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是蘇慕呀

    科考對於中國的封建王朝是非常重要的,經史料記載,從隋朝科考制度正式形成,歷史上有名有姓的狀元出現了599個。

    最難的應該是宋朝!宋朝重文輕武,讀書人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

    宋朝重文到什麼地步呢?宋真宗在《勸學詩》裡有所描寫“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這種局面逐漸在社會上形成了“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的風氣!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發明,有三大發明“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是發明於宋朝或在宋朝得到實際應用的。

    宋朝以讀書為榮,當兵為恥,所有文人士子以畢生精力專注於科舉功名,宋朝的狀元含金量是非常高的

  • 2 # 不當王爺好多年

    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朝代,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讀書人的儒家教化目標,這就是宋朝。而作為讀書人中頂級高手的狀元郎,在宋朝則絕對是人生巔峰。

    北宋時期,國家政務院裡的高官大多來源於讀書人,擔任宰相、副宰相職責的國家中常委一二把手裡科舉出身者高達90%,到了南宋,這個比例只會更高。宋朝繼隋唐發明科舉考試後,把國家錄取高階公務員的這項制度發展得更趨完備和規範。北宋的兩位老祖宗,太祖和太宗雖然出身行伍,但對讀書人可謂欣賞有加,關懷備至。一則因為他們不太相信勳臣舊將,那些戎馬一生的赳赳武夫,總怕他們再度上演自編自導的陳橋兵變,把趙姓江山變了姓。二是因為他們深知守成年代,不能馬上得天下馬上治之。因此給了讀書人一個絕佳的發展上升的空間和挺身躍龍門的巨大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不同於以前歷朝歷代,對於科舉考試高中者即授實職,也就是說,一旦你金榜題名,國家就會給你一個大大成熟的桃子,讓你躍上龍門後衣食無憂。這在隋唐時候是無法想像的,即使你科舉高中,也得歷練一二,然後根據你的現實表現得授實職。宋人田況在《儒林公議》中有過記載,“宋太宗臨軒放榜,三五名以前皆出二郡符,遷擢榮速。”就是說,國家元首趙老二親臨放榜現場,憑窗佇立,高喉嚨大嗓門嚷嚷:“我宣佈,凡高中狀元及前五名者都外放各地任通判”。通判是個什麼官兒?副省級,一州之長的副手,老趙可真捨得啊。不止如此,凡高中外放者都被朝廷記錄在案,而且升遷異常迅速。宋朝高舉中第的狀元郎,一般不出十年就會進入權力中樞執掌權柄,成為朝廷新貴,並做為政務院的一二把手發號施令,奇怪的是這種火箭式的竄升之道早已被常人所認可,人們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相反認為理該如此。僅太宗至仁宗朝50多年間,就先後有王曾、呂蒙正、李迪、宋庠等一代名相皆為如假包換的狀元郎,其次擔任參知政事和樞密使等宋朝重要領導人的還有如下狀元郎,楊礪(北宋首位狀元)、王嗣宗、蘇易簡、陳堯叟、張觀、蔡齊、王堯臣、馮京等,這些人要麼工於詩詞文章,要麼在政務上多有建樹,為北宋文官政治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北宋的狀元郎有多牛?從他們擔綱朝廷重任併為北宋初做出的政清人和的貢獻中就可以看出來,國家沒有虧待他們,而他們則以天下為己任,很好的履行和發揮了在其位謀其政的重要職責。不獨如此,狀元郎的身份和地位在社會上也是極為顯赫的。宋人田況在《儒林公議》中非常詳盡的寫出了這種場面,每次狀元及第後,則朝中公卿百官無不為之注目,即使權力至尊無上者也為之動容。按照舊例,狀元要遊街示寵,自崇政門出東華門,圍觀者遍佈大街小巷,人們摩肩接踵,觀者如堵,錦韉繡轂,追逐爭先,甚至有登屋頂而從上往下鳥瞰者。平頭老百姓人人欽羨,歡呼聲震動京城。

    由於考取功名的讀書人在宋代社會受到了極高的重視和推崇,所以在宋朝,人們評價一個家族的興盛程度的重要標準就是看這個家族有幾個考中科舉的男子和幾個嫁給科舉出身者的女子。如此一來,宋朝就出現了一個非常獨特的社會現象,即“榜下捉婿”,皇帝殿試後,即行唱名,宣佈狀元歸屬,緊接著是為科舉高中者舉行宴會,從唱名到宴會這段過程中,當時的富戶和官宦之家就會競相觀望和打量這些新及第的讀書人,從中挑選自己滿意的人選,行情好時,一日之間“中東床者十八九”。

    在宋朝做個狀元郎既實惠又牛皮,簡直是一件風光無比的美事,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實現了宋真宗趙恆所說的書中自有千鍾粟,黃金屋和顏如玉的終極理想,而一條由國家鋪就的陽關大道隨之為你展現,昂首闊步走在這條灑滿Sunny的仕途之路上,郎裡個郎,要多愜意有多愜意。由此可見宋朝的狀元郎有多牛?其遠比今之學子們拽多了。

    再舉個反例,狄青是宋朝很有名的一員猛將,他武藝高強,從軍之後勇於衝鋒陷陣,屢立戰功,並因此獲得了多次提升,最高曾經官至樞密使。可以說,狄青算是當時草根逆襲的一個典範。但是,在讀書人面前,他一點地位都沒有。有一次,狄青為了救一個叫做焦用的犯錯的部下,曾親自到文官主師韓琦的臺階下請求說:“焦用是個有軍功的好男兒。”韓琦說:“在東華門外被唱名是狀元的,才是好男兒,他算什麼好男兒?”

  • 3 # 鬱離星

    狀元一詞由隋唐始,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最難的進士科的最高等級的第一名。

    全國各地報名參加科舉考試的學生稱為士子。先在地方上參加解試或鄉試,這是科考的初級考試,由地方學正監考。歷三天,考三場。第一名稱解(jie第四聲)元。過關的要參加省試或會試(唐、宋、元朝稱省試,明清稱會試)。考場在首都,由尚書省(當朝中央政府最高權利機構之一)的禮部主持。每三年一次。第一名稱會元。過關的將參加科考最高級別的考試,稱作殿試,也叫“狀元考”!透過這級考式的被稱為進士。進士是科舉考試最高功名,及第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稱號。頭名封狀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三者合稱“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稱號。唐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所有進士及第的都是“天子門生”!

    進士科的主考精神:重詩賦(詩、文、雅樂)、明經(字面之意為“明習經學”。《禮記》《春秋左傳》稱大經,《毛詩》《周禮》《儀禮》稱中經,《周易》《尚書》《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稱小經。《孝經》《論語》必考。有時還加試《老子》《爾雅》)重帖經(這是填充題型,將經書任揭一頁,把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上三個字,讓試者填寫)、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註釋便可中試)。進士科很難,考到三十歲透過明經,考到五十歲才重進士的大有人在!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主流方式。也是中國古代愛國的有識之士報效國家的途徑!從唐代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山東德州人)到清朝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1282年間共出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那麼這些科考中的魁首,他們是否在工作中也如考場上這麼出色呢?我們現在就來了解一下:

    唐朝著名詩人張九齡,任唐中宗時宰相。他去世後,唐中宗問推薦宰相後選人的朝臣:風度得如九齡否?

    王維,歷代狀元中詩、畫成就最高的。是盛唐田園山水詩派傑出代表,也是南宗繪畫之祖。唐肅宗時任宰相。

    張又新,所撰《煎茶水記》,評價各種泉水煎茶之優劣,是繼《茶經》(陸羽)後又一重要茶道研究著作。

    柳公權,歷代狀元中書法造詣最高的。楷書四大家之一。

    郭子儀,唯一一位由武狀元而升至宰相者,平安史之亂,大破吐蕃,歷四朝而兩任宰相!

    張孝祥,歷代狀元中詞作最高的。與張元千並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

    文天祥,被贊為“狀元中的狀元”!文章節義,被世人代代敬仰!

    李尊頊,歷代唯一由狀元而成為皇帝的(西夏皇帝,夏神宗)。

    王溥,史學成就最高的狀元。編著一百卷的《唐會要》、三十卷的《五代會要》,並正式建立會要體分類編纂的體例方法,被《四庫提要》評價為一一厥功甚偉!

    陳亮,永康學派創始人。南宋著名思想家。

    楊慎,著作最豐的狀元。詩、賦、詞、曲樣樣精通!著名的《臨江仙》,作為《三國演義》主題歌被當世百姓廣為喜愛、傳唱。

    雖然這654+185的狀元們,並不是人人為後世熟知,但他們究竟擁有怎樣的人生?我輩不知,就更無從評判。

  • 4 # 嶽明闊

    自古以來,就有“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說法。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因此,選拔具有文才武略之人來治理國家,維護封建統治者皇權的傳承,是歷代統治階級都極為重視的。既然有考試,必然會有競爭,有競爭就有排序。於時狀元就誕生了。

    科舉制度自隋唐開始至清末結束,共產生狀元638人(其中武狀元185名)。剩下的文科狀元唐朝產生了148人,五代十中國產生了狀元24人,宋朝產生118人,遼朝產生56人,金朝產生39人,元朝產生32人,明朝產生90人,清朝產生狀元114人。

    其中,文科科舉要早於武科科舉。隋煬帝楊廣開啟科舉之後100餘年,到了西元702年武則天時期才首開武科舉。武科舉由兵部主持。一直到1901年的清朝末年,持續了1200多年的武科舉和文科舉才幾乎同時廢除。

    武科舉包括產生的武狀元在歷史上意義不大。因為國家在和平時期,武狀元沒有用武之地;當國家遇到危難時錄取的武狀元未必能擔大任。另外,軍隊長官不僅需要武力,更需要謀略。軍事人員升遷任命,都是主將說了算,對於武狀元,不一定看得上;更重要的是,武狀元身份很尷尬,空降一個武將,已經固化的軍隊內部同僚不喜歡。另外武狀元自身能力在實際管理指揮應用中,未必名副其實。所以武狀元很難有發揮空間,其作用和影響也就有限。在歷史上沒有顯著功績記載,後人也就無從知曉。

    但文科舉及文狀元則不同。文人既可以處理政務,有些還可以擔任軍隊將帥,出將入相,發揮的空間極大。所以,相對於武狀元,文狀元的含金量更高。

    那麼從隋朝到清朝,哪個時期的狀元含金量最高呢?總體來說,應該是唐朝文狀元含金量更高。

    因為文官都是飽讀經書之人,更何況是狀元。所以讀書明理,治國安邦自古以來都是包括所有狀元在內的文人們的使命。

    對比分析就知道,大多狀元都成了治理國家的棟樑之才。譬如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狀元,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壬午科狀無孫伏伽,為人忠直誠懇,敢於直言上諫,有魏徵之風。其性格寬宏大量,處事從容,榮辱不驚。狀元中像他這樣的人很多,包括唐時的崔元翰、張正甫、賈至等;王維和柳公權更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狀元詩人和狀元書法家。

    宋元明清時期狀元,如呂蒙正、王傑等皆因治理政務聞名,文天祥以節義和詩文聞名,張孝祥、陳亮、康海、楊慎等以詩文聞名於世。其餘擔任中高階官員和普通官員的狀元出身的很多。

    無論從人數上,還是整體聲譽上,和唐朝狀元有較大差距。至於五代十國、遼、金、西夏和後來張士誠建立的大西國、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國狀元,因為人數少等原因,更是鮮有人知。

    但是這種狀元的含金量,具體到個人,那就因人而異了。只能說,從整體聲譽上對比,唐朝狀元含金量較高。

  • 5 # 進擊的黛帕

    狀元的含金量最高。必屬宋朝無疑。

    宋朝是科舉制發展已經相當完善了,有防作弊措施,所以宋朝的狀元都是實打實的真才實學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白到底多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