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公子扶小蘇
-
2 # 藝術狂人2
哲學,是探索世界的本源,物質與意識的關係,人類宇宙發展最普遍的規律
藝術,是藝術家們,根據自己具備的理論知識,紮實的功底,基礎,捕捉生活中刺激自己的靈感,根據自己分析總結,表達生活給予自己的靈感,融入自己的才華和創意,昇華成藝術品
比如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拉斐爾,其畫作《雅典學院》,畫面表達了濃厚的學術氛圍,
其畫面的視覺中心是兩位哲學家,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
蘇格拉底手指天上,代表他認為一切從天上來的唯心主義
亞里士多德手指地上,代表一切來自地上的唯物主義觀
個人拙見,西方美術史上,超現實主義畫家,瑪格利特的畫作,就充滿了哲學的意味和思考
其作品《形象的叛逆》,畫中的菸斗下方,畫家提法文:這不是菸斗
都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客觀反應,畫家的這幅作品,成功挑戰了這一哲學觀念
畫中菸斗是物質,決定了看見菸斗,產生這是菸斗的意識,然而,你的意識,卻不是客觀事物的反應,你的意識是,這是菸斗,但是卻往往會忽略這是一幅畫,還有一行文字
馬格利特的代表作《錯誤的鏡子》,畫中的眼睛視網膜上,是藍天白雲,畫家認為,人類的眼睛是錯誤的鏡子,看見的世界只是幻想,只有人類內心深層的心理世界,拋開理性和邏輯制約的超然彼岸世界,比如夢境,才是最真實的
瑪格利特的畫作,充滿哲學的思考,畫家一輩子都在探索思考神祕未知的領域
回答完畢
-
3 # 山水之間手繪影象
迴應此論題必須先明確一點,我們今天使用諸如“藝術學”“美學”“哲學”等漢語詞彙表述的學科劃分,只是近代以來中國在西方外力的衝擊下,依據西方分科模式所建立的學科系統,使這些學科從經史子集及其倫理為中心的大一統古代文化中剝離出來的。長久以來,中國古典學術基本處於閉合的文明系統自然成長(並以深厚內力化解印度佛教衝擊),而百年來“藝術學”“美學”“哲學”之類學科的建立,則是外力撕扯下支離中國古典學術的產物。
故依中國古典學術的話語看,“藝術學”、“美學”、“哲學”不過《莊子》書中所預言的又一次“道術為天下裂”,這些學科形態在中國實質上是無根的。
從時間上講,這三門學科出現的先後順序分別是哲學、美學、藝術學。這個時間關係與邏輯關係同一,美學脫胎於哲學,藝術學獨立於美學。具體思想史事件如下——德國鮑姆加通1750年出版《埃斯特惕卡》,首次使用了“美學”這一術語,成為美學學科發展史上的“美學之父”;一百年後,德國的費得勒主張將美學和藝術學區分開來,也因此被後世稱為“藝術學之父”。
我們首先看哲學,因哲學這一學科在西方淵源最早,古希臘時代的哲學(philosophia)作為系統的知識與終極的真理追求,一切知識以哲學的形式組成一個整體,若從這一學科的問題意識上講,其產生代表人類開始運用理性把捉這個世界,在此意義上哲學可謂“一切學科之母”,人類各種學科的逐步分化,是15世紀以後的事情,複合型的古典人文藝術哲學逐步分解為“學科”(拉丁文discipline),眾多分化獨立的學科,是工場手工業開端的分工與職業行會的教育對應體,在此基礎上,人類開始了對世界的條分縷析的深入認識。
作為獨立學科的美學,便誕生於上述學科分化的大背景下。德國鮑姆加通1750年出版《埃斯特惕卡》,日本與中國將它翻譯成“美學” 。鮑姆加通首次使用了“美學”這一術語,稱之為“感性認識的科學”,與追求邏輯確定性“理性認識”的哲學有別,“感性認識”追求“明晰的”(clear)“完善”(perfectio),感性認識明晰化臻於完善程度即美。於是,他便成為美學學科發展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作為獨立學科的美學地位的人。
藝術學獨立於19世紀後期,極力主張應該將美學與藝術學區分開來,認為二者是相互交叉而又互相獨立的兩門學科。從我們現代學科的視野看,美學不只研究藝術審美,還研究更為廣泛的現實審美。但是美學又不研究藝術中的一切問題,而只研究其中與審美經驗有關的部分。從研究方法上講,美學雖然研究藝術審美,但研究的基礎和歸宿都指向更為普遍的現實審美,它並不停留在、更不歸結為藝術本身。藝術學研究藝術是對藝術作具體全面的研究,它始終不脫離藝術物件,從而不上升為對審美的普遍抽象。就此而言,我們大抵可以把美學與藝術學的關係理解為基礎理論與應用學科的關係,就好像數學與統計學的關係一樣。
上述西方思想史上的史實無可置疑,但現代學科建制下,此三者的關聯越發模糊,尤其是20世紀以來,哲學內部流派五花八門,似乎漸漸喪失其自身的規定性,而美學這一學科從建立伊始就面臨著合法性危機,今“以藝術學代美學”之論調甚囂塵上,故為避免陷入諸端思潮之爭,只從可靠的學術史角度去談此三者關聯。
但還需要再多言一點是,中國古典學術傳統並無如此學科建制,所以要想真正建立中國現代藝術學、美學、哲學,就必須明白這些學科的概念與中國傳統未必相融,相融的只能是各個學科術語所指向的人類共通的人文體驗和精神氣質,只有在此共通性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中國傳統學術的轉型,即東西方文化之匯通交融。
-
4 # 無心齋說畫
藝術和哲學雖然是兩個概念,兩個學術範疇。但是藝術和哲學既獨立又相容,他們之間其實沒有一道明確的分界線。個人認為:藝術是“失去理性”、放縱之後哲學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而哲學則是理性思考、推理辯證之後的藝術理論。
我們再看看百度百科對藝術和哲學的解釋:藝術是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可以是巨集觀概念也可以是個體現象,是通過捕捉與挖掘、感受與分析、整合與運用等方式對客觀或主觀物件進行感知、意識、思維、操作、表達等活動的過程,得到的形式展示出來的階段性結果。 而哲學一詞源於日本學者對西方哲學概念的的翻譯,後傳入中國,用來指稱中國傳統的治理之學(儒、墨、名、法等)。哲學的定義一直存有爭議,這個領域隨著歷史而不斷地擴張,且根據不同的時代對不同的問題有興趣而改變著。一般認同哲學是一種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張、命題或理論。哲學的研究是基於理性的思考,尋求能做出經過審視的假設且不跳脫信念或者只是純粹的類推。不同的哲學家對推理的本質有不同的想法。
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哲學這一概念是舶來品,古代東方是沒有哲學這個概念。在東方文化精髓裡,哲學基本上就是儒釋道精神的總和,是治理國家的一種方法。而藝術也是國家各個方面的外化,是一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綜合特徵的具象物品。所有的藝術作品裡都存在儒釋道精神,都蘊含著哲學的思辨。
藝術和哲學是既獨立但不孤立,既跨界但不割界,既融合但不整個的兩個學術概念。
-
5 # 過山風keanv
藝術與審美
藝術即美學,應屬創意學科,哲學角度來看,即是審美 ,不同的審美追求產生了不同的藝術形式。
中國傳統美學受到中國哲學的影響,中國古人智慧地將儒釋道哲學思想相容幷蓄,形成中國文化哲學,指引著藝術的發展,中國書畫中的山水、花鳥、人物、書法與詩詞歌賦、傳說故事和諧融合、相應成趣,體現詩人畫家不同人生情懷,審美態度。
我也曾去過法國盧浮宮參觀,展品門類包括了繪畫、雕塑、各種材料各種技術製作的藝術品、書畫刻印藝術,收錄歷史地理範圍包括了從史前至近現代各個時期的藝術文物珍品,包括古代東方、古代埃及、古希臘羅馬、伊斯蘭藝術、非洲亞洲大洋洲及美洲藝術展品等等,館藏之豐富,價值之珍貴,展品的藝術水平之高已乎達到了人類歷史最高的藝術成就。
也看到學校老師帶著一群小朋友席地於埃及展廳在那臨摹繪畫,估且不論這些展品的歷史來源,用這些集人類歷史上的最高成就的藝術從小種下美的基因,一代一代藝術大師,時尚大師誕生不絕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些美的基因將在社會各個領域開花結果,引領世界藝術潮流湧動向前,改變豐富著人們的生活,創造出更新更美的物質精神財富。
法中國人崇尚藝術,也是有制度基礎的,尤其是拿破崙時期十分重視倡導美學教育,修造瞭如盧浮宮、梵爾賽宮等藝術博物館,他認為提高人們的審美素質有助於穩定社會秩序。
審美與人們的生活及人生又有什麼關係呢,北大教授葉朗曾指出,“美育是“樂”的教育也就是調性,是使精神愉悅的狀態,充滿活力和創造力,使得人際關係和諧進而讓人與自然達到和諧。”他認為,“人們在追求審美人生的過程中,不斷拓寬自己的胸襟、涵養自己的氣象,不斷提升自我人生價值,最後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審美境界”。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方面,其中生理、安全和感情這些方面通過外部條件就可以滿足;而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通過內部因素才能滿足,對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無止境的。
對人生的審美追求契合自我實現的需求,美學教育是人生審美境界的實現手段,藝術是美學外化的形式,因此在社會物質財富日漸豐富的今天,提供美的藝術、提高人們審美修養,藝術教育從小做起是對人生進步,社會進步是不無裨益的。
-
6 # 我叫崔藝術
當代藝術轉向哲學已經是八十年前的事,那時的達達還只是現代主義先鋒派的其中一支,但這一切正在悄然的改變。
長久以來,視覺一直處於被壓抑狀態。從達達通過拼貼的藝術方法到現在的當代藝術,視覺以“感官愉悅“的罪名不斷受到攻擊,幾十年來無數的藝術家通過行為、拼貼、置換、挪用等等藝術方法持續地生產藝術,企圖以“反視覺”的名義重構藝術,順便把現代主義拉下神壇。
幾十年來關於“繪畫已死”“影象帝國的坍塌”種種發難不絕於耳,但他們的作品無一例外地最終都化作了影象,並在當代的影象精修處理技術的配合下廣為傳播,走了神性敘事的老路——宣揚非偶像崇拜的宗教,除個別外,最終都發展出了偶像崇拜的影象系統。
在後現代、當代主義者眼中,影象是巨集大敘事的幫凶,他有兩項罪名:1現代主義將藝術神化,最終成為神話,作者成為作品文字的主宰者,擁有闡釋作品的霸權,而他們默契地同時宣稱自己作品的至高至上,並賦予其神性,最終導致藝術成為掌控在精英手中的玄學。2影象的視覺性,導致了影象極容易被利用:為權力生產話語進行傳播,為商品生產包裝以便銷售,為科學描繪震撼的圖景蠱惑人心(比如科幻大片)。
於是影象被我們以弒神的名義誅殺,實則像極了精神分裂的狂人,幾十年來的藝術證明了這一點——視覺藝術反視覺,聲音藝術反聲音,甚至可以4分33秒的無聲音。
一句話,當代藝術幾十年來瘋狂的嘗試將藝術脫離身體,走向智性。
當代藝術反視覺的同時又無法擺脫視覺(聲音亦然),逐漸使藝術來到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甚至科學(最近幾年的多媒體藝術)領域。這一行為導致了藝術自身的終結,就像讓尼采絕望的那樣——用日神壓制酒神。柏拉圖的理念論,以精神的優越性來譴責感官身體,以永恆來譴責變幻,已存在來譴責生成,以本質來譴責表象,以真理來譴責欺騙。以上種種在權力意志的意義上,就是譴責生命。
視覺被打壓的歷史太久了(視覺被人利用的歷史更加久遠,這裡不展開)。現代主義者高舉精神性的旗幟,站在穩定、永恆、真實的山峰上,否定視覺的欺騙性(幻覺),聲稱這不是心中的“真”(羅單)。
後現代主義者,人為地企圖瓦解現代主義的根基,戲虐道所有的觀念藝術都不會是架上的,將此前所有藝術形式痛斥為“低階的視網膜愉悅”(科蘇斯)。
追逐藝博會而生的當代藝術更是實現了歷史的倒退,將藝術變成精緻的影象生產,巨型空間中的精緻景觀,網紅的背景牆。
居伊德波看到這一切恐怕會瘋掉:六十年代德波寫下情境主義的三個教科書級別的策略(漂移、異軌、構境)時,他可能永遠也不會想到“構境”這一策略已經被資本化的文化生產廣泛利用——當代藝術在資本堆砌的、設施精良的展示空間中創造了無數個精彩、並且巨集偉的情境,並籍由資本帶來的生產成本、展示空間、傳播鏈條、消費收藏這一系列完善的體制實現剩餘價值最大化。
如果尼采看到視覺屈服智性,身體讓位於思想的話,他也會瘋的:他明明在《悲劇的誕生》《善惡的彼岸》中同時廢除了真實世界與假象世界,同時給予假象高於真理的肯定。將身體與思想心智剝離,彷彿就像把雷聲從閃電中剝離,只留下閃光。智性高聲倡導普遍真理(普世價值)與絕對知識,殊不知“本質”只是眾多視角的其中一個方向,完全是解釋的產物(當代藝術更是如此),是基於特定條件的主動選擇。“我把偶然還給萬物,把萬物從目的奴役中解放出來“。
善的理念、真理、知識都將得出虛無主義的結果。作為深受哲學影響的後現代藝術、當代藝術就是這種虛無主義的徹底表現——通過展示空洞來表達自身的虛無。激浪派行動派通過種橡樹轉向了社會活動;觀念藝術通過三把椅子來狡辯思想高於感受;波譜藝術更是從早期的對資本主義消費文化的批判直接淪陷為精良的奢侈品(商品);架上不用多說,高貴的品味早就成了對(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作為)商品的選擇。真理和權力(包括資本的)早就勾結在一起,權力為真理行事,真理為權力立言(福柯語)。
我們今天所處的歷史是消費主義的歷史,是被納入消費目的和消費計劃的歷史,是權力對人精心改造的歷史。人是身體與精神的合一,身體是人的慾望機器,精神是這臺機器的配置,二者不可分割。沉思的想象之所以被迷信,完全是由於沉思者身體的衰微。
亞瑟丹託說“藝術終結了”,這話說對了一半,終結的究竟是哪種藝術他卻語焉不詳。當代藝術在解構主義思想的幫助下打開了自身界限、並向平面蔓延。藝術的自身邏輯終於不再向樹狀結構代表的深度模式方向發展,終於不再標榜自己的深刻(現代主義)。當代藝術邊界開放的同時卻模糊了自身範疇,這也預示了此種藝術已然走向衰微——就像我們無法區分抖音快手和行為藝術究竟有多大的不同,為什麼不說抖音使用者抱著十字架裸奔也是藝術,只是比較拙劣呢?觀念藝術也是如此——和維特根斯坦的語言遊戲又有多大分別呢?如此的規則下,當代藝術及其藝術世界(一整套系統)掌握著藝術家的冠名權與合法性認證,這和現代主義的極少數精英霸權又有什麼區別?
這一切勢必會導向虛無,因為世界的意義在於差異。人種有差異,文化有差異,學科型別也有差異,跨界帶來的驚奇也是源於差異。想象一下我們如果生活在沒有差異的星球,那又是多麼乏味!
回到問題本身,當代藝術和哲學有什麼關係呢?相信諸位看官自有判斷。
-
7 # 今下藝術
哲學與藝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
01藝術的力量:哲學家通過藝術,得出美是怎麼來的。美學是由Alexander Baumgarten在1750年提出來的,他認為美是認知的結果。
什麼是認知呢?
地上有個袋子,你不知道它裡面裝了什麼,但你覺得它挺沉的。這不叫認知。
要你上前去,把袋子拿起來,哦,確實挺沉,扛不動。這叫認知。
在得出一個結論的時候,要去驗證它。
後來,有個哲學家康德不同意,他覺得美不美不是這麼看的。
他說人有三種能力:直覺、想象和認識。
而當你覺得一個事物美的時候,是你的這幾個能力發揮的作用。當他們達到某種平衡的時候,你會覺得:哇,好美。
而且康德覺得,美是可以達成一致的東西。
他把美分為兩種:純粹美和依存美。
純粹美就是像火焰,火山噴發這種瞬間的美,它們不能長久。要滿足很多條件才能發生。
依存美就是人類創造的:藝術。
02 哲學的力量哲學家劃分藝術史,影響藝術發展哲學家黑格爾是第一個在藝術史中找到規律,把它劃分成週期的人。
一共有三個週期:象徵、古典藝術和浪漫主義。
象徵指的是像古埃及這種藝術,重要的人大,不重要的人就小小的。
畫中所有的資訊都可以用來分析。你可以像看偵探小說一樣分析古埃及的藝術。
古典主義指的是像古希臘那樣的,精神和物質的追求達到平衡。它要表達什麼,你會不排斥的自然的體驗到。
第三階段就是浪漫主義,這也是黑格爾自己所處的年代。這是和的藝術強調精神美,所以精神上的追求超過了對畫面的追求。
後來寫藝術史的人也都受這種思想的影響,給藝術家歸類,劃分成不同的流派: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把希臘和羅馬之間的糾葛搞明白了。雅各·布克哈特提出了文藝復興。Heinrich WÖlfflin說應該有一個時期叫巴洛克。
這種影響直到19世紀才被打破,藝術家主動參與到藝術史的編寫中去。
結論:藝術深深地被哲學影響,但也不是完全的被動接受。哲學也從藝術中汲取思想。二者藕斷絲連。
-
8 # 吳公子燎
藝術是高於哲學的。
如果藝術和哲學的位置一樣,那麼就成了觀念藝術,比如西方曾經流行過的一些現代藝術---如立體主義,達達主義,波普藝術。又比如中國藝術界F4的一些作品。
用藝術解釋哲學,成為表達對世界看法的一種手段,或者用哲學來指導藝術,把藝術當成解釋哲學的工具。不管口號多麼動聽,都是對藝術的矮化。
哲學是語言的表達,語言的思維方式是有很大的侷限性的。
哲學是建立在參照系上的,不同的參照系,得出的哲學結論是不同的,而且在各自的參照系裡,都有可能是真理。
在語言結束的地方,或者語言到達不了的地方,藝術開始啟程。
我說的藝術不是藝術形式,必是繪畫,音樂這些形式,不是說符合這些形式的就是藝術。
哲學求真,而藝術是表達美,一個人可以不具備哲學的思辨能力,而不影響正常的生活,可是如果一個人不具備感受美的能力,那生活就可怕了。
藝術表達情感,藝術的思維方式是直接的,直覺的,感受的。藝術繞過腦子,直指人心。
你看一幅畫可能會流淚,聽音樂也可能會流淚,甚至看小說也會流淚。但是你看哲學,不會流淚,不光不會流淚,還可能越來的糊塗。
哲學就是告訴你菜是怎麼做的,藝術告訴你的是菜好不好吃。
對於老百姓來說,好不好吃更重要。
-
9 # 好好畫畫呀
在這個豐收的季節,天氣逐漸變涼,首先非常感激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其次讓我帶領著大家一起走進這個問題,就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我理解哲學,為大智慧,是大道理,普通人的哲學,就是如何生存的問題,在生活中愉快而遊刃有餘,也存在辯證法。處理事物,用辯證的思想。
哲人說的樸實,愚笨之人,將哲學說的複雜。毛主席說: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就是易懂的哲學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時時事事存在哲學。
我理解藝術,是唯美、唯妙、唯巧,之形態。很特別,與眾不同,平常做事不一般,挺藝術的。寫的字不一般,藝術,畫的畫有藝術, 唱歌跳舞很藝術,種地幹活也有藝術,說話挺藝術,寫文章寫詩歌有藝術性。帶著屬性即唯美唯妙唯巧。
現在帶著藝術屬性的家林林總總特多。有公認的有自我標榜的。
藝術與哲學的關係,一句話,藝術用哲學,換句話言之,就是隻要顯現藝術,搞藝術,就要有大智慧,才有美妙絕巧。因此藝術裡有哲學的影子。離不開哲學,所以哲學影響著藝術,制約著藝術,藝術家都必須有新穎哲理思維。
不能只有感性,必須也有理性。所以學點哲學,增添智慧。
上面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
10 # 小逸說茶器
1、在概念上不同
藝術:本質是反映現實又高於現實。
只有這樣,藝術才能起到感染人、教育人、啟迪人的作用。藝術既是觀念文化,又是人文存在,使得藝術本身具有歷史繼承性的特點
哲學:哲學是系統化、理性化的世界觀。
它既是一種科學理念,又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以邏輯論證為特徵,比其他社會意識形態更具概括性,更完整地表達了人們對客觀物質世界及其本質的認識;它與經濟基礎、社會存在的關係,需要一系列中間環節;他從最一般原則高度指導人民的社會生活實踐與思想活動
2、兩者之間也存在著聯絡
同樣是社會意識,作為社會的思想上層建築,作為一種自覺的精神力量,雖然與經濟物質基礎距離較遠,不直接發生關係,但仍對社會有著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具有引導和制約的雙重作用,同時,因為矛盾的普遍性,所以藝術與哲學也在一定的矛盾關係中互相作用——融合與影響(同是精神世界的陶冶)
回覆列表
形而上,理性,意義,邏輯,必然,先驗,分析,存在,純粹,一致性,超驗,等等,這就決定了哲學家一生註定遊離於理想和現實、靈魂和肉體之間,而且他的興趣所在是靈魂和理想等等虛幻的方面。
哲學是人類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對人我本身與自然狀態的矛盾的疑慮和解答。
而東方中國的老子思想,則包羅永珍,玄之又玄,可能比西方哲學要高一個層次;所有哲學的終極意義,都可以蹤源到老子,並且終將歸結於老子。
畫作,達芬奇《蒙娜麗莎》,梵高《向日癸》,米勒《拾穗者》,莫奈《日出*印象》,
等等,各有特色,非常迷人。
音樂,象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肖邦、李斯特、約翰施特勞斯、柴可夫斯基,等等,都是古典音樂大師級人物。
哲學與藝術,他們都是人的社會生活的描述和再現。哲學與藝術,他們都既是來自於生活,又都高於生活本身。
哲學與藝術的思維方式不同,表現手法不同,側重面不同。
哲學與藝術具有互參性,相互滲透,相互作用。
一個哲學家,他看到一副裸女畫,他思維著的,仍然是穿透畫面,洞穿肉體之後的靈魂問題。
一個藝術家,他看到一段哲語,他想象著的,依然是透過思維,飄渺於畫紙之上的香體美人。
哲學家與藝術家一般都是性情中人,不事故,不逢迎,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執著,孤僻,敏感,自我,甚至偏執、極端。
哲學是天上的江河山川,藝術是地上的日月星辰。而長公子我,“我思故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