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熊老師
-
2 # 科普大世界
熟悉天文學的朋友可能都聽說過“創生之柱”這個詞,它的本指的是1995年4月1日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在老鷹星雲(天鷹星雲)內圓柱形的星際氣體和塵埃的一張影像,如下圖:
在這張影像中,老鷹星雲內的一個細節被完美的展現出來,有三個巨大的柱形氣體雲存在於老鷹星雲的內部,猶如三座巨大的孤立高峰,左側最高的柱子從底部到頂端大約有4光年長,和太陽到比鄰星的距離差不多。
這張照片非常著名,影像是由不同元素髮射的光合成的,在星雲中不同的元素以不同的顏色表示:綠色的是氫、單獨的紅色是電離的硫、藍色是少了兩個電子的氧原子,所以顏色看上去豐富多彩。而其中的點點繁星是新誕生的年輕的大質量恆星。在恆星映襯下創生之柱展現出雲霧狀和絲狀的輪廓,是星雲中氣體和塵埃最密集的區域,而它們周圍的區域是已經被電離的密度較低氣體。
老鷹星雲是一種發射星雲,距離太陽系約6500光年,約20光年寬,用雙筒望遠鏡朝北天巨蛇座的方向即可看到。從遠處看,整體看起來像只老鷹,創生之路就位於它的心臟位置。老鷹星雲中明亮的區域實際上是一個通往由塵埃所組成的如同洞穴的暗雲中心的視窗,裡面一個疏散星團正逐漸形成。在這個洞穴裡,高大的雲柱、冰冷分子氣體雲和由黯淡塵埃組成的圓形雲球,仍留在這個正在形成恆星的區域,創生之柱就是其中之一。
其實創生之柱的山峰是恆星誕生的孕育和孵化器,正是因為其中正有不少新生恆星正在形成,所以其才被稱為“創生之柱”,如今這些新生恆星正散發著強烈輻射,能夠電離、加熱和吹散周圍的氣體和塵埃,而且創生之柱中也有著即將發生超新星爆發的大質量恆星,NASA曾在2007年宣佈,創生之柱將會被6,000年前爆炸的超新星衝擊波摧毀,他們甚至發現裡面散落著20個左右的恆星將要爆炸,雖然距離哈勃拍攝的第一張創生之柱照片僅有11年,但據斯皮策望遠鏡的最新觀測顯示其變得更小了,而且顯得幽靈般透明,並且能在左邊的支柱內看到一顆恆星正在形成。
雖然創生之柱看上去像三座高聳的山峰,然而實際上它們是時刻都在動盪的塵埃雲,恆星的形成和活動乃至超新星的衝擊波也會幫助這裡的塵埃雲形成新的恆星,所以創生之柱終將會為一些新生恆星所代替。
-
3 # 愛較真的戴老師
創生之柱,是約7000光年之外老鷹星雲內的大團氣體塵埃的影像。這是一片廣闊星域,創生之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內部不斷有新的恆星在誕生,這也就是所謂創生的含義。
創生之柱是1995年由哈勃天文望遠鏡對老鷹星雲進行觀察時,拍下的一系列影像,經過處理後得到圖上的瑰麗照片。創生之柱是老鷹星雲中恆星最密集和活躍的區域,內部不斷有恆星產生,超新星爆炸這些宇宙最激烈的活動出現。
據NASA介紹,可能現在看到的創生之柱已經在大規模的超新星爆炸中損壞,由於距離遙遠無法觀察現在的情況,也許已經消失了。
每次看到這張創生之柱的照片,都能體驗到宇宙中的洪荒之力,冥冥自有天意的感覺。
面對這樣神奇和宏大的宇宙景觀,人類會莫名感到震驚和恐懼,既感慨宇宙的浩渺,又可嘆我們自身的渺小。
-
4 # 艾伯史密斯
答:創世之柱,是天鷹星雲內的一團塵埃和氣態,因為長得像三根柱子而得名。
創世之柱,位於7000光年外的M16星雲(又稱天鷹星雲)內,照片最早由哈勃望遠鏡在1995年拍攝到,結構主要由星際塵埃和氣體組成。
天文學家研究發現,在M16星雲內部,有著許多年輕的恆星以及正在形成過程中的恆星。
星雲內的物質,在萬有引力作用下相互聚集,當達到一定質量後,就會點燃成為一顆恆星,然後這些恆星又會照亮周圍的塵埃和氣體,形成了如今我們看到的創世之柱。
“創世”的含意,就是指恆星在其中誕生,在創世之柱的末端,星際塵埃密度很高,恆星正是在這樣的地方誕生。
創世之柱的形態,也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比如從1995年到現在,科學家就發現創世之柱內的一顆幼星,生長出一條長達數千億公里的噴流,這很有可能是幼星在高速旋轉時在兩極產生的。
科學家還發現,一顆超新星於1000年前(地球時間)在星雲內爆炸,爆炸產生的激波,將會在1000年後(地球時間)衝散創世之柱。
因為M16星雲距離地球7000光年,所以我們看到的景象,是創世之柱在7000年前的景象,實際上創世之柱早就不存在了。
-
5 # 華北五角楓
天上的天體星柱是創世支柱。美麗元素週期表不同好美啊!星體能量聯合,組成星座運勢圖。如同銀河系鄰居仙女座等星體一樣。
-
6 # 來看世界呀
創生之柱是恆星的搖籃,不斷地有恆星誕生和死去生成,發出耀眼光芒,未來或許將成為死亡之地,科學家觀測到那裡即將有20顆恆星爆發,將摧毀現有的面貌。
說現有面貌也不恰當,創生之柱距離地球約6500光年,在地球上觀測到的是它6500年前的面貌,由於氣體和塵埃的攪動不斷地生成恆星,大批物質被吞噬,形成了一個範圍極廣的柱狀塵埃雲,分佈在幾光年的範圍內,而它僅僅是老鷹星雲的一部分而已,宇宙之大,大的簡直讓人絕望。創生支柱被拍到後,立馬就就被評為當年10大天文氣管之一。
由於距離地球太遠,很難觀測,光傳過來就很弱了,我們看到的哈勃望遠鏡的那副著MISTRA像,其實是用32副圖拼出來的,利用不同的探測器捕捉不同頻率的光,然後後期加工組合在一起。創生之柱就是塵埃和氣體組成的塵埃雲,由於物質分佈比較密集,因此那裡形成的恆星質量也大一些,但衰亡的也更快,科學家觀測到那裡有20顆左右的恆星即將爆發。雖然科學家大致預測了它的走向,不過由於光傳過來需要6500年,在地球上需要6500年才能看到它被衝散後的面貌。
當超新星爆發時,恆星將釋放十分強大的能量,將周圍的物質向外推,將完全破壞創生之柱的面貌,不過死去的恆星和殘留的星雲,可能還會成為另一個形態的恆星孵化場。
-
7 # 太空科學站
創生之柱是哈勃望遠鏡於1995年4月1日在7000光年外的老鷹星雲內拍攝的,由於其太過於美輪美奐,所以創生之柱也是哈勃望遠鏡拍攝的最佳照片的前十名之一。
哈勃望遠鏡一開始拍攝到的是黑白版本,直到科學家們透過對創生之柱的元素構成進行分析後才把它處理成現在的樣子,圖片中綠色的氫元素,紅色是電離的硫,藍色是少了兩個電子的氧原子,科學家根據這些不同元素髮射的光來給創生之柱進行上色。
我們現在看到的創生之柱其實是在2014年被重新拍攝到的,主要構成是星際塵埃和氣體。創生之柱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其內部正在孕育新的恆星,而我們看到的創生之柱其實是7000年前的樣子了,NASA在2007年就宣佈創生之柱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因為科學家觀測到那裡有大約20顆恆星馬上就要爆發,所以創生之柱會被衝散,其實現在的創生之柱已經一片狼藉了,只是我們要6500後才能看見被恆星爆發而衝散的樣子。
宇宙中的恆星都是從星雲中誕生的,我們的太陽也是在一片分子云中坍縮而成的,這才有了後來的地球和地球上的我們,可以說星雲就是恆星之母。
創生之柱是哈勃望遠鏡拍攝到無數宇宙美景中的一個,哈勃望遠鏡升空以來為人類貢獻了許多美麗的深空照片
-
8 # 兔斯基聊科學
創世之柱通常被叫做創生之柱。它是距離地球7000光年的老鷹星雲的一部分。創生之柱是哈勃望遠鏡在1995年4月1日拍攝的。它的樣子就像三根柱形的手指。
創生之柱是星雲。星雲就是由塵埃、氫氣、氦氣和其他電離氣體聚集形成的雲霧狀天體。星雲雖然密度非常的小,但是體積十分龐大,經常有幾十光年大。從老鷹星雲的圖片中可以看到,創生之柱位於老鷹星雲的中心部分。雖然看上去只佔整個老鷹星雲的一小部分,但是左邊最大的一根柱子的長度有4光年!這個長度差不多是太陽到比鄰星的距離了。想象一下,有朝一日我們乘坐宇宙飛船從創生之柱身邊飛過,仰頭觀望這些氣勢雄偉的氣體之柱是一種多麼壯觀的景象。
創生之柱呈現出不同的顏色,科學家根據這些顏色判斷出星雲中含有不同的元素。綠色是氫元素,藍色是氧元素,紅色是硫元素。
科學家宣稱,創生之柱已經被6000年前爆炸的超新星的衝擊波給衝散了。只是創生之柱距離我們有7000光年,爆炸產生的光線還得需要1000多年的時間才能到達地球,因此我們現在還沒有看到它消失的景象。但是一些細微的變化,我們已經觀察到了。
超新星的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將會攪動擠壓創生之柱中的氣體,使的這些氣體向中心收縮,最終導致這些氣體形成新的恆星。新的恆星的誕生讓創生之柱之名變得名副其實。
在銀河系中有許許多多美麗的星雲,它們大多數都是恆星產生的搖籃。大家覺得哪些星雲最美麗呢?
-
9 # 原黃烈平
說幾句,一,怎麼確該柱來自七千光年?
二,憑一個圖就肯定是含氫,氧,硫,
三,圖片的真實性,是否電腦合成。
四,憑什麼就是星雲產生恆星?引力呢?
一廂情願,欺世謬論,自圓其說。謊言處處有,真理難推廣,唉!
回覆列表
“創世之柱”通常被翻譯為“創生之柱”,英文名為“Pillars of Creation”。
創生之柱聞名於世始於1995年,實際上指的是由美國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的天鷹星雲(M16星雲)內三個圓柱形的較冷星際氣體和塵埃的一張照片。天鷹狀星雲是距我們6500光年的巨蛇座附近的恆星形成區,而創生之柱中最高的柱子從底部到頂端大約有4光年長。創生之柱彷彿是三座高聳的孤立山峰,是哈勃空間望遠鏡的代表作和20世紀天文學最具標誌性的圖片之一。照片中的點點繁星是新誕生的年輕的大質量恆星。在恆星映襯下創生之柱展現出雲霧狀和絲狀的輪廓,是星雲中氣體和塵埃最密集的區域,而它們周圍的區域是已經被電離的密度較低氣體。創生之柱的山峰是恆星誕生的孕育和孵化器,其中隱藏著一些新生的恆星,這也是稱之為創生之柱的原因。同樣這些新生恆星會散發強烈輻射,能夠電離和加熱(甚至會吹散)周圍的氣體和塵埃。由於大質量恆星的壽命很短,在其演化過程中狂暴的星風和生命末期絢麗的超新星爆炸等會導致組成創生之柱的氣體和塵埃的分化和剝離,甚至解體。因此創生之柱形態是會一直髮生改變的,這在2014年哈勃空間望遠鏡重新拍攝照片的重要發現之一。
天鷹星雲及其中創生之柱(影象正中小圖) Credit: NASA, ESA,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AURA)
鷹星雲的"創生之柱",1995年的原始影象。 Credit: NASA, Jeff Hester, and Paul Scowen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在鷹星雲的"創生之柱",於2014年重新拍攝。Credit: NASA, ESA,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A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