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韻小才女

    孩子們每個年齡段都有他需要的心裡營養!

    “對孩子大吼”,基本沒有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

    可以試一下“賞識教育”,“鼓勵表揚教育”方式!

    多看孩子的優點!不要把眼光放到做錯的事情上面!多鼓勵,多表揚孩子!用父母的“愛”來跟孩子進行情感交流!

    比如:“孩子,無論你變成什麼樣子,都是爸爸媽媽心裡的寶貝!………等這種思想,跟孩子建立起“情感上的共鳴””!

    多向孩子“示弱”,“求助”!比如:“孩子,媽媽有件事需要你的幫助…………”等等!

    先從簡單的事情開始!每做成一件事一定要表揚!一定要及時的坦誠的說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比如:“孩子,今天看到你做的這件事,我心裡很感動,看得出,你已經長大了,懂事了!我很欣慰…………!”

    總之,溝通的方式是,坦誠的愛+鼓勵表揚+求助型引導!

  • 2 # 富足的靈魂

    很對人希望孩子聽話,這就是問題,他永遠不自己思考,只對指令反應,對不喜歡的指令當然不執行了。應該激發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和興趣,給他一個題目,讓他獨立完成你給予關注、鼓勵和幫助。

    孩子和你性格不一樣很正常,如果你是急性,遇到孩子拖沓你就無法忍受,事實上孩子本來就是慢性子,應該隨著孩子的性情,你可以給他任務,要求在規定時間完成,怎麼完成就是他自己的問題。

    對孩子不要全面照顧,一則容易依賴,二來無法建立強大的內心。家長要隨著孩子年齡增長逐漸退出孩子生活,讓孩子在家長身邊建立成熟的思維方式和自立能力。而不是用聽話來衡量孩子,這種標準很誤人。

  • 3 # 二丁點

    謝邀 從問題看孩子的毛病是乎挺多,其實這是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做為父母不必為此而焦慮,孩子的思維處於初級階段,無法判斷什麼行為是對的,什麼行為是錯的,而這需要父母耐心的引導,不厭其煩,直到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為止,這是父母必須承擔的責任,人常說,孩子是父母的作品,不僅指外在,更重要的是內在,所以不必抱怨孩子,正確的教育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 4 # 家庭教育諮詢叢冬旭

    家長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一是要了解孩子的特點。推薦一本書《讀懂孩子》,作者北師大教授邊玉芳。

    青春期孩子一般特性作為參考。

    1.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孩子想搞清楚自己究竟是誰?

    2.青春期第二個特點,孩子個性化,往往看起來像叛逆。

    3.青春期孩子的第三個特點,

    對身體的巨大變化,既好奇,又困惑

    4.第四個特點就是

    與“朋友的關係”優於與家庭的關係

    5.青春期的第五個特點是,渴望用自己的力量去探索,渴望獨立自主。

    6.第六個特點,就是需要有自己的私密空間,對父母保密隱私。

    7.第七個特點是,既渴望被當做大人來尊重,又希望被當做孩子來遷就,不願意承擔過多的責任和壓力。

    8.第八個特點是,青春期的孩子,認為自己是全能的,無所不知的。

    所以,家長做好了以上八個方面的準備,孩子就會健康快樂成長。

    二是和孩子的溝通,引導孩子合作。

    孩子需要鼓勵,家長也同樣需要肯定和鼓勵。

    親子溝通中的愛的三種語言:

    一是 三明治迴應

    二是 非暴力溝通

    三是 先跟後帶

    愛的語言之一:三明治迴應:

    第一層 哪裡做到了,哪裡做好了

    第二層 哪裡期望下次做得更好,怎麼做?

    第三層 做一個正面總結。

    愛的語言之二:非暴力溝通:

    1.說事實: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經歷了什麼?

    2.說感受:身體感受、內心感受

    3.說出期望或需求:正面感受背後,往往是期望和需求滿足了(或是正面經驗被激活了);

    負面感受背後往往是期望或需求沒有滿足(或是負面情緒被激活了)

    4.行動:為自己的期望或需求採取行動,為自己的需求負責。

    愛的語言之三:先跟後帶

    1.三不原則:放下“應該”,不否定、不批評、不對抗。

    以下每一步都是先跟,後帶,逐步將一個人帶到正向思維(我要什麼、我有什麼、我能做什麼)

    2.理解的迴應:

    站在孩子的立場,讓他說出看到、聽到、經歷的事實,說出他的感受、他的想法,用“是啊、對啊”給對方迴應。

    3.找出行為背後的正面動機(孩子在乎的價值、孩子的需求)

    4.肯定其能力及過去的成功經驗,並引導其找出更多選擇。

    5.帶到合作、共贏的方向。

  • 5 # 遇見小Dan

    那怎樣才能化解呢?幾點建議,僅供參考:1,耐心傾聽孩子內心的需求和想法。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也許你會發現孩子的很多行為是情有可原的,這樣在慢慢溝通交談的過程中,你也會釋放掉很多負面情緒,心平氣和地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2,讓孩子去承擔自然結果。讓孩子體驗一回犯錯導致的後果,比如,動作拖拉,上學遲到了會被老師批評,同學笑話,影響學期末評優等等,然後你再告訴他,如果你不這樣做,就不會是這個結果。3,給孩子自己選擇。比如,今天做作業拖拉磨蹭十分鐘,那我們週末看動畫片的時間就少看十分鐘。換句話說,就是要用他的心頭之愛去交換,而且一定要有原則,不可遷就。

    透過我自己的實踐看來,河東獅吼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要尋找到適合自己家孩子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和氣質型別都不一樣,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思考,不斷總結改進,就像打怪升級一樣,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也是自我修行的過程,在於小P孩鬥智的過程中,聰明的家長務必要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情緒管理,用溫柔堅定的正面管教來促使我們的孩子不斷進步吧!

    共勉!

  • 6 # 素心青果

    拖延症的根源是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目的性很弱導致。

    提升注意力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堅持,具體的方法可以單獨溝通。

  • 7 # 朱芳宜育兒說

    這個問題的探討非常有價值,因為這也代表了很多家長的困惑。

    很多情況下,我們是可以做到平和的和孩子說話,但當孩子不聽時,我們先是強行壓制,仍然不聽或者拖延時,我們又會對孩子好言相勸,如果仍不奏效,我們就苦口婆心地講道理,如果還是漫不經心,聽不進去,我們就開始奚落和指責,最後我們失去所有的耐心,對孩子進行威脅、吼叫或者懲罰,這些固定的程式就像一個惡性迴圈一樣,不斷的重複下去。

    能感覺到你在很努力的尋求代替吼叫的方式,正如你說意識到的,吼叫往往也同樣無效,相反,還會帶來很多副作用。

    1.吼叫要麼換來的是孩子的懼怕或退縮,要麼換來孩子的麻木或者對抗,孩子要麼積壓情緒,學會了在生氣時或者別人不配合時用同樣的方式來處理,要麼學會了討好或退縮,這都不利於心理的健康。

    2.儘管有些時候,吼叫可以讓孩子馬上終止不當行為,看似有效,但很多問題的實質並沒有得到解決,而且孩子並不是因為自律去做事情,而僅僅是因為懼怕或想逃離吼叫。

    3.在經歷吼叫的時候,孩子並不會感覺到安全,不管孩子的表現如何,是退縮的、否定的、對抗的,還是表現得無所謂,漫不經心的,那都是他們防禦、保護自己的方式,這種模式如果經常重複,就會被固定下來,成為他們日後的反應模式。事實上,我們很多成人之所有吼叫,很多情況下,並不是僅僅與孩子的錯誤行為相關,而是我們在童年所形成的反應模式,我們很容易遷怒於孩子。

    4.當你吼叫的那一刻,孩子的理性大腦是不工作的,因此也無法專注於解決問題,而更多的沉浸在因為害怕或憤怒帶來的情緒當中。

    那麼,究竟該怎麼辦才有效呢?

    一、首先是調節好自己的情緒,我們處於情緒當中時,也一樣無法專注於解決問題。

    二、尋求問題的根源,孩子不聽我們的話,拖延、漫不經心,一定有各種原因,同樣的問題,每個家庭、每個孩子的成因可能都不一樣,沒有哪一個問題是由一個單一的因素促成的,而是各種綜合因素促成。思考一下不聽話、拖延、漫不經心背後的根源。是你與他的關係出了問題?是孩子在幼兒園或學校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因此有情緒?是你過於強制於他,他要爭取獨立權?你是不是過於溺愛孩子,像直升機一樣總是盤旋在孩子的上空,隨時指導孩子做這做那,隨時幫他解決問題?你是不是不夠堅定,自己不斷讓底限變得混亂?你讓孩子去做的事情是你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孩子不明白你讓他做這個事的意義和價值在哪裡,他為什麼要做?沒有做事的動機?你的溝通方式不合適,更多的運用了批評、責備、說教?(心理學裡有兩種效應,超限反應和緘默效應,都是由於過度的批評、責備、說教等負面方式引起的反應,要麼是逆反和對抗,要麼是沉默不語,這都不是健康的溝通方式),等等。

    之所以提倡去找原因,並不是真的讓大家都做心理專家,去分析和判斷孩子,而是當你試著從孩子的角度多去想一些可能性時,你的認知和情緒、行為都會發生變化,更有可能積極地去引導孩子,即使我們這些親子溝通的專家不給您提供方法,您也可以想到很多。當孩子的每個問題你都能想到3到5個點時,的確心也會變得柔軟,自然不會去吼叫。

    三、積極的引導。

    如果不是規則和界限,那麼偶爾的不做和不聽不要過於計較,允許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如果是界限,那麼,不管孩子的表現如何,平和、堅定的去執行,我指的堅定是你的內心要堅定,而不僅僅是你說出來的話,當然,你可能需要重複幾次。重複對於你和孩子來說都非常重要,有時候,孩子不是不去做你期望他做的事情,而是他需要更多的機會來內化這些事情,直到形成習慣。那麼,在形成習慣的過程中,孩子需要有更多的積極體驗,才有可能主動的形成習慣。

    舉個例子,孩子看動畫片時間到了,該停下來了。這是你們的規則和約定,需要平和堅定地去實施它。在最初形成約定,看動畫片的時間這件事情上,孩子最好也參與進來,而不是大人一味的規定。當約定形成以後,你也可以問孩子的意見:“你覺得時間到了的話是媽媽提醒你,還是鬧鐘提醒你?”在動畫片時間快到的前十分鐘,你可以去提醒孩子“還有十分鐘的時間。”

    當十分鐘到了以後,孩子仍然可能會對你說“媽媽,讓我再看一集吧。”此時,就需要你的平和和堅定,不去責備孩子,而是告訴他“我們說好的,接下來你想做些什麼?喝點酸奶還是出去玩會球?”等等,如果孩子仍然不想遵守約定,那麼你也要堅持界限,當你堅守界限的時候,孩子可能會哭,如果你可以接納這種哭,那麼,孩子可以趁著哭的機會把因此產生的負面情緒排解掉,當他情緒平靜後,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接納你的界限。

    事實上,這個過程中,我們除了要求孩子遵守規則,還接納了他的情緒,賦予了他決定權,當一個人被理解和接納,並且有一定的決定權時,更樂於合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四個月寶寶,純母乳餵養,拉肚子,如何判斷是不是乳糖不耐受?