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方第一聖龍
-
2 # 卡拉奇的海角
因為是小說啊,真實歷史上是不可能的。而且歷史上諸葛亮也沒有那麼神,其實他更多的是一個內政家,並非一個軍事家。真實的三國曆史和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完全就是兩碼事!
-
3 # 風大豬也能飛
諸葛亮的空城計的來源是西晉郭衝所做《條亮五事》:“亮屯於陽平,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晉宣帝率二十萬眾拒亮,而與延軍錯道,徑至前,當亮六十里所,偵候白宣帝說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逼,欲前赴延軍,相去又遠,回跡反追,勢不相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埽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明日食時,亮謂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馬懿必謂吾怯,將有強伏,循山走矣。’候邏還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為恨。”《三國志》作者陳壽,認為《條亮五事》中記載的五件事皆為虛妄,非常不可靠,所以作書的時候捨棄不用。
南朝史家裴松之為《三國志》做註解時,也對五事一一作了註解,說明五事皆不可信。其中對空城計的註解是:案陽平在漢中。亮初屯陽平,宣帝尚為荊州都督,鎮宛城,至曹真死後,始與亮於關中相抗禦耳。魏嘗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後,無復有於陽平交兵事。就如衝言,宣帝既舉二十萬眾,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設防持重,何至便走乎?案魏延傳雲:“延每隨亮出,輒欲請精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己才用之不盡也。”亮尚不以延為萬人別統,豈得如衝言,頓使將重兵在前,而以輕弱自守乎?且衝與扶風王言,顯彰宣帝之短,對子毀父,理所不容,而云“扶風王慨然善衝之言”,故知此書舉引皆虛。也就是說,諸葛亮在陽平屯兵的時候,司馬懿尚在荊州任職,兩人從未有過對陣,所以就不可能存在司馬懿發現空城計的問題。
雖然在《三國志》中找不到諸葛亮用空城計的例子,但蜀漢方面王平和趙雲都曾用過空城計。
馬謖駐守街亭時,不聽王平勸阻,堅持紮營山上。馬謖失敗後,駐地無險可依的王平手頭只有一千多人,但與其對陣的張郃卻有五萬人。王平命令士兵鳴鼓自持,徐徐而退,張郃懷疑蜀軍有埋伏,一直不敢輕舉妄動。撤退途中,王平又悄悄收攏敗兵,使得行軍人數越來越多,張郃越發相信王平還有更多兵力在暗地埋伏,自己一旦露出破綻便會遭到當頭棒喝,經過一番權衡,最終放棄了對王平的追擊。
公元219年漢中之戰時,曹操將大量糧草囤積在北山,黃忠得到訊息後帶著全部人馬去奪取這些糧草。黃忠臨行前,與趙雲約好了回營時間,但時間已過,黃忠卻仍然沒有返回大營。於是趙雲便率身邊僅有的幾十名輕騎兵前往接應。趙雲一行剛出營不遠便遇到曹操的大軍,趙雲等人且戰且退,徐徐退入大營之中。眾人建議趙雲關閉營門堅守待援,趙雲卻下令大開營門並偃旗息鼓。曹操懷疑趙雲在營中安排有伏兵,不敢貿然進攻,於是便引軍撤退。趙雲見曹軍後撤,便下令用力擊鼓,並從後面用弓箭射擊曹軍。曹軍驚慌失措,陣列大亂,互相踐踏,被踩死的、掉到漢水中淹死的不計其數。
-
4 # 洪雁紛菲
所謂伯牙子期知音難覓。諸葛亮城上撫琴一曲司馬懿在城下心照不宣。所謂飛鳥良盡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曹睿本來就對司馬懿不爽,用他也是魏國沒有能對付諸葛亮的,迫不得已而為之。現在如果司馬懿把諸葛亮弄死,信不信曹睿立馬一道聖旨讓司馬懿去養老去。古人自古就知道養寇自重的精髓。留著一個強大的敵人才會體現你的利用價值。你看看年羹堯,平定西北之前位極人臣之禮。你甭管他是不是囂張跋扈自取滅亡,在平定青海之後呢?雍正留著他也就沒什麼用了。
-
5 # 大愛無恨劉成軍
因為司馬懿心裡清清楚楚的,他知道這是一座空城啊!怎麼能派人打探呢?一打探,不就全露餡了嗎?
司馬懿是誰?他的智謀完全不在諸葛亮之下啊。諸葛亮為了北伐,先是使用了反間計,離間了魏主曹睿跟司馬懿的關係,讓曹睿剝奪了司馬懿的軍權以後,才起兵北伐的。
曹睿免去了司馬懿的職務,讓駙馬夏侯楙(夏侯淵之子)代替司馬懿指揮雍涼兵馬,對抗諸葛亮。諸葛亮為什麼費盡心機要搞掉司馬懿,不就是因為司馬懿的智慧不在自己之下嗎?諸葛亮沒有十足的信心能打敗司馬懿,只好使用了非常手段。試想,如果諸葛亮有把握在正面戰場上打敗司馬懿,又何必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去魏國使用反間計呢?
但是,只要諸葛亮一北伐,司馬懿的政治生命就可以起死回生。這對諸葛亮來說就是一道無解難題。要北伐,最好是沒有司馬懿;可是一北伐,曹魏就必然會起用司馬懿。要搞掉司馬懿就不能北伐,可是如果不北伐,搞掉司馬懿又有什麼意義呢?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的最好反映。
久而久之,諸葛亮看清楚了這一點,因此他不再從政治上下手搞掉司馬懿而是開始穩紮穩打,力爭從軍事上打敗司馬懿。頗有雄才大略的司馬懿自然也看到了這一點。即:有諸葛亮的北伐,才有他政治生命的延續;假如沒有了諸葛亮或者是諸葛亮停止了北伐,他立即就可以享受到曹魏“兔死狗烹”的“優厚”待遇。因此,如何和諸葛亮打得不可開交且保證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再想法確保諸葛亮能夠長期的、沒完沒了地進行北伐是司馬懿的真正目的。
所以一旦出現局勢可能失控的趨勢,諸葛亮的人身安全處於危險境地,司馬懿就立即收兵回營。司馬懿的理由也是冠冕堂皇:諸葛亮狡猾,必有埋伏,我們不能中了諸葛亮的埋伏啊!這樣理由其實我覺得十分的牽強附會,但好像沒有人敢於反駁。因為:一旦真的中了埋伏,那不堪設想的嚴重後果誰來擔當?曹真不就是因為不聽司馬懿的建議而吃過諸葛亮埋伏的大虧嗎?張郃不也是中了埋伏被射殺的嗎?
所以,司馬懿只要一宣佈退兵,一般人只好服從命令。從而司馬懿總是那麼恰到好處地退兵回營。諸葛亮也因此總是有驚無險。這是真正的頂級高手之間的頂級博弈啊!少年時代看《三國演義》覺得司馬懿真是窩囊,可是今天看來,情不自禁地為司馬懿拍案叫絕。看似無解的難題,人家司馬老先生硬是解決的完美無瑕。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一個字“緩”。俗話說得好:“事緩則圓。”然而,就一個“緩”字,有幾人能夠做好?舉幾個很簡單的例子:1、讓你緩幾天領工資,你幹嗎?2、讓你緩幾年升職,你幹嗎?3、讓房子緩幾年再漲價,房子幹嗎?
“欲速則不達”,這個道理簡單易懂,但是人人都在追求所謂的高效率、高節奏、高速度。現在基本上沒有人願意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了。所以說,司馬懿的智慧絕對不在現代人之下。
看一看司馬懿征討遼東的公孫淵,那簡直就是“快刀斬亂麻”式的,忔叱咔嚓的,爽啊!司馬懿只帶了四萬人馬,幾千裡奔襲,進攻人家有八萬人馬防守的壤平。四萬包圍八萬哪,簡直就是奇蹟。硬是把公孫淵困的受不了了,要突圍出城,就被司馬懿擒拿斬殺了。遼東壤平一戰司馬懿的軍事才能表現的淋漓盡致。要知道,遼東問題由來已久,當年曹操也因為鞭長莫及而對公孫康採取綏靖政策的。《孫子兵法》雲:“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
看到了嗎?正常情況下,要包圍敵人,需要幾倍的兵力。像現代戰爭中十分經典的龍崗戰鬥,包圍全殲張輝瓚部,我軍的兵力是敵軍的三倍。
而人家司馬懿卻只有敵軍兵力的二分之一,卻也能包圍殲滅敵人。奇蹟啊!我絮絮叨叨地說了這麼多,就是提醒大家,司馬懿跟諸葛亮之間發生的戰爭具有匪夷所思的詭異性。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諸葛亮導演的“空城計”吧。
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塵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會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易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
看到了嗎?這就是《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中的描寫。這一小段的精華其實就一句:“汝輩豈知?”是啊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司馬昭現在肯定是不知道的。他是後來知道的,不過是他用來對付別人(鄧艾和鍾會)的。
像司馬懿這樣,一看人家可能有埋伏就退兵;一懷疑人家有埋伏就退兵;甚至看到了人家諸葛亮的雕像懷疑人家沒死也退兵……總而言之,一到了和諸葛亮有可能魚死網破的時候就退兵。那麼司馬懿到底在躲避什麼?面對疑團,我們必須採取客觀審慎的態度考慮問題,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而是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
看到司馬懿對蜀漢作戰態度之曖昧、之消極、之詭異,我忍俊不已卻又不得不拍案叫絕。有四個字,司馬懿做得出神入化,這四個字就是:養寇自重!
司馬懿深知:普天之下,只有我司馬懿才是諸葛亮的真正對手,有諸葛亮的頻繁騷擾,曹魏就離不開我。否則,我就難逃“敵國滅,功臣亡”的悲慘命運。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司馬懿的判斷十分準確無誤。五丈原諸葛亮一死,新任魏主曹芳就在大將軍曹爽的攛掇下,把司馬懿封為太傅而剝奪他的了兵權。直到多年以後,司馬懿才靠自己陰養的三千死士發動“高平陵”政變,奪回了兵權,並將曹魏宗族幾乎一網打盡。
諸葛亮和司馬懿就象是兩個圍棋大國手,殺得難解難分,卻又互相留有餘地。“打劫”時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而是我放過你,你留下我。
西城城頭上,諸葛亮一琴一首曲:“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城門外,司馬懿遙望城樓上那個自己仰慕已久的人生貴人,揮揮手,掉頭離去。
“孔明,我懂你!能夠與你相遇,此生幸甚!我走了,我們後會有期!”看司馬懿老先生的思想境界,比起那位動輒就仰天長嘆“既生亮,何生瑜?”的江東鼠輩高出何止一個檔次?
所以說,諸葛亮和司馬懿就象是最鋒利的“矛”和最堅固的盾,他們相互對抗卻又相互依存。這其中的尺度,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位大高手把握的非常好。
-
6 # 道法自然ID
空城計這個看起來比較高明的計謀不知道歷史上是否真的發生過,如果是真的,那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司馬懿有意放水,不想滅掉諸葛亮,二是司馬懿腦袋當時進了水,被鬼迷住了心竅。看一看當時的情景,作為足智多謀的軍事家,帶著十幾萬大軍,為的是什麼,不就是找諸葛亮開戰嗎?打仗難道沒有偵察兵嗎?諸葛亮統領多少部隊會一無所知嗎?再說一個小小縣城能有多大的地方,能藏多少兵馬,以司馬懿的智慧他會不知道嗎?不要說開著城門,就是緊閉堅守,會不攻擊就撤退嗎?就算是撤退在沒有追兵的情況下會不返回嗎?如果看到諸葛亮撤走的這點人馬,追擊不是照樣可以打敗諸葛亮,所以說空城計之所以能成功,最大可能只有一個,出於政治目的,司馬懿不想過早滅掉這個對手,從而牢牢掌握兵權,鞏固自己的地位,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回覆列表
司馬懿和諸葛亮兩人都心知肚明,司馬懿如果在此殺了諸葛亮,他的死期也快到了。諸葛亮也熟知此點,所以敢用空城計。司馬懿和諸葛亮明為死敵,暗卻為心靈相通的至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