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XB520
-
2 # 圈圈姐姐
說到李叔同,我就會不自覺地哼唱“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朴樹曾在翻唱《送別》時感慨:“如果歌詞是我寫的,我當場死那兒都可以。”
“君子之交,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這首偈子是李叔同出家為僧後,圓寂前書與友人的遺書。要理解其意,必先了解其人。
李叔同是民國時期一位才氣橫溢的藝術家、文學大師,也是一代高僧。這位“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在39歲時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李叔同出生於清末一富裕官宦之家,原籍浙江平湖,從祖輩起移居天津。其父親曾與李鴻章同朝為官。用現代俗話說,就是一標準的“官二代兼富二代”。但不幸的是,父親在他五歲時便早逝。 18歲時,他奉母親之命,娶了茶商之女俞氏為妻,可年輕的李叔同卻無心顧家,整日音樂詩畫取樂。
結婚兩年後,因為公開支援維新變法,為了避禍,李叔同舉家遷到了上海。在這座當時中國最自由開放新思想遍地開花的城市,李叔同的才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加入了文學團體“城南文社”,與袁希濂、許幻園、蔡小香、張小樓號稱“天涯五友”。
互為知己,大概就是他們這樣吧。
那首感人至深的《送別》便是為好友許幻園所作。那年冬天,上海被大雪裹得毫無生機,許幻園來到李叔同房門口,卻並不進門,只是對屋裡的兄弟說道:“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即轉頭揮淚而別。李叔同衝出門來,看著昔日好友漸行漸遠的落寞背影,在雪裡站了整整一個小時。之後他便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的傳世佳作。
他一生有兩段婚姻,對髮妻他滿懷愧疚,卻無愛情。對日本妻子卻道出“愛是慈悲”的放手宣言,一心皈依佛門,出塵出世。
李叔同一生藝術造詣甚高,培養出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眾文化名人。後期苦修佛法,參透人生道法。他的學生豐子愷如是評價他——李叔同是一個萬事皆認真的人。少年時做公子,像個翩翩公子;中年時做名士,像個名士;做話劇,像個演員;學油畫,像個美術家;學鋼琴,像個音樂家;辦報刊,像個編者;當教員,像個老師;做和尚,像個高僧。
從翩翩公子到出塵高僧,李叔同有著常人不可比擬的人生感悟。所以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為弟子、好友留下這首偈子:
“君子之交,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你我的情誼,如水一般純淨。何必固執於一個表象而求索答案,其真意往往與表象相差甚遠。你問我到到底要去向何處,這浩瀚宇宙何其壯闊,我沉醉於無窮地探索而忘了回答你。我只能告訴你,我即將歸往那春暖花開,月之圓滿之處。誠然春會逝,月會缺,而那也只是執象的狀態而已,因花與月乃永恆長存,如君子之交,一眼便是永恆。
大智者的告別就是如此智慧而充滿慈悲,給人留下了至為深切的感動。
-
3 # 魚生文化雜談
樓主的問題裡其實少了一句,完整如下: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問餘何適,廓而忘言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這是弘一法師的一首偈頌,流傳甚廣。至於是什麼意思,實際上也是見仁見智,隨人學問修行的淺深而有不同。本來大師之作,是無需贅言的,但既然問到了,就不揣冒昧地解讀一下,以博諸君一笑。
頭一句,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是指君子能夠了解到道的本然,或者說理解了佛性,是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所以其淡如水的意思在於,接受了每個人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差別,而同時理解到這相上的差別實則源於同一空性,那麼學會尊重別人,也就是尊重自己,君子和而不同,就是這個意思。既不會強求他人附和自己,也不會諂媚地依附他人的觀點,保持獨立性,恰恰是在道體上和諧的基礎。
第二句,執象而求,咫尺千里。是指一個人若是陷於事物的表相差別,而在各種分別的見地中去尋求真理,那麼只會離真理越來越遠。因為法性無差別,這是批判有學聲聞的二乘之見,泥於有而偏執於相,而產生修行上的偏差。咫尺之微,而有千里之別,這就叫“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第三句,問餘何適,廓而忘言。上面批判了二乘之見,這裡說你要問我的見地是什麼,我的目的是什麼,我的追求是什麼,我沒有辦法告訴你。那不是語言可以傳達的。那是無上的秘密,從來諸佛都不道破,因為說即破,實際說本來也並不破,而是聽者著相,就會發生無解。所謂言者無心而聽者有意,落花有意而流水無情,彼此心地不相契,說了也是白說。同樣的,假使心地相契,那麼就算無言,也有默契冥合,得最勝義。所以說廓而忘言,是無上密法。
最後一句,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第三句仍然會有人掉進去,人對於法性與涅槃的執著是最深固的,也是最難拔除的障道因緣。就像一個人執著道德一樣,那叫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所以最後一句恰恰又破第三句。使人破除對於“法我”的執著,這樣就“人我”與“法我”俱破,不墮於空有兩邊,入於中道,華枝春滿,天心月圓,是性呢,還是相呢?是色呢,還是空呢?都已經融入不可思議境界了。
綜上所言,第一句與第四句合,第二句破二乘有見,第三句破有見、立空見(有餘依涅槃),第四句破空見,入無餘涅槃。則一體而圓具三身,圓滿三智。三身者,法身報身化身也。三智者,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也。即是西方三聖所表之圓滿義。
恭敬頂禮弘一老法師。
南無阿彌陀佛。
-
4 # 一杆煙雨一江秋
啥也沒說,啥也沒寫,啥也沒做,啥也沒修。
通通忘了,返璞歸真了。
只餘大江東流,依稀曾有滿頭繁星。
-
5 # 否極是我
李叔同為弘一大師,與宣化上人在近代佛教史齊名的楷模。而我則是一個深陷紅塵,酒色財氣盡染的紅塵中人,豈敢妄斷大師禪意?
只是在我讀《紅樓夢》時,見到曹雪芹老夫子有類似的偈語:
因空見色,由色生情。
而弘一大師偈語是: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扏象而求,咫尺千里。
問餘何適?廓而忘言。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曹老夫子偈語大意為:
由空一一色一一情一一色一一空,
由空到欲又回到了空,而闡明瞭人生規跡就是畫了一個圓。
弘一大師說的“華枝春滿"的春意最終也是"天心月圓"的圓。
這兩個圓的含義何其一致!是呀,人光著身子來到紅塵世上,沒帶來什麼,到死時又光著身子離開,什麼名利地位,金錢美女統統歸空,生不帶來,死不帶走!人生如空似夢更是圓。
-
6 # 明道禪心
以上所問為近代三大高僧之一——弘一大師圓寂前之語: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問餘何適,廓爾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此偈實為弘一大師一生修行的真心流露,對啟發後學,有不可思議的妙用!
【君子之交 其淡如水】
此中君子,乃探究宇宙和人生真諦,志求突破自我、超越自我而駕馭生命者。君子之間互為良師益友,如同行善知識,在互相鼓勵中成長,互相鞭策中成就。其交往淡泊脫俗,但論智慧解脫,莫談是非凡情,如水一般純淨沒有功利之心,已脫離了世間的俗套,雖無往來應酬,卻心心相印、淡而有味,一切盡在不言中!
【執象而求 咫尺千里】
世人愚迷,執著於森羅永珍、林林總總,而妄求生命的真相,則愈求愈遠,背道而馳,錯過何止千里萬里!殊不知一念回光,返照自心,則近在咫尺,何勞外求,當知“著相修行百千劫,離相修行剎那間”。
我們的真心無處不在,須臾不曾離,可惜的是被宇宙永珍所矇蔽,迷而不覺,於是頭上安頭、騎牛找牛,歷經久遠終不能得。
如有智者超然物外、通體放下,了達一切世間萬物、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男女老少,皆是一心所幻現,則當下契入真心,智慧如光明般時時朗照,世間一切煩惱、痛苦等,如黑暗般皆不能近身,自然開啟自在灑脫、任運逍遙的人生。
【問餘何適 廓爾亡言】
若問生命的真諦,宇宙的規律,人生的歸宿,其周遍十方,量周沙界;含攝萬物,卻覓之了不可得;對面不見其首,追隨不見其後;高而無頂、深而無底,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空而靈、靈而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口欲談論,即使搜盡天下的華麗詞彙亦無法表達;心欲攀緣,即使晝夜冥思苦想而無法觸及,唯有實修實證者方能相應。
【華枝春滿 天心月圓】
當此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既不執著去除妄想,又不奢求覓得本真,只是休去歇去、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前後際斷,則華枝春滿皆是自性的妙用,天心月圓無非真心的顯現,生命本體的大機大用朗然現前。所謂: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無盡藏中無一物,有花有月有樓臺;
正是: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
7 # 百邦的詩
弘一大師病危前手書之偈語,曰:“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花枝春滿,天心月圓。”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應該解釋為,君子之間的交往如水一般純淨,不帶雜質。
執象而求,咫尺千里。是說如果只看朋友交往的表面現象,好像看到了真實情況,實際上差得遠了。
問餘何適,廓爾亡言。是說問我將到哪裡去安身呢,前路廣闊,我無言以對。
花枝春滿,天心月圓。但只見春滿花開,皓月當空,一片寧靜安詳,那就是我的歸處啊。
“象”的說法來自魏晉玄學,是對應於“意”而言的。一般言之,“立象以盡意”,此是象所盡之意。有象所盡者,即有其所不盡者。象所不能盡者,即“象外之意”。弘一大師借著這道理來說明佛教的真理,表示佛教對真理的最高體悟,是離語言文字思維的,所謂的“語言道斷,心行路絕”者是。故說執象(語言文字思維,這些都是“象”)而求真理,真理其實就在咫尺之間,但對膠著與“象”的人來說,何止千里?
回覆列表
執象而求,咫尺千里: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透過現象尋找事物的本質,不然就會陷入執迷,與真理越來越遠。這句話即是哲學的也是具有禪理的。
問餘何適,廓而忘言:要問我將去哪裡,如何安身呢,那麼天地廣闊,我也說不上來。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只看見春滿枝頭,皓月當空,那可能就是我要去的地方吧。
這幾句偈語充滿禪味,讀來讓人感受頗深,人生就該不執迷,不留戀,方能如魚得水遊刃有餘,而得自在。所謂心安之處是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