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際眼
-
2 # 英子92612066
關於這個問題我發表一下個人見解。
首先,這離不開中國的傳統。中國傳統講究女子要三從四德,女子不得拋頭露面,只要相夫教子就好。這是一個原因。
另外就具體的例子而言,清兵入關以前,漢足女子以裹小腳為美,並且這種病態的陋習一直被提倡。你想,一個女人裹著小腳,如何出遠門,走路都是困難的,這就造就了女人不得不留在家裡相夫教子,男子在外耕田勞作。
那麼這些習慣延伸到現在就成了一些男人不參與家庭的理由了。他們認為:賺錢如此辛苦,女人難道不應該將家裡收拾妥妥貼貼的,反而還要求回家的男人做這個做那個嗎?!孩子,作為妻子帶好就行了,而不是麻煩一個辛苦的賺錢養家的男人!這是中國喪偶式育兒的悲哀!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見解。
-
3 # 姬鵬
繼“喪偶式育兒”之後,社交媒體上再封“詐屍式育兒”,意在強調家庭育兒失衡的“現實困境”。坦白來講,在國內的家庭教育中,父親在多數時候是缺位的。所以無論直言“喪偶式育兒”,還是怒懟“詐屍式育兒”,本質上多是孩子母親對孩子父親的控訴。當然,也不排除個別孩子母親缺位的情況,不過也是極少數。
總的來說,國內的父親們,在育兒的過程中,做的並不是很好。不過,對於“喪偶式育兒”或“詐屍式育兒”,追根究底,也是“互怨家庭”的一種主要特徵。作為以家庭為單位的存在,最基本的規則就是,家庭成員之間要商量的幹事情,合作的幹事情,分擔的幹事情。
落實到“育兒”上,其實本就不應該是一個人的事情。對於孩子的成長,父母雙方的關愛和陪伴屬於“基本條件”。如果,有人說自己工作太忙沒時間陪伴孩子,最好的決定就是不要生孩子。因為,一個孩子一旦處於情感失衡的環境中,或許比在物質失衡的環境中更易受傷。
所以,但凡原生家庭雙親都在的情況下,無論如何,要實現雙向的陪伴,而非一個人“撫養孩子”,一個人在外“撫養家庭”,這樣的模式好像看起來很合理,一個主內(女性主內的多),一個主外(男性主外的多)。但是,在孩子的感受上和體驗上,可能就存在一定的失衡。
於此,也就能理解,為何在一個男性相對主導的世界裡,母親的概念反而顯得很強烈。這不是說,女性的話語權強,而是母親對於一個人的精神意義著實超過父親。之所以這樣講,也是基於一個現實的考量。一個家庭之中,當一個孩子在幼年遇到喪父或喪母的悲劇時。絕大多數孩子在接受“喪父的事實”上,要比接受“喪母的事實”容易的多。
說到底,母親的概念在孩子的意識裡,是要比父親的概念更深遠。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緣於母親有哺乳之情,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在現實生活中,母親對於孩子精神上的陪伴,十有八九多於父親。這有來自社會分工格局(女主內,男主外)的原因,也有來自傳統“育兒觀念”中父親形象的固化。
總之,在一定程度上,只有孩子長大後,獨立意識相對完善後,父親的秉性傳導才逐步開始。可惜的是,絕大多數時候,孩子難以與父親達成良性的溝通。這些問題如果追究起來,真是原因複雜。但是,我們要知道這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問題。
但是,隨著女性地位的不斷提升,在“育兒”的認知和觀念上,也開始有所改變。女性除卻有哺育孩子的任務,也同時參與社會勞動。這種時候,男性如果還以工作忙的藉口迴避照顧孩子的事情,似乎就有點說不過去。坦白講,絕大多數人認為的育兒是狹隘的。他(她)們總以為提供足夠的物質條件就行,至於精神的陪伴,總覺得無所謂。
可實際上,對於幼年的孩子,如果不能很好的體味到家庭的溫馨和父母的愛意,是很難健康成長的。所以,真正有智慧的父母,在育兒的問題上是建立在共識的基礎上進行的。講的直白一些,就是有商有量,共同分擔。可是在“喪偶式育兒”和“詐屍式育兒”中,幾乎看到的都是獨斷和偏見。
“喪偶式育兒”模式,屬於極端性的缺位,孩子的心靈健康與否暫且不說,就夫妻關係來看很可能都很不好。長此以往,“詐屍式育兒”就會逐漸泛起。說到底“喪偶式育兒”屬於“詐屍式育兒”的前兆。因為極端性的親子關係缺位,夫妻關係就會緊張起來,這種氛圍之下,自然會帶著互怨和偏見進行彼此交鋒。長此以往,自然孩子也會受到很大不良影響。
所以,作為育兒問題來講,追根究底還是夫妻關係的問題。一對關係健康的夫妻,肯定是基於尊重,陪伴,扶持,理解等理念在維持關係。因此,但凡出現育兒分歧,主要的問題在於,夫妻關係中已經出現“互怨苗頭”,而這種“互怨苗頭”的出現,就代表夫妻關係出現罅隙。
於此,在“育兒”問題上,不要急著以孩子作為擋箭牌迴避夫妻之間的實質問題。孩子,說到底是兩個人共同的產物,無論從生物關係上看,還是從法律關係上看,基本上是均等的。所以在育兒上的問題,就會轉化成為夫妻之間的問題。這種時候,考驗的其實是解決夫妻關係的能力,而非處理親子關係的能力。
坦白講,孩子在幼童階段,在親子關係中幾乎是被動的。所以,育兒本身就是夫妻之間共商的一種合作行為。對於尊重,陪伴,扶持,理解等理念同樣是適用的。只是,從“喪偶式育兒”模式,到“詐屍式育兒”模式,身處其中的夫妻或許早已被互怨淹沒。而作為“育兒過程”本身,也就成為二者交鋒的由頭。
既然夫妻關係出現問題,那麼“家庭互怨”就會成為家常便飯。即便不在“育兒”問題上追究,也會在其它問題上衝突。總之,夫妻之間早已互相牴觸,自然在“育兒”問題上很難達成一致。甚至,這與付出多與少都沒有太大關係,因為互怨家庭中早已癌化,自然就會漸漸長出腫瘤,而“喪偶式育兒”是初期,“詐屍式育兒”是晚期。
說到底,家庭育兒是一個夫妻合作的過程,但凡合作的機制被打破,那麼“育兒”的體系就會破裂。母親再好,她也只能扮演母親的角色,父親再強,也只能充當父親的角色,家庭教育是一個合作的過程,誰聽誰的不重要,彼此尊重商量,理解共識才最重要。
-
4 # 大海心理
這個問題帶有強烈的情緒,很容易成為攻擊的工具,同時,這也表達了夫妻關係中的矛盾,與其說是育兒的問題,不如說父母之間的矛盾聚焦到了育兒這件具體的事情上,往往關係好的夫妻,育兒不會是大問題,會相互尊重協商解決,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問題,關鍵是怎麼看這個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式。就算天塌下來,那些關係好的夫妻也能共同面對,而不會感到無助和憤怒。指責往往不能解決問題,而是無法解決問題的結果。
夫妻關係是家庭的核心,也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支撐。
-
5 # 優長
中國自古以來講究的是男主外,女主內,當然現在世界變化快,但不管怎麼變化,總要有一方主事的,另一方呢,就應該全身心地配合。
但大多數老公是沒那個耐心陪孩子的,他們自己都是一群沒長大的孩子,藉著加班的由頭,躲在單位裡玩遊戲,打著應酬的幌子,和狐朋狗友一起談天喝酒吹牛皮。
我的兒子寫作文說,我的媽媽很煩,戴個眼睛,整天忙,不知道忙啥,還喜歡逼我學習。我的爸爸就非常好,工作努力不回家,從來都不罵我。是啊,家都不回,怎麼罵?”
這就是“詐屍式育兒”。
詐屍式育兒,最大的特點就是爸爸是個豬隊友的存在,平常缺席孩子的生活已是常態,但卻時不時還要冒個泡,出來指責一下媽媽的教育方式,安慰一下被嚴格要求的孩子,假裝是一個稱職的爸爸。
孩子在童年時期沒有明確的辨別能力和自控能力,在媽媽的管教下再苦再累也忍受著按部就班地完成該完成的任務,就因為男人們的一句話,孩子就好像發現了新大陸,找到了大靠山,又撒嬌又耍賴地,讓老母親的一切努力瞬間付之東流。
這短暫的詐屍,就好像是一副猛烈地瀉藥,隨你前面積累了多少,轉瞬間就順著馬桶不知道到哪個角落去了!
久而久之,就在孩子心中形成媽媽很兇,爸爸很好的心態,並且嚴重點甚至會開始排斥媽媽的教育。
其實出現“詐屍式育兒”的根源還是夫妻關係的問題。
因為不論是任何階層的家庭,有了孩子以後,都會把“教育”放在首位。
以母親為主體的家庭教育環境,讓媽媽們為孩子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一個丈夫不在意妻子的意見,不尊重妻子,夫妻關係必定大打折扣。
而在一個家庭裡,夫妻關係永遠大於一切關係,包括親子關係。沒有好的夫妻關係,也別想擁有好的親子關係。
而很多時候,良好的夫妻關係,不過就是意味著父母之間和睦平等的相處方式、彼此尊重的溝通態度、互相支援的共情心理。
在升級打怪永無止境的育兒之路上,她們需要的是神助攻,而不是豬隊友;當人到中年陷入迷惘的時候,她們需要的是有效建議和積極肯定,而不是毫無鋪陳的否定和指責。
也許在態度上,詐屍式育兒比喪偶式育兒要好,但並沒有給孩子父愛缺失帶來實質上的彌補,甚至還會影響夫妻感情和家庭和諧。
真正為孩子考慮,父母之間的育兒觀念就應該一致,而不是將這種分歧暴露在孩子面前,以爭吵的方式呈現,這樣會讓孩子變得難以管教,出現逆反心理。
喪偶式育兒指的是:有的爸爸忙於工作、忙於應酬,卻唯獨在孩子的教育中缺席了。
詐屍式育兒是指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經常缺位,卻又偶爾在某些看不慣的事情上指責孩子和媽媽。
這兩種現象在中國家庭中很普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回覆列表
【對於“喪偶式/詐屍式育兒”,我想站在父親的角度說三句公道話】
作為一位父親,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對於孩子的教育,我算是比較上心的。即便如此,因為工作的原因,總有些時候不能時時出現在孩子需要的地方和時候。對此,我有自知之明,也有些內疚。另外,老婆大人也偶爾會指責我沒有管好孩子。而對於新聞中提到的“喪偶式育兒”,以及更為可恨的“詐屍式育兒”,是家庭教育中的個例。對此,我想說三句話。
第一句話,所謂的“喪偶式育兒”和“詐屍式育兒”不是隻有父親身上才可以貼的“專用標籤”。我們知道,所謂的“喪偶式育兒”和“詐屍式育兒”,都是寶媽提出的,也是站在寶媽角度的問題。其實,所謂的“喪偶式育兒”和“詐屍式育兒”,不是也不會全是父親方面的問題,比如,有的家庭可能也有寶爸指責寶媽“喪偶式育兒”和“詐屍式育兒”,或者其它家庭成員如爺爺奶奶、外婆外公等存在類似問題。
其次,出現“喪偶式育兒”和“詐屍式育兒”現象的家庭,夫妻等家庭成員在教育配合方面有問題。孩子不是某一個人的孩子,不是父親、母親或者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哪一個人的孩子,也不會是某一個人或者某兩個人的責任。作為中國式家庭,特別是老人與子女住在一起的家庭,或者是住得比較近、走得比較勤的家庭,各個家庭成員都會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所以,大家必須做好教育孩子方面的配合,達成一致。比如說,孩子回到家必須先寫作業,然後再吃喝拉撒。可老人可能處於疼愛孩子的角度,縱容孩子不先寫作業等等。
第三,父愛如山,在孩子的教育成長過程中,父親不可缺席更不能“詐屍”。所謂的“喪偶式育兒”,意思就是說只有寶媽在管孩子,寶爸啥也不管,就跟寶媽喪偶一樣。說得真難聽,但如果真的出現這樣的問題,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不利的。另外,平時裡不管孩子,到了問題上亂指責寶媽,導致教育孩子標準上出現偏差甚至是錯位,這就是父親的大錯特錯了。所以,我想公正地說,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能缺少父親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