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吐不快老師我要發言
-
2 # 哈哈陳91
如果不對清末,整個清朝堂的表現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就無法對清朝大員做出正確的評價。這種評價不能是喊口號、扣帽子的批鬥大會。
-
3 # 魏東雙
中國歷史上有為尊者諱的傳統,尤其是帝王。君主的舉措失當當時由臣下承擔後果,可以理解,但旁觀者和後人以此為事實就讓人不解了。
對李鴻章的敵視,是認為他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其實這個大鍋一個連奴才都不是的臣背不起。
當時大清的事慈禧太后和李鴻章誰說了算?
條約條款不彙報?不簽印能生效?戰敗原因?戰爭起因?
熟知史實的都知道,李鴻章是清末的肱股之臣,從淮軍剿太平軍、辦洋務、聯俄抗日聯日抗俄保東北、別人打了敗仗去善後等等,王公貝勒一大堆誰能做得到?
辛丑慈禧草率宣戰,之後年逾七十的李鴻章與八國逐一談判,在東京面部中了一槍換了一億兩白銀,慈禧仇怨、輕淡的一句“知道了”就打發了,豎年愁怨而終。
一個被當時列強稱為“東方俾斯麥”的李鴻章,在祖國卻被描述得那麼不堪,實在讓人無語。
-
4 # 原野牧哥339
如果沒有李鴻章,或許滿清早滅亡二十年!李鴻章有能力,也具有愛國主義,用“治世能臣”來評價他也恰如其分。只是滿清王朝太腐朽了,李中堂也無回天之力!
-
5 # 寧致遠677
李鴻章的歷史地位是由他簽署的出賣國家利益的不平等條約確定的,不是由日常做了幾件什麼好事壞事來確定的。做人要有點歷史視野!別聽風就是雨!
-
6 # 平和淡定的對待人間凡
中國歷史上大清朝慈禧太后時期的朝廷官員李鴻章,歷史評說他就是封建王朝為虎作倀的一名殉道者,陪葬人物,和曾國藩一樣都是那個時代為封建王朝服務的歷史人物,但,細說起來,同時,他又和兩湖總督張之洞一樣,為中國引進洋務運動,引進工業化程序起到過倡導,促進作用,這就是李鴻章在中國歷史上做出的最大的功績!
-
7 # 老聶48775587
李鴻章是歷史的產物。他能夠做到那個位子。一定是對當權者來說是有功的。但是功過不是一個人說了算的、也不可能會得到公正的評價。對歷史評價也是沒有標準的。都是站在各自的角度去評價別人。統治集團更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去評價歷史人物。而為自己的集團利益服務。
-
8 # 李豐2077073195122
李鴻章是圓滑的讀書人,更是貪得無厭的大俗人,懂得討好老女人,經營到至高無上的官位,討好洋人為自已謀得富繞的身家。這樣的人還真是當代某些人不二的榜樣。所以至今還會有人抬舉他,歌頌他。
-
9 # 西瓜小石
現在像李鴻章這樣的人很多,一心只想巴結外中國人,自己從中獲取利益,不費一兵一卒,不用一點力氣就能享受榮華富貴,衣食無憂,對底層生活的人不聞不問,自己卻高枕無憂
-
10 # 那個米
成王敗寇,有什麼好說的?
就算你有99分的成績,甲午戰爭打輸了,一下就給你扣掉150分,你只能負51分。
所以李鴻章並不是一文不值,而是值很多很多文,2.3億兩白銀,這是多少文啊,李鴻章完全就是日本人的民族英雄啊。
自己不爭氣,怪誰?
回覆列表
同治中興四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前三位的評價較為統一,曾國藩建立湘軍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左宗棠定鼎新疆,張之洞實業救國,而對李鴻章的評價則較為複雜多面。
有人說“年少不識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李鴻章是以一人當一國”、“ 在清朝腐敗透頂、闇弱無能的歷史環境下,李鴻章憑藉一己之力,將損失降低到最小、將利益最大化那就是不輸”。李鴻章自己也辯稱是大清國的裱糊匠,大廈將傾無能為力只能表面塗點漿糊暫時遮風擋雨。所有這一切都在為李鴻章翻案,我想說的是李鴻章這個案翻不了。
歷史畢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李鴻章一手創辦北洋海軍,耗資巨大,對外宣稱戰力非凡,卻在1894年的甲午海戰中慘敗於日本這個彈丸小國而土崩瓦解、灰飛煙滅;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與遼東半島、賠銀兩億三千萬兩,臨死嚥氣前還簽訂了《辛丑條約》。
這就是最大的事實。
黃海海戰前,北洋艦隊申請緊急換裝速射炮、補充彈藥,以應緊急之需。李鴻章卻以慈禧太后祝壽需要用款、不敢轉請之名予以拒絕。同時這個當年挖空心思為海軍籌款的人最終卻變成了一個同樣挖空心思挪款建園的人,最終實現了‘以昆明(湖)易渤海’。
黃海海戰後,翰林安維俊奏參李鴻章“有銀數百萬兩,寄存日本茶山煤礦公司,其子在日本各島開設洋行三所”,並以“米、煤資敵,釋放日本奸細”。事實是甲午戰爭前日本向中國購買大米和煤炭,開戰後部下建議停止供貨,但李鴻章卻說“訂貨在失和之先”,命令繼續供貨“以示信用”,為日軍打殺中中國人緊急輸血,連外中國人都認為“李的立場值得深思”。
畏敵如虎、消極避戰是甲午海戰失敗的重要原因,正如美國駐華公使田貝在致美國總統祕報中所說“中國以完全無準備狀態而捲入戰爭,乃史無前例”。北洋大臣設想的海軍戰略只是建立在“守”上,用李鴻章的話來說,“我之造船本無馳騁域外之意,不過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豐島海戰出海前,李鴻章還特別告誡丁汝昌“須相機進退,能保全艦船為妥”、“不必定與拼擊,但令遊弋渤海內外,作猛虎在山之勢”,如此消極避戰還談什麼制海權、更勿論打勝仗了。
甲午海戰前夕,日本間諜石川伍一被捕,在其供述中,李鴻章的外甥張士珩、助手羅豐祿、李輔臣等清朝官員赫然在列,李鴻章對漢奸兒子李經全的縱容包庇也是毋庸置疑的。
平壤、豐島海戰,任用私黨盛宣懷籌款滯後、大軍後勤保障不力、前線丁志超一日竄逃三百里,成為千古笑柄。
毛澤東曾深刻指出“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完全是國際資本主義的附庸”,怎麼能指望這樣一群蜷縮在洋人卵翼下的民族敗類去領導一場反侵略戰爭呢?
甲午海戰後,從“南北兩地,朝廷並重,非到萬不得已,朝廷何忍言棄?”到“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到處一片乞降之聲。在世人矚目的簽字現場,不知道李鴻章握筆的手是否顫抖,是否籤的理直氣壯、心無旁鷺、一揮而就?
李大人其實可以學學同輩人,薛福成與英國就中緬劃界談判達成“西南兩面均有展拓”、曾紀澤與俄國談判收回新疆伊利,或者像巴黎和會上的顧維鈞、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談判的宋子文那樣堅辭不就,或者也可以學學部下丁汝昌、劉步蟾那樣自殺以謝中國人,總比簽字畫押、割地賠款強。談不成大不了撤使再戰吧,談談打打、打打談談,事緩則圓,列強比我們更著急。如果李鴻章違抗朝廷命令拒不赴任,他可能會成為英雄,同時由於光緒皇帝和主戰派的支援,他未必被判死罪,最多是丟了頂戴花翎、落個清白而已。可李鴻章沒有這樣選擇,他把談判簽字的定奪權推給最高決策者,以為這樣可以避免非議。但是條約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李鴻章的大名,這一頁能翻篇、恥辱能洗掉嗎?當然,如果李鴻章不籤可能他的兒子李經全或者其他人也會籤。問題是你李鴻章簽了,簽了就是賣國賊。如果李鴻章真是為國為民、有責任、有擔當,就應該摒棄前嫌、全力備戰、戰而勝之,又何必在談判桌前扭扭捏捏、上演自殘鬧劇呢。
甲午慘敗、《馬關條約》簽署,臺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淪喪倭寇50年之久,兩億三千萬兩白銀滋養了日本的軍國野心,致使日本再次發動侵華戰爭,炎黃子孫血流漂杵。罪魁禍首是那拉氏,李鴻章沒有責任嗎?
甲午戰敗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圖存與救亡始終是中國近代史的主旋律。1962年新中國處於兩個超級大國的合圍之中,內部有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叫囂滋擾,西北邊陲又有印度的侵犯挑釁,對印自衛反擊戰時毛主席說“中中國人都知道,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小學課本里寫著哪,連小娃娃都知道,不能到我毛某人的手裡就成了930萬平方公里,憑空少了30萬平方公里,你們不能讓我揹著賣國賊的罪名去見祖先”。1982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不願意把香港主權歸還給中國,鄧小平說:“如果不收回,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也正是在這兩位偉人手中,中華民族獲得了復興。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稱李鴻章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梁啟超評價他“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清史稿》趙爾巽稱讚他“鴻章既平大難,獨主國事數十年,內政外交,常以一身當其衝,國家倚為重輕,名滿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有些人稱讚他,是站在侵略者的立場上,希望有更多的中中國人做李鴻章;有些人稱讚他,是站在前清遺老立場上,要為大清帝國招魂引幡。
對於李鴻章,甲午海戰慘敗於日本,是無所作為、禍國殃民;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地下荒,是公權私用、中飽私囊;《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簽訂,是恬不知恥、賣國求榮。
歷史不容篡改,現存於臺北故宮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筆墨未乾,李鴻章翻不了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