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精髓
-
2 # 以史為鑑
清代康乾盛世時期,國力昌盛,藝術自然有了比較大的發展空間,宜興紫砂自古聞名於世,到現在仍然是紫砂的代表。而乾隆作為皇帝,對於紫砂的喜愛也是在國內掀起了流行風潮,使得達官貴人們競相追逐使用,使得紫砂在這個時期迅速發展,達到了空前繁榮,宜興紫砂更是成為了貢品,在宮內飽受追捧。
乾隆皇帝愛寫詩,也愛紫砂壺,他喜愛的是堆泥繪手法制成的山水詩文壺,可以裝飾上大好河山,也可以點綴上御筆寫的詩文,配上頂級的貢品茶葉,可謂清雅至極。
說到乾隆十分喜愛的“一笨一痴”,名字不算好聽,這是兩位乾隆時期的紫砂大師,所謂“笨”是笨巖,“痴”是壺痴,這裡都不是我們常用的貶義含義,而是二位匠人的雅號,反映的是他們對紫砂藝術的專業和痴迷。
那麼為什麼紫砂匠人千千萬,乾隆獨愛這兩位呢,讓他們成為了御製紫砂器具的匠師呢?
藝術家受人欣賞,自然是因為他們的藝術品和藝術風格,而這二位深受乾隆皇帝喜愛,自然是其作品符合乾隆皇帝的審美,而且手藝極為高超。
下面就讓我們欣賞一下二位製作的紫砂器具,順便了解一下他們的身份。
首先說說笨巖,這位身份沒有非常確定的記載,主流學者認為,指的應當是陳漢文。他製作的紫砂壺長於堆泥繪,風格精巧雅緻。陳漢文出自紫砂制壺世家,兄長是康熙年間著名的紫砂匠人陳鳴遠,父親是明末制壺名家陳子畦,家傳深厚。
笨巖的兄長陳鳴遠存世的紫砂工藝品較多,因此為人們所熟知,而乾隆年間有一些傳承下來的紫砂壺,技巧也非常高超,風格和陳鳴遠較為類似,底款是“陳漢文”,因而有笨巖是陳漢文這樣的猜測。
上圖中就是陳漢文傳世的紫砂製品,最上面兩個是陳漢文制鴛鴦形水洗,可以看出來這件水洗以鴛鴦身為器,鴛鴦回過頭來與口沿相接,鴛鴦翹起的翅膀也可起到擱筆的作用,器身還有蓮花和水波紋,和鴛鴦搭配相得益彰。
下面三個紫砂壺從左到右分別是:笨巖款梅竹圖詩文筋紋壺、紫泥泥繪松鹿蝙蝠紋瓜稜壺和泥繪王維詩意瓜稜壺;
第一件梅竹圖詩文筋紋壺的壺身有篆體陽文御製詩,分兩面書寫,一側寫的是:御製,生平愛茗飲,石釧煮金芽!
另一側寫的是:“拈得蘆同碗,盛來陸羽茶。”
第二件是紫泥泥繪松鹿蝙蝠紋瓜稜壺,壺身上面裝飾有蝙蝠、梅花鹿和松樹,正是中國歷史上常見的福祿壽三星齊照的美好寓意。
第三件是泥繪王維詩意瓜稜壺,這壺的兩面一面是王維的詩《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另一面直接把《鹿柴》給畫了出來。
之前提過,笨巖長於堆泥繪,可以從這三個壺中窺見一二,這三隻壺形狀都飽滿挺闊,紋飾精緻,層次分明,可以看出製作者高超的技藝和審美,這樣的壺,即使不是業內人士,也能夠欣賞到它的精緻和素雅,也難怪乾隆十分欣賞。
再說壺痴,這位具體的姓名也不可考,同樣是從傳世的壺中進行的猜測,認為其很可能是清代制壺名工楊履康,壺痴可能是他的款印。
壺痴的傳世作品
左上角的壺是壺痴款段泥方壺,要知道紫砂匠人有一句行話叫做:寧做十圓不做一方!可見方形壺的難得之處。
這件壺整體都是方形,壺紐都是方的,壺身上不但繪製有荷花荷葉,還有吉祥花卉,詩句若干,壺底鈐印篆文“壺痴”二字。
但是很遺憾,這件壺由於燒製時溫度偏低,髮色較淺,雖然根據詩詞分析是御製精品,但是後來的收藏者卻不知道什麼原因,把這件壺拿出來復窯重燒!最後導致這件壺表面區域性起皮,反而品相有問題,真是遺憾!
右上角這件作品是壺痴款宮廷黑漆描金錠式壺。之所以叫錠式壺,就是這把壺像一個大銀錠,壺身上用黑漆描金的技法繪製了“喜鵲登梅”,“彩蝶飛舞”等吉祥場景;在壺蓋上還繪飾蝙蝠、彩蝶等。
右下角的這款則是壺痴款印包壺。印包壺顧名思義就是像一個包裹了官印的包袱。仔細看這件壺的“包袱”褶皺顯得非常自然,似乎可以看出包袱裡藏的方形的印盒,壺鈕恰到好處的處理為包袱結也是非常有意思,
對比笨巖和壺痴的作品,能夠感受到笨巖和壺痴兩位的作品或精巧,或素雅,或剛勁,或簡約,不論何種風格,都有著濃厚的個人特質,有著超凡脫俗的制壺工藝,也非常符合乾隆對於紫砂壺精緻和高雅的要求,也難怪兩位大師能夠得到乾隆的青眼。
-
3 # 來自星星的祥哥哥
清代康雍乾時期,國力昌盛,宜興紫砂的發展更是進入一個空前的繁榮時期。其中帝王的偏好,對於宜興紫砂發展起到了尤為突出的影響。清三代時期,宜興紫砂進貢內廷,備受帝王和宮廷人員的青睞,一時間成為風靡宮廷的藝術品。
不僅如此,宜興紫砂器獨特的造型藝術,也在影響著帝王的審美情趣。於是乎,許多紫砂器物的造型甚至成了官窯瓷器的祖本。
乾隆帝對於素雅溫潤的紫砂更顯得格外傾心,其中最為突出的表現在於其參與到紫砂壺的創作中。在故宮博物館中珍藏的數件乾隆御製詩文紫砂器,都呈現出乾隆帝對紫砂壺的偏愛和審美情趣。乾隆御製山水詩文壺,大多以堆泥繪的裝飾手法,在壺上表現山水意趣,並常常輔以御製詩文。
乾隆皇帝的御用紫砂匠人中有“一笨”和“一痴”,他們共同為皇家定製紫砂器。
“一笨”和“一痴”究竟是何許人?
笨巖
笨巖,為之雅號。清代皇室御用匠人,其泥堆繪技法極為高超,受到皇家賞識,所制多送至宮廷造辦,為一代堆繪大家。
業界許多專家認為,其乃是清代名家陳漢文。陳漢文,系陳鳴遠之弟,工茗壺,善鋪砂,渾樸不讓前輩,制式以精雅著稱。
蝠紋松鹿壺
在2013年於臺北開幕的陶都風寶島情紫砂特展中,有一件紫泥泥繪松鹿蝙蝠紋瓜稜壺,底款便是“陳漢文”。
堆泥繪回紋瓜稜壺
此便為笨巖所制本色堆泥繪回紋瓜稜壺,文雅別緻,壺身呈海棠形制,飽滿挺闊。
大小相間的瓣狀造型,有著極強的層次感和韻律感。蓋鈕作老樹枝幹,並於蓋麵點綴枝葉,意趣橫生。
口蓋子母線上,以一圈回紋為飾,彰顯宮廷貴氣,而圈把彎流上又以如意為飾,呈現出中國傳統吉祥如意的文化意趣。
梅竹圖詩文筋紋壺
此壺笨巖款梅竹圖詩文筋紋壺,平面作四瓣海堂式,頂作橋鈕,蓋高隆,邊緣起唇。壺頸略高,起唇口與壺蓋契合。豐肩,圓鼓腹,向下收攏,底有高圈足,足底亦作唇邊一週,與蓋、口遙相呼應。
壺流高昂彎曲,壺鋬似耳,前後均衡。壺的鈕、流、鋬的外緣,起線三條,挺立如脊,硬朗若骨。整器遠觀婉轉柔和,輪廓渾圓,近看則細節豐富,含力十足,搭配完美,互為映襯。
對比這三件傳器,無論是器物造型,泥繪風格,時代氣息等,都是高度一致。故而,推測笨巖便是清代名家陳漢文。
壺痴
人之所好,自然不斷追求,更有甚者,嗜之如癖,而壺痴便是對紫砂鍾情如痴,其為清代制壺高手,傳器多為宮廷定製器,但詳細生平已無考。
但此人很有可能是清代制壺名工楊履康,其制壺的風格手法與壺痴極為相近,壺痴或為其之款印。
壺痴款泥繪圓壺
此壺鼓腹鼓蓋,扁珠鈕,蓋面中央與頸部皆貼飾一圈泥片,蓋上堆貼松竹梅三友。壺腹裝飾極為精緻,一面堆貼山水人物畫,以本色泥堆繪亭臺樓閣、蒼松翠柏、古樹、盡顯其中。
一面為鐵線篆文。堆貼工藝精細生動,背部篆書以細泥條貼成,詩曰“御製六一泉,孤山側畔石泓深,泉以人傳可用,坡老遺蹤尋六一,即今坡老更誰尋。”筆筆含勁,字字端正,技藝高超。
壺痴款宮廷黑漆描金錠式壺
此壺作古錢錠式,壺鈕亦作錠式,通身繪黑漆描金“喜鵲登梅”,“彩蝶飛舞”,壺蓋則繪飾蝙蝠,更是巧妙的在鈕上繪彩蝶兩隻。
此壺用段白泥,素胚胎燒製,特別是壺上的黑漆描金繪飾更是符合皇室宮廷風格。
御製壺痴款段泥方壺
此壺以段泥為胎,作方形,短頸斜肩,直腹,方形平蓋上接方鈕。壺身堆泥繪題詩句若干,並繪荷葉、荷花以飾;蓋面上亦於四角泥繪吉祥花卉圖案。
壺底鈐印篆文“壺痴”二字。從壺身詩句以及精湛的制工可以推斷此器乃是宮廷御製之器。是典型的清宮裝飾技法。
壺痴款 印包壺
壺體呈方形,包袱內的印璽或印盒輪廓分明,形制規正,包袱褶皺自然,方嵌蓋與壺嚴絲合縫,包袱結為鈕,處理恰到好處。
長方形把、方形一彎流,顯得剛勁有力,既體現了印璽作為“權力”象徵之剛,也反襯了包袱之柔,可謂剛柔相濟,堪稱精品。
壺痴紫泥四稜方壺
紫泥胎質,泥色堅緻。器形端莊穩重、比例協調、結構嚴謹,乃經典造型之一。此壺泥質呈板栗色,純正紫潤,壺身手感極佳。
壺身以細膩紫泥製作,整體線面明朗,修飾講究,一氣呵成。壺身光素,殊不多見,得者寶之。
壺痴與笨巖,非凡脫俗的制壺工藝,異常符合乾隆皇帝的品味,正因為如此,今天我們才能看到這批紫砂壺。
-
4 # 六朝堂主
一笨和一痴指清朝兩制壺高手笨巖與壺痴,笨和痴在這裡都不是貶義詞,只說明此二人對於紫砂的痴迷與執著。
壺痴 楊履康,人之所好,自然不斷追求,更有甚者,嗜之如癖,而壺痴便是對紫砂鍾情如痴,制的壺自然巧奪天工,故而得皇帝獨寵。
回覆列表
一笨和一痴指清朝兩制壺高手笨巖與壺痴,笨和痴在這裡都不是貶義詞,只說明此二人對於紫砂的痴迷與執著。
壺痴 楊履康,人之所好,自然不斷追求,更有甚者,嗜之如癖,而壺痴便是對紫砂鍾情如痴,制的壺自然巧奪天工,故而得皇帝獨寵。清代康雍乾時期,國力昌盛,宜興紫砂的發展更是進入一個空前的繁榮時期。其中帝王的偏好,對於宜興紫砂發展起到了尤為突出的影響。清三代時期,宜興紫砂進貢內廷,備受帝王和宮廷人員的青睞,一時間成為風靡宮廷的藝術品。
乾隆帝對於素雅溫潤的紫砂更顯得格外傾心,其中最為突出的表現在於其參與到紫砂壺的創作中。在故宮博物館中珍藏的數件乾隆御製詩文紫砂器,都呈現出乾隆帝對紫砂壺的偏愛和審美情趣。乾隆御製山水詩文壺,大多以堆泥繪的裝飾手法,在壺上表現山水意趣,並常常輔以御製詩文。
乾隆皇帝的御用紫砂匠人中有“一笨”和“一痴”,他們共同為皇家定製紫砂器。“一笨”和“一痴”究竟是何許人?
笨巖 陳漢文:為之雅號。清代皇室御用匠人,其泥堆繪技法極為高超,受到皇家賞識,所制多送至宮廷造辦,為一代堆繪大家。
業界許多專家認為,其乃是清代名家陳漢文。陳漢文,系陳鳴遠之弟,工茗壺,善鋪砂,渾樸不讓前輩,制式以精雅著稱。
在2013年於臺北開幕的陶都風寶島情紫砂特展中,有一件紫泥泥繪松鹿蝙蝠紋瓜稜壺,底款便是“陳漢文”。
無論是器物造型,泥繪風格,時代氣息等,都是高度一致。故而,推測笨巖便是清代名家陳漢文。
壺痴 楊履康:人之所好,自然不斷追求,更有甚者,嗜之如癖,而壺痴便是對紫砂鍾情如痴,其為清代制壺高手,傳器多為宮廷定製器,但詳細生平已無考。
但此人很有可能是清代制壺名工楊履康,其制壺的風格手法與壺痴極為相近,壺痴或為其之款印。
壺痴與笨巖,非凡脫俗的制壺工藝,異常符合乾隆皇帝的品味,正因為如此,今天我們才能看到這批紫砂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