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南明妝護膚

    英國是最早開創議會制度與責任內閣制的國家,並且也較早地在世界上建立起了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而這些都是造就近代英國自由主義經濟繁榮與維多利亞時代之輝煌的重要因素,亦是英帝國維繫其統治的最根本結構。因此英國的議會制度一直是世界各國政治制度的典範,也是政治歷史學術界長期研究的範例。於是,英國議會制度的起源及其發展就成為了我們研究人類政治制度演進的重要課題。

    經過盎格魯撒克遜人征服後的不列顛,尚處於氏族部落時代,亦即所謂的“英雄時代”。此時不列顛諸國還在較為緩慢地發展封建化及建立世俗的王權,而這使得“賢人會議”有了存在的可能性。

    賢人會議

    賢人會議由國王召開,雖然它在許多方面都沒有固定設定,如時間地點等,但其權力卻非常之大,它可以決定國事,批准公務,甚至決定王國的繼承人(如阿爾弗雷德大帝與後來的哈羅德)。從中似乎能瞥見近代英國議會的影子,但事實上兩者的關聯並非想象的那麼大。

    威塞克斯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

    1066年,征服者威廉橫渡英吉利海峽,經過黑斯廷斯戰役與一系列征服後,最終建立起了來自諾曼底的諾曼王朝,征服者威廉加冕為威廉一世(1066-1087)。諾曼征服不僅消滅了傳統的盎格魯撒克遜貴族,促進了英格蘭的封建化,還為英格蘭帶來了海峽對岸的“御前會議”。

    御前會議封建性極為明顯,它由國王召開,國王冊封的領主封臣必須出席,與賢人會議相似,它也沒有較為固定的職能。而最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御前會議在徵稅問題上已經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亨利一世統治時期(1100-1135),其發展加快,職能也漸漸固定了下來,能夠在國王不在時代替處理工作。尤其在亨利二世在位時(1154-1189),為維持龐大的安茹帝國,他不得不終日乘船奔波在英格蘭與諾曼底之間,客觀上能夠促進英格蘭政治機構的發展與完善。御前會議在11至13世紀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更是成為了日後樞密院與內閣的起源。

    坎特伯雷大主教貝克特遇刺後,亨利二世在其墓前懺悔

    1154年,金雀花王朝建立。但在其短暫的安茹帝國時期輝煌過後,它在13世紀初基本上丟失了在歐洲大陸的所有領地(僅存阿基坦),致使“失地王約翰”的統治受到極大質疑。之後幾年約翰王一直致力於收復失地,為此他大徵苛稅大結同盟,引起國內怨聲一片。1214年,他的遠征法蘭西失敗,已使得國內矛盾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1215年6月19日,貴族們聯合起來迫使約翰王簽署了著名的《大憲章》。

    約翰王簽署《大憲章》

    數十年後,亨利三世(1216-1272)力圖恢復被限制的王權,開始培養自己的個人勢力,甚至妄圖為其子征服遙遠的西西里島而要求徵稅,完全不顧國內的饑荒現狀,這又使得約翰王時代的貴族與國王的鬥爭再次激烈起來。1258年,同樣是在一個6月,貴族們又聯合起來迫使亨利三世接受《牛津條例》。

    《牛津條例》規定:組成一個永久性會議,參與國家管理,有權任命各類高官;一切稅收事務交由度支部管理;每年舉行三次大議事會,未經其允許國王不得處理任何地產或發動戰爭。此外還將有部分平民參與議事會,以體現其“選舉性”。御前會議正式轉變為議政為主的議會。

    之後,貴族西門蒙特福特擊敗不服的亨利三世,並在1264年召開議會,史稱“西門議會”,除貴族教士與騎士外,他還邀請了市民代表來共同參政。但僅僅一年之後,蒙特福特便兵敗身亡。雖然《牛津條例》遭廢除,但其依然為英格蘭議會的發展提供了經驗與教訓。

    到愛德華一世(即“長腿愛德華”)統治時期(1272-1307),英格蘭的政治與疆域都有了極大發展。此時議會最終定型,並得到愛德華一世本人的高度評價,他自己也經常依靠議會來透過他的成文法律,議會的立法權逐漸凸顯。在稅收方面,由於愛德華一世對蘇格蘭威爾士不斷的軍事威脅或進攻,以及對法戰爭的頻繁,軍事上的開支不斷地增加。且愛德華一世的收入大多來自於稅收而不再是領地收入,使擁有徵稅權的議會得以繼續發展完善。1295年,愛德華召開“模範議會”,正式囊括了社會各個階層的代表人物,尤其是平民代表的出席,為後來的下院奠定了基礎。

    “英格蘭的查士丁尼”愛德華一世

    愛德華一世至理查德二世(1377-1399)這一百餘年間,深陷百年戰爭泥潭的英格蘭不得不常年透過議會徵稅以繼續戰爭。而後下議院的口頭請願也被書面議案代替,從而保障了立法權。議會還取得了彈劾權,1376年與1388年,兩屆議會均彈劾了數位王室大臣。此時,議會的上下院亦成型了,1343年的議會,貴族與平民被指派在不同顏色的大廳議事,可以視為上下院的開端。總之,在金雀花王朝末期及蘭開斯特王朝初期,英國的議會制度已基本成型。

    在都鐸王朝時期(1485-1603),議會的作用並沒有英國國王大,因為這是一個王權擴張但卻與議會矛盾不大的時期。首先亨利七世透過不觸犯議會的方式儘可能地增加了王室領地的歲入(剛好與愛德華一世相反),減少了對議會的依賴,他在統治末年的年收入比初年要高出近三倍,卻僅召開過七次議會。而亨利八世則依靠議會頒佈了一系列法律檔案,例如1534年著名的“至尊法案”,以推進英格蘭的宗教改革。值得一提的是,亨利八世摧毀了修道院制度,嚴重打擊了教會勢力,使得宗教人員基本上退出了議會,給予了世俗之人更多的權力。在伊麗莎白一世時代,女王的王權雖然一直在擴張,但她也透過議會頒佈了一些使宗教改革更進一步的法律,再加上女王的政治手段極為高明,不與議會公然對抗。總而言之,都鐸王朝的焦點在於宗教改革與英西戰爭,王權和議會的矛盾還不明顯,王權擴張還處在可容忍範圍之內。矛盾真正的激化則是下一個王朝的事情了。

    英格蘭與愛爾蘭的共主 亨利八世

    伊麗莎白一世駕崩後,來自蘇格蘭的詹姆士一世(1603-1625)建立了斯圖亞特王朝。由於早已習慣了蘇格蘭的政治與生活,詹姆士一世來到英格蘭後與對王權有極大限制的議會衝突頻發,1604年他就因一個議員的任免問題與下議院激烈地對抗,宣稱其當選無效,但政治經驗不足使他最終妥協。又因經過都鐸王朝的征戰與其本人的揮霍,詹姆士債臺高築,1606年他負債60萬英鎊,於是他又要求提高商品稅率,招致議會強烈反對。1610與1614年,他兩次解散議會,強行徵收稅收,議會與國王的矛盾再次明顯起來。

    查理一世(1625-1649)繼位後,議會依然在徵稅問題上大作文章,1628年議會提出《權利請願書》,宣稱不經議會不得徵稅,查理短暫妥協後,又於次年解散議會,開始個人統治。於是從1629到1640年這段時間稱為“無議會時期”。

    查理一世與其王后

    在蘇格蘭問題上,查理一世要求蘇格蘭放棄長老教轉信英格蘭的國教,使蘇格蘭人大為不滿,並引起其反抗。查理一世決定向蘇格蘭開戰,他最終召開議會,要求議會同意他的徵稅事宜,但議會拒不服從,反要求清算他的專制。查理一怒之下再次解散議會。但同年的戰爭威脅又迫使他再次召開議會,此次議會稱為“長期議會”。議會清算了他的專制統治,處死了兩名國王親信,再次強調其徵稅權,而查理更是在1642年試圖率兵抓捕議會領袖。王權與議會的戰火已迫在眉睫。

    1642年8月,查理一世於諾丁漢宣稱議會造反,英國革命正式爆發。初期,議會軍戰局不利,國王一度逼近倫敦,但議會在1643年同蘇格蘭簽署盟約,同意將長老教立為國教,蘇格蘭於是出兵幫助議會。又在克倫威爾的領導及其新模範軍的強大戰鬥力下,1644年爆發馬斯頓荒原戰役,議會大敗王軍,基本取得了革命勝利。

    馬斯頓荒原戰役(約克角圍攻)

    1649年,查理一世被處死。之後議會宣佈成立共和國,但事實上這個共和國被革命時期的軍隊掌控,妄圖取議會而代之,甚至於1653年直接驅散了議會(世界近代史首次軍事政變)。軍事獨裁下的共和國陰雲密佈,人民極其反感,革命卻造就了這樣一個更加專制恐怖的社會。於是克倫威爾死後,新的議會不得不決議:復辟斯圖亞特王朝。

    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1660-1685)回到英國即位後,還是吃不到教訓,依然選擇擴張王權的老路,又一次挑起矛盾。為此他與法國簽訂《多佛密約》,秘密換取法國的支援,以期得到法國財政援助,而無需靠議會徵稅。而後的詹姆士二世(1685-1688)更進一步,企圖建立國王常備軍,任命天主教徒為官,並造成了“血腥審判”的慘案。導致後來發生了7位高官密謀邀請荷蘭執政威廉,來幫助英華人捍衛自由。威廉依靠驚人的運氣,不費吹灰之力來到了倫敦。

    曾向威廉三世倒戈的約翰丘吉爾

    此時議會宣佈威廉三世(1689-1702)即位,並頒佈了劃時代的《權利法案》。再次重申徵稅權,與議員的各項基本權利,正式確定議會擁有國家的主權。雖然國王仍然掌握行政權,但這次“光榮革命”依然代表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正式確立,從此以後,議會在國家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直到漢諾威王朝時完全架空了國王。

    來自德意志漢諾威王朝的喬治一世(1714-1727)及喬治二世(1727-1760),與詹姆士一世同樣完全不熟悉英國的政治制度,喬治一世甚至不會說英文,故而這兩位德意志的國王乾脆對政事不管不問,放手讓議會處理一切國務。與詹姆士一世相比,他們二位顯然更明智。這樣良好的條件使得君主立憲制大得發展,更能讓英國首位首相,羅伯特沃爾波爾放手組閣。由此,責任內閣製出現。近代議會制已基本成型。

    第一位英國首相 羅伯特沃爾波爾

    即便1715年與1745年發生過兩次詹姆士二世子孫的復辟叛亂事件,即便喬治三世依然組建了“國王之友”黨派,製造“威爾克斯事件”,妄想專制統治,也阻擋不了君主立憲制逐漸完善的歷史大流。進入19世紀後,縱使保守的託利黨極力阻止,1832年議會還是進行了第一次改革,以後議會就在改革的路上越走越寬,以期更好地適應社會與世界。正是這一時期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憲章運動與工會運動,促使英國的政府與政黨制度日益地完善,雖然議會三次否決《人民憲章》,可事實上半個世紀後這些要求還是都得到了滿足(除去一年一屆議會的要求),廣大人民的各項基本權利也都受到了保障,到此時,英國的議會制已完全成熟。英國議會的改革完善,不僅讓本國公民受益良多,更是激勵了歐洲大陸工人階級的鬥爭熱情,促進了整個歐洲大陸的資本主義政治發展。

    英帝國極盛的形象代表 維多利亞女王

    在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英帝國達到了極盛時期。這時的大英帝國不僅將它的軍隊與工業品投送往世界各地,也在不知不覺中將其制度帶往了全球(尤其是英帝國的白人自治領),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的政治發展,時至今日依然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顆瑰寶。

  • 2 # 河南明妝護膚

    英國是最早開創議會制度與責任內閣制的國家,並且也較早地在世界上建立起了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而這些都是造就近代英國自由主義經濟繁榮與維多利亞時代之輝煌的重要因素,亦是英帝國維繫其統治的最根本結構。因此英國的議會制度一直是世界各國政治制度的典範,也是政治歷史學術界長期研究的範例。於是,英國議會制度的起源及其發展就成為了我們研究人類政治制度演進的重要課題。

    經過盎格魯撒克遜人征服後的不列顛,尚處於氏族部落時代,亦即所謂的“英雄時代”。此時不列顛諸國還在較為緩慢地發展封建化及建立世俗的王權,而這使得“賢人會議”有了存在的可能性。

    賢人會議

    賢人會議由國王召開,雖然它在許多方面都沒有固定設定,如時間地點等,但其權力卻非常之大,它可以決定國事,批准公務,甚至決定王國的繼承人(如阿爾弗雷德大帝與後來的哈羅德)。從中似乎能瞥見近代英國議會的影子,但事實上兩者的關聯並非想象的那麼大。

    威塞克斯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

    1066年,征服者威廉橫渡英吉利海峽,經過黑斯廷斯戰役與一系列征服後,最終建立起了來自諾曼底的諾曼王朝,征服者威廉加冕為威廉一世(1066-1087)。諾曼征服不僅消滅了傳統的盎格魯撒克遜貴族,促進了英格蘭的封建化,還為英格蘭帶來了海峽對岸的“御前會議”。

    御前會議封建性極為明顯,它由國王召開,國王冊封的領主封臣必須出席,與賢人會議相似,它也沒有較為固定的職能。而最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御前會議在徵稅問題上已經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亨利一世統治時期(1100-1135),其發展加快,職能也漸漸固定了下來,能夠在國王不在時代替處理工作。尤其在亨利二世在位時(1154-1189),為維持龐大的安茹帝國,他不得不終日乘船奔波在英格蘭與諾曼底之間,客觀上能夠促進英格蘭政治機構的發展與完善。御前會議在11至13世紀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更是成為了日後樞密院與內閣的起源。

    坎特伯雷大主教貝克特遇刺後,亨利二世在其墓前懺悔

    1154年,金雀花王朝建立。但在其短暫的安茹帝國時期輝煌過後,它在13世紀初基本上丟失了在歐洲大陸的所有領地(僅存阿基坦),致使“失地王約翰”的統治受到極大質疑。之後幾年約翰王一直致力於收復失地,為此他大徵苛稅大結同盟,引起國內怨聲一片。1214年,他的遠征法蘭西失敗,已使得國內矛盾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1215年6月19日,貴族們聯合起來迫使約翰王簽署了著名的《大憲章》。

    約翰王簽署《大憲章》

    數十年後,亨利三世(1216-1272)力圖恢復被限制的王權,開始培養自己的個人勢力,甚至妄圖為其子征服遙遠的西西里島而要求徵稅,完全不顧國內的饑荒現狀,這又使得約翰王時代的貴族與國王的鬥爭再次激烈起來。1258年,同樣是在一個6月,貴族們又聯合起來迫使亨利三世接受《牛津條例》。

    《牛津條例》規定:組成一個永久性會議,參與國家管理,有權任命各類高官;一切稅收事務交由度支部管理;每年舉行三次大議事會,未經其允許國王不得處理任何地產或發動戰爭。此外還將有部分平民參與議事會,以體現其“選舉性”。御前會議正式轉變為議政為主的議會。

    之後,貴族西門蒙特福特擊敗不服的亨利三世,並在1264年召開議會,史稱“西門議會”,除貴族教士與騎士外,他還邀請了市民代表來共同參政。但僅僅一年之後,蒙特福特便兵敗身亡。雖然《牛津條例》遭廢除,但其依然為英格蘭議會的發展提供了經驗與教訓。

    到愛德華一世(即“長腿愛德華”)統治時期(1272-1307),英格蘭的政治與疆域都有了極大發展。此時議會最終定型,並得到愛德華一世本人的高度評價,他自己也經常依靠議會來透過他的成文法律,議會的立法權逐漸凸顯。在稅收方面,由於愛德華一世對蘇格蘭威爾士不斷的軍事威脅或進攻,以及對法戰爭的頻繁,軍事上的開支不斷地增加。且愛德華一世的收入大多來自於稅收而不再是領地收入,使擁有徵稅權的議會得以繼續發展完善。1295年,愛德華召開“模範議會”,正式囊括了社會各個階層的代表人物,尤其是平民代表的出席,為後來的下院奠定了基礎。

    “英格蘭的查士丁尼”愛德華一世

    愛德華一世至理查德二世(1377-1399)這一百餘年間,深陷百年戰爭泥潭的英格蘭不得不常年透過議會徵稅以繼續戰爭。而後下議院的口頭請願也被書面議案代替,從而保障了立法權。議會還取得了彈劾權,1376年與1388年,兩屆議會均彈劾了數位王室大臣。此時,議會的上下院亦成型了,1343年的議會,貴族與平民被指派在不同顏色的大廳議事,可以視為上下院的開端。總之,在金雀花王朝末期及蘭開斯特王朝初期,英國的議會制度已基本成型。

    在都鐸王朝時期(1485-1603),議會的作用並沒有英國國王大,因為這是一個王權擴張但卻與議會矛盾不大的時期。首先亨利七世透過不觸犯議會的方式儘可能地增加了王室領地的歲入(剛好與愛德華一世相反),減少了對議會的依賴,他在統治末年的年收入比初年要高出近三倍,卻僅召開過七次議會。而亨利八世則依靠議會頒佈了一系列法律檔案,例如1534年著名的“至尊法案”,以推進英格蘭的宗教改革。值得一提的是,亨利八世摧毀了修道院制度,嚴重打擊了教會勢力,使得宗教人員基本上退出了議會,給予了世俗之人更多的權力。在伊麗莎白一世時代,女王的王權雖然一直在擴張,但她也透過議會頒佈了一些使宗教改革更進一步的法律,再加上女王的政治手段極為高明,不與議會公然對抗。總而言之,都鐸王朝的焦點在於宗教改革與英西戰爭,王權和議會的矛盾還不明顯,王權擴張還處在可容忍範圍之內。矛盾真正的激化則是下一個王朝的事情了。

    英格蘭與愛爾蘭的共主 亨利八世

    伊麗莎白一世駕崩後,來自蘇格蘭的詹姆士一世(1603-1625)建立了斯圖亞特王朝。由於早已習慣了蘇格蘭的政治與生活,詹姆士一世來到英格蘭後與對王權有極大限制的議會衝突頻發,1604年他就因一個議員的任免問題與下議院激烈地對抗,宣稱其當選無效,但政治經驗不足使他最終妥協。又因經過都鐸王朝的征戰與其本人的揮霍,詹姆士債臺高築,1606年他負債60萬英鎊,於是他又要求提高商品稅率,招致議會強烈反對。1610與1614年,他兩次解散議會,強行徵收稅收,議會與國王的矛盾再次明顯起來。

    查理一世(1625-1649)繼位後,議會依然在徵稅問題上大作文章,1628年議會提出《權利請願書》,宣稱不經議會不得徵稅,查理短暫妥協後,又於次年解散議會,開始個人統治。於是從1629到1640年這段時間稱為“無議會時期”。

    查理一世與其王后

    在蘇格蘭問題上,查理一世要求蘇格蘭放棄長老教轉信英格蘭的國教,使蘇格蘭人大為不滿,並引起其反抗。查理一世決定向蘇格蘭開戰,他最終召開議會,要求議會同意他的徵稅事宜,但議會拒不服從,反要求清算他的專制。查理一怒之下再次解散議會。但同年的戰爭威脅又迫使他再次召開議會,此次議會稱為“長期議會”。議會清算了他的專制統治,處死了兩名國王親信,再次強調其徵稅權,而查理更是在1642年試圖率兵抓捕議會領袖。王權與議會的戰火已迫在眉睫。

    1642年8月,查理一世於諾丁漢宣稱議會造反,英國革命正式爆發。初期,議會軍戰局不利,國王一度逼近倫敦,但議會在1643年同蘇格蘭簽署盟約,同意將長老教立為國教,蘇格蘭於是出兵幫助議會。又在克倫威爾的領導及其新模範軍的強大戰鬥力下,1644年爆發馬斯頓荒原戰役,議會大敗王軍,基本取得了革命勝利。

    馬斯頓荒原戰役(約克角圍攻)

    1649年,查理一世被處死。之後議會宣佈成立共和國,但事實上這個共和國被革命時期的軍隊掌控,妄圖取議會而代之,甚至於1653年直接驅散了議會(世界近代史首次軍事政變)。軍事獨裁下的共和國陰雲密佈,人民極其反感,革命卻造就了這樣一個更加專制恐怖的社會。於是克倫威爾死後,新的議會不得不決議:復辟斯圖亞特王朝。

    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1660-1685)回到英國即位後,還是吃不到教訓,依然選擇擴張王權的老路,又一次挑起矛盾。為此他與法國簽訂《多佛密約》,秘密換取法國的支援,以期得到法國財政援助,而無需靠議會徵稅。而後的詹姆士二世(1685-1688)更進一步,企圖建立國王常備軍,任命天主教徒為官,並造成了“血腥審判”的慘案。導致後來發生了7位高官密謀邀請荷蘭執政威廉,來幫助英華人捍衛自由。威廉依靠驚人的運氣,不費吹灰之力來到了倫敦。

    曾向威廉三世倒戈的約翰丘吉爾

    此時議會宣佈威廉三世(1689-1702)即位,並頒佈了劃時代的《權利法案》。再次重申徵稅權,與議員的各項基本權利,正式確定議會擁有國家的主權。雖然國王仍然掌握行政權,但這次“光榮革命”依然代表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正式確立,從此以後,議會在國家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直到漢諾威王朝時完全架空了國王。

    來自德意志漢諾威王朝的喬治一世(1714-1727)及喬治二世(1727-1760),與詹姆士一世同樣完全不熟悉英國的政治制度,喬治一世甚至不會說英文,故而這兩位德意志的國王乾脆對政事不管不問,放手讓議會處理一切國務。與詹姆士一世相比,他們二位顯然更明智。這樣良好的條件使得君主立憲制大得發展,更能讓英國首位首相,羅伯特沃爾波爾放手組閣。由此,責任內閣製出現。近代議會制已基本成型。

    第一位英國首相 羅伯特沃爾波爾

    即便1715年與1745年發生過兩次詹姆士二世子孫的復辟叛亂事件,即便喬治三世依然組建了“國王之友”黨派,製造“威爾克斯事件”,妄想專制統治,也阻擋不了君主立憲制逐漸完善的歷史大流。進入19世紀後,縱使保守的託利黨極力阻止,1832年議會還是進行了第一次改革,以後議會就在改革的路上越走越寬,以期更好地適應社會與世界。正是這一時期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憲章運動與工會運動,促使英國的政府與政黨制度日益地完善,雖然議會三次否決《人民憲章》,可事實上半個世紀後這些要求還是都得到了滿足(除去一年一屆議會的要求),廣大人民的各項基本權利也都受到了保障,到此時,英國的議會制已完全成熟。英國議會的改革完善,不僅讓本國公民受益良多,更是激勵了歐洲大陸工人階級的鬥爭熱情,促進了整個歐洲大陸的資本主義政治發展。

    英帝國極盛的形象代表 維多利亞女王

    在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英帝國達到了極盛時期。這時的大英帝國不僅將它的軍隊與工業品投送往世界各地,也在不知不覺中將其制度帶往了全球(尤其是英帝國的白人自治領),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的政治發展,時至今日依然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顆瑰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威士忌的種類介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