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zh白玉京

    首先謝謝邀請!井陽岡打虎英雄武二郎即後任陽穀縣都頭的武松為替兄長復仇,在獅子樓怒殺西門慶後發配到二千里外孟州城,天性仗義的武松為替"金眼彪″施恩報仇,又醉打蔣門神,替施恩奪回快活林酒店,後被蔣門神,張都監及蔣門神的後臺張團練等設計陷害,並欲在飛雲浦殺死武松,武松悲憤之下在飛雲浦殺了押解的二麼差及埋伏的殺手,並沒有趁機逃走,而是潛回孟州城,趁夜摸上鴛鴦樓,大開殺戒,將陷害他的蔣門神,張都監,張團練等一干人一併殺死,可說是人擋殺人,佛擋殺佛,似乎是比較血腥,但這正符合武松的個性,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那些人的死也算是咎由自取,若從因果關係看,若不是他們先陷害武松,武松也不會平白殺他。

  • 2 # 酒鬼說事

    武松血濺鴛鴦樓這段,確實比較血腥、暴力,血腥指數五顆星,暴力指數五顆星!!!!

    先分析武松性格:

    首先是急俠好義,喜歡扶弱鋤強,聽說施恩被蔣門神強奪了快活林,武松二話不說,就要將他奪回快活林;

    然後是衝動任性,愛出風頭,這也是武二郎最典型的性格特點,何為衝動,鬥殺飛天蜈蚣時,武松並沒問清緣由,直接將小道人砍死,事後才知小道人也是被飛天蜈蚣擄來的;在孔家莊酒館,為了一口酒肉,不問緣由暴揍孔亮一頓,自己也險些喪命於此;何為任性、愛出風頭,武松途經景陽岡,店家告知那酒喚作“三碗不過崗”,尋常人吃三碗便醉了,武松偏不信邪,硬要將人家店裡的酒吃個乾淨;結果喝得醉醺醺的望崗子上便走,店家告知崗上有老虎,叫他等客商結伴而行,武松偏要向虎山行,上去以後才發現真有那麼回事;酒都被嚇醒了,想回時又怕被人取笑,只好硬著頭皮上去,這就是任性、愛出風頭;施恩也正是抓住他的這一性格,先用好酒好菜招待,也不去見他,要他自己來找;見面以後先是誇讚武松,景陽岡打虎何等英勇等等……誇得武松滿臉得意忘形;然後再表示懷疑武松的能力,誇誇不要緊,這一懷疑,徹底激起了武松的鬥志,所以不用施恩找他,他自己就要找蔣門神一較高下……

    最後是有仇必報、快意恩仇,面對張都監的陷害,武松已經一肚子氣了,刺配途中再被謀害;這簡直是火上澆油,使得武二郎徹底爆發了,他有仇必報、快意恩仇的性格,致使他一刻也不能再忍,他決定回到鴛鴦樓,將張都監一家老小斬盡殺絕;這場打鬥非常暴力、血腥,武松見人就砍,見人就殺,毫不手軟;他一直砍一直砍,砍得刀都鈍了,想割下夫人頭顱時,卻怎麼也割不進去;可以想象武松當時有多麼瘋狂,他保持著怎樣的態度?當然是死的態度,他根本就沒想過自己還能活著出城,你看他自己怎麼說的“殺了一百個,也只是這一死”;持有如此態度的人,絕對不會手軟,也絕對不會有半點仁慈、寬恕,因為此時的他殺一個夠本,殺兩個就賺一個,殺得越多賺的越多,所以,他把丫鬟、婆子、兒童都殺掉了……“施公”筆下的武松,才是最真實的武松,最接近現實人物性格的武松,試想如果換做是我,要我抱著死的態度去復仇,我也不會手軟

  • 3 # 不勝人間

    在“血濺鴛鴦樓”這一回中武松殺的人有些確實罪不至死,但如果說他殺人過於血腥也不盡然。

    武松從小就是個混混,經常惹事生非,他脾氣剛硬,容不得半點欺辱,可惜他生活在當時封建社會的底層,在這個社會層面的人從來就是被壓榨的物件。後來他當了捕頭,本想好好的過活,誰能想到他哥哥偏偏娶了個潘金蓮。他本來就看不上張都監這個人,但為了哥哥他不得不處處忍讓。

    一開始武松還循規蹈矩,在哥哥被害死後還相信朝廷能為他做主,可是當官的都不敢管這事兒。後來張都監、蔣門神他們怕武松找他們麻煩,派人在飛雲浦殺掉武松,武松大怒,終於忍無可忍,也終於看透了這朝廷這世道,所以新仇舊恨一起清算。原文說道:當時武松立於橋上尋思了半晌,躊躇起來,怨恨沖天:“不殺得張都監,如何出得這口恨氣!”說明武松並不是被仇恨衝昏了頭,而是明白自己橫豎是個死,一定要報仇雪恨。

    在殺上了鴛鴦樓後,武松見人就殺。他對張都監恨之入骨,覺得所有和他有關的人都該死。原文道:武松道:“一不做,二不休!殺了一百個也只一死!”提了刀,下樓來。說到底武松只是一介莽夫,他覺得既然這世道不在乎我家人的性命那我為什麼要在乎別人的性命。

    武松殺了那麼多人,合乎情理!

  • 4 # 步武堂

    《水滸傳》當中“武松血賤鴛鴦樓”的這個情節,不是“過於血腥”,而是“極端血腥”。當然這種“過於血腥”或者“極端血腥”的判斷,是基於我們在今天這個環境下的認識。

    在武松生活的那個時代,武松的所謂“血濺鴛鴦樓”也就僅僅算是有點過分而已。對於武松自己,那就是“痛快”。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認識上的差異呢?差異的根源,就是社會進步了,人類的文明水平提高了。

    在宋朝,殺人不眨眼並不是冷血和血腥的表現,僅僅就是“膽量和本事”的體現而已,在古代的甚至是現代的“古代武俠小說”當中,一言不合就“手起刀落”並不新鮮。

    武松“血濺鴛鴦樓”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按照現在的認識來看是“過於血腥”或“極端血腥”呢?

    武松“血濺鴛鴦樓”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報仇”。

    武松這個人,本來就是一個“有仇必報”並且絕對不會奉行“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什麼“君子原則”,他奉行的是“立刻就報,報仇不過夜”的“江湖規則”。

    武松在陽穀縣手刃了合夥毒害自己的兄長武大郎的西門慶和潘金蓮之後,被判發配恩州。在殺西門慶和潘金蓮的時候,也非常的血腥:西門慶被割下腦袋,而潘金蓮甚至被開腸破肚,挖出來五臟六腑為武大郎祭奠。但是在很多讀者眼裡讀出的應該是“解氣”兩個字。

    在恩州牢城,武松被管營的公子施恩看中,用小恩小惠和曲意巴結讓武松為他用武力奪回了快活林,武松因此得罪了更大的黑社會後臺老闆張都監。

    張都監是一個很陰險的江湖老手,他設計一個陷阱陷害武松,把武松騙到自己的身邊做了一名親隨,然後也是用小恩小惠和美女誘惑了武松,讓武松喪失了警惕,然後栽贓陷害武松偷盜他家的金銀細軟。武松上套了,他成了一個“竊賊”又一次被髮配,並且張都監對武松是“必置之死地而後安”——他怕活著的武松會報復。

    張都監派了殺手跟隨被髮配的武松,準備隨時找機會殺了武松,武松其實是早有察覺的,在飛雲浦身帶枷鎖的武松主動出擊,出其不意的把準備殺他的張都監派來的幾個殺手一個不留的給殺了,同時張都監的這種“趕盡殺絕”的手段,也徹底激怒了武松。

    被徹底激怒的武松連夜趕回恩州,他要用同樣的“趕盡殺絕”來報仇。武松開啟了“血腥”的報仇模式。

    武松潛入張都監的府中,他基本上就是“見一個殺一個”,不管是誰,手起刀落,一刀斃命。這樣一路殺人來到了獅子樓上,在這裡他遇到了那個張都監曾經答應嫁給他的歌女和張都監的夫人,武松也是幾乎沒有一絲猶豫的一刀砍翻。

    在獅子樓上,武藝高強的武松一個人殺了他的真正的仇人張都監、蔣門神、張團練的時候,武松已經一口氣殺了十七個人,這些人當中除了張都監三人和張都監的夫人以及那個歌女之外,武松一個人也不認識,這些和他往日無冤近日無仇的無辜之人,死的實在是很冤枉。

    但這些在武松的趕盡殺絕的報復殺人模式下,都不會讓他有絲毫的猶豫和愧疚。武松已經進入了“瘋狂報復”的狀態,不但沒有絲毫愧疚,武松還很自豪,殺完了人,在殺人現場大吃大喝一頓之後,捲走了桌上的銀器,然後很豪氣萬丈的蘸著死人的鮮血在牆上寫下了血腥的幾個大字:殺人者,打虎武松是也!

    這就是那個時候的“江湖”。在我們現代的“文明人”看來,就是野蠻和血腥,就是毫無人性的濫殺無辜。但是在《水滸傳》當中,這樣的血腥場面,武松並不是最極致的。

    在江州潯陽樓,水泊梁山劫法場救宋江的時候,李逵全身赤裸揮舞著兩把板斧向無辜的百姓“挨排砍過去”,整個街上血流成河。李逵的血腥和冷血令人髮指,但是在晁蓋高聲阻止李逵的時候,李逵的任性居然就是“殺痛快了再說”。

    在十字坡前,孫二孃兩口子眼裡的“大漢”們,就是上好的“黃牛肉”和“包子餡”,連殺人如麻的武松看到殺人屠宰場上掛著的大腿和人皮的時候,估計也是頭皮發麻。

    這就是宋代那個時候的“文明”。殺人或者被殺都是“文明的”,只有過分或者不過分之分,沒有是否“正義”之別。

    如今,不以“殺人”為目的的“江湖情仇”時代才結束不長時間,我們真正進入“文明”的時代也才不到百年,徹底擺脫野蠻時代的路還會有一段,真心希望不要再回到那個“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的精神野蠻和“有仇必報”的行為野蠻時代。

    人類文明的進步,是以對生命的尊重為標誌的,善待和尊重生命是文明進步的方向。

    如今的人們,需要好自為之。

  • 5 # 成253838728

    縱觀《水滸》全書 ,武松鬥殺西門慶、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作者嘔心瀝血把武松刻畫成為一個敢做敢當典型代表。武松從飛雲浦折返鴛鴦樓,殺馬伕、殺丫鬟、殺張都監、殺張團練、殺蔣門神、殺親隨……月光下,刀光霍霍。其實作者,就是暗暗揭示一個道理,只要當朝腐敗昏庸,必然有人出手。因此,作者有意埋下伏筆,如相依為命的哥哥被毒殺 ,之後 ,武松第二次被人陷害,原本理智的武松,終於發狂似的爆發了,血濺鴛鴦樓,連殺了十五口人。作者也許是為激起讀者對官僚腐敗的痛恨,才有意這樣描寫。

  • 6 # 灣火

    武松血濺鴛鴦樓的章節,非過於血腥。只是作者筆力矯健,營造出殺機蕭然的氛圍,勾動了讀者的緊張情緒。且看水滸裡殺人,哪一刀不夠血腥?廝殺拼鬥,刀刀見血,處處留紅。早已司空見慣。

    假如武松徑上鴛鴦樓,直接砍翻張都監等人。情節就過於平鋪直敘,心中淋漓,就釋放得不夠徹底。諸位去想,攻打祝家莊和曾頭市,殺得興起,只要跟敵方有牽連的,如同仇人。妻兒老小連根拔除,有哪個能放過?

    往往滅門絕戶,誅殺無辜,都是綠林好漢的行徑。武松被張都監等人陷害,若無施恩打點相助,早就斷送了性命。在飛雲浦僥倖逃脫,不去尋仇,豈能對得住天地良心。

    在武松眼裡,張府上下,不管阿貓阿狗,皆是仇人。哪來的菩薩心腸,唯有霹靂手段。殺一個也是殺,殺十個也是殺,反正已身負血案,索性殺得痛快。

    見到馬伕丫鬟,侍女隨從,刀刀不留。一路上去,看得心驚肉跳。連刀都砍鈍了。諸位見到血腥,心提嗓尖,反而看到武松上了鴛鴦樓,見到張都監,蔣門神等還在,尚在喝酒作樂,不知武松已到,心中石頭才落下。若是給他們聞風跑了,那前面的人真是白殺了,反落下個不痛快。只有見到張都監等人被徹底斬殺,大仇已報,大家才拍案叫好。

    前面營造的殺戮,只為後面的重點釋放。其實諸位看到的不是武松手刃的血腥,而是各位心中本有的暴力因子,透過武松之手得以發洩。

    所以血腥對眾人來說,不足為奇。殺戮本是忠義水滸一直貫徹始末的推力。以暴制暴,營氛渲染,義放中間,道放兩旁。勾起諸位一種江湖快意之心,行俠仗義之情。其實,痛快的不是武松,而是想得到釋放的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軒轅黃帝和伏羲是什麼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