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賓度羅跋羅度闍
棲坐岩石尋清靜
手持荊杖求無波
膝置經卷行真路
目視超然成阿羅
二、 迦諾迦伐蹉
身著法衣護佛法
手結法印度蒼生
嗔喜皆幻不妄笑
無憂當屬無量人
三、 迦諾迦跋釐墮闍
率領五百阿羅漢
住於神州護法壇
手執拂塵尋清樂
眉揚如劍斬憂煩
四、 蘇頻陀
右手握拳當心處
左手伸出安於膝
聃耳垂肩一真妙
綺眉霞觀大千奇
五、 諾矩羅
拳拳當心本無心
念念如意如意臨
身心清靜人天養
不再憂煩生死輪
六、 跋陀羅
仰觀宇宙參妙理
俯持捻珠數流年
德善為本廣教化
眾皆為賢乃真賢
七、 迦裡迦
去盡萬縷煩惱絲
留得一脈佛心慈
了脫生死成正覺
離卻苦樂更無私
八、 伐羅伐多羅
凝神深參貝葉經
縱觀古今自從容
禪定無亂涅盤處
物我兩忘無量功
九、 戍博迦
曲指算來無量劫
躬行誠信不肯歇
扇拂在握數世過
禪心守定效佛陀
十、 半托迦
手持經卷苦用功
潛心誦讀曉重輕
參透一真有大道
悟明方可稱道生
十一、 羅睺羅
慈心能忍稱威猛
當胸戟指目圓睜
龍象之勢實可貴
捨身成就護法城
十二、 那迦犀那
半度波山巉巖上
雙目怒睜舉世驚
依信入佛乃正道
護法度人方圓融
十三、因揭陀
捧經持珠杖倚肩
護持三寶不肯閒
不行不立真定力
似閒非閒乃大賢
十四、 伐那婆斯
守護佛法可住山
心如枯井自等閒
神妙萬物蒼巖骨
法注自然滿大千
十五、 阿氏多
貌似鬼王心慈善
守佛護法鷲峰山
張口露舌齒牙顯
得法眼正靠修研
十六、 注荼半托迦
修行路上多坎坷
受學誦讀幾波折
逐步研習愚痴少
悟透佛法妙慧多
十七、 阿難
佛法無邊信願行
參透法理靠苦功
“多聞第一”需頓悟
瞬間乃在長久中
十八、 摩坷迦葉
堅心執意苦修行
微妙法門尋常中
拈花微笑留名典
心心相印乃功成
一、 賓度羅跋羅度闍
棲坐岩石尋清靜
手持荊杖求無波
膝置經卷行真路
目視超然成阿羅
二、 迦諾迦伐蹉
身著法衣護佛法
手結法印度蒼生
嗔喜皆幻不妄笑
無憂當屬無量人
三、 迦諾迦跋釐墮闍
率領五百阿羅漢
住於神州護法壇
手執拂塵尋清樂
眉揚如劍斬憂煩
四、 蘇頻陀
右手握拳當心處
左手伸出安於膝
聃耳垂肩一真妙
綺眉霞觀大千奇
五、 諾矩羅
拳拳當心本無心
念念如意如意臨
身心清靜人天養
不再憂煩生死輪
六、 跋陀羅
仰觀宇宙參妙理
俯持捻珠數流年
德善為本廣教化
眾皆為賢乃真賢
七、 迦裡迦
去盡萬縷煩惱絲
留得一脈佛心慈
了脫生死成正覺
離卻苦樂更無私
八、 伐羅伐多羅
凝神深參貝葉經
縱觀古今自從容
禪定無亂涅盤處
物我兩忘無量功
九、 戍博迦
曲指算來無量劫
躬行誠信不肯歇
扇拂在握數世過
禪心守定效佛陀
十、 半托迦
手持經卷苦用功
潛心誦讀曉重輕
參透一真有大道
悟明方可稱道生
十一、 羅睺羅
慈心能忍稱威猛
當胸戟指目圓睜
龍象之勢實可貴
捨身成就護法城
十二、 那迦犀那
半度波山巉巖上
雙目怒睜舉世驚
依信入佛乃正道
護法度人方圓融
十三、因揭陀
捧經持珠杖倚肩
護持三寶不肯閒
不行不立真定力
似閒非閒乃大賢
十四、 伐那婆斯
守護佛法可住山
心如枯井自等閒
神妙萬物蒼巖骨
法注自然滿大千
十五、 阿氏多
貌似鬼王心慈善
守佛護法鷲峰山
張口露舌齒牙顯
得法眼正靠修研
十六、 注荼半托迦
修行路上多坎坷
受學誦讀幾波折
逐步研習愚痴少
悟透佛法妙慧多
十七、 阿難
佛法無邊信願行
參透法理靠苦功
“多聞第一”需頓悟
瞬間乃在長久中
十八、 摩坷迦葉
堅心執意苦修行
微妙法門尋常中
拈花微笑留名典
心心相印乃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