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慕芝群
-
2 # 仙人乘槎
楊伯峻、孫欽善較好,錢穆、楊樹達都是前輩學者注《論語》的翹楚。朱熹注流行幾百年。劉寶楠較全,適合細緻研究者反覆研讀使用
-
3 # 0影士
這幾位都欠水平
″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是知也″
此中妙″為″乃仁者所能″知″
半部《論語》活天下
非一般人所能知 何談譯
吾等學尚未達也
-
4 # 張加林11
300.9.20子曰:"君子不器①?"(28.1.2.12)
譯:孔子說:"君子可以說是:道德高尚學識淵博,有濟世經邦文韜武略用無不周的優秀人士.不能簡單與之一般能工巧匠有特技專長人士等同相提並論.因此對待君子不能當作是一般普通的器皿機械工具,僅有單一專用侷限使用的功能.同樣君子也不應該心胸器量狹隘,自以為成大器而自命不凡,鄙夷不屑低微的忍勞忍怨的工作.君子也應該注重培養珍惜人才,做到人盡其才.要愛護自然萬物之器質,生態資料的平衡繁衍,不揮霍無度浪費有限的自然資源.做到物盡其用一器多用變廢為寶利用再生資源,這就是所謂:大材大用小材小用的道理.”
注:①器:廣義指萬物之形象物質,狹義指人才,品質,器量,器皿,器具,機器.
-
5 # 梁山柴
我覺得楊伯峻和錢穆先生的譯註可以互參,逐章逐句,適合初讀、精讀,他們的意見有時並不完全一致。有的依據出自程樹德先生的《論語集釋》,這是歷代對論語解讀的大彙總,各家的分歧各有解說,自古有之。
李澤厚的解讀,更學術化,包含著他哲學思考,不是很通俗。
辜鴻銘的解讀,我認為得放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他所高揚的“華人的精神”,少不了論語的滋養。但有的觀點,並不通行。
南懷瑾先生的解讀,得通覽深讀整部論語之後,才能瞭解他從宏觀上的認知和把握。
我在比較閱讀這些大家的論語讀法,還沒有讀完,不見得正確,供參考指正。
-
6 # 雲在青天水自流
我正在發《一起通讀論語》,在前言中一有段對各種注書的評價,供參考:
關於註解《論語》的書,可以說汗牛充棟。現當代也出了不少譯註的書。對一般讀者而言,比較好的入門書有楊伯峻《論語譯註》,錢穆《論語新解》,孫欽善《論語本解》,楊逢彬《論語新注新譯》,黃克劍《論語解讀》,徐志剛《論語通譯》,毛子水《論語今注今譯》等,有註釋,有譯文,都是不錯的普及本。還有幾種可以參考,如李澤厚的《論語今讀》,著重從哲學角度解讀,有譯文,但基本沒有字詞註釋。李零教授《喪家狗——我讀論語》,是他給北大中文系上課的記錄整理而成,串講全篇,但沒有譯文,只對部分字詞的有解釋。至於南懷瑾的《論語別裁》,名氣很大,但不適合當入門書,作者海闊天空“擺龍門陣”,見識廣博,知識面很雜,但疏於字詞的講解,存在一些硬傷。《辜鴻銘講論語》是從英文版翻譯而來,體現了作者學貫中西的特色,不過有很強的傾向性。上述這些書,對學習《論語》而言,各有特點和長處,也有侷限和不足。《論語》總體來講,文字比較淺顯,大多數地方大家的理解沒大差別。但因為文字簡約,又不清楚說話時的具體語境,也有不少理解上的歧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綜合比較,折衷求是。
如果學習完這些,對《論語》有興趣深入研究,還可參考近人程樹德的《論語集釋》(以下簡稱《集釋》)。該書引用自漢至清《論語》注書680種,集大成之作,給後人研究提供了方便。但錢穆評價說廣而不精,使讀者如入大海。清代劉寶楠的《論語正義》很多學者認為學術水平較高,體現了當時訓詁考據的水準。再往前推,宋代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影響很大,元明清科舉考試必讀書,重義理,輕考證。再前,比較有影響的還有三國時期(魏)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等等。近年來中華書局均有刊印。
-
7 # 胡建畫虎蘭
我覺得要兼併吸收,有條件有興趣就都讀,每個人的理解是不一樣的,看完再結合自己的經歷去做判斷。沒有誰一定好或者一定不好的。
-
8 # 小觀點
北大的蔣紹愚講的《論語》不錯,他只講語音語義和語法,而不講世界觀,這種講授方式對於成年人來說很厚道,也不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楊伯峻的《論語》也是側重於字義,但是有很多地方牽強附會,或者說他自己也不是真懂,但是會硬剛著解釋,這是他治學方面不夠嚴謹的地方。臺灣省的學者毛子水的《論語今注今譯》也不錯,主要是這個老人治學態度嚴謹,自己搞不懂的就直接說自己不懂,他的缺點就是過於相信朱熹等人的註釋,沒有什麼新意。李澤厚講的《論語今讀》實在不敢恭維,非得用西方的哲學方法和觀點來生拉硬套論語,而且還相當的自戀,個人感覺就像個神神叨叨的巫覡。錢穆太過迷信《論語》了,當然了錢先生可能真的在論語中體悟到了很多超出常人的東西,但是他得主張近乎是無差別的學習和崇拜也就是他說的每個人都得至少讀《論語》一百遍有些偏頗,《論語》對於我個人來說的確是一本十分難得而且非常有指導意義的書籍,但是因此推廣到所有人,我是不贊成的,畢竟有的人是可以透過其他的書籍來開悟的。就像有的人喜歡魯菜,有的人喜歡粵菜,有的人喜歡中餐,有的人喜歡西餐,我們不要因為自己喜歡吃中餐就逼著所有人都吃中餐,這樣有失厚道。南懷瑾講《論語》就是在講故事,而且還摻雜著很多神話故事,是當不得真的,當睡前故事聽可以,但是這要把他講的當真,你總會有機會證明自己是被騙了的。辜鴻銘本的論語沒有讀過,估計以其標榜的自己學貫中西來猜測,恐怕也不一定會很高明。中國的經典還是應該用純粹的中國思維來思考更靠譜一些。
-
9 # 長河流月閒看新晴
都是胡說!提問的也有問題。論語接近於白話,直接讀原文,多讀幾遍,理解不深標註出來,回頭重看,以論語解論語,是最好的解讀
-
10 # 關東隱士
如果從純文字角度講,當然是楊伯峻注得最好,他把論語從解剖角度細分,可以說分到了細胞一級。
從對經典的尊重上,辜鴻銘和南懷瑾更值得推崇,這兩個人心裡有一個“聖人孔子”,註解起來自然不敢跟楊伯峻一樣解剖、分解《論語》。
李澤厚介於楊伯峻與辜鴻銘之間,他的註解更多的傾向於標準化分析,由於其留學背景,李澤厚的《論語》更符合所謂“科學分析”。
最後要說到錢穆,他的論語註解雖然不及辜鴻銘、南懷瑾一樣心中尊崇一個聖人孔子,但錢穆也是以仰視的態度解讀《論語》的。所以,我個人更喜歡錢穆版《論語》。
讀《論語》的目的是增加個人素養與內涵,改造自我品格;如果僅僅是為了解剖《論語》的文字,那還不如刷抖音呢。這就像現在的教育,數理化的作用僅僅是學了12年考個大學,然後可能一輩子99%的數理化知識都用不到,那浪費這12年光陰豈不很冤枉?因此,我推薦辜鴻銘、南懷瑾和錢穆版《論語》。
回覆列表
中國文化講究文武並用、剛柔相濟。儒家經典與兵家經典二者不可偏廢,最好將《論語》與《孫子兵法》搭配研讀。
我推薦北京大學李零教授的《去聖乃得真孔子》和《兵以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