衝突,接著有一個衝突。

    不會吵架,才是親密關係的殺手

    衝突不會導致家庭出現裂痕,不會吵架才會。正因為見過了太多錯誤的吵架姿勢,所以人們才會對吵架望而生畏,看到吵架,就只會想到不好的結果。吵起架來,雄赳赳氣昂昂,誰也無法阻攔我前進的步伐,經常吵著吵著就惡語相向,甚至拳腳相加,到最後連為什麼吵架都忘記了。錯誤的吵架姿勢,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反而吵出了轟轟烈烈的傷害,這樣的吵架,沒有任何的意義。

    02 用正確的姿勢吵架,才能越吵越好

    人為什麼會吵架?表面上看,吵架是因為有衝突,有分歧。再深挖,吵架是因為人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朱迪斯·萊特和她的丈夫鮑勃·萊特,把沒有滿足的需求稱之為渴望。吵架的本質,就是要喚醒人內心深處隱藏的渴望,實現自己的渴望。

    所以,吵架要先了解自己的渴望,才能有針對性的實現渴望。

    明確爭吵的本質,挖掘深層次的原因

    在《如何正確吵架》中,萊特夫婦列出了常見的渴望型別,包括獲得安全感、愛和關心他人、與他人產生聯絡、表達真實的自己、感到自己有影響力、發展人際關係等。

    前幾天發生在我身邊的一件小事情,讓我對渴望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一個媽媽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帶孩子去找他的好朋友玩,他突然讓我自己回家,他去留在好朋友家,做他們家的孩子。我心理萌生了一種“養了個白眼狼”的想法,好容易養他這麼大,說不要我就不要說我了。

    晚上睡覺的時候,他又不停的說,"媽媽,你還是把我送到樂樂家吧,我去做他們家的孩子。"我問為什麼,他不說,我就跟他說,"如果你真去樂樂家,我會想你的,我捨不得你離開我"。

    過了一會兒,大概是被我的表白感動了,他說,"你把我送到樂樂家,這樣你就方便了,我也不吵你了。你還可以再生個女孩,家裡就安靜了。"

    我才恍然大悟他奇怪行為的由來。在他大吵大鬧的時候我曾經說過,如果我生的是個女孩就不會這麼吵。他要去當別人家的孩子,看起來是白眼狼的行為,但實際上他是想得到我確認是愛他的,我說的話是不當真的,他是想得到安全感。

    孩子自己很難表達內心的渴望,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的行為中找到答案。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會被孩子表面上離譜的行為迷惑,進而生氣、憤怒,覺得孩子的行為不可理喻,錯過了和孩子真正溝通的機會。

    伴侶之間發生衝突,同樣需要挖掘衝突背後的本質,找到內心深處的渴望。只有深入瞭解自己的內心,你才能明白,讓你心煩的不是沒放進櫃子的衣服,而是雜亂的房間帶給你的不安全感,讓你生氣的不是對方遲到,而是你需要對方用守時來證明你的重要性。

    清除固有觀念,構建理性的反應模式

    發現了爭吵的本質,就沒有必要逃避爭吵了,問題就在那裡,不會因為你視而不見就消失,所以積極主動地挑起爭吵,在爭吵中解決問題,才是讓關係正常發展的方式。

    怎麼爭吵呢?你一言,我一語,緊密的互動,坦誠的交流,讓爭吵變得更公平,這就是積極的互動。不提倡用逃避的方式維持表面和平,虛假的互動,或者有破壞性的行為,比如動手,說髒話,放狠話等,這些行為統稱為消極互動。

    戈特曼有個有趣的研究,幸福的伴侶出現分歧時,積極與消極互動的比例是5:1,而最終離異的夫妻中,這一比例是0.8:1。還有一些感情非常穩固的夫妻,即使在爭吵時,這一比例也能達到20:1。這就意味著,你每做一個破壞性的舉動,比如翻個白眼,表現出抱怨的樣子,都需要用5個積極的舉動來能彌補。

    現在不妨閉上眼睛回想一下,在和伴侶互動的過程中,你是用積極方式多,還是消極方式多。如果你習慣用消極的方式來打擊對方,鄙視對方,那你就要小心了,畢竟,一個消極的行為,就要用5個積極行為來彌補,積極行為不達標,那這段關係可就陷入危機了。用積極的方式互動,才是能解決問題的正確的吵架姿勢。

    03 正確的吵架,讓生活更幸福

    會吵架的人,才會生活得更幸福。因為會吵架,會解決很多生活中的問題。

    正確的吵架,提高掌控情緒的能力。

    吵架是發現自己,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因為每次衝突的出現,都是發現自我,挖掘內心渴望的過程。探索內心的渴望,其實是對自己獨立人格的探索。

    《都挺好》裡的蘇明成和朱麗經常吵架,但他們的爭吵,很少能解決問題,因為蘇明成並不是獨立的人。他和朱麗平靜幸福的生活,都是因為蘇明成媽媽的英明指導。離開了媽媽的蘇明成,就失去了依靠,他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問題,遇事就會逃避,就像沒斷奶的孩子。

    生活的磨礪,才會讓沒斷奶的孩子斷奶。只有透過不斷地審視自己,找到內心深處的渴望,才能看清自己,慢慢長大。

    正確的吵架,會讓親密關係更親密。

    吵架,不是為了控制誰,也不是為了證明誰厲害,而是為了解決問題,是為幸福而戰。每次吵架的過程,都是探尋雙方內心渴望的過程。吵來吵去,就會吵出一條康莊大道,吵架變得輕車熟路,問題解決越來越快。

    透過吵架,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讓身邊人展現最好的一面。只有深入的挖掘自我,勇敢面對問題,積極互動,永遠保有一顆追求之心,生活和人際關係才會越來越好,收穫愛和快樂,把幸福分享給更多的人。不懼怕吵架,幸福不是現成的,要靠耕耘才會有收穫。

    吵架的吵,口字旁邊是個少字,代表少開口,慎言。吵架,最忌諱口不擇言,一定要慎言,多思考。思考衝突的本質,思考自己和對方內心的渴望,不拘泥於問題表面。會吵架的家庭,會越吵越和睦,越吵家庭越幸福。不會吵架的家庭,可能早就分道揚鑣了。

    按照正確的吵架姿勢行動起來,解決家庭中存在的隱患,傾聽孩子內心深處的渴望,別被他的混世魔王外表迷惑了,孩子的小內心也是很脆弱,很豐富多彩呢。

  • 2 # 如意媽咪愛生活

    隨著孩子長大,跟父母產生意見不合,隔閡是正常的,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

    有的時候父母根本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

    只能說,父母也該與時俱進,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適當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儘量以朋友的方式相處

  • 3 # 美美噠說娛樂

    現在和孩子發生的爭執,就是學習上的事。

    真的是學習之外父慈母愛,一到了學習,立馬上演全武行!

    沒辦法,小孩子只知道玩,現在不盯緊,以後更費勁!

  • 4 # 蔡春

    做家長的當和孩子正面衝突時,只有學會心理學才能逐步地意識到教育方式的是否得當,說話,語官言,技巧,工作方式,語氣,舉止,耐心力,冷靜程度,邏輯思維,都應該分析,將心比己,換位思考,求同存異,擱置爭議,爾後再分析,自己儘管也是從孩子過來的做家長了,但經歷的時代,背景,發展與社會潮流,經濟步伐,文化程度,開放政策,學習環境不一樣,過去物質缺乏,現在幸福生活,過去艱苦奮鬥到現在孩子在蜜罐中幸福成大,由從小嬌生慣養的乖孩子,唯聽事從的小孩,到中學獨立主張,人格分裂,處於進展中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逆反心理,不聽良言逆耳話,甚至與老師對著幹,與家長針鋒相對,使家長們為教育喪神傷精神,苦不堪言,氣得抖,語無倫,手作癢,熬不住,想武力,打壓他,結果呢?欲速則不達。反而讓小孩更瘋狂地絕食,逃學,出走,極端行為,家長反而壞事可悔,痛思,哭傷,求助這一系列教育後出現的問題,作為做家長的應深思自己的行為舉止,養了他就應對他負責,不妨當朋友照顧,當同事交心,做親人關懷,從方式上冷靜地對待爭吵,溝通最重要,放下家長的身架面子,促膝傾談或冷靜過幾天剩孩子心情高興時不妨由父或母邀下來爭對此事進行議論,明是辨非,進行換位思考地有度教育,從不同角度去引導他反思自己的錯誤的言行舉止,從而達到效果。千萬勿打孩,重在教育的耐心,耐力,往正道上引,顧及成大孩子的"面子",該表揚孩子,該檢討自己做家長的錯就要勇於承認,交友貴在交心,溝通理解,換位思考更重效率,與孩子衝突時就要冷靜,棒打(將來)未(成人)便出孝子,只因時代開放己與過去天壤之別!

  • 5 # 宸媽碎碎念

    和孩子發生爭執的原因有哪些?總的來說只有兩種情況:孩子不理解父母不聽父母話或者父母不理解孩子不聽孩子話。也就是說,雙方不理解。

    當和孩子發生爭執的時候,父母應該怎麼做?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強調親子關係,強調關係的連結。如果和孩子發生爭執,父母強制性的用自己的成人身份去壓制孩子,要求孩子聽話或者遵從自己的意願,這就是赤裸裸的以強凌弱。正確的做法如下:

    首先,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情緒控制是人一生的功課。而父母首先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其實也是給孩子做一個良好的情緒控制的示範。如果孩子輕易的能夠把父母激怒從而起爭執,那麼孩子必然將從父母的情緒失控中錯誤的理解為情緒失控是正常的表現,從而自己也學著同樣的情緒處理方式。

    其次,父母要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孩子是愛父母的。孩子對父母的愛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事業不好,或者不能滿足自己的願望就不愛父母,可是很多父母卻常常對孩子說“你不……我就不愛你了……”

    所以,如果孩子和父母發生爭執,父母應該主動的去傾聽,去了解孩子內心的聲音。孩子在和父母觀點不同的背後真實原因是什麼?這才是父母應該去了解的。

    第三,父母要理解孩子,從孩子能夠理解的角度去分析問題給孩子。

    成人和孩子的認知不同造成了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意識不同。所以,在瞭解了孩子和父母發生爭執的真實原因後,父母應該理解孩子,並且能夠從孩子能夠理解的角度去幫助孩子分析問題,給出良好的建議和示範。

    家庭教育才是孩子最基礎的教育。家庭關係中,不可避免會出現父母和孩子的觀點不同的情況,而良好的家庭關係中遇到這種情況,往往是理智而冷靜的處理。簡單粗暴的以成人身份壓制孩子必然是不妥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8全明星1v1“麻辣香鍋”輸給蘇寧新中單,是怎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