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份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易解: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解讀:
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君子聞過則喜,小人聞過則怒。)
侍奉父母要用心體貼,二十四孝的黃香(香九齡),為了讓父親安心睡眠,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床鋪扇涼,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溫暖被窩,實在值得我們學習。早晨起床之後,應該先探望父母,並向父母請安問好。下午回家之後,要將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離家時,須告訴父母要到那裡去,回家後還要當面稟報父母回來了,讓父母安心。平時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規律,做事有常規,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憂慮。
縱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稟告。如果任性而為,容易出錯,就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讓父母擔心,是不孝的行為。公物雖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佔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親知道了一定很傷心。
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應該盡力去準備,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壞習慣)。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身體輕易受到傷害,讓父母親憂慮。(曾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的事,使父母親蒙受恥辱。當父母親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是很容易的事;當父母親不喜歡我們,或者管教過於嚴厲的時候,我們一樣孝順,而且還能夠自己反省檢點,體會父母的心意,努力改過並且做得更好,這種孝順的行為最是難能可貴。
父母親有過錯的時候,應小心勸導改過向善,勸導時態度要誠懇,聲音必須柔和,並且和顏悅色,(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如果父母不聽規勸,要耐心等待,一有適當時機,例如父母情緒好轉或是高興的時候,再繼續勸導;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氣,此時我們雖難過得痛哭流涕,也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遇到責打,也無怨無悔,以免陷父母於不義,使父母一錯再錯,鑄成大錯。
〈出則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近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出則弟,說的是家中兄弟相處之道,以及如何和長輩 在一起的規矩。在這些規範中,訓練小孩謙恭有禮,懂得尊重別人,自然容易融入團體,為大家所接納。當哥哥姐姐的要能友愛弟妹,做弟妹的應做到 恭敬兄姐,這樣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減少衝突,父母心中就快樂。在這和睦當中就存在孝道。
把身外所用的錢財物品看輕點,少計較,兄弟之間就不會產生怨恨 ;講話時不要太沖動,傷感情的話要能忍住不說,那麼不必要的衝突怨恨就會消失無蹤。
日常飲食起居中,有人認為孩子還小,和長輩相處在一起,不要太過要求他們,長大自然就適應了,甚至對孩子寵愛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給小孩享用,以致小孩認為這樣是理所當然的,不知道要禮讓長輩,因而誤導孩子養成壞的習慣。而《弟子規》卻指導我們,不要因為大人的寵愛而忽略了應從小培養禮讓的美德,不管是吃東西或喝飲料,要請長輩先用;如果和長輩坐在一起,要請長輩先坐;如果和長輩走在一起,應讓長輩先走。
長輩呼叫人時,自己聽見了,要替長輩去傳喚,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時,自己應當回來報告長輩,更能進一步請問長輩,有沒有需要幫忙的事情。
稱呼長輩時,不可以直呼長輩的名字,那是不禮貌的行為;在長輩面前,不要表現自己很有才能,藐視長輩。
走路時遇見長輩,要趕緊走上前去行禮問候,如果長輩沒和我們說話時,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著,讓長輩先走過去。如果自己是騎馬的,遇到長輩就應該下馬,如果乘坐車輛就應該下車,讓長輩先過去,等待大約離我們百步的距離以後,自己才上馬或上車。
如果長輩還站著,年幼的我們不應先坐下來,如果長輩坐著,允許我們坐下時才可以坐下。在長輩面前講話,聲音要低,但是回答的聲音,低到聽不清楚,那也不適當,要和顏悅色,聲音要柔和清楚才好。進見長輩時走路要快點,動作表現得很禮節,等到告退時,要慢慢退出。長輩問話時,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視長輩,不要左右移動。
對待叔叔伯伯,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恭敬,對待同族兄長,要像對待自己的胞兄一樣友愛。
〈謹〉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汙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醜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稜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為人子,早上要儘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寶貴的時光。
每天早上起床必須先洗臉,然後刷牙瀨口,解完大小便以後把手洗乾淨,這樣才是講究衛生的好孩子 。
出門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紐扣紐好;襪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貼切,鞋帶要繫緊 ,這樣全身儀容才整齊。脫下來的帽子和衣服應當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隨手亂丟亂放以免弄皺弄髒。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齊清潔,不在衣服的昂貴華麗,而且要依照自己的身份穿著 ,也要配合家庭的經濟狀況。
對於食物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吃適當的份量,不要吃過量。我們年紀還小尚未成年 ,更不該嘗試喝酒,因為喝醉了醜態百出,最容易表現出不當的言行。
走路時腳步要從容不迫,站立的姿勢要端正。注意行禮時要把身子深深地躬下 ,跪拜時要恭敬尊重。
進門時不要踩到門檻,站立時要避免身子歪曲斜倚,坐著時不要雙腳 展開簸箕,或者是虎琚的樣子,也不要抖腳或搖臀,這樣才能表現優雅怡人的姿態。
進門的時候慢慢的揭開簾子,儘量不發出聲響,走路轉彎時與稜角要遠一點 ,保持較寬的距離,才不會碰到稜角傷了身體;拿空的器具要像拿盛滿的一樣小心,進到沒人的屋子裡,要像進到有人的屋子裡一樣。
做事不要匆匆忙忙,匆忙就容易出錯,遇到該辦的事情不要怕困難,而猶豫 退縮,也不要輕率隨便而敷衍了事。容易發生打鬥的場所,我們不要靠近逗留;對於邪惡怪僻的事情,不必好奇的去追問。
將要入門之前先問一下:“有人在嗎”?將要走進廳堂時,先放大音量要讓廳堂裡的人知道 ;假使有人請問:“你是誰”,回答時要說出自己的名字,如果只說“吾”或是“我”,對方就聽不清楚到底是誰。我們要使用別人的物品,必須事前對人講清楚,如果沒有得到允許就拿來用 ,那就相當於偷竊的行為。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立刻歸還,以後遇到急用再向人借時,就不會有太多的困難。這些平常語言行為的要則,讓我們即知即行,掌握自己 ,使處事更有效率,待人更為和諧,創造一個身心調和的環境。如果我們一時做不到也不必氣餒,只要能清楚的辨別方向,認同聖賢的教化,肯用功夫慢慢的琢磨,就像 璞石也能慢慢地呈現出美玉來。
〈信〉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汙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茍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閒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掩飾 增一辜
凡是開口說話,首先要講究信用,欺詐不實的言語,在社會上可以永遠行得通嗎?話說得多不如說的少 ,凡事實實在在,不要講些不合實際的花言巧語,另外,奸邪巧辯的言語,髒不雅的詞句及無賴之徒通俗的口氣,都要切實戒除掉。
還未看到事情的真相 ,不輕易發表意見,對於事情瞭解的不夠清楚,不輕易傳播出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份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易解: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解讀:
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君子聞過則喜,小人聞過則怒。)
侍奉父母要用心體貼,二十四孝的黃香(香九齡),為了讓父親安心睡眠,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床鋪扇涼,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溫暖被窩,實在值得我們學習。早晨起床之後,應該先探望父母,並向父母請安問好。下午回家之後,要將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離家時,須告訴父母要到那裡去,回家後還要當面稟報父母回來了,讓父母安心。平時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規律,做事有常規,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憂慮。
縱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稟告。如果任性而為,容易出錯,就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讓父母擔心,是不孝的行為。公物雖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佔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親知道了一定很傷心。
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應該盡力去準備,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壞習慣)。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身體輕易受到傷害,讓父母親憂慮。(曾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的事,使父母親蒙受恥辱。當父母親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是很容易的事;當父母親不喜歡我們,或者管教過於嚴厲的時候,我們一樣孝順,而且還能夠自己反省檢點,體會父母的心意,努力改過並且做得更好,這種孝順的行為最是難能可貴。
父母親有過錯的時候,應小心勸導改過向善,勸導時態度要誠懇,聲音必須柔和,並且和顏悅色,(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如果父母不聽規勸,要耐心等待,一有適當時機,例如父母情緒好轉或是高興的時候,再繼續勸導;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氣,此時我們雖難過得痛哭流涕,也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遇到責打,也無怨無悔,以免陷父母於不義,使父母一錯再錯,鑄成大錯。
〈出則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近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解讀:
出則弟,說的是家中兄弟相處之道,以及如何和長輩 在一起的規矩。在這些規範中,訓練小孩謙恭有禮,懂得尊重別人,自然容易融入團體,為大家所接納。當哥哥姐姐的要能友愛弟妹,做弟妹的應做到 恭敬兄姐,這樣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減少衝突,父母心中就快樂。在這和睦當中就存在孝道。
把身外所用的錢財物品看輕點,少計較,兄弟之間就不會產生怨恨 ;講話時不要太沖動,傷感情的話要能忍住不說,那麼不必要的衝突怨恨就會消失無蹤。
日常飲食起居中,有人認為孩子還小,和長輩相處在一起,不要太過要求他們,長大自然就適應了,甚至對孩子寵愛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給小孩享用,以致小孩認為這樣是理所當然的,不知道要禮讓長輩,因而誤導孩子養成壞的習慣。而《弟子規》卻指導我們,不要因為大人的寵愛而忽略了應從小培養禮讓的美德,不管是吃東西或喝飲料,要請長輩先用;如果和長輩坐在一起,要請長輩先坐;如果和長輩走在一起,應讓長輩先走。
長輩呼叫人時,自己聽見了,要替長輩去傳喚,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時,自己應當回來報告長輩,更能進一步請問長輩,有沒有需要幫忙的事情。
稱呼長輩時,不可以直呼長輩的名字,那是不禮貌的行為;在長輩面前,不要表現自己很有才能,藐視長輩。
走路時遇見長輩,要趕緊走上前去行禮問候,如果長輩沒和我們說話時,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著,讓長輩先走過去。如果自己是騎馬的,遇到長輩就應該下馬,如果乘坐車輛就應該下車,讓長輩先過去,等待大約離我們百步的距離以後,自己才上馬或上車。
如果長輩還站著,年幼的我們不應先坐下來,如果長輩坐著,允許我們坐下時才可以坐下。在長輩面前講話,聲音要低,但是回答的聲音,低到聽不清楚,那也不適當,要和顏悅色,聲音要柔和清楚才好。進見長輩時走路要快點,動作表現得很禮節,等到告退時,要慢慢退出。長輩問話時,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視長輩,不要左右移動。
對待叔叔伯伯,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恭敬,對待同族兄長,要像對待自己的胞兄一樣友愛。
〈謹〉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汙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醜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稜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解讀:
為人子,早上要儘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寶貴的時光。
每天早上起床必須先洗臉,然後刷牙瀨口,解完大小便以後把手洗乾淨,這樣才是講究衛生的好孩子 。
出門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紐扣紐好;襪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貼切,鞋帶要繫緊 ,這樣全身儀容才整齊。脫下來的帽子和衣服應當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隨手亂丟亂放以免弄皺弄髒。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齊清潔,不在衣服的昂貴華麗,而且要依照自己的身份穿著 ,也要配合家庭的經濟狀況。
對於食物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吃適當的份量,不要吃過量。我們年紀還小尚未成年 ,更不該嘗試喝酒,因為喝醉了醜態百出,最容易表現出不當的言行。
走路時腳步要從容不迫,站立的姿勢要端正。注意行禮時要把身子深深地躬下 ,跪拜時要恭敬尊重。
進門時不要踩到門檻,站立時要避免身子歪曲斜倚,坐著時不要雙腳 展開簸箕,或者是虎琚的樣子,也不要抖腳或搖臀,這樣才能表現優雅怡人的姿態。
進門的時候慢慢的揭開簾子,儘量不發出聲響,走路轉彎時與稜角要遠一點 ,保持較寬的距離,才不會碰到稜角傷了身體;拿空的器具要像拿盛滿的一樣小心,進到沒人的屋子裡,要像進到有人的屋子裡一樣。
做事不要匆匆忙忙,匆忙就容易出錯,遇到該辦的事情不要怕困難,而猶豫 退縮,也不要輕率隨便而敷衍了事。容易發生打鬥的場所,我們不要靠近逗留;對於邪惡怪僻的事情,不必好奇的去追問。
將要入門之前先問一下:“有人在嗎”?將要走進廳堂時,先放大音量要讓廳堂裡的人知道 ;假使有人請問:“你是誰”,回答時要說出自己的名字,如果只說“吾”或是“我”,對方就聽不清楚到底是誰。我們要使用別人的物品,必須事前對人講清楚,如果沒有得到允許就拿來用 ,那就相當於偷竊的行為。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立刻歸還,以後遇到急用再向人借時,就不會有太多的困難。這些平常語言行為的要則,讓我們即知即行,掌握自己 ,使處事更有效率,待人更為和諧,創造一個身心調和的環境。如果我們一時做不到也不必氣餒,只要能清楚的辨別方向,認同聖賢的教化,肯用功夫慢慢的琢磨,就像 璞石也能慢慢地呈現出美玉來。
〈信〉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汙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茍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閒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掩飾 增一辜
解讀:
凡是開口說話,首先要講究信用,欺詐不實的言語,在社會上可以永遠行得通嗎?話說得多不如說的少 ,凡事實實在在,不要講些不合實際的花言巧語,另外,奸邪巧辯的言語,髒不雅的詞句及無賴之徒通俗的口氣,都要切實戒除掉。
還未看到事情的真相 ,不輕易發表意見,對於事情瞭解的不夠清楚,不輕易傳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