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燈籠駐

    金針菇栽培技術:

    金針菇學名毛柄金錢菌,別名毛柄小火菇、構菌、樸菇、冬菇、樸菰、凍菌、金菇、智力菇等。白蘑科金針菇屬。金針菇在自然界廣為分佈,中國、日本、俄羅斯、歐洲、北美洲、澳洲等地均有分佈。在中國北起黑龍江,南至雲南,東起江蘇,西至新疆均適合金針菇的生長。金針菇是一種木材腐生菌,易生長在柳、榆、白楊樹等闊葉樹的枯樹幹及樹樁上。金針菇氨基酸的含量非常豐富,高於一般菇類,尤其是賴氨酸的含量特別高,賴氨酸具有促進兒童智力發育的功能。金針菇幹品中含蛋白質8.87%,碳水化合物60.2%,粗纖維達7.4%,經常食用可防治潰瘍病。金針菇既是一種美味食品,又是較好的保健食品,其營養豐富,清香撲鼻而且味道鮮美,深受大眾的喜愛。

    金針菇栽培方法有熟料栽培和生料栽培兩種。

    1.熟料栽培。熟料栽培金針菇,是指將培養料透過常壓或高壓滅菌,在無菌條件下接種培菌的栽培方法。此法成功率高,出菇整齊,產量高。

    (1)栽培季節。利用自然溫度栽培金針菇,選擇適宜的生產季節是獲得優質高產的重要一環。金針菇屬於低溫型的菌類,菌絲生長範圍7~30℃,最佳23℃;子實體分化發育適應範圍3~18℃,以12~13℃生長最好。溫度低於3℃菌蓋會變成麥芽糖色,並出現畸形菇。

    人工栽培應以當地自然氣溫選擇。南方以晚秋,北方以中秋季節接種,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溫度,發菌培養菌絲體。待菌絲生理成熟後,天氣漸冷,氣溫下降,正適合子實體生長髮育的低溫氣候。江南諸省通常以10~11月間接種,經過1個月左右發菌培養,到11~12月間進入出菇。高海拔氣溫較低的山區和長江以北各省,可提前在9月接種,11月出菇;也可以在早春接種,加溫發菌春季長菇。低海拔的平川地區,應適當推遲接種。為了解決夏季金針菇市場需求,可以利用冷庫生產金針菇。

    (2)栽培場所。金針菇栽培分為發菌、出菇兩大步。發菌階段要求場所保溫、通風、乾淨。出菇階段最好選擇在室外建半地下式菇房,即往地下挖1米深,再在四周用土垛起1米高的牆,上蓋塑膠膜及草簾。

    (3)原料配比。

    ①棉籽殼100公斤、麥麩20公斤、玉米麵5公斤、石膏粉2公斤、過磷酸鈣1公斤、白糖1公斤。

    ②玉米芯(粉碎)75公斤、麥麩20公斤、玉米麵3.5公斤、石膏粉2公斤、黃豆麵1.5公斤、過磷酸鈣1公斤、白糖1公斤。

    高粱殼、鋸末、花生殼、豆稈、玉米稈、油菜稈等大多數農作物秸稈粉碎後均可代替配方中的玉米芯,但無論選用何種原料,都要求新鮮、乾淨、無黴變。

    按比例稱量好各原料,除白糖需加水溶化外,其餘均應拌均勻。加水充分攪拌並使含水量達到65%左右,再悶2~4小時,即可裝袋。

    (4)裝袋滅菌

    選用寬15~17釐米、長33釐米的塑膠袋一頭出菇,或15~17釐米寬、55釐米長的塑膠袋兩頭出菇。裝袋時邊裝料邊壓實,裝好後兩端用細繩紮成活結。按常規方法高壓或常壓滅菌。

    (5)接種培菌

    滅菌好的塑膠袋,冷卻至室溫後即可進行接種。接種箱按每立方米用甲醛10毫升、高錳酸鉀5克進行滅菌30分鐘。接種時嚴格操作規程,兩端接種,一般每瓶種(750克/瓶)可接25~30袋。接種後及時將袋移入培養室,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約24小時菌絲開始萌發,在20~25℃室溫下生長約40~50天即可滿袋。9月中旬接種,大部分10月底發透菌絲,叫全期發菌。以後接種由於溫度低,發菌半袋後便邊爬料邊出菇,叫做半期發菌出菇。

    (6)出菇管理

    袋栽金針菇的栽培方式多種多樣,歸納起來有五種: ①滿袋裝料,套袋出菇。

    ②滿袋裝料,套袋倒臥出菇。

    ④半袋裝料,披膜倒臥出菇。

    ⑤中間裝料,倒臥兩頭披膜出菇。

    全期發菌的栽培袋出菇期的管理工序為解開袋口→翻卷袋口→堆袋披膜→通風保溼催蕾→掀膜通風1天→披膜促柄伸長→採收→搔菌灌水→保溫保溼催蕾。管理方法同前,直至收穫4茬菇。

    半期發菌的栽培袋,在培菌期內,菌絲髮滿半袋後,兩端即有幼菇形成,此時應及時按全期發菌的管理方法將菌袋移入栽培場。

    ①堆袋披膜。堆袋披膜是近年來在生產中探索出的新技術,採用這項技術可提高場地利用率,提高產量,提高金針菇質量。

    具體方法是將兩端袋口解開,將料面上多餘塑膠袋翻卷至料面。可根據袋的長短決定一端解口或兩端解口,一端解口擺放方法是將兩個袋底部相對平放在一起,高度以5~6袋為宜,長度不限。在出菇場內地面及四周噴足水分,然後用塑膠膜覆蓋菌袋。此法保溫保溼良好,後期又可積累二氧化碳,有利於菌柄生長。

    ②保溼通風催蕾。披膜後保持膜內小氣候,空氣相對溼度85%~90%,每天早上掀膜通風30分鐘,約7~10天可相繼出菇,出菇後可適當加大通風,保證溼度,但不可把水灑到菇體上。

    ④培育優質菇。抑制完成後,進入柄伸長階段,要培養柄長、色白、蓋小的優質金針菇,必須控制好溫度、溼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這四因素之間的關係。

    A.溫度:控制在6~8℃。

    B.溼度:空氣相對溼度85%~90%。

    C.光照:極弱光,光源位置不能改變,否則子實體散亂。

    D.二氧化碳:濃度達0.11%~0.15%可促使菌柄伸長,超過1%抑制菌蓋發育,達到3%抑制菌蓋生長而不抑制菌柄生長,達到5%就不會形成子實體。透過控制通風量維持高二氧化碳濃度。一般溫度在10~15℃條件下,進入速生期5~7天菇柄可從3釐米長到12~15釐米,10天后可長到15~20釐米,這時可根據加工鮮銷標準適時採收。

    ⑤搔菌灌水。第一茬菇採收後,要進行搔菌,即用鐵絲鉤將菇根和老菌皮挖掉大約0.5釐米左右,並將料面整平。若菌袋失水,應往袋內灌水,可將塑膠袋口多餘的塑膠膜拉起往料面上灌水,6~10小時後將水倒出,然後再進行催蕾育菇管理。一般情況下,金針菇種一次可採收3~4茬,生物轉化率可達80%~120%。

    2.生料栽培

    金針菇生料栽培的關鍵是控制好溫度,嚴防雜菌汙染,而控制好溫度主要是掌握好栽培季節。生料栽培播種時間不宜過早,氣溫穩定在15℃左右為適宜的播種期,河南地區以11月份栽培為最適宜期。

    (1)菌床製作

    菌床上先鋪上用0.2%高錳酸鉀水溶液消毒過的塑膠膜,塑膠膜要比菌床寬2.5倍,薄膜上先撒少許菌種,再鋪上一半的料,料面上再撒一層菌種。菌種分佈是中下層少,四周及表層多,菌種量佔投料總量的10%~15%,床料厚5~8釐米,播種後將床面稍壓實,再用塑膠膜覆蓋料面,以利保溫保溼。生料栽培金針菇原料最好選擇棉籽殼,在拌料時加入0.1%的50%多菌靈,加水量不可過大,一般含水量要求60%~65%。

    (2)發菌管理

    播種後在10℃溫度下,約15天菌絲長滿料面並向深層發展。若播種10天后,發現個別地方菌種不萌發,可掀起薄膜10~15分鐘。發菌40天左右,菌絲可基本發透料。當床料菌絲髮透後,每天揭膜通風10~20分鐘,當菌床表面呈白色並有琥珀色液滴出現時,將塑膠膜撐高20釐米,上面鋪放報紙,每天在報紙上噴霧保溼,霧粒要細、少、勻、勤,維持報紙溼潤,不可直接噴霧在菇床上,否則易引起爛菇。子實體不同發育階段要求不同的空氣相對溼度,當菌柄長達2釐米時,膜內空氣相對溼度應保持在90%,當菌柄長達10釐米時,減少噴水次數,使菇床小區空間空氣相對溼度降至80%~85%。在出菇期,要注意加大菇房通氣量,待菇長至12~15釐米時,及時採收,並清理料面,乾燥1天后,再補足水分,蓋上薄膜,保溫保溼,促使二茬菇形成。採菇後,管理方法同前,共採菇3~4茬。

    3.金針菇主要栽培品種

    人工栽培的金針菇型別,按出菇的快慢、遲早分為早生型和晚生型;按發生的溫度可分為低溫型和偏高溫型;按子實體發生的多少,可以分為細密型(多柄)和粗稀型(少柄)。

    (1)三明1號菌株

    栽培普遍。該菌具有以下優良性狀:菌絲生長快,7天可滿管,25~30天菌絲可長滿瓶或袋。出菇快,30多天即可出菇;栽培週期短,70~80天便可完成整個栽培週期。產量高,生物效率可達70%~100%。質量好,菌柄粗細均勻,色澤淡,人體所需的8種氨基酸含量佔氨基酸總量的44.5%,高於一般菇類。適溫寬,3~21℃下均可出菇。抗逆性強,病菇與畸形菇少。

    (2)濃色品系007、008

    幼菇菌蓋淡黃至黃褐色,菌柄上部色淡,為白色至淺黃色,下部色深,為金黃至暗褐色,密被褐色短絨毛。抗逆性強,接種後菌絲吃料快,出菇早,產量較高。菇蕾生長期間只需微弱散射光(5~10勒克司),菇體顏色隨光照增強而加深。濃色品系金針菇菌蓋軟滑,菌柄脆嫩,香味濃郁,適於生產鮮菇內銷。

    (3)白色品系F21

    出菇整齊,每叢200株左右,柄長15~23釐米,菌蓋內卷,不易開傘。白色品系對光線不敏感,即使栽培環境有較強的散射光,子實體仍是通體潔白,有光澤,適合制罐或鹽漬加工出口。

    白色品系金針菇菌絲生長較慢,抗逆性差,抗雜能力弱。瓶、袋栽培時,菌絲不易長透培養料。出菇期間對二氧化碳耐受力弱。在通氣不良的環境中,菇蕾發生雖多,但成菇數量少,且菇柄易扭曲、畸形或腐心。這種現象在後期尤其嚴重,故生產中常只收前兩茬菇,所以產量較低。白色品系金針菇菇體潔白,適合於加工成出口商品。因其味淡,內銷有時不及濃色品系金針菇受歡迎。

    (4)雜19

    菇體白至淺黃色,下部黃至淺褐色,菌絲生長溫度3~30℃,最適溫度22~24℃,子實體形成溫度3~18℃,最適溫度13~15℃,生物學效率80%~120%。

    (5)蘇金6號

    菇體白色至淺黃色至黃色,菌絲最適生長溫度22~24℃,子實體形成溫度3~20℃,最適溫度13~15℃,生物學效率80%~120%。

    (6)FU088

    菇體純白色,不易開傘,菌絲生長溫度3~30℃,最適溫度22~24℃,子實體形成溫度3~18℃,最適溫度12℃左右,生物學效率60%~80%。

    (7)FV57

    具有高產、優質、生物效率高的特點。據測定,生物效率高達83%,比對照“雜交19”提高16.6%,比金口提高12%。出菇最高適應溫度比“雜交19”提高2℃,在16℃下不發褐,產品價值高;粗蛋白、可溶性糖比“雜交19”分別提高18.4%和78.6%,纖維素降低40%,品質明顯提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消滅韓國需要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