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比兔子跑得還快

    實際上劉邦也不是殺功臣。

    劉邦殺的是那些手握重兵,有能力造反的人,有可能對自己的江山造成威脅的人。

    所以,劉邦要殺韓信,因為韓信太厲害了,韓信的軍事才能太強了,如果給韓信機會,足以給漢室江山造成巨大威脅。彭越、英布也是一樣的。

    至於他的老夥計,蕭何、曹參、張良、陳平之流,包括樊噲,不可能造反,也沒能力造反,劉邦是不會殺的。但是,劉邦要敲打敲打他們,讓他們不敢翹尾巴,服服帖帖的,對自己好,對劉邦的子孫更好。

    放眼望去,歷史上充滿了這樣的故事,但凡是聰明的君主,都是收拾那種對自己或子孫有威脅的,對那些沒威脅的,不但不殺,還要多利用,以便鞏固江山。

    劉秀不殺功臣,其實是那些有潛在威脅的早已拔了,剩下的沒啥厲害角色,兵權一去,自己的兒子能搞定。

    李世民對侯君集、張亮等,參與太子之爭的將領,都殺了。對李勣則玩了一手,好讓他為自己的兒子所用。

    朱元璋擔心自己的兒子對付不了的驕兵悍將,也都殺了。

    其它類推。

    人都是聰明的,不會無緣無故的做出事來

  • 2 # 師明禮

    1.大殺功臣這個說法是錯的。

    劉邦在位期間並沒有大殺功臣,他殺的是異姓王。

    異姓王的本質是劉邦的盟友,而不是功臣。

    漢初有異姓王,手握重兵,這些異姓王有幾個是劉邦稱帝之前就已經實際存在的,他們的國土,連城數十,有的面積比漢初的直轄縣還要大,名義上是劉邦的藩臣,實際上自主權力非常大,劉邦的政令並不能推及到他們。

    再看劉邦的功臣,張良,蕭何,陳平這些才算是跟著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和異姓王有著本質的區別。

    而跟著劉邦的這些功臣們,有一百多人被封侯,除了一兩個個別的人除外,全部善終。

    所以,說劉邦殺功臣是非常不準確的說法,劉邦誅殺異姓王,更不能說是殺功臣,而是西漢統一戰爭的延續,和劉邦打項羽本質上其實差不多。

    2.韓信一多半是咎由自取,也不是劉邦殺的。

    韓信在楚漢戰爭時期要挾劉邦,被立為齊王,如果說此前的韓信算是劉邦的臣屬的話,那麼從這件事開始韓信和劉邦的關係就已經變了,他更像是和劉邦半結盟的盟友了,而劉邦稱帝之後,韓信兩次被告發謀反,韓信此人對劉邦絕對說不上是忠心的。

    劉邦有殺韓信之心嗎?

    韓信第一次被告發謀反的時候被劉邦捉去,貶為淮陰侯,但是劉邦並沒有殺他。

    韓信第二次被告發謀反,劉邦正在平陳郗叛亂,呂后親自捉了韓信將他殺了。

    韓信之死,是呂后捉的,呂后下令殺的,能不能算在劉邦頭上?

    並不能。

    呂后雖然是劉邦的妻子,但是並不能簡單地把呂后做的事情算在劉邦的頭上,而且從歷史記載上看,劉邦對呂后殺韓信是不知情的,而且對此事“喜且憐之”,所以不能簡單粗暴的說劉邦殺了韓信。

    3.劉邦死了六年,樊噲才死。

    樊噲在漢惠帝在位期間病死,此時劉邦已經死了六年。

    4.張良全身而退更多的是因為他的個人的性格和智慧。

    張良此人,性格接近道家,一不戀官,二不戀位,好黃老之術,和劉邦算得上是半師半臣的關係,劉邦自然不會動他。

  • 3 # 國史春秋

    為什麼張良能夠全身而退?因為張良跑的比兔子還快。

    漢朝政權建立的第二年(公元前201年),劉邦開封賞有功之臣。圍繞功勞大小的問題眾人爭論不休,近一年時間也沒有理出個頭緒,甚至到了拔劍擊柱的地步。

    確實,在為劉邦的打江山過程中每個人都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劉邦丟擲了一套“功人功狗”的理論,把眾人駁斥的啞口無言。最後確定蕭何功勞最大排第一,屬於劉邦理論中的“功人”。曹參排第二,“功狗”依次往下排。

    而這些受封后的功臣不到一年時間就相繼起兵造反,並不是因為劉邦獎賞不公,而是劉邦容不下這些擁兵自重王候將相。最後,九個異姓王被逐一剿滅,漢朝江山全部姓劉。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是數學公式,也是幾何定理,同樣是牛頓第一定律,適用於每一個幫助劉邦打天下的人。

    張良是南韓貴族後裔,父親、祖父曾任南韓相國。公元前230年,秦滅韓。當時張良雖年少,卻立志刺殺秦始皇以雪國恥家仇。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巡遊到博浪沙,張良用重金收買的死士用大鐵錐砸向秦始皇乘坐的輦車,結果因偏離目標而失敗。

    此後,張良隱姓埋名,並在四處流浪的過程中得到《太公兵法》秘笈,此後張良潛心研讀,十年之功終成輔佐帝王之才。後來追隨劉邦,併成為其劉邦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軍師。

    劉邦在封賞的時候對張良很大方,出手就是領三萬戶食邑。張良婉言謝絕,並表示此生國恨家仇已報,自己的心願已了,打算散盡家財以追仙蹤。

    這就是張良的智慧,他把世間一切看的很透。

  • 4 # PEPE47831146

    同意樓二的說法,中國象棋講述謀士不出三宮格的規矩,張良作為劉邦第一謀士是沒有軍權沒有自己團隊勢力的,只能靠勾結外部軍閥勢力,最後仍然是在寄人籬下的結局,稱王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劉邦除去對劉氏江山構成威脅的因素,而除去各大有威脅隱患的勢力後,劉邦深知張良自知沒有帝王霸業的才能和謀略,成全他功成身退的美名。假如,有可能,劉邦沒有除去他,張良走後聯合各大勢力又回來了,劉邦O

  • 5 # 伊耆角木

    看到了很多人說劉邦不殺功臣,只是殺諸侯王,這個說法不對。劉邦殺的人不取決於你是不是諸侯王,而在於你有沒有能力威脅皇位。所以,樊噲也會被懷疑,韓信不是諸侯王了也一樣被殺。而蕭何、張良也都明白劉邦的性格,各自採取了相應的自保手段,尤其是張良,自保的過程很辛苦,最終可能也是因自保而死……

    (西漢初異姓諸侯王局勢)

    劉邦針對的確實以諸侯王居多,無論是沒有造反自願到長安解釋的梁王彭越被剁成肉醬、劉邦的發小燕王盧綰因為害怕劉邦派兵擒拿而逃亡匈奴,連自己的女婿趙王張敖都剝奪爵位,更不要說確實造反的(有自願造反也有被劉邦逼迫害怕而反)燕王臧荼、韓王信、淮南王英布。因為這些諸侯王嚴格意義上並不是劉邦的屬下,而是共同反秦及對抗項羽的盟友,劉邦一家之力是無法戰勝強大的西楚霸王,所以要靠他們的幫助,也就是如此,所以在得天下後依然保留他們的王爵、封國,讓他們在地方自治。他們可以任意任免官員,可以自己鑄錢、自己養兵。時日一久,自然威脅皇權。所以劉邦一定要除掉。

    (樊噲)

    那不是諸侯王是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呢?也不是。要看你有沒有能力對皇權構成威脅。比如韓信,初為齊王后為楚王,被告發謀反,劉邦偽遊雲夢將其擒獲,回來後造反無實證,就將韓信貶為淮陰侯,留在長安。按說已經沒有威脅了,但最後呂后還是把他殺了。樊噲是劉邦的連襟,也是他在鴻門宴上的救命恩人。當樊噲率軍去捉拿被誣告謀反的燕王盧綰的時候,劉邦又聽信傳言認為樊噲要謀反,派陳平去樊噲軍中將其當場誅殺,幸虧陳平擔心劉邦不久於人世,擔心呂后掌權後為妹夫報仇才留了樊噲一命。為什麼懷疑韓信?因為他有統兵才能。為什麼懷疑樊噲?因為他正帶著兵。

    (漢初三傑)

    所以,劉邦會不會想殺張良呢?會!因為張良有才。劉邦自己說:“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都是劉邦認為有一等一大才的人。所以,這三人完全可以威脅自己的皇位。韓信被除掉了,剩下的就是張良和蕭何。

    (蕭何)

    蕭何曾在劉邦封一眾功臣時被列為第一引發眾將不服。劉邦甚至以打獵做比喻,稱蕭何為“功人”而其他將領為“功狗”。更何況蕭何自劉邦稱帝后一直擔任丞相,舉國政務一把抓。自古相權最容易威脅到皇權。這樣的地位,劉邦可能對蕭何完全放心嗎?所以,蕭何為了打消劉邦的懷疑,故意縱容自己的家人強佔民田,以致民怨沸騰。蕭何此舉,自汙名節,就是告訴劉邦,自己無意於權位,僅僅想獲得些錢財,讓劉邦放心。果然,劉邦雖將蕭何下獄,但不久就放出,從此榮寵如故。

    (張良)

    張良也危險,因為他太厲害了,尤其是對人心的洞察力。曾在劉邦起兵過程中多次給出絕妙建議,讓劉邦用最小的代價獲得城池,鴻門宴隻言片語助劉邦脫險,楚漢相爭時建議劉邦虛封拉攏韓信彭越等人助力,後又建議劉邦封仇人雍齒穩定人心。相比蕭何,張良的自保方法就殘酷多了。因為他的大才,樹欲靜而風不止,張良只能一步步加大自保力度,可能也是因此最終把自己逼上絕路……

    一、固辭爵位,求封留地 劉邦稱帝后,以張良功高,準其自擇齊地三萬戶為封地。張良固辭不受,表示自己原為南韓貴族,秦滅韓後淪為布衣,如今秦滅大仇已報,自己位封列侯,心願已足不求更大封地。劉邦執意要封,最後張良表示只願獲得最早與劉邦相遇的留地為封地。張良以知足的狀態獲得劉邦的放心,同時,求封留地更是讓劉邦感動。

    二、不受官職,辟穀修仙 劉邦稱帝后,雖多次要張良擔任官職,但他堅決不受。對於朝中所有事務漠不關心。劉邦與各諸侯王之間的爭端張良也完全不參與。一心在府中閉門不出,追求修仙之道。張良就是要讓劉邦忘記他,只有真正在劉邦的記憶中消失,他才能平安無事。

    三、被迫復出,死因成謎 張良想讓人忘記他,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劉邦晚年寵幸戚夫人和其子劉如意,屢動廢長立幼的念頭。呂后慌亂無助,求張良相助。張良推辭不過,給呂后提出找商山四皓出山相助的建議,果然,劉邦見劉盈獲得了四皓支援,斷絕了易儲的想法。此次張良出手,並非出自本願,而是不敢違逆。但是呂后掌權之後,又一次對張良提出了出山的請求。而不久之後,張良就去世了。就張良的下場,有很多不同的講法。一種神秘兮兮的說法張良成仙了,這也就一聽吧……另一種合理的講法是,吃壞了。

    (呂后)

    這可不是開玩笑,恰恰是最有可能的。因為張良辟穀,也就是長期不吃主食甚至不吃東西,只是用一些參茸茶水,維持最基本的生存狀態。但是被呂后逼迫復出之後,張良不得不參加各種宴席,吃了過多油膩東西,引起腸胃嚴重反應。對於一個長期不進食的人,突然吃大魚大肉,後果必然是嚴重的。如果真是這樣,那張良真的是太慘了。

    所以,伴君如伴虎,蕭何、張良雖然都避免了被劉邦所殺,但一個自損名節入獄避禍,一個隱匿避世最終可能因此喪命,也真是令人唏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如果禁止低學歷的人群在網路發言,會不會讓內容更有建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