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肉肉的三國故事

    戰國計程車兵就有兵甲了。

    東漢時期的冶鐵技術很高。

    長沙馬王堆出土了很多高工藝的服裝,

    說明西漢時期就已經很注意外表了。

    附一張漢朝士兵復原圖,

    你看~

  • 2 # 澤儒天下

    漢代以王莽新政為界分前、後兩個時期。前漢(又稱西漢)的軍戎服飾基本上沿襲秦制。鐵兵器經過戰國後期和秦代的發展,到西漢時已佔主要地位。西漢鎧甲全都是鍛鐵製成。漢代的戎服在整體上有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上穿禪衣,下穿褲。禪衣為深衣,又稱沙轂禪衣(即有縐紋的單衣)。

    漢代軍人的冠飾基本上是平巾幘外罩武冠。東漢時期,武吏還有在平巾幘外加沙冠的習慣。漢代戎服外一般束兩條腰帶,一條為皮製,一條為絹制。武士主要穿靴履,以履為主,有圓頭平底、月牙形頭等樣式。

    漢代是中國武官制度初步形成的時期。春秋以後,軍隊規模日益擴大,軍、兵種和戰略戰術也不斷複雜,於是出現了一些專門的軍事家,形成了實際上的專職武官。區別官兵身份的不僅是服飾,還有軍服上的徽識。軍服上標出徽識在先秦時代已有制度。漢代的徽識,主要有章、幡和負羽三種。章的級別較低,主要為士卒所佩帶,章上一般要註明佩帶者的身份、姓名和所屬部隊,以便作戰犧牲後識別。幡為武官所佩帶,為右肩上斜披著帛做成的類似披肩的飾物。負羽則軍官和士卒都可使用。騎兵在漢末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主要歸功於馬鞍、馬鐙的發明。西漢時期,鐵製鎧甲開始普及,並逐漸曾為軍中主要裝備,這種鐵甲當時稱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體上有很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穿禪衣,下穿褲。禪衣為深衣制。漢代戎服的顏色為赤、絳等都屬紅色。

    東漢末年,統治集團內部激烈的鬥爭,引發了殘酷的大混戰。經過長期兼併,司馬氏在滅吳後統一了全國,建立了晉朝(史稱西晉)。晉惠帝時又爆發了“八王之亂”,出現了東晉十六國的局面。這一時期頻繁的戰爭,雖然促使戰略戰術得到發展,但給社會經濟生產造成的破壞卻極其巨大,因此在武器裝備方面與漢代相比並沒有明顯的進步。

    魏晉時期的戎服主要是戰袍和褲褶服。袍長及膝下,寬袖。褶短至兩胯,緊身小袖,袍、褶一般都是交直領,但也有盤圓領。褲則為大口褲。東晉與西晉相比較褲腳更大,很像今天的女裙褲。冠飾主要有武冠、鶡冠、卻敵冠、樊噲冠、幘、幅布和帢等。

    軍人一般都穿圓頭靴,靴尖不起翹。鎧甲和戎服外均束帶。左側為鐵製筒袖鎧,是一種胸背相連、短袖,用魚鱗性甲片編綴而成,筒袖鎧的外形與西漢的鐵鎧很相似,從頭上套穿,這種筒袖鎧堅硬無比。胄基本沿襲東漢的形制,胄頂高高地豎有纓飾。右側為魏晉時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褲褶服。

  • 3 # 細說簡史
    獻帝初乎二年(191年),青、徐黃巾30萬眾入勃海界,欲與黑山軍臺。公孫贊率步騎2萬人交戰。青、徐黃巾失利,“棄其車重數萬兩”。軍車的種類

    1、東漢時期,車兵雖然逐漸退居次要地位,但各種軍用車輛仍大量使用。每次重大軍事行動,所使用的車輛常常以數幹上萬計。不僅中原地區的戰爭多用車輛,就是以遊牧為主要生產的北方少數民族,也已普遍使用車輛運輸軍需。如安帝水初三年,南匈奴反叛,漢廷使耿菱等擊破之,“獲彎廬車重幹餘兩”。順帝陽嘉三年,漢廷擊北匈奴,“斬數百級”,繳獲“車順帝陽嘉三年,漢廷擊北匈奴,“斬數百級”,繳獲“車幹餘兩”。於此可見,當時少數民族的車輛也為數不少。

    2、軍車的種類,在東漢時期主要有輕車、戎車、雲車、指南車、輜車等種。

    輕車:據《後漢書·輿服志》曰:“輕車,古之戰車也。洞朱輪輿,不巾不蓋,建矛戟幢麾,藏在武庫。”徐廣注曰:“置努於軾上,駕兩馬也。”輕車是車士兵種的主要裝備,它常常成為車兵兵士的代名詞。因為是戰車之屬,故平時“藏在武庫”。可見,輕車就是馳敵致師的戰車,為軍隊的重要裝備之一。

    戎車:《後漢書。輿服志》曰:“戎車,其飾皆如之。蕃以矛麾金鼓羽析幢劈翳,車胃甲駕之箙”。注引《漢制度》曰:“戎,立車,以征伐。”劉熙《釋名》稱:“元戎車在軍前啟突敵陣,周所制也”。元戎,即大戎。它是用於戰爭的兵車。

    雲車:《後漢書·光武帝紀》載:昆陽之戰中,“列營百數,雲車十餘丈。”注曰: “雲車即樓車,稱雲,言其高也,升之以望敵”。這是戰爭中爬城用的車具。

    指南車:崔豹《古今注》雲:“指南車法具在尚方故事,漢末喪亂,其法中絕,馬鉤悟而作焉。”因為它具有“司南”的功能,可以用之辨別方向,對行軍作戰有重要作用。

    輜車:《釋名》曰:“輜車,載重臥息其中之車也”。顏師古曰:“輜,衣車也,重謂載重物車也。行者之資,總曰輜重”。可見,輜車即載重車。這實際上是一種用於運輸兵器、衣糧等軍需物資的車輛。主要以馬、牛牽引。《九章算術》稱: “一車載二十五斛”,“空車日行七十里,重車日行五十里。”這裡講到的載重量及行速,當是指一般車輛的情況,輜車的實際載重量可能比一般車輛要大。

    此外,見於文獻記載的車,還有所謂 “衡車”、“軘車”、“轈車”、“馳車”等等。這些戰車的數量不一,用途有別,或用於征戰,或用於攻城、陷陣。皆為軍隊不可缺少的裝備。

    歷史的背景

    東漢時期的車輛製造業比較發達。既有官營,也有民營。封建國家所需的車輛包括軍車等,通常以官營為多。當時中央和地方官府的有關部門,如“工官”等均有造車任務。費用開支來自大司農或地方財政。

    追根溯源

    1、真正的三國時期兵器只有,刀是士兵佩戴的武器名曰環首刀(是由鋼經過反覆摺疊鍛打和淬火後製作出來的直刃長刀,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殺傷力最強的近身冷兵器,也是人類歷史上具有非凡意義的一種兵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環首刀將匈奴打敗,並間接促成了當時的歐亞民族大遷徙。漢代環刀纖長挺直,部分帶有內弧,尚無成熟的刀莖結構特徵。

    2、長度上大環刀基本都在100cm左右,很多環刀達到了110cm甚至超過120cm,而這些除少部分是雙手長柄外,大多都是單手握柄的結構,對使用者的腕力等身體素質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這也著實說明了當年漢家男兒是多麼的驍勇驃悍。在環首的結構上,漢環刀主要分為五種:環首另造、加熱錘鍛焊接在刀莖上;第二種和第一種類似,但是環首留有和 莖端一樣寬的缺口,然後焊接在兩端;第三種還是環首另造,但是夾在折返的莖未端。

    3、這類刀比較罕見,而且刀身質量非常出色,側面反映出漢代熱處理技術的成熟;第四種是刀莖環首一體鍛造,然後與刀身用嵌焊的方式連線,在用目釘加固;第五種則是全刀一體鍛造,環首內往往有精美龍雀類圖案,所謂“龍雀大環”。) “搠”是武將佩戴的,比槍短比矛長的一種兵器 史書三國志有一段記載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時是將敵將刺與馬下。

    4、像青龍偃月刀都是後人為了增加客觀度虛擬進去的,真正的大刀,戟,都是出於宋朝。因為當時宋朝皇帝是篡國起家所以怕武將謀反導致的一系列的負面影響所以兵都是現招兵本身的素質羸弱,所以當時就往科技方面發展所以就出現了很多種類的兵器。

    結語

    東漢末年普通士兵不僅有兵甲,還有刀和搠以及軍車。兵器的進化和發展推動了古代的軍事發展和社會進步。

  • 4 # 冷兵器研究所

    東漢末年普通士兵有沒有兵甲,答案肯定是有的。

    早在商周時代兵甲就已經出現。商代至西周時期甲冑主要使用皮革和青銅材質。胃多由青銅製作,分為整體式和分體式兩類。整體式胃為這一時期主要型別,商代後期到西周時期使用;分體式胃在商代後期方國中有使用。甲的材質有皮革、青銅、骨角等,形制上以整片式為主。

    商代後期的皮甲為一塊皮革,形制呈前搭狀;西周時期則在皮革上縫上青銅片,皮甲的形制多呈長方形,主要用於前胸部位的防護。

    東周時期甲冑的主要材質為皮革,戰國後期出現鐵甲冑。甲片的形制分為四類:長條形、梯形、長方形、異形;胃片的形制分為半圓形、長方形、弧狀梯形、異形四類。東周時期甲冑都已發展為札片編成模式。甲衣防護的部位為人體的軀幹和雙臂,甲衣形制分為有披膊和無披膊兩型,兩型甲衣在主體部位使用的甲片以及編綴形式基本一致。

    東周時期胃的形狀仍為覆缽形,戰國早、晚期甲片形制差異較大,早期遺物全由特殊形狀片編成,晚期遺物特殊片減少,整體形制也有不同,呈半球狀。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札甲已成為主要的甲冑組編模式;甲冑的札片逐漸趨於規範,規整的幾何形片成為甲冑的基本片,除基木片外,甲冑的組編中仍需異形片。

    秦代甲片形制分為五類:長條形、長方形、梯形、魚鱗形和異形;胃片分為圓形、弧狀梯形和異形三類。甲衣形制分為複合甲和札甲,前者由大片的皮革和札片複合編成,後者全由札片編成。札甲分為三型:A型由身甲、下襬和披膊等部位構成,B型僅由身甲及下襬部位組成,沒有披膊部位,C型:由身甲、下襬、護臂等構成,三型甲衣的基木片為長方形片。秦代鎧甲編綴方式分固定式和活動式,層與層間的連結視部位而有所不同。

    兩漢時期甲片形制分為長條形、長方形、魚鱗形、葉形四類,胃片形制分為圓形、梯形、長方形、橢圓形、魚鱗形、異形等六類。

    從實用角度看,甲冑主要作為軍隊和儀衛裝備使用。由於作戰方式的不同,商代到東周時期,甲冑配置於軍隊中,主要作為車馬、甲十的防護用具;戰國、秦漢時期甲冑的使用擴大到一般士兵。儀衛裝備的甲冑,源自其實用功能,增加了儀仗的意義。

    所以漢末時期普通士兵是有甲冑的。

  • 5 # 風去了無痕D

    兵甲是肯定有的,就看是誰的部隊,官軍還是黃巾軍,或是豪強鄉勇民軍,數量多少而已。

    部隊窮困的,精銳陷陣士披甲。普通士卒,就難講了。

    財力充足的,精銳部隊披鎧,普通士卒披甲。關鍵時刻陷陣突擊的武士,還有身披二重鎧。

    鎧甲,鎧甲,鐵製稱鎧,皮製曰甲。

    甲相對成本輕些,一般部隊都必須有,惟數量多少。畢竟要驅使士卒們蹈白刃、冒鋒矢,若無堅甲護身,那麼在敵軍槍矛如林、密集攢刺下,任他百戰勇士,也會膽戰心驚,十分武藝立即就會丟掉七分。如此,則勝利堪憂也。

    你若不信,讓人用拳頭在面門前飛舞幾下看,保證你會眨眼縮頭。何況是鋒利耀眼的槍尖白刃。

    反之,士卒身被堅甲,則膽氣橫生,方可臨陳奮勇直前。所謂重甲長矛、摧鋒破陣,正如是也。

    至於鎧。鐵鎧難制,且造價昂貴。一般非是正規官軍,真難有。

    就算是官軍,也得看情況,亦不是全都能有。曹操《軍策令》曰:

    “袁本初有大鎧萬領,吾只二十領,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看看,曹操初起義兵成軍時,只有鐵鎧二十領,馬鎧不足十具。而袁紹擁四州之地,兵馬十餘萬,也只有鐵鎧萬領,馬鎧三百具。鐵鎧之難制,非易事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動腳踏車驗車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