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鑑鐘樓主人

    不計興邦調鼎鼐,

    懷奸利己忍烹嬰。

    從來佞幸多欺主,

    歷數朝堂見跡行。

  • 2 # 空白那年花開

    管仲對其評價

    管仲臨終,對齊桓公曰:“人情莫過愛其身者,豎刁不愛其身,豈能愛君乎?”管仲以人情度之,認為豎刁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愛惜(自宮取悅桓公),怎麼能忠君愛國,久之必為亂,所以勸齊桓黜退他。

  • 3 # 空間設計9

    易牙豎貂公子開方 ,並稱齊桓公三大寵臣。易牙為了獲得齊桓公的信任,殺其子,烹成美味,讓齊桓公食之,桓公非常感動,以為易牙愛己勝過愛其子。管仲助周襄王定位之後,回到齊國既得重病,桓公親往探視,見其病甚,問以誰堪繼相位,就是有名的管夷吾病榻論相,期間桓公對管仲說,易牙烹其子,以適寡人之口,是愛寡人勝過愛子,尚可疑耶?管仲回答,人情莫愛於子,其子尚且不愛,何有於君,囑咐桓公遠離易牙豎貂開方等三人,在管仲逝去後,桓公又派幾人輪流接替管仲為相,到底最後背了管仲遺言,重用這三人,三豎欺桓公老邁,乘機亂政,最後把桓公困於宮中,活活餓死。從此齊國進入多事之秋,把桓公管仲共同治理的一個強大的齊國毀於一旦,霸業衰廢。

  • 4 # 青紅皂白說歷史

    要說易牙其人,可以稱得上兩個極端了。一方面以其精湛的廚藝被稱為“廚師之祖”,另一方面又因烹殺自己幼子以取寵於齊桓公而罵名千古。以今天辯證的眼光來審視易牙,可以說是一個技有所長德有所失的人。而人們更容易記住的,往往是一個人的負面資訊。

    姓甚名誰,眾說紛紜

    易牙(生卒年不詳),雍人(雍,古文作饔,意為早餐、晚餐,雍人即古代掌宰殺烹飪的人),名巫,所以也叫雍巫(一說本名即雍巫,字牙,因採食於易邑,而作易牙,但易邑無史可考。另《史記集解》引東漢經學家賈逵曰:“雍巫,雍人,名巫,易牙字。”),也叫狄牙(一說其為北狄人,故稱狄牙。語言文字學家楊樹達先生指出,古狄易二字同音,故可通假。狄姓起源之一即以國為姓,因周成王封他於狄成(今天的山東省高青縣南),他在那裡建立了狄國。這個國家滅亡以後,華人便以國為氏姓狄。結合“易牙”也是齊國(今山東大部)人,因此筆者認為此說可信度較高,雍巫可能是其入宮後之名),春秋時期齊華人。

    易牙像

    廚藝絕倫,精於辯味

    廚藝冠絕,是貫穿易牙一生的標籤。

    他精於烹調,長於辨味。

    《戰國策·魏策二》“梁王魏嬰觴諸侯於範臺”載魯共公舉例說:

    “齊桓公夜半不嗛(qiè音,通“慊”,滿足、愉快之意),易牙乃煎敖燔炙,和調五味而進之,桓公食之而飽,至旦不覺。”

    《孟子·告子上》記載說:

    “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

    王充《論衡.譴告篇》則說他:

    “酸則沃之以水,淡則加之以鹹”

    《列子·說符》也引述了孔子說易牙的話:

    “淄澠(shéng)之合,易牙嘗知之”

    相傳淄水和澠水二水味各不相同,混合之則難以辨別,而易牙能輕易的嚐出混在一起的淄水和澠水(與二者其一相比),可見其味覺之靈敏,想必這也是易牙以廚藝成名的天賦所在。

    淄澠之合,易牙嘗知之

    關於易牙廚藝的傳說有很多,一般來說中華文化公認的“廚神”或者說廚師行業的“祖師爺”有三個,易牙便是其中之一。其餘二位是著名輔臣伊尹和傳奇人物彭祖。

    有民謠雲:雍巫善味祖彭鏗(祖),三訪求師古彭城,九會諸侯(齊桓公)任司庖,八盤五簋宴王公。可見易牙廚藝在民間的影響力之大。

    另外民間亦傳說易牙是第一個開辦私人餐館的廚師,這個廚師祖稱號的取得更大程度上應該是基於其對廚藝商業化的率先開拓。

    易牙與齊國曆史的羈絆,使他的影響力一直延伸到今天,魯菜是中國最早的地方風味菜,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魯菜以其鮮鹹脆嫩,製作精細的獨特風格獨樹一幟,而易牙對魯菜菜系的形成和建立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易。。。牙。。。呀!

    取寵後宮,漸得王賞

    衛共姬,又稱長衛姬,齊桓公的妾夫人,公子無虧的母親。

    衛姬原是衛華人,嫁給姜齊的國君齊桓公後,生下公子無虧。齊桓公的三位正室夫人王姬、徐嬴、蔡姬,都沒有兒子。齊桓公喜歡女色,甚為寵溺衛共姬。衛共姬寵信雍巫,雍巫把美味的食品透過寺人貂進獻給齊桓公,也因此受到齊桓公的寵信(“雍巫有寵於衛共姬,因宦者豎刀以厚獻於桓公,亦有寵,桓公許之立無詭”——《史記·齊太公世家》)。

    衛共姬假想圖

    烹子適君,禍亂朝政

    如果說廚藝絕倫是貫穿易牙一生的標籤的話,那麼“殺子適君”就是這標籤上凸凹有致的明晃晃的金字。沒有人能理解這是怎樣一種有悖人倫的瘋癲。

    《管子·小稱》載:

    夫易牙以調和事公,公曰:惟烝嬰兒之未嘗。於是烝其首子而獻之公。

    是說易牙已經成為了齊桓公的廚子,齊桓公某日說:天下的珍饈美味寡人基本嚐遍了,惟獨沒有嘗過嬰兒的美味了(這應該是當時亟待闢謠的大謠言)。於是易牙就把自己的兒子(老大)烹飪後獻給齊桓公享用了。由此,易牙得到齊桓公莫大的信任。以至於當易牙受到質疑時齊桓公的態度為:

    “易牙烹其子以慊寡人,猶尚可疑邪?”

    呂不韋《呂氏春秋》載:

    “管仲有疾,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疾病矣,將何以教寡人?”管仲曰:“齊鄙人有諺曰:‘居者無載,行者無埋。’今臣將有遠行,胡可以問?” 桓公曰:“願仲父之無讓也。”管仲對曰:“願君之遠易牙、豎刁、常之巫、衛公子啟方。”公曰:“易牙烹其子以慊寡人,猶尚可疑邪?”管仲對曰:“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有於君?”

    這段的主要意思是說名相管仲患病,齊桓公料想管仲或將不久於人世,於是來到管仲處所探視並問詢管仲何人有資歷可繼任相位,管仲起初寒暄了一下說自己沒什麼可指教的,在桓公的繼續盤問下,管仲重點強調了易牙、豎刁、常之巫、衛公子啟方這四位要“特殊照顧”,不可不防。說到易牙後,桓公反問管仲說,易牙把自己兒子都煮了來取悅於我,這還值得懷疑嗎?管仲回答說,人之愛子,人之常情,易牙對其子殘忍至此,對君上又會如何呢?這段對話之後的結果是:管仲死,盡逐之。(然後桓公)食不甘,宮不治,苛病起,朝不肅。 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過乎!孰謂仲父盡之乎!”最後:“於是皆復召而反(返)"。

    沒有管仲的齊國,從此一文不值?

    關於易牙禍亂朝綱的記載各大史書記載基本無異,如太史公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之

    “齊桓公卒。易牙入,與豎刀(刁)因內寵(此處指得寵於衛共姬)殺群吏,而立公子無詭(無虧)為君。太子昭奔宋。”

    以及《左傳》的

    “齊桓公卒。易牙入,與寺人貂因內寵以殺群吏,而立公子無虧。”

    我們知道左傳成書時間早於《史記》,關於易牙豎刁作亂,《史記》與《左傳》的記述基本一致,此處我們有理由相信太史公司馬遷記敘的這段歷史根基採信於《左傳》。

    此外,還有《淮南子·精神訓》的“桓公甘易牙之和而不以時葬”以及《呂氏春秋·先識》的“易牙、豎刁、常之巫相與作亂”等其他幾種文獻都持相同說法。

    值得提出的是《呂氏春秋·先識》的記載略有出入,主要在於,雖然《呂氏春秋·先識》對易牙豎刁等佞臣作亂的事也有記述,但在此基礎上,呂書在齊桓公“病死說”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餓死說”這一說法,呂書載:

    “易牙、豎刀、常之巫相與作亂,塞宮門,築高牆,不通人,矯以公令。有一婦人逾垣入,至公所。公曰:“我欲食。” 婦人曰:“吾無所得。”公又曰:“我欲飲。”婦人曰:“吾無所得......公慨焉嘆,涕出曰:“嗟乎!聖人(指管仲)之所見,豈不遠哉!若死者有知,我將何面目以見仲父衣乎?”蒙袂而絕乎壽宮。蟲流出於戶,上蓋以楊門之扇,三月不葬。”

    大概意思是說易牙、豎刀、常之巫等人一起作亂,堵塞了宮門,築起了高牆,不讓人進去,假稱這是桓公的命令。有一個婦人翻牆進入宮內,到了桓公那裡。桓公說:“我想吃飯。”婦人說;“我沒有地方能弄到飯。”桓公又說:“我想喝水。”婦人說:“我沒有地方能弄到水。”桓公說:“這是為什麼?”婦人說明了易牙豎刁作亂的情況。桓公慨然嘆息,流著淚說:“唉!聖人的確有遠見啊!如果死者有知,我將有什麼臉去見仲父呢?”於是用衣袖矇住臉,死在壽官。屍蟲從竅孔爬出,屍體上蓋著楊門的門扇,三月未葬(此處記載與《史記》接近)。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齊桓公,晚景悲悽

    齊桓公“餓死說”至今仍然被很多人引用,而關於齊桓公的死因,《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是病死,成書更早的《左傳》記述也和《史記》一致,眾所周知,《史記》號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太史公司馬遷著史記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旨,對很多歷史事件的著錄是十分考究與嚴謹的,《呂氏春秋》成書亦早於《史記》,我們同樣有理由相信司馬遷對呂書記載的豎刁作亂餓死齊桓公這段歷史是未予採信的,加之《呂氏春秋》所記述的關於桓公之死的情況存在諸多疑點,故本篇亦不予採信。以《左傳》和《史記》記敘為準。

    易牙的結局,史書記載鳳毛麟角,似乎只有《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記載:

    公以楚師伐齊,取谷。凡師能左右之曰以。置桓公子雍於谷,易牙奉之以為魯援。

    此處的公子雍是齊桓公的兒子之一(有生之年未登君位),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在桓公卒其子爭位後,易牙仍然臣於王室,由此點也可以推斷前面餓死齊桓公的說法似乎並不成立。

    易牙烹子,是獻子的人太殘忍還是食用的人太瘋狂?

    弦外之音,平反昭雪

    透過前面的介紹,我們知道,易牙的這個殺子媚上的汙點放在今天恐怕是要被一生黑的了,若易牙因此受戮,想必臨刑前下面的看客一定會大喊“人渣”、“禽獸”、“豬狗不如”之類的口號,但是,關於“易牙烹子”,有很多人持不同觀點,如開篇提到的語言文字學家楊樹達就認為,易牙是狄人,當時狄人的生活區域有一個習俗,就是“易長子而食”,他進一步考證指出,這種習俗產生的原因在於,狄人當時尚處野蠻時代,其族男女,婚前自由交合,婚後則傳屬一家,唯恐血緣不純,故殺首子以淨其家族之血緣”。若是這種說法屬實,那麼“易牙烹子”這一在相對發達的文明看來極其違揹人倫的行為,在“違背倫理”或“其罪當誅”的層面上顯然會把“惡行”行為人的主觀惡意程度減小甚多,大概可以視為迴歸到了“原罪”的層級上,唯一的“惡行”大概僅能體現在以此行為(幾乎無罪,因為已成為一個群體的超越法律意義上的規矩)諂媚君主的道德層面的道德喪失了。如果對易牙的民族背景及其“習俗”推斷屬實的話,那麼易牙似乎就沒有那麼變態冷血了吧!

    也許你仍是那個有些偏執的天才少年?

    突然聯想到一部叫《廚子,戲子,痞子》的電影,感覺這個標題大概能概括易牙複雜的一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分手後我對她很好,為什麼反而被拉黑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