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利wenli
-
2 # 趣味歷史那些事兒
1.伏羲女媧的母親是華胥氏,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在叫做雷澤的地方踩了巨人的腳,於是懷孕,之後在成紀生下了伏羲。根據《世本》中記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曾祖母華胥氏”。就是說黃帝的曾祖母是華胥氏,伏羲和皇帝之間還是存在一定的血緣關係的。個人認為這裡的華胥氏並不一定指的是一個人,也有可能指的是一個部族的人。
2.除此之外,伏羲和黃帝還是一個先後領導者的關係。伏羲和黃帝都屬於三皇五帝中的成員,都是朝代的君主。伏羲女媧朝,第一任君主青帝風伏羲,立都陳倉城。軒轅朝:君主黃帝姬邦卉。
3.黃帝是伏羲的後代。伏羲和女媧是人類的始祖。相傳伏羲與女媧結合而繁衍後代,但是繁衍速度太慢了,然後女媧就開始捏人。
-
3 # 主天安
軒轅黃帝和伏羲的關係如何?
且看《山海經:海內經》:有九丘……建木,百仞無枝……大皞爰過,黃帝所為。
大皞……即太昊,稱伏羲氏。
爰:伏羲到達建木林時,建十人樹幹,直徑手可把握。
所:伐木砍樹的聲音。
為:甲骨文造字,上部為手,下部是仰著頭,尾朝下的一頭大象!
黃帝時代,中華大地上的大象,已被人類訓化!是人類勞動的助手!
《山海經》記載:伏羲先於黃帝!
伏羲到達建木林時,樹幹直徑約手可把握!
建木高達百仞無枝時節,黃帝帶領部族,牽著大象,到建木林伐木!
建木若松柏樹齡,樹高百仞,當有千年乎?
伏羲是中華大地的主人!黃帝是後來者!
-
4 # O亮劍O
伏羲,又稱宓羲、庖犧、包犧、犧皇、太昊。生於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史記》中稱伏犧,傳說中的中國古代君主。華夏太古三皇之一,與女媧同被尊為人類始祖,中國神話中與女媧一樣,龍身人首、蛇身人首。相傳伏羲教民結網,漁獵畜牧,製造八卦等,亦傳說伏羲創文字、古琴。
傳說伏羲坐於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做八卦。八卦衍生《易經》,開華夏文明。近代之靈籤或擲杯,實是《易經》之簡化版。因其製造八卦,人奉之為神,尊其為八卦祖師。
皇帝,五帝之首,出生於河南新鄭。據《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軒轅之丘”。《史記》中的五帝之首,中國遠古神話人物,中國曆代皇帝多為黃帝設廟祭陵等來取得象徵的統治正當性,是中國宗族文化的重要標誌性人物。被稱為華人的祖先,
相傳黃帝出生於夏曆三月初三,早前炎帝與黃帝結盟對抗蚩尤,最後黃帝在涿鹿之戰擒殺了蚩尤。獲得勝利,統一了中原各部落。戰後,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隨即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顯現大螾大螻,色尚黃,人們說他以土德為帝,故自稱為黃帝。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確立。
-
5 # 口水雜談
軒轅與伏羲沒有什麼關係,伏羲的生卒年不詳,史書並沒有記載兩者關係。
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與女媧同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書記載其為創世神,是目前中國最早的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
傳說其生於成紀,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早期。伏羲是古代傳說裡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藥鼻祖之一。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
軒轅是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擴充套件資料:
從歷代典籍的記載看,伏羲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立八卦,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蘊含的“天人諧和”的整體性、直觀性的思維方式和辯證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原點。
二、教民作網用於漁獵,提高了人類的生產能力。同時教民馴養野獸,這就是家畜的由來。
三、變革婚姻習俗,倡導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使血緣婚改為族外婚,結束了長期以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
四、始造文字,用於記事,取代了以往結繩記事的形式。
五、發明陶壎、琴瑟等樂器,創作樂曲歌謠,將音樂帶入人們的生活。
六、將其統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員進行社會管理,為後代治理社會提供借鑑。[14]
七、根據《長沙子彈庫楚帛書》的記載可以伏羲時期已有天地,但仍是一片荒蕪,於是伏羲娶妻,生子四,命名萬物。
-
6 # 夢想啟航2019
伏羲和黃帝究竟是什麼關係?
說到伏羲和黃帝,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他們是中國的神明,可以算是人類文明的始祖。
伏羲和女媧是同一個時期的人,他是早於黃帝存在的,所以感覺他的形象比較具有神話色彩,曾經我一直認為他和女媧不是真正的歷史人物,是人們美好願望的寄託,是想象出來的人物。而黃帝,我們曾經在歷史課本上學過,他是真正存在過的,而且確實是帶領人們做了很多事情,這些事情都有利於人類步入文明社會。例如,黃帝教人們如何蓋房子、他的妻子教人們養蠶和弄蠶絲等。
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伏羲和黃帝的認識,也有了一定的變化,尤其是對於伏羲的認識。由一開始堅定地認為他不存在,到現在開始懷疑他的存在。許多古籍都說,伏羲又名伏風氏,是中國古代“三皇五帝”中三皇的首位人物,他的地位等都十分顯赫。可是據資料顯示,關於他的傳說,在戰國中期之前都沒有出現過,所以,他的傳說真的有可能是人們編撰出來的。
關於伏羲和黃帝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來說的話,他們之間其實是沒有什麼特別的關係的,因為在那個年代就還沒有關係之說。如果用現在的關係網去看他倆的關係的話,我們可以將他們放在一個公司,然後,伏羲是這個公司的創立者,黃帝是隔了好幾代的繼承者,他是將公司做大的那個人。所以他們都同時進了光榮榜,被人們稱頌。
-
7 # 奚譽賢
軒轅氏與伏羲為血緣關係!也就是說伏羲是黃帝的爺爺或者外公!
燧人氏中華民族始祖、萬姓之祖、三皇之首。尊稱燧皇。妻:華胥氏,弇茲氏。子女:伏羲、女媧。
伏羲女媧生宓妃、女登(任姒)。女登少典之妻生炎帝、黃帝。
各位看官且看史“《史記·秦本紀》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伯益),與禹平水土。已成,帝錫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帝舜曰:“諮爾費,贊禹功,其賜爾皂遊。……
史記 ·《三皇本紀》一、伏羲
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於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作三十五絃之瑟。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稱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都於陳。東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其後裔,當春秋時,有任、宿、須、句、顓臾,皆風姓之胤也。
二、女媧(女希氏)
女媧氏沒,神農氏作。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女媧)之女。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因以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用,以教萬人。始教耕。故號神農氏。於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又作五絃之瑟。教人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遂重八卦為六十四爻。初都陳,後居曲阜。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長沙。神農本起烈山。故左氏稱,烈山氏之子曰柱。亦曰厲山氏。禮曰。厲山氏之有天下。是也。神農納奔水氏之水曰聽妃詙。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
其後有州、甫、甘、許、戲、露、齊、紀、怡、向、申、呂。皆姜姓之後。併為諸侯。或分掌四嶽。當週室,甫侯、申伯,為王賢相。齊、許列為諸侯。霸於中原。蓋聖人德澤廣大,故其祚胤繁昌久長雲。……
從史記中就能看出來他們之為血親關係!燧人氏華胥為夫妻,生伏羲、女媧。伏羲、女媧生宓妃、女登。女登少典之妻,生炎帝黃帝。所以怎麼伏羲與黃帝都為血親關係。
-
8 # 老貓談史
這個問題我先說一下黃帝跟伏羲這兩個人物吧。
伏羲是一位倍受後人推崇的偉人,伏羲氏是繼盤古之後神一樣的人物,這主要源於他那充滿智慧的頭腦。
古書記載伏羲氏是八卦的創始人,也是結網和發明漁獵的洪荒古帝。除此之外,他的其餘發明也極大的方便了後人,可以說伏羲氏是一位劃時代的人物,他將中華古人從洪荒矇昧帶進了文明時代,他定八卦定天下五行,制婚姻定夫妻人倫,發明漁獵推進繁衍生息。伏羲氏是人文初祖,位列三皇之首是理所當然。
黃帝姓姬,名軒轅,他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但是皇帝跟伏羲有這怎樣的關係呢?
有一種說法就是伏羲是中華民族最早的氏族首領,也就是說是伏羲是炎帝跟黃帝的祖先。
回覆列表
伏羲,《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詩緯·含神霧》: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犧。
所以,伏羲是華胥氏的族人。後來有人考證,華胥氏,是以鳳凰鳥為圖騰的東方氏族,所以以風為姓。
黃帝
《帝系譜》《帝系姓》載:包羲字伏羲號黃熊諡太昊娶少典,生炎帝黃帝。《元和姓纂》典氏載:太昊伏羲氏娶少典氏。《國語》載:少典生炎帝黃帝。《史記》載:黃帝,少典之子。
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和炎帝是兄弟。而少典又是伏羲的夫人,所以,歷史上的黃帝,是伏羲的兒子。
再來看看神話裡的伏羲和黃帝。
淮南子中載,東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執規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執衡而治夏;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執繩而制四方;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執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執權而治冬。
這裡的太皞,就是伏羲,是東方的上帝,他的手下是句芒,執掌春天。而黃帝則是中央上帝,他的手下是后土,拿著繩子掌管四方。其餘三個上帝分別是炎帝、少昊和顓頊。在這裡,伏羲又成了和黃帝並立的五方上帝之一,當然,黃帝作為中央上帝的地位更高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